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黄凤岐与经济特科
作者:仇文农
【摘要】黄凤岐(1851-1933),字方舟,安化龙塘人。4岁发蒙,不数年遍诵经史,17岁兼习武术。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绪五年(1897),在岳麓书院入名师周玉鳞、徐菜之门,致力于经世之学。
  黄凤岐(1851-1933),字方舟,安化龙塘人。4岁发蒙,不数年遍诵经史,17岁兼习武术。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绪五年(1897),在岳麓书院入名师周玉鳞、徐菜之门,致力于经世之学。光绪十四(1888)年乡试中举,二十年(1894)成进士。翌年湖北巡抚谭继询邀为幕宾,兼教其子谭嗣同剑术。会中日战争方剧,日军已迫辽阳,清政府起用湘军,由刘坤一督师布防山海关,黄凤歧投笔从戎。离武昌时谭嗣同赠联云:“曾受双戟单刀,长于葛宏者剑,所谓粗块大鬻,奄有陈亮之文。”以抱朴子、陈龙川相比拟,推崇甚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以失败告终,黄凤歧只好回京候差。是年10月陕西巡抚魏光焘奏请调至西宁办理营务,曾带兵巡视边塞,由凉州入青海湟中,再返西宁,来回3000余里,大多雪山草地,人迹罕到之处。叙劳以同知补知府,分发河南候差。光绪二十四年(1898)徐副尚书以“学识远大,心地诚朴;屡参戎务,兼精技勇”等语,保举黄风岐应经济特科,从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偃蹇,无由通达。

经济特科的设立,是知识分子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反叛。早在戊戍变法之前,维新志士都感到八股取士制度无法选取实用人才:“士无实学”,将无法救亡图存。认为泰西之强,强于学。主张“欲得真才,必先自废时文始”。嗣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国步日艰局势的发展,人们对八股取士误国的认识日益深刻。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贵州学改严修向清政府上《奏请经济特科拆》,提出在八股取士之外搜罗经世济变之人才。得到翁同龢、张荫槐及恭亲奕䜣等的支持,促成光绪帝戊戍年(1898)正月下谕批准了总理衙门的请行经济特科的奏议和详细章程,同时令三品以上京官及各省督抚、学政各举所知特科人员,咨送总理衙门,经礼部考试之后择优录用。被推举应试的人,大多具有维新思想。如黄凤岐、姚文栋、华衡芳、钟天纬、陈庆年、邹代钓、唐才常、梁启超、梁士诒、郑孝胥、杨锐、于式枚、寿富等,后因以慈禧为首的守旧顽固势力击败了维新派,光绪帝被囚禁。慈禧垂帘听政,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新政全部废除。经济特科以“易滋流弊”为借口,“着即停罢”。于是被推举的对象,均视为异类,“或摈、或窜、或禁锢终身、甚至仓猝临刑”。黄凤岐也不例外,属于摈弃范围。由于清末多事之秋,而黄凤岐“兼资文武”,各省督抚仍争相奏调,委以艰巨任务,任务既成,即行解职,故“每到一省,无三年淹”。如光绪二十八年(1902),云贵总督“委署开化府,……任务七月到任,十一月辞职”。三十一年(1905),广西巡抚李经羲“委署百色厅……九月委署太平府。三十二年十一月奉令卸任”。黄凤岐本于二十四年(1898)经“吏部核准,以同知补用知府,发往河南候差。戊戍变法后,因被举经济特科之嫌,虽经各督委署(代理),清廷终不予“真除”(正式任命),终生未得实职。

黄凤岐曾随刘玉山习刀术,刀技造诣颇深,有“单刀王”之称。又得少林剑术之奥,且自幼练指功,手掌铲草皮其利如锄,能一人敌数十人而名噪一时。清廷对此文武全才,虽不重用,仍要利用,故担任过一些武职,如宫廷卫队虎神营教练、广南营务处提调,安徽缉捕营管带,广西亲军统领,广西省域警察提调,城防军统领等职,也系各督抚临时奏调,任职时间均不长。

黄凤岐受业岳麓书院,深受书院经世之学的影响,懂得研究经史之外,还得兼习泰西学说。如他的《日记》就有阅读《泰西新史》、《天演论》、《群学评言》及《原富》等有关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理论书籍的记载,间或还有片断心得体会。从残存的部分《日记》手稿中,可以了解到他读书涉猎的范围极广,除史籍之外,诸如舆也、方志、农田、水利、机械原理等资料均博而览之,特别是从中可以看到黄风岐作为地方官为农业生产苦心筹划之劳。写《劝农韵语》,以通俗有韵的文字开展生产宣传,督促所属垦荒劝耕,巡行各地,察看生产;又教以水利知识。更可贵的是,他亲自锄地种玉米、黄豆、花生等物,以自己的行动来影响部属,树立新风。封建社会的官吏,深受“劳心者治人”的影响,视稼穑为“小人之业”,大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黄凤岐以四品知府之尊,却放下了架子,亲自锄地种庄稼,确是少有的新风,其艰苦朴实精神,于兹可见。由于他对农业生产的关心,因而对物候、气象也非常留意作,“桃花开”、“蛙鸣”及阴晴寒暑等气候变化均在《日记》中记上。

人民的健康水平,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黄凤岐对此也极度关住,他本人精通医理,还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提出预防方法,并以告示形式通告人民如何预防疾病。这样对人民的关切之情,在历代官府公文中恐不多见。对地方教育事业,他也很重视,经常到书院、学堂去察看,甚至亲自讲课、阅卷。有的《日记》还抄录了算学、博物、历史、地理四科的试题及答案。从中可以了解清未废科举兴学校之初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一项珍贵的历史资料。为了充实教育经费,他还报请广西布政使,按察使及巡抚批准,裁减府署卫兵(亲兵)30名,以被裁兵员薪铜来增加办学经费。

黄凤岐在太平府的措施,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要求,体现了他的务实精神,因而大见成效。因此,黄凤岐调离太平府后,“民讴思之”,永远怀念他对人民所作的好事。


下载全文:
 
来源:《益阳师专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