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钞风潮”是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期发生的货币金融风波。这次风波的发生,是由于袁世凯抽提中、交两银行的现金筹备复辟,使中、交两行的准备空虚,从而发生了商民挤兑,北洋政府在此紧急形势下强令停止兑现,由此引起金融市场的巨大恐慌和整个社会的动乱。这次风波不仅使袁世凯政府的财政破产,再无力量镇压各地的反袁运动,使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很快覆灭,而且造成我国货币金融更加紊乱,影响尤为深远。
一、坚持数年的币制改革
袁世凯上台后,出于解决财政困难等目的,曾经进行了几年的币制改革,并且不无成绩。
民国初年,虽经过辛亥革命,而中国的货币依旧非常混乱。当时社会上流通的货币有银两、银元(又有墨西哥银元、龙洋旧币、大清银元十余种)、铜元、纸币等。这些货币的品种繁多、市价各异、计量标准凌乱,给商品交换带来极大困难,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袁世凯上台不久即着手统一货币,几经研究于1914年规定新币1元重7钱2分,成色为89,即以库平纯银6钱4分零8毫加铜铸成1元,币面铸袁世凯头像,故称为“袁头币”。按照规格铸造的银币,形式、重量、成色都严格划一,发行之后全国通行无阻,很快就取代了其它银币的地位。随后,北洋政府通过中国、交通两银行同钱币公会协商,自1915年8月1日起,以新币行市代替以前的龙洋行市,其它银币或按新币行市通用,或向中、交两行兑换新币。于是,我国自铸银元的行市第一次达到统一,我国货币专门家都公认“袁头币”是近代中国铸币史上唯一成功的银币。
在统一银币的同时,袁世凯政府还对纸币进行了整顿。清末民初纸币的发行流通情况也非常混乱。官办和私办的银行大都有发行纸币的权力,各省地方旧式金融机构如银钱号、钱庄、银号也都发行纸币,外国在华银行更是滥发纸币。武昌起义前,清政府曾有过整顿纸币的计划,但未曾实行,民国初年纸币的滥发情况更加严重。熊希龄内阁曾指出:“各省滥发纸币,价格低落,市面恐慌,人民恣怨。其直接影响及于财政。”特别是广东、四川和东北三省,以发行纸币垫支地方财政,这些地方发行的纸币均无兑换准备,因而失去信用。
1913年秋,熊希龄内阁作出整顿纸币的决定,计划以中央银行的兑换券易兑滥发的纸币。年底,向各省派出监理,监督地方财政和银行,禁止各省再发滥币。不久,熊希龄倒阁,袁世凯亲理财政,进一步对滥币进行了整理。袁世凯政府先对发行滥币最为严重的广东下手,1914年6月从善后借款的盐务税中拨出100万镑的闲置资金作为准备,在广东开设了中国银行广州分行,发行保值银元券,以此回收广东省滥发的纸币。经过一个月的回兑,基本收回了滥币并进行了销毁。贵州、江西等省与中国银行签订合同,以中行兑换券或币制公债回收地方纸币,也都取得了一定效果。即使是被日本和沙俄控制的东北三省,袁世凯政府也作了一定努力。例如在黑龙江设立中国银行分行,在东三省发行银元汇兑券,回换日、俄及东北地方滥发的纸币,只是由于袁世凯政府的财力有限,才终于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的。袁世凯政府还在全国各地设立银元兑换所,让商民随时以滥币兑换中、交银行的兑换券。由于中、交两行有充分的现金准备,发行的兑换券信用坚挺,商民都乐于兑换,使这一时期的纸币整理有了一定的进展。
货币本位制问题自19世纪末年已在中国发议,清末十几年因镑亏数字巨大,更迫使清政府关注本位制问题,然而,虽制订了几次方案,但直至灭亡也未解决。袁世凯上台后,在统一银币、整理纸币的同时,对货币本位制也进行了一定意义的改革。1912年10月8日成立了币制委员会,讨论币制方案,经过十次例会讨论,终于1914年2月7日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实施《细则》,决定仍取银本位制。币制委员会认为,银本位制是不得已实行的“恶本位”,但“恶本位犹胜于无本位”,故此发取银本位作为向金本位的过渡。1914年2月19日,梁启超出任币制局总裁,不断向袁世凯胪陈币制改革建议,领导币制改革。尽管袁世凯没有全部采纳他的建议,币改方案也未认真实行,但毕竟是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这期间,袁世凯政府整理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以这两大银行为基础,建立起了中央金融体系。当时的中央金融,发行纸币谨慎、信用可靠。然而,正当币制改革稳步进行之际,袁世凯在政治上走向反动,复辟帝制,从而引发了“京钞风潮”,不仅打断了币制改革的进程,反而造成了货币金融的巨大风波,成为他覆灭的重要原因。
二、“京钞风潮”的发生及其影响
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准备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复辟帝制。为筹备登基大典花去的经费超过2000万元。不久,云南爆发了护国讨袁战争,袁世凯为对滇用兵,急于筹措军费,使国库开支陡然困迫起来。支出方面,仅军队每月加饷需要560余万元;收入方面,各省或宣布独立,或以维持地方秩序为名强行截款,使袁世凯失去了各省的财路。各帝国主义国家看到袁世凯失势,也纷纷撕毁进行中的各项经济合同,断绝了对袁世凯的一切援助。
袁世凯在内外财源断绝的情况下,为镇压反抗,只好向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伸手。此时,袁世凯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反对下,岌岌可危。中、交两行准备日渐空虚,于是便出现挤兑问题。首先是京城官宦大贾至中、交两行提取存款转存外国银行,随之商民人等也纷纷争相兑现持票。至1916年5月上旬,北京、天津、济南、上海、广州等地都出现挤兑,致使中、交两行无法招架。北洋政府召开紧急国务会议,在梁士诒、周自齐的主张下,决定中、交两行自5月12日起停止兑现。
停兑令发布后,现银立刻绝迹,市场上持货者不收纸币,持票者无从购货,社会顿时骚乱起来。停兑不久,铁路首先无法维持现状,因为中国铁路的修筑和维持业务,多是借洋债进行的,要不断地以现金偿还债息。所以交通部在停兑令发出不久,即自行其是,命令铁路搭收现银。同时,为了维护所属交通银行的局面,在搭收纸币时,也只收交通银行的钞票,而拒收中国银行的钞票。交通部有此举措,邮政方面也颁布了搭收现银的命令。随之,海关、盐务、直隶省和商界也都相率拒收纸币。同是一个政府,各部门的政令不一,这就造成国家更加混乱。
银行可以拒绝一般商民兑现,而军人和外国人则结伙持械强兑,甚至哄抢,使银行职员纷纷告退,金融局面愈加凶险。这次金融风潮引起了中国全社会的动荡,尤以京津一带为甚,故称之为“京钞风潮”。这次风潮,使全国反袁情绪更加高涨,袁世凯失去民心,于停兑令发出二十余日后忧惧而死。
袁世凯死后,“京钞风潮”却并未停息,由此引起的财政金融的问题,又延续了数年之久,直至1920年以后才逐渐平息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