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前北洋政府总理保护李大钊家属始末
作者:龙儒文
【摘要】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慈善教育家熊希龄先生十分同情和尊敬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利用自己社会名流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帮助和保护过不少共产党人。
  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慈善教育家熊希龄先生十分同情和尊敬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利用自己社会名流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帮助和保护过不少共产党人。1925年5月30日,日英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勾结,日本资本家枪杀共产党员、工人代表顾正红,“五卅惨案”发生。熊希龄激于反对帝国主义疯狂凌辱中国人民的强烈义愤和对共产党人的同情与崇敬,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立即组织北京香山慈幼院学生开展宣传募捐,并首倡在北京发起“沪案失业同胞救恤会”,于6月13日在北京中央公园召开成立大会。25日,“救恤会”邀约各界人士群集天安门,设台陈列“五卅惨案”死难烈士灵位,由熊希龄主祭,追悼死难的共产党人和同胞,会后结队游行,参加者达十万之众,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同时,他还在香山慈幼院收养了不少朝鲜共产党人烈士的遗孤和中国死难烈士的后代。本文想就熊希龄保护李大钊家属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专门介绍,以飨读者。

熊希龄创办的北京香山慈幼院是一所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一体的新型学园,专门招收孤贫儿童(称正生)。慈幼院曾设立评议委员会,聘请蔡元培、张伯苓、晏阳初、陶行知、李大钊等著名教育家和学者为评议委员。熊希龄和李大钊的私交非常好,他非常敬重李大钊的学识才华和人品,除了评议委员会定期探讨香慈的教育问题外,熊还经常邀请李大钊到香山一起讨论时局,给学生演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李大钊代表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他更是以香山慈幼院评议委员会委员和熊希龄的知交的身份,频频出入香山慈幼院,积极向香慈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真理,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通过频繁深入的接触和了解,李大钊发现当时在慈幼院任语文教师的张秀岩同志是棵好苗子,因此指派郭隆真同志去做张秀岩的思想工作,吸收她加入了党组织。发展张秀岩入党后的第二天,李大钊就热情地接待了她,同她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并对她说:“党组织决定由你任香山慈幼院党支部书记。”

从此,在熊希龄苦心经营的香山慈幼院里,在李大钊的秘密组织下,成立了党的地下组织。张秀岩同志在李大钊的直接领导和精心指导下,没有辜负党的信任,香山慈幼院的地下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党员队伍也发展得很快。他们经常利用香慈图书馆的过刊阅览室作集会地点,一起探讨马克思主义学说和革命真理。李大钊同志更是经常把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等重要文章,及时传给香慈的地下党组织,从而把香慈变成了政治气氛活跃、为革命积极积蓄力量的重要地方,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立即投入了战争第一线。解放后不少人还身居要职,成了党和国家的有用之材。

李大钊从莫斯科参加完共产国际的“五大”回来后,因为参加和领导了“首都革命”“三一八”运动,再次被北洋政府下令通缉,不得不避入苏联驻京大使馆。熊希龄获悉后,心急如焚,他虽然多次利用自己作为北洋政府的前国务总理在北京政界的声望和地位,想把李大钊营救出京,都没有获得成功。他虽然知道李大钊遭通缉的原因是“鼓动罢工”和“宣传赤化”,是共产党“煽动学生、工人预谋在首都暴动”,但是他还是特别钦佩和尊敬李大钊,还是十分同情和尊敬共产党人。他虽然也耳闻李大钊已在他的大本营香山慈幼院秘密建立了地下党组织,他也从未认真清查和深究,基本上可以说是听之任之,随其自然,至少他没有公开反对过。现在不少健在的香慈学生,每每忆及熊希龄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人的这种宽宏与达观之举,总是充满了敬佩之情。

1927年4月6日,帝国主义列强驻华公使团支持下的奉系军阀张作霖,派出军警数百人,悍然袭击苏联驻华使馆,逮捕了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等80多人,并且疯狂搜捕与李大钊有关的人。在李大钊家属生死攸关的危难时刻,熊希龄再次把自己的安危抛到九霄云外,挺身而出,机智地以女儿结婚迎宾为名,突破敌人的重重关卡和封锁,派当时的香山慈幼院五校副主任、共产党员、李大钊的乐亭同乡李凌斗抢在敌人下手之前,用自己的汽车紧急把李大钊的夫人和孩子们接到了香山。熊希龄觉得还不够安全,为了防止不测,他没有立即把李大钊夫人母子接进香山慈幼院,而是秘密地把他们母子藏进了香山红山头南麓正黄旗对面的“姑娘场”。姑娘场是个小型纺织工场,叫首善工场,它是洋务运动时的试验工场,熊希龄创办慈幼院后,把它改造成了女学生的实习工场。李夫人母子在熊希龄的精心安排和保护下,逃过了奉系军阀风声鹤唳般的大搜捕后,熊希龄又及时地协助中国共产党人将李夫人母子安全地转移出了北京。对熊希龄紧急营救李大钊家属一事,《北京日报》1988年10月21日第二版曾刊文披露过。当时香山敬宜女校的教工席某也多次证实,他曾多次在首善工场抱过李大钊的两个孩子。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年仅38岁。

李大钊遭到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后,李夫人母子的生活和孩子们的求学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此,他们母子不得不多次往返于北平和乐亭故乡之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常陷入难以立身的困境。李大钊的乐亭同乡杨扶清、葛东桥和生前好友查良钊三人当时都在香山慈幼院任职,查良钊时任香山慈幼院副院长兼艺文中学校长;葛东桥在香山慈幼院分部任职,杨扶清时任香山慈幼院五校负责人。李大钊遇难后,杨扶清还曾经资助李夫人母子从北平返回乐亭故乡的路费。当他们闻讯李夫人母子生活困难,孩子求学艰困后,及时跟院长熊希龄作了汇报。其后,北大校长蒋梦麟也向熊希龄反映,说李大钊夫人去世后,其两个孩子求学困难,希望熊希龄把他们招进香山慈幼院。熊希龄再次伸出援助之手。于是,1934年秋,李大钊的两个儿子李光华、李欣华(年仅7岁)兄弟一同被熊希龄招收为香山慈幼院的正生,享受了生活、学习全部免费的待遇,从而使他们兄弟二人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并使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欢乐和幸福。

对此,李光华同志1988年10月12日在香山慈幼院校友会的《校友通讯》上撰文回忆说:“人到老年,最容易忆起童年的往事。香山慈幼院的童年生活在我的记忆中更占重要地位。”“对我来说,香山慈幼院的那段生活不仅仅是一般的过去。如果把回忆我的大半生比做欣赏一场音乐会,那么,在香山的那段生活则是这场音乐会中的一支最优美动人的歌曲。”关于李欣华在香山慈幼院的具体情况,他的同班同学郭毅在《我对香山慈幼院“小家庭”的回忆》一文中也说:“我们李宅,兄弟姐妹十二人,其中兄弟是大哥关乃纯、二哥孙辑黑、三哥韩武全、四哥傅良钜、五哥李欣华(原文注:李欣华及其兄李光华,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先生之子,大钊先生被害就义及李夫人逝世后,光华、欣华兄弟得到熊院长、慈幼院的照顾,给予免费教育。)欣华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爱看打仗的小人书,他和刘志臻爱画画,能画一本小人书。欣华校友是一位受到尊敬、值得学习的校友,他终生献身山区教育事业,在门头沟任中学校长,1990年因病逝世。”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李光华从香山慈幼院二校六乙班毕业,熊希龄又及时让查良钊、杨扶清、葛东桥约见他和姐姐李星华,并给了些生活资助,以示关怀。同年12月25日,熊希龄在香港骤然长逝,终年68岁。
下载全文:
 
来源:《文史春秋》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