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林则徐,魏源对西方图书馆的译介活动及其评价
作者:王明慧
【摘要】简要介绍了林则徐和魏源在翻译西方书籍过程中对图书馆的介绍,指明了他们对开启中国图书馆文明的重要贡献,并且用历史的观点去看待他们的局限性。
  鸦片战争使中国国门大开,封建保守的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由于国运衰微,民生凋敝,一些有识之士希望通过学习西方以求强国御侮的道理。最初人们了解西方世界的途径是通过西方书籍的翻译,最早开展译书活动的是封建士大夫的代表林则徐和魏源。在他们翻译西书的过程中,必然会引入西方先进的文化,而图书馆作为先进文化形态的代表,就同西方书籍一起进入国人的头脑中。林则徐和魏源的图书馆思想都源于译书活动,那个时代还没有明确提出有关“图书馆”的概念,只是在《四洲志》和《海国图志》中对西方国家的图书馆(一般称为“书馆”或“书院”)做了一些介绍。这种介绍使国人最早的图书馆观念萌芽。

一、林则徐生平及其对西方图书馆的译介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人,1785年出生在一个生活较为清贫的读书人家庭。林则徐早年科场得意,26岁即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步入仕途。在近10年翰林生涯中,他接触到许多谕旨、奏折,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颇有了解。当时西方商人向中国倾销鸦片,林则徐上奏章坚决反对,并且积极禁烟,虎门销烟举世震撼。

鸦片战争前夕,林一方面积极禁烟,另一方面敢于正视现实,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为了解西方各国的社会知识和科技知识,他组织一批人翻译了英国人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编译为《四州志》,此外还编译了《各国律例》和《华夏夷言》等书,并翻译、搜集了“大炮瞄准法”等西式近代军事资料。作为一名封建朝廷的封疆大吏,林则徐没有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心态,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务实的精神,将眼光面向整个世界,他的思想与行为居于同时代人的前列,不愧为近代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翻译外国书籍,了解世界形势的精神在当时就引起中外人士的注意,并且给予很高的评价。魏源指出“林则徐去岁至粤,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方,又购其新闻纸。”林则徐购求和翻译西方国家书报的活动,对于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变法运动也有重要影响。维新派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用资产阶级文化改造中国的先进文化,认为这种思潮是由林则徐首开其端的。康有为曾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暨道光二十年,林文忠始译书报,为讲求外国情形之始”后来中国学者介绍西学,向西方寻求救国之术,都是对林则徐了解世界意识的继承和发展。林则徐时代还没有明确提出有关“图书馆”的概念,只是在《四洲志》对西方国家的图书馆(一般称为“书馆”或“书院”)做了一些介绍。如林则徐在《四洲志》中对西方国家的地理历史进行介绍时提到了一些国家的图书馆情况:

《四洲志》之二十耶马尼国(德国):耶马尼国分十一(86页)……本耶马尼所夺普鲁士之边地,自与各部落叛后,即设禄自主。幅员千一百六十三方里,户十八万三千八百八十二口,俗奉波罗特士顿教,富而好文学,设有书馆,藏书六万卷。

《四洲志》之二十七(110页)都鲁机国(土耳其):嗣有荷占王颇好文学,与普鲁萨(今译布鲁萨,奥斯曼于1326年从拜占廷夺取的城市)部落大书馆,文人谓马特勒西图,所赐甚厚。

《四洲志》之二十八英吉利(英国):(117页)兰顿(伦敦)建大书馆一所,博物馆一所。渥斯贺(曼彻斯特)建大书馆一所,内贮古书十二万五千卷。在感弥利赤(剑桥)建书馆一所,有莎士比亚、弥尔顿、士达萨、特弥顿四人工诗文,富著述。司葛兰(苏格兰)千六百有三年(明万历三十三年),英吉利遂乘间灭之,以伊邻麻社为首部落。伊邻麻社首部落设色孙衙门一所……大书馆一所,贮书十万卷,爱伦(爱尔兰)建书馆贮书十万卷。

《四洲志》之二十九俄罗斯国(128页),土人俱崇额利教馆、天文馆、算法馆、兵器馆、技艺馆、文学馆,又书院一所,内藏中国与俄罗斯国之书二千有八百册,于是文教亦盛。

《四洲志》之三十悉毕厘阿国(在程焕文先生所著《晚清图书馆学术思想史》中译为西班牙,据其内容及本文参考用书,实译为“西伯利亚”,原文为“悉毕厘阿国,在阿悉亚洲之东北隅,俄罗斯之藩属也”):千七百九十年(乾隆五十五年),创书馆贮史书(141页)。

《四洲志》之三十一(156页)育奈士迭国(美国)千八百三十四年(道光十四年),在纽育所属各小部义馆读书者共五十四万,亦皆捐设学馆,造就人才。近计非腊特尔阿(费城)藏书四万二千卷,甘默力治(波士顿之剑桥)藏书四万卷,摩士顿藏书三万卷,纽育藏书二万二千卷。迩来又增学习知识考察地理之馆,重刊欧罗巴书籍,人材辈出,往往奇异。

二、魏源生平及其对西方图书馆的译介

魏源于1794年4月出生于湖南邵阳县金潭乡,卒于咸丰七年,即1857年。原名远达,字默深,深受林则徐的影响,受林所托,在其所赠《四州志》的基础上写成了《海国图志》一书。总结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经验与教训,反思了引起这场战争的缘由及中国战败的原因,积极地寻找中国御侮图强、反败为胜的方法与途径,表现了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民族自信心。被人称为“无双国士,命运之才”。魏源的《海国图志》开启了中国人不断学习奋起追赶欧美各大资本主义强国的历史进程,与魏源思想最具因果关系的活动当属洋务运动,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纲领,洋务运动是魏源思想、理论的第一次具体实践,魏源撰此书目的就是让国人放眼世界,了解世界,左宗棠中肯地评价道“百余年来,中国承平,水陆战备少弛,适泰西火轮车舟有成。英吉利遂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并联与国,竟互市之利,海上遂以多故,魏子数以其说干其事,不应,退而著是书”。

林则徐在《四州志》介绍了西方一些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情况,魏源在《海国图志》也介绍了一些国家图书馆的情况。

《海国图志》卷37,1084页:“欧罗巴诸国皆沿文学……其诸国所读书籍,皆圣贤撰者,从古相传而一,以天主经典为宗,即后贤有作,亦必合于大道,有益人心,乃许流传,国内亦设检书官,看详群书,经详定讫,方准书肆刊行,故书院积书至数十万卷,毋容一字蛊惑人心,败坏风俗者”其都会大地,皆有官设书院,聚书于中,日开门二次,听士子入内抄写诵读,但不许携出也。由魏源于欧洲图书馆总体情况的描述可见,他比林更加详细地了解到欧洲图书馆的书籍来源和刊行标准,还有官设图书馆简要的管理情况,每天开门二次。

《海国图志》三十九(1133页)中记录了《职方外纪》大吕宋国(西班牙)的情况:欧罗巴之极西吕宋国……又有书堂,阔三十步,长一百八十步,周列诸国经典书籍,种种皆备,即外额勒济亚(希腊)国之古书亦以海舶载来,贮于此处。《海国图志》四十四(1253页)耶马尼国《万国地理全图集》……其耳城(格拉茨)居民三万六千丁,其书院内藏书七万本。

《海国图志》卷四十八(1323页)记录了北都鲁机国(士耳其)国图书馆情况,与《四州志》同。

    《海国图志》卷五十(1361页)记录英吉利国图书馆情况与《四州志》同。

三、结论

我们必须明确林则徐和魏源的图书馆思想都源于译书活动,而这种译书活动又源于他们对深处危难之中的民族的一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又来源于儒家传统美德。林则徐和魏源都是封建士大夫的代表,他们在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之下,形成了“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意识形态。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他们觉察到空谈义理无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于是开始倡导社会变革。这就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他们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把目光放的更远一些,学习西方。这种学习是全方位的,阅读西方报纸,翻译图书,对图书馆的了解并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换言之,图书馆思想只是他们睁眼看世界活动中的副产品,他们只是在睁眼看世界的过程中无意识地介绍到了西方的图书馆文明。并且这种介绍是间接的,通过西式图书的翻译让人们了解到西方图书馆的面貌,因为没有自己直观的了解,所以人们对西方图书馆的印象是通过对书籍的想象而来的。

其次林则徐和魏源的贡献在于他们开启了中国的图书馆文明,原来中国没有专门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图书馆,传统的藏书楼是为私人服务的。在国人夜郎自大的头脑中也不会产生图书馆服务这样的意象,林则徐和魏源的介绍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启迪着人们挣脱旧有藏书楼观念的束缚,去重新认识世界,寻求救国之道,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虽然林则徐和魏源最初介绍西方的目的是为了探刺情报,了解西方的社会状况,附加把西式书籍中的图书馆情况也说明一下,没有真正意识到图书馆的巨大的社会作用。当然这是和那个时代的大背景相符合的,林和魏在他们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中已经走到了前列。虽然大部分内容只是部分图书馆的列举,但这样的列举也成为开启图书馆文明的一扇窗,由这扇窗,很多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了更美丽的世界。

最后由于林则徐、魏源等人毕竟只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认识不可能脱离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们对图书馆的认识也有着局限性。他们所有的主张都是以保存封建制度为前提,并且对图书馆的这种介绍的实质是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来看待西方,他们在思想观念上仍然没有脱离封建士大夫的本色,是新知识与旧观念集于一身的体现。

比如在长期的“华尊夷卑天下观”视野里,大部分中国人认为西方各国也是“番”或“夷”,把他们与未经开化的野蛮人联系在一起。林则徐和魏源也有这样的心态,从内心鄙视西方,因此也把他们称之为“夷”,但是他们先进之处就在于承认欧美各国是那样的繁荣昌盛,交通便利,重视教育,学校和藏书到处都有,因此主张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

人无论怎样智慧,总逃不脱时代的局限。林则徐和魏源的局限性正是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他们眼光的局限也是整个社会眼光局限所致。林则徐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识与他们同时代的人相比已经难能可贵,他们对图书馆的介绍更是开创先河。


下载全文:
 
来源:《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