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梁焕奎和梁漱溟的兄弟情
作者:梁健雄;梁钢
【摘要】在我们家保存有一封父亲梁君大的信,其中写了梁漱溟对我父亲讲的一段话,谈到他1938年第一次到延安会晤毛主席时,主席曾好奇地问他:“据闻你是广西人,怎么又和湖南湘潭梁姓是一家呢?”
  在我们家保存有一封父亲梁君大的信,其中写了梁漱溟对我父亲讲的一段话,谈到他1938年第一次到延安会晤毛主席时,主席曾好奇地问他:“据闻你是广西人,怎么又和湖南湘潭梁姓是一家呢?”

原来1918—1919年间,梁焕奎举家避兵祸到北京,住在缨子胡同梁漱溟家。这期间,杨昌济(怀中)先生与梁焕奎、梁漱溟俩曾多次互访。当时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寄住在鼓楼豆腐池胡同未来岳父杨昌济先生家。来为客人开门的常常是青年毛泽东,闻知二梁是兄弟。所以主席多年后有此一问。

梁焕奎,(1868—1929),字辟垣,亦字辟园,湖南湘潭人。一生从事湘中矿政学务,鼎力振兴实业,负一时之盛望,是湖南近代史上的一位名人。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漱溟,后以其字行世,广西桂林人。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世人誉为现代新儒家的开山者。

此二梁一个是湖南湘潭人,久居长沙;一个是广西桂林人,从小住在北京,且两人年龄相差二十五岁,他们之间是何关系?

原来,梁焕奎和梁漱溟是同高祖的兄弟,而且多年来一直过从甚密,联系不断。后来,梁漱溟亲妹妹的女儿邹德惠与梁焕奎的儿子梁君大在北京缨子胡同相识、相恋、结婚,成为了我们的父母亲。故此,梁焕奎是作者的爷爷,梁漱溟则是作者的叔爷爷,亦可称舅外公。

家传的《梁氏世谱》记载,我们的始祖是世居河南汝阳的元朝蒙古贵族,后改为汉族姓氏“梁”,明初由汝阳迁江宁(今南京)。所以梁氏十九世祖梁垕(hòu)是江宁湖墅人,后迁居广西桂林。他有三个儿子:宝善、宝书、宝儒。长子宝善就是梁焕奎的曾祖父,次子宝书即是梁漱溟的曾祖父。

梁漱溟的曾祖父梁宝书(字子文,号香初)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在广西考上了举人。后赴京会试成为进士,先后在直隶省(今河北)定兴、正定、清苑等地任知县、遵化直隶州任知州。

清道光二十年(1840),梁宝书的夫人带着不满九岁的儿子承光,随夫弟宝儒,从桂林经湘江北上,到其夫宝书在河北定兴的任所去。途经湖南湘潭时在船上突患疾病去世,仓促之间举目无亲。从岸上居民处得知有梁姓江南人居住在此,于是上门探访求助。双方出示族谱,方知这位梁锡勋(号竹君)与本家都是梁氏十五世祖梁正銮(江宁湖墅支系)的第五代孙。当即竹君先生就热心为梁宝书的夫人筹办丧事,如同家人一般。

梁宝书的儿子承光,十八岁时考中举人。先是在京做小吏,后来调任山西汾州府永宁任知州,35岁时病故。侧室陈氏所生独生子梁济(字巨川)二十六岁时考上举人。他有两子:焕鼐、焕鼎(字漱溟),两女:焕诰(后成为我们的外祖母)、焕绅。一家人居住在北京。

梁焕奎的曾祖父梁宝善(字楚珩,号紫蓂)有两个儿子:承宪、燦光。长子承宪少年时就放弃了科举求官之路,后独自一人外出闯荡,客死他乡。次子燦光也好远游,到广东番禺与邹氏妇结婚后就长住番禺了。

梁宝善一生淡泊名利,耻谈仕进,与身边幼小的孙子女(承宪的子女)在优美的桂林独秀峰下过着吟诗作画的安闲生活。他弟弟梁宝书及其儿子承光分别在北京、山西做官时都曾派人来接他去任所同住,他都没有去。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爆发后,义军多次攻打桂林,梁宝善这才不得不带着十五岁的孙子本荣及全家人乘夜逃出桂林,欲前往长沙。一路跋涉,历经艰辛,途经湘潭时,想起曾帮弟媳筹办丧事的梁家族兄竹君先生,便去拜谢。

竹君先生少年时居江宁湖墅村,后来在湘潭安家落户。清嘉庆道光年间,湘潭的商贸繁盛。竹君先生因豪爽好客,喜交朋友,遇事热情公道,因而远近闻名,被江南会馆同乡推举为会馆馆长——“客总”。他见湘潭雨湖烟柳堤清,风光秀丽,环境幽雅,便在湖边建一别墅,叫“雨花别业”。热情好客的竹君先生执意挽留来访的梁宝善在此住下。宝善是喜欢饮酒作画、吟诗作对的人,困窘之时被挽留在此清幽之处寄住,真是他乡幸遇亲人,困境喜逢知己,从此也就安居下来。以后就形成了梁氏家族的湘潭支系。

梁宝善的孙子梁本荣,生有焕奎、焕章、焕彝、焕均、焕廷五个儿子。长子梁焕奎(字辟园),25岁时(1893年)以湘潭籍在湖南考上了举人。1896年湖南巡抚陈宝箴任命他为湖南矿务总局文案后定居长沙。

北京和长沙,于是就有了同出自于梁氏家族的分别以广西桂林和湖南湘潭为籍贯的两个支系。两地虽远隔千里,两家却往来不断,交往甚密。

1916年梁漱溟的舅舅张耀曾任南北统一内阁司法部总长,要梁漱溟给他当秘书。1917年府院不和,政局不安,张耀曾辞职离京。梁漱溟也从司法部去职南游,到湖南长沙看望梁焕奎一家。这时梁焕奎已年近五十,而梁漱溟还只二十四岁。当时梁焕奎兄弟在长沙创办的华昌炼矿公司正值鼎盛时期,梁焕奎住长沙浏阳门外“青郊别墅”内。别墅占地不小,内建有可远眺长沙城的平远楼。楼前有桂花树两大株,楼旁有新修的荷花池,楼后小山丘上有两百余棵桔树。当时正逢金秋时节,芙蓉出水<相斗艳,桂花盛开香溢满园,南桔金黄挂滿枝头,真是美景怡人。兄弟俩时时亲切开怀畅谈。梁焕奎心忧天下,协助熊希龄、谭嗣同、梁启超等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积极参与湖南维新事业,创办湖南高等实业学堂,首倡捐建湖南图书馆,选送湖湘学子留学日本,特别是他为中华昌盛一手创办了纯锑成色、产量均为世界第一(当时湖南纯锑产量占世界总产量80%以上,湖南的锑又多出自华昌炼矿公司)而盛极一时的华昌炼矿公司,这些都令梁漱溟十分钦佩。梁漱溟胸怀大志,为振兴中华潜心求索,为民国共和奔波操劳的事迹和才干,也令梁焕奎十分赞赏。两人志同道合,兄弟情深,畅谈甚欢,梁漱溟在此逗留了三个月之久。

1917年10月初,直系军阀段祺瑞以“出师剿灭”护法军为名,进军湖南。至衡山一带后,因内部矛盾,部队将领王汝贤、范国璋通电停战,溃走长沙,大掠而北。从此湖南政局不稳,治安混乱,人心浮动。梁焕奎率家人离开长沙去汉口避难。梁漱溟也经汉口返回北京,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

1918年(戊午年)4月,梁焕奎率夫人及子女由汉口来到北京,借住在崇文门外缨子胡同梁漱溟家一年多。

当时梁漱溟与杨昌济先生同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而杨昌济先生与梁焕奎亦是多年深交的老朋友。

因1903年梁焕奎在任湖南省学务处文案时,其从乡试落第的试卷中选拔可深造人才派赴日本留学的建议为当局采纳,并由当局任命他为留日学生监督,亲率他所选拔的杨昌济、陈天华、刘揆一、朱德裳、杨均等湘人学子东渡日本留学,所以杨昌济称梁焕奎为恩师。梁焕奎又将随其去日留学的十多岁的幼弟梁焕廷拜托杨昌济代为管教,因此两人不但有师生之谊,又为至交。所以梁焕奎到北京后常与梁漱溟一同到鼓楼豆腐池胡同杨昌济家走访,杨昌济也常执弟子礼去缨子胡同梁漱溟家拜见梁焕奎。

1927年,梁焕奎避兵出湘,居上海四川北路积善里,梁漱溟时在广东。这期间,兄弟俩也常有书信往来。梁焕奎曾作《寄漱溟弟番禺》诗一首:

羁栖南越值奇灾,残箧天怜未刼灰,

眷属偶因多病累,穷愁犹为孑黎哀。

一家兄弟成离散,薄海文章此俊才,

何幸湖山得安聚,深谈重遣老怀开。

表达了对梁漱溟的赞赏和怀念之情。

1928年,梁漱溟和哥哥凱铭曾相约到上海看望梁焕奎,临别时梁焕奎作《喜凯铭漱溟两弟相约来视即送凯弟还青岛漱弟还番禺》诗相赠:

离居经十载,南北不同方,岂意行千里,相将话一堂。

至情俱惨淡,高翮各回翔,独我惭衰退,酣呼未敢忘。

世事纠纷极,弥伤聚首难,万流随旦夕,片念杂悲欢。

浊浪归舟急,羁人醉眼酸,情亲休怅隔,投札讯平安。

1928年秋,梁焕奎的儿子培伟(字君大,本文作者的父亲)在日本留学时,因受不了亡国奴似的待遇而毅然回到上海。当时上海正值蒋介石背叛革命后的白色恐怖中,和他同船归来的多名同学,都被当作“共产党嫌疑犯”抓捕。梁焕奎十分担心儿子的安危。恰好梁漱溟1929年春节后离开广东北上,去山西及定县等处考察乡村建设,途经上海时与梁焕奎相晤。这时梁焕奎已感自己年老体衰,虽然三弟煥彝在身边,但他还是将儿子培伟“托孤”于梁漱溟,并要儿子离开上海随梁漱溟北上。年方二十的培伟即遵父命与其叔父梁漱溟同赴河北、山西等地考察乡村建设后,寄居北京积水潭畔梁巨川(梁漱溟的父亲)读书屋就学,后又随梁漱溟住清华大学教授宿舍,至其父病逝时方远道回庐山奔丧。

1929年5月,梁焕奎因衰年多病,由次女培怿随侍,从上海到江西,居庐山小天池别墅。次年1月,于庐山小天池别墅病逝,享年62岁。梁漱溟闻讯后,极为悲痛,满含热泪代为培伟三姐弟写了《哀启》。梁漱溟以精练的文笔对梁焕奎的一生作了简要的描述和极高的评价,并以极其悲痛的心情,向亲友故旧“拭泪代告”他这位同高祖的大哥病逝的噩耗。

在梁漱溟1958年给湖南省志编篡委员会的一封信中,曾指出“在近代中国史上湖南显然极其重要。一八九八年的光绪维新运动湖南实居重镇,众所周知。而说到这一段湖南维新史及此后影响发展,则辟园先兄应是要提到的一个人。”(此信因故未寄出,信稿现尚存)到1984年九十一岁高齢的漱溟爷爷又作了《梁焕奎事略》一文怀念这位兄长,1987年漱溟爷爷虽深感体力衰退,但还是在第四期《人物》月刊上发表了《我国锑矿开发的先驱者——梁焕奎五兄弟与华昌炼矿公司》一文,更详细的介绍了梁焕奎的事迹。

由此更可见他们非同一般的兄弟深情。


下载全文:
 
来源:《文史博览·理论》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