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的兴利除弊
作者:唐福荣
【摘要】经济基础的变化,政治形势的变化和意识形态的变革,是相互影响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改变了,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从来没有过的巨大变化。
  经济基础的变化,政治形势的变化和意识形态的变革,是相互影响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改变了,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从来没有过的巨大变化。相应的,在意识形态上必然要引起震动。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两大矛盾,先进的思想家对这两大矛盾,都有自己的看法.在鸦片战争时期,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他们人虽不多,但影响不少。主要的代表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敢于正视现实,开始睁眼看世界,提出了一系列兴利除弊的方案,寻求救国求民的道路。

龚自珍曾做过宗人府的主事、内阁中书等熟悉清代官场和满族宗室的腐朽情况,一生在官场不得志,1839年,因讥议时政,得罪了权贵借故辞职回乡,著有《龚自珍全集》。林则徐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等职,若有《林则徐集》。魏源早年做过内阁中书、先后在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僚当中,直接参加了抗英战争,著有《圣武记》《海国图志》等。这批人对于社会危机方面,首先抨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主张变革。龚自珍认为当时的清朝社会,已经走向没落,如日之将西,是无可挽救的、衰亡的社会。他说,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由于各级的官吏是循序渐进的晋升制度、太埋没了人才。使得有才干的人也不能越级上升。而那些没有才干的人可以循序渐进,爬上大臣的职位。而这些人到大臣地位的时候,已近暮年。另一方面,他认为,社会之所以如此黑暗,由于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穷的人日益穷,有钱的人日益富裕。他曾有诗说:“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洋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能栽禾”。充分表达了他对政治腐败的痛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他们这部分人的第二个观点,就是反对乾嘉考据,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对待民族危机,他们除了提倡禁烟以外,还主张研究沿海和边疆的史地,来抵御外国的侵略。魏源著有《圣武记》,龚自珍有《西域置行省议》一文。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他们都是积极主张抵抗的。

第三点,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林则徐在广州编的《四川志》到流放以后就交给魏源。魏源在这个基础之上,编成了《海国图志》。因此,《海国图志》当中,包括了林则徐的一些思想。《海国图志》这部书的中心思想,即魏源在序中所说的写书目的。他明确指出,写这部书,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攻夷而用,为师夷之长技以攻夷而作。即为了消灭侵略者,而向侵略者学习。从魏源的整个思想来看,他所主张的向西学习,学习的不是政治制度,而是生产技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第一是战舰,第二是火器、第三是养兵练兵之法。即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船坚炮利”,而且首先是他们的军事技术。他提出中国首先自己设厂来生产轮船、枪炮,然后以此为基础发展自己的民用工业。他说,凡是对于民间有用的都可以把它造出来。最后他提出,要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即主张采取一条从军需工业开始,然后转变为民用工业的发展我国工业化的道路。魏源的主张,遭到了顽固派的反对。顽固派批评说,使用机器创造、是“弃本逐末”“奇技淫巧”使用机器进行生产,要坏乱人心”。魏源针对这种顽固保守思想,提出批评说,我们古代造船是要制船、桨来渡河;我们制造弓箭来作武器,统一天下,难道制船,制桨,制弓箭,也是“弃本逐末”呼?他说,凡是有用的东西,是“奇技”而不是“淫巧”。他指出西方这些技术,如果因其长而用之,因其长而制之,风气日升,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也。意即中国也像资本主义国家一样,采取他们的一些生产技术,就可使国家一样富强起来。

魏源承认资本主义优于封建主义,他们所期望的封建政府所采用的也不过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不过,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力的改进,必然会冲破旧生产力的桎梏,最后会导致上层建筑乃至于政权的改变。魏源提出的从军需工业开始,然后转变为民用工业,以发展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事实上旧中国发展工业的步骤,就是沿着魏源所设想的方式来发展的。只不过魏源所反应的中国人民要求学习西方的长技、抵御外国侵略,使国家富强的愿望,在旧中国始终也未达到。

魏源的思想,对于后来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维新改良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以至于形成资产阶级的维新改良运动等等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康有为在他的自编年谱中记载,他是一读再读《海国图志》,而放弃旧学的。并且以读《海国图志》开始,作为讲西学的基础。魏源的《海国图志》对于亚洲的一些国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日本,早在1854年,就翻刻了《海国图志》,日本幕府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等许多人都受到这部书的影响,最后进行了明治维新。

鸦片战争时期,主要的思想家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都是在战前就很有名望的人。龚自珍更多的影响是在战前。战争还没结束他去世了。林则徐和魏源两人,林则徐作为政治家,是中国抵抗派的旗帜,但也在五十年代初就去世了。作为思想家的代表,魏源留下了更多的东西。

综上所述,他们的思想、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他们在鸦片战争以前即已知名。但从他们的一生来看,最重要的阶段,是鸦片战争时期。他们代表着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下,从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进步思想家。由于时代的局限、阶级的局限,他们本身并没有成为资产阶级改良维新的思想家。但他们是维新改良思想的启蒙者,先驱,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2.他们虽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就提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但这些并未促成社会发展变化。特别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很快爆发,地主阶级革新派,像魏源在农民起义爆发后,依然是地方阶级利益的维护者。

3.战争前他们抨击清政府对循序渐进的科举制度不满;主张严厉禁烟;从事研究边疆和沿海的史地。战争爆发后,主张坚决抗敌,重视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作用;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是为消灭侵略者而向侵略者学习,当然他们的变革仍不能超出封建主义的范畴。

4.他们的思想遭到顽固派的反对,但洋务派从他们的思想中摘取了发展军需工业的主张和以夷制夷的主张,并举办了洋务。

5.他们的思想对我们至今还是有启示的,正如小平同志讲的“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


下载全文:
 
来源:《社科纵横》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