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陶澍和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
作者:陶用舒
【摘要】陶澍(1779-1839)为清道光朝一代名臣,创下了不朽的事业;并留下大量诗篇,时人尊为“诗坛领袖”。但在其病故后,由于时局动荡,后人无能,著述散失,一直为学术界所忽视,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其实,陶澍一生倡导经世实学、除弊兴利,主张更法改革、强国富民,是一个有所作为的政治家、理财家、改革家、爱国者。特别是作为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先驱和其前期领袖,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都发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我们不应忘记这一对社会有功的历史人物。
  陶澍(1779-1839)为清道光朝一代名臣,创下了不朽的事业;并留下大量诗篇,时人尊为“诗坛领袖”。但在其病故后,由于时局动荡,后人无能,著述散失,一直为学术界所忽视,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其实,陶澍一生倡导经世实学、除弊兴利,主张更法改革、强国富民,是一个有所作为的政治家、理财家、改革家、爱国者。特别是作为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先驱和其前期领袖,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都发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我们不应忘记这一对社会有功的历史人物。

一、提倡实学

1779年11月30日,陶澍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小淹镇的陶家湾村。其时,陶家已经破落,靠父亲陶必铨“舌耕”维持一家生计。陶必铨饱读诗书,曾入学岳麓书院。但终生未仕,心地善良,为人正直。认为“天下能苏万物者,莫如雨”,故为长子取名“曰澍,而字以子露,盖期有以泽苍生也”。可见,其对陶澍期望颇大。

陶澍自幼在父亲身边读书,并要参加一些劳动。陶澍后来回忆说:“陶子少贱,牧于斯,樵于斯、渔于斯,且耕且读”。因此,比较了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陶澍从小就有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13岁时,曾以其父的口气拟联:“红薯、包谷、蔸根火,这点福老夫所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小子为之”。18岁,参加县试,得补邑诸生。23岁,参加湖南乡试,中举人。嘉庆七年(1802),陶澍25岁,参加壬戌科会试,中进士,从此进入官场。先后任编修、主考、御史、道员、给事中等京官。嘉庆二十四年(1819)出任川东兵备道。道光帝继位后,陶澍受到信任,在官场上青云直上。先后为山西、福建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巡抚,江苏巡抚;道光十年(1830)任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为道光时权重一时的方面大员。

清朝残酷的文化专制主义,严重地窒息了思想,摧残了人才。广大知识分子被迫脱离实际,逃避现实,埋头在故纸堆里,校勘辩伪,皓首穷经,从事繁琐的训话考据工作。到嘉道年间,清朝统治由盛而衰,内优外患交相危机,严重地动摇了清朝统治的基础。在这种背景下,清朝的专制统治有所松弛,梁启超说:“嘉道以还,积威日驰,人心已渐获解放”,可“相与指天画地,规天下计”。许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由纯学术走向致用之学。为了匡时救世,他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起了“经世致用”的旗帜。认为真正的学问,不在于时文、八股,而是要解决社会的现实间题。主张通经以致用,察古以治今,要求上利于国计,下利于民生。他们把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问题,皆列为“经世”之学,一一加以探讨和改革。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陶澍、林则徐、魏源、龚自珍、包世臣、姚莹、贺长龄、黄爵滋、俞德渊、汤鹏等人,都是这个集团的重要人物。

陶澍“少负经世志,尤遽史志舆地之学”。非常关心社会问题,提倡“研经究史为致用之具”。主张“通经学古而致诸用”,强调“要惟以实,而不以华为能”,“有实学、斯有实行,期有实用”。带头掀起了以经时济世,匡时救弊为宗旨的经世致用思潮。史家孟森指出:“嘉道以后,留心时事之士大夫,所谓首倡《经世文编》之贺长龄,亦善化人。而陶澍以学问为实行,尤为当时湖南政治家之巨擎”。可见,嘉道年间兴起的经世思潮,陶澍有首倡之功。在实际行动上,陶澍鄙视厚古薄今,空谈义理,逃避现实,迂腐不堪,扼杀人的聪明才智的宋学、汉学;也反对摘取章句,死记呆背,把读经通典当做猎取功名的手段。强调治学要博古,读经要有得,读经的目的是为了经世济时,为现实所用。因此,陶澍特别重视实践,重视实地考察。他自己曾说:41年中,“于五岳之九州,则足迹皆已及之,不止于身行万里半天下矣”。因此,“得以耳目所遇,盪滌其心胸”。每到一地,总是对当地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生产民情、农商各业以及山川河谷、地理形势、名胜古迹等详加考察,深入调查。在调查了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陶澍一方面针贬时弊,对社会的黑暗,吏治的腐败、风气的腐化,都能进行揭露和批判。另一方面,则积极研讨各项大政,倡导兴利除弊、更法改革。

陶澍对经世实学的倡导,促进了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黄彭年说:道光年间,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形势,“陶文毅公起而治其内”,即首倡经世实学,推行改革。“文毅既没,林文忠公继之,既治其内,复思治其外”,即将经世实学和西方文化结合,以对抗西方国家的侵略。又说:“文毅举其易者为之倡,文忠举其难者为之继。其用心诚而致力果,殆死生以之,至于一身之荣辱毁誉,固有所不计也”。一个“倡”字,一个“继”字,准确地表明了陶澍对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所起的巨大作用。至于所谓“易、难”之说,黄彭年认为陶澍首倡经世之学,改革弊政,易于成功,林则徐继以经世思想,禁鸦片,办夷务,则难以成功。这多少有些偏见。其实,万事开头难,陶澍改革要冲破重重阻力,谈何容易。更何况在对外问题上,陶澍和林则徐一样:主张严禁鸦片,在两江开展了大规模禁烟活动;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驱逐英国间谍船阿美士德号,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支持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如果天假以年,陶澍能活到鸦片战争期间,也一定能和林则徐一道,不计“一身之荣辱毁誉”,站在反侵略战争的最前线,反抗侵略者。同时,也会和林则徐、魏源一起将经世思想发展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

二、主持改革

鸦片战争前夕形成的中国地主阶级改革派,是在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时期的一个承先启后的派别。他们一方面保存了封建主义的一些传统观念,继承了中国历史上改革家的积极思想因素;另一方面,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反映了某些民主色彩的思想火花。这个派别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在鸦片战争之前,他们从巩固封建统治的根本目的出发,积极探讨农民起义发生的原因,揭露贫富不均、吏治积弊等社会现象,倡导对河工、漕运、盐政、币制、兵防等国家大政的改革,以图强国富民,社会安定。这些改革主张虽然没有超出封建主义的范畴,但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广大老百姓也是有利的。陶澍就是这个阶段里,改革派的核心和领袖人物。

鸦片战争之前的20年,陶澍一直在两江地区为官。当时的两江,地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是清朝的财赋之区,漕粮、盐课均居全国之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一些部门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农村自然经济也开始呈现某些瓦解的趋势,商人和市民阶层的力量也相应地比较强大。这种客观环境,为近代地主改革派主张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陶澍利用职权,团结改革派,在两江大力推行改革,取得许多成就。

清代漕运任务艰巨,官吏借此浚民脂膏,流弊甚多。江苏漕粮,居全国大半。到道光初年,河、淮交相为患,高堰溃决,运河水浅,漕运被迫处于停滞状态,危及京师粮食供应。道光五年(1825)陶澍任江苏巡抚,在改革派贺长龄、魏源、包世臣等人支持下,实行改革。提出苏、松、常、镇、太仓之漕改归海运,江广之漕仍由河运。第二年,陶澍征集沙船1500多只,连续组织两次海运。航程四千余里,共运米粮163万余石,米质优于河运,运费节省一半,国家、船商、百姓均受益。因此,得到朝野一致赞许,魏源称其为“利国、利民、利官、利商,为东南拯弊第一策”。海运的倡行,不仅是漕粮运输途径的改革,而且标志着清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变革。“海代河”、“商代官”、“因商用商”,“因商道为运道,因商舟为运舟,因商估为运丁、因漕费为运费”,充分发挥了商人的作用。这些财政制度的改革,代表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到道光后期,海运成为漕粮转输的主要途径。至光绪年间,河运完全废止。可见,陶澍首倡海运之功,应予充分肯定。同时,海运的倡行,是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所着手推行、并取得完全成功的第一项改革活动,其意义更为深远。

盐课在清政府财政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约占每年财赋收入的四分之一。其中,两淮盐场又占全国盐课的一半左右。但自嘉庆朝以来,由于官场腐败,积弊丛生,终于形成了两淮盐政“商疲、丁困、引积、课悬”的困危局面。道光初期的10年间,两淮盐课拖欠已达2180余万两。道光十一年(1831),陶澍以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即提出裁浮费、削窝价、轻成本、慎出纳、选总商、浚河道等15条改革措施气大力整顿、革除积弊。当年,淮盐大销,道光帝表彰陶澍“裕国而安民,通商而除害,汝为干国良臣”。第二年,陶澍在魏源、包世臣、王凤生、俞德渊等改革派的协助下,在淮北创行票盐制度。从此,两淮盐政大为改观。陶澍在两淮八年,共“完正杂银二千六百四十余万两,而在岸缓纳之课尚不在其内,从无铳借努之事、库貯常实存三百余万两。几于年清年款;平均每年比前任增加27.5%。做到了盐销、课裕、民便、商利。陶澍所创行的票盐,实质上就是废除封建纲商集团对盐业的垄断,变盐业官营为官督商营,允许自由竞争。盐业规定,无论何人,只要照章纳税,均可领票行盐,为广大商人经营盐业创造了条件。姚莹说:“票法之善,以去商贩之束缚而民便之也”。随后、淮南、河东、两浙、福建等盐场相继仿效淮北,改行票盐。可见,陶澍首创票盐,不仅改革了清代盐业制度,增加了清王朝财政收入;而且对中国的进步也有一定的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在盐业领域的迅速生长和发展。

此外,陶澍在其他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改革、主张,并取得了实际成就。如陶澍非常重视兴修水利,认为是“覆育苍生”、“于国计民生大有关系”的头等大事。陶澍在安徽时治理了淮河、洪泽湖为中心的水利系统工程,使安徽出现了“嘉禾满大田”的丰收景象。接着,陶澍和林则徐一道,主持修建了江苏水利系统工程。在治理吴松江时,陶澍否定了历来“建闸防潮”的保守主张,提出了“去其闸,直其湾,阔其源、深其尾”的改革方案。在治理刘河、白茆河时,陶澍一反通海口的传统方案,将二河治理为不通海口的清水长河。史称陶澍兴江苏水利,“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又说:“陶澍治水利、漕运、盐政、垂百年之利”。又如在救灾活动中,陶澍根据民间救荒经,提出了各乡各村设丰备义仓,以丰补歉的主张。并在总结历年救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倡捐。煮赈、资送、留养、收该、瘗棺、劝粜、养佃、典牛、借种、禁酒、捐衣等12条措施。陶澍还经常深入灾区、了解灾情,在放账官员的选择、放赈救济的原则和方式等上,均有所改进。齐彦槐称其“为东南兴水利,拯灾黎、化枭徒、恤慈孤幼,数千里帡幪荫庇,何殊菩萨心肠”。在币制问题上,陶澍认为“银钱贵在流通”,与林则徐一道,提出了“自铸银币”。的改革主张。实质上是要在中国实行近代银本位自由铸造制度,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铸造银币的主张,不仅是解决当时货币危机的最好措施;而且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维护了我国民族经济利益与我国货币的独立自主。在鸦片问题上,陶澍深刻分析了鸦片的危害,认为鸦片“不仅耗天下之财,且伤天下之元气”,“吸食鸦片之人,酖毒晏安,久成废物”。他提出了禁烟的八项措施,并在辖区大力开展了禁烟活动。在边防问题上,陶澍力主加强海防,制订了《巡洋会哨章程》,《沿海港汊村庄设法稽查巡辑章程》,要求“远可威慑外夷”,即防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可能发动的侵略。总之,陶澍竭力推行各项改革措施,使两江地区成为改革派进行改革的实践园地和坚强阵地。

三、培育人才

陶澍是道光朝的名臣,在当时的名望,可谓如日中天。张佩伦与张之洞“论道光未人才,当以陶文毅为第一。其源约分三派:讲究吏治,考订掌故,得之者在上则贺藕耕,在下则魏默深诸子,而曾文正总其成。综核名实,坚卓不回,得之者林文忠、蒋励堂相国,而琦善窃其绪以自矜;以天下为自任,包罗万象,则胡、曾、左,直凑单微,而陶实黄河之昆仑,大江之岷也”。二张学问渊博,才识一流,自持甚高,品藻古今,藏否人物,既不轻许时人,也不厚待古人。但他们一致推崇陶澍,在所列九人中,名列首位。蒋攸铦曾是陶澍上司,十分赏识陶澍才干,曾竭力向道光帝荐举。左宗棠、曾国藩、胡林翼稍后于陶澍,却深受陶澍影响,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具体实践者,与陶澍有密切的关系。林则徐、贺长龄、魏源和陶澍一道,都是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中的核心人物。

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人物,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为清王朝的封疆大吏,如陶澍、林则徐、贺长龄等,他们都是进士出身,仕途顺利,为官清廉,有志改革,留下了良好的官声与政声。一类为下层官吏与知识分子,如魏源、龚自珍、包世臣、姚莹、汤鹏、俞德渊、王凤生等,他们或者科举受阻,或者仕途坎坷,甚至科场失意,终身布衣。他们怀抱经世之志,著书立说,实为开一代风气的改革家、思想家。在上述改革派人物中,陶澍年龄最大、资格最老、地位最高、威望最隆。他是嘉庆七年进士,道光三年任安徽巡抚,道光十年升两江总督,成为清王朝统率一方的重臣。这时,魏源、龚自珍、包世臣还是布衣举人;汤鹏、姚莹、黄爵滋则刚登进士第;就是较早进入官场的贺长龄、林则徐、也仅一介布政使。他们都和陶澍有较多的联系,团结在陶澍的周围;并多在陶澍统治的两江地区活动,得到陶澍的培养、支持和实际帮助。

陶澍和林则徐曾长期共事,建立了“志同道合、相得无间”的亲密友谊。他们都是宣南诗社成员,很早就有文字交往。陶澍任两江总督时,请调林则徐来江苏,任江宁布政使,主持灾赈等事物。林则徐在各方面得到陶澍的支持和帮助,第二年升任江苏巡抚。陶林二人在江苏整顿漕务、赈济灾荒,兴修水利、筹改币制、禁绝鸦片、建设海防等重大经济、政治、军事问题上,都有共同的主张和政策,并能采取一致行动。林则徐为常州灾情请旨缓赋,道光帝十分不满,密令陶澍追查。陶澍事先向林则徐透风,并在奏折中支持林则徐,迫使道光让步。陶澍创行票盐,朝廷不少官员反对;林则徐留心朝议,为陶澍传递消息。林则徐十分尊重陶澍,陶澍60寿辰时,林则徐远在武汉,“撰成七律三十首,邮稿致祝”,称陶为“重镇南天半壁雄”的“干国良臣”。陶澍十分器重林则徐,每一次离任,均由林署理总督事;陶因病开缺,推荐林继任,称其“才长心细,识力十倍于臣”。陶澍逝世后,林则徐被任为两江总督,接着为钦差大臣,出使广州禁烟,创下了不朽的业绩。应该说,陶澍不遗余力的荐举,为林则徐的成功创造了一定条件。

陶澍与魏源同乡,又系世交。陶澍未仕家贫,曾得魏源祖父资助;魏又长期在江苏任县官,亦与陶澍交厚。嘉庆十九年(1814),魏源入京,时陶澍为监察御使,曾多次举荐魏源,“为之游扬于朝”,使其名声大振。道光七年(1827),魏源正式进入陶澍幕,从此二人共事达14年。魏源深得陶澍的培养和信任,开创海运、改革票盐、整顿吏治、救济灾民,治理江河等大计,均由魏源参赞筹划,制定方略,陶澍的一些文件、奏折,亦由魏源起草代撰,或提供意见。魏源在陶幕十分自由,是其一生中经济最丰裕、心情最愉快,经世才干发挥得最好的时期。在陶澍的提携下,魏源学识大进,名声大起,经验大增,成为名重一时的改革家,“凡有漕河盐兵等政更张,皆延与之议决而后行”。魏源对陶澍十分器重,有不少诗文表达了愿意跟随陶澍干一番事业的心境。陶澍病逝后,魏源全力处理后事,并为陶澍写了行状、墓志铭、神道碑铭,予以极高评价。

其他改革派成员,如贺长龄与陶澍为同乡,好友,宣南诗社成员,同在翰林院国史馆任编修,同时分任四川、广西主考。道光五年(1825),陶贺分任江苏巡抚、布政使,通力合作,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开创漕粮海运的改革。包世臣是陶澍的主要幕僚之一,深得陶澍器重,所有“大兵大荒河漕盐诸政,无不屈节咨询,世臣亦慷慨言之”。因此,其改革才干得到充分发挥。俞德渊为陶澍所知,与之议盐政,深以为然,“荐德渊超摺两淮盐运使”,盐政稍有起色,“陶澍益贤之,荐其才可大用”。王凤生因黄玉林一事罢官,陶澍知其贤,“留凤生襄议”,“与盐事终始”,“淮北票盐大畅”,陶澍以凤生首功上闻,促之出。姚莹是陶澍下属,为陶澍重用,先后被提拔为知州、护盐运使。陈銮自道光十二年(1832)任江苏布政使,先任巡抚,几乎参加了陶澍所有兴革,对江苏情况,“周知利弊”,为陶澍重用,“倚如左右手”。黄冕以干济知名,“初行海运,巡抚陶澍使赴上海集沙船与议,尽得要领,授江都知县”。随后升任知府、两淮盐运使,协助陶澍处理盐政、灾赈、治水等大政。龚自珍、黄爵滋、汤鹏等与陶澍志趣相投、思想接近、多有交往。可以说,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主要人物,都受到陶澍的影响,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陶澍的提拔和培养。因此,鸦片战争之前,改革派云集两江地区,陶澍在事实上成为他们的领袖和核心,陶澍对改革派集团思想的产生、形成、发展;对改革派人士的成长、团结;对改革项目的提出、完成;都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要研究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首先就要研究陶澍的思想,了解陶澍的事业,肯定陶澍的历史地位。
下载全文:
 
来源:《淄博师专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