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论欧阳利见督师镇海之役
作者:欧阳友徽
【摘要】欧阳利见(1825—1895),又名健飞,字赓堂,湖南省祁阳县芳茗亭乡白鹭町人。幼时家贫,只念过几年半耕半读的私塾,以后种田,卖蔬菜、磨豆腐,生活依然贫困。一八五四年于衡阳投军(曾国藩湘军彭玉麟水师),因多次立功而受赏识,逐年迁升,官至浙江提督。
  欧阳利见(1825—1895),又名健飞,字赓堂,湖南省祁阳县芳茗亭乡白鹭町人。幼时家贫,只念过几年半耕半读的私塾,以后种田,卖蔬菜、磨豆腐,生活依然贫困。一八五四年于衡阳投军(曾国藩湘军彭玉麟水师),因多次立功而受赏识,逐年迁升,官至浙江提督。一八八五年,中法战争已进入第二个阶段,法国舰队乘机进犯镇海,欧阳利见以前敌总指挥率部奋起反击,重挫法军,取得了清朝海战史上唯一的一次局部性的重大胜利。

  一、战前形势与欧阳利见的战略思想

一八八四年二月,法国政府任命海军中将孤拔为司令,率领远东军舰队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法舰不但有新式后膛枪和后膛炮,而且有铁甲船,火炮口径大,射程远(可发射五百余斤重的炮弹)。而我沿海重镇镇海防御力量十分薄弱,威远炮台仅有一门英国造二百磅重的后膛钢炮,射程不过七、八里,其余都是小炮,惠济、元凯、超武三条小型兵轮没有战斗力,镇海能抵挡法舰的进攻么?人们不能不担心。

正受命在浙东整顿军务的欧阳利见,面临强敌既不畏怯,也不轻怠,对敌我双方作了冷静的分析。认为法舰虽有船坚炮利的优势,但“彼航海万里而来,师老费縻”,不可持久;我军可以发挥以逸待劳,以静制动的优势,动员人力物力挫其气焰,毁其炮舰。基于这种认识,他提出了守卫镇海的战略思想:“夷人之所恃者,不过谋于坚与利耳。我若与彼斗巧争奇,不惟物有所不给,而且精华亦易归于尽。唯使彼败其谋于坚与利,而我得收其效于庸与拙,或可为今日制夷之一助。不必多耗银钱,始为胜算。”他以这种“庸与拙”败“坚与利”的战略思想部署防御,指挥战斗,终于严惩法军,使其困陷于金塘洋面达四月之久,直至打起白旗议和。

  二、以柔克刚的战术  

战争最基本的任务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欧阳利见采用“以柔克刚”的战术,使镇海炮台发挥了巨大威力,使法舰的“坚与利”无用武之地。

他巡视招宝山,见卫城太高、炮台太露打起仗来将成众炮之的。就指示将士自己动手,于山腰增建一座长七十余丈,宽九尺,高一丈二尺的月城,并修卡门一个和四个炮洞,把火炮伪装隐蔽起来。使敌不见我,我能见敌。一八八五年三月,法舰两次冒然进犯,隐蔽在招宝山和江面兵船的大炮猝发,打得敌人昏头转向,或穿其舱,或折其桅,或中其艄,或断其烟囱,敌军死伤惨重,司令孤拔负伤,法舰只得施放烟雾逃窜。

可是,小港炮台孤悬口外,敌在洋外目可见、弹可及;该台炮小,不能还击自卫。欧阳利见在二、三里外的乌尤岗隧险穴幽,另修炮台数座,将港口精炮移来安置。从外表看,不见山有穴、穴有台、台有炮与兵。敌人登陆,便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并且敌炮难以击中目标,无以发挥优势。再者,令原炮台只留少数兵勇、散树旌旗,虚张声势,诱敌来攻。法舰果然来犯,几次炮击空台,徒费弹药,于我无伤。

欧阳利见又于金鸡山新筑“天然”、“自然”两炮台,一上一下,均为暗台。周围挖壕,上下相连,左右相通。并率领将士密植树木,遮蔽工事。敌舰眺望,满目葱笼,不见洞穴炮台,虽有利炮却无懈可击,徒然兴叹。

中法战争中,基隆、马江的青石炮台被法军一击,便成齑粉。如何保护炮台,是防御中一大难题。巡抚刘秉璋要调用四万只盐包镶护炮台,欧阳利见以盐包见水即溶,不能经久,花费巨大而坚决反对,他令镇海各炮台用麻袋、绳网、棕荐、棉絮等镶护,使纫棕以为毯,和泥与蜃以涂之,……厚数重。炸弹至则受之,毯濡而韧,弹下如雨而未尝一开。那时信管多为碰击型,钻进柔软物体,往往不能引爆。法舰对马江、基隆的青石炮台无坚不摧,对镇海各炮台软体防御设施却无可奈何。“以柔克刚”之法果见成效。

  三、藏龙伏虎出奇制胜的陆军布防

欧阳利见为了对付船坚炮利的法国军舰,他凿山开洞,以藏龙伏虎,将钢炮、兵勇隐蔽其中;调兵遣将,四下埋伏、以奇取胜。这是以“庸与拙”胜“坚与利”又一重要方面。

一八八五年二月二十九日,正当元霄节,法舰来犯。欧阳利见立即与杨歧珍会商指挥北岸淮军带山炮进入北栏江、县西北隅、福建会馆、东岳庙、长城等阵地,严阵待敌。他亲自指挥南岸湘军、环伏于西北隧道、西南隧道、沙湾海堤墙下。各要处密埋地雷、炮弹、敷设电线,司机人引端在握,衔枚逸待。

敌舰被炮台兵船击败,停在金塘洋面,离道光年间英国登陆的乾口门甚近。欧阳利见判断:敌水战不利,必然蹈英人旧辙。于此寻机登岸。当夜便加派差官三人持令于此悄悄巡逻。敌人不知虚实,果然派小船两只妄图登岸,被早已等候于此的清兵击退。

三月一日午夜,停泊游山旁的敌舰悄然无声。欧阳利见知道有诈,黄昏时密派副将费金组,带兵勇百名,执枪埋伏馒头山脚。敌舰果然派舢板登陆,清兵排枪突发,炮台兵轮亦相继开炮,敌人仓皇逃遁。

三月三月午夜,南岸蚶岙岭突然人声沸腾,鸣锣呼警。此地守军将信将疑,仅派枪队十余名去察看,至则人声寂然,并无敌情。此时馒头山边却有黑白两舢板相继而来,当即受到巡哨排枪射击,两船均被击沉,船上兵士尽葬鱼腹。敌人企图指使汉奸呼警、调虎离山、分我兵力、以便乘机登岸的阴谋同样被清军粉碎。

接二连三的登陆失败,法舰无计可施,呆在金塘洋面,不再轻举妄动。

  四、团结客军同心御敌的全局观点

一八八五年除夕半夜时,海口突然闯进三条南洋兵轮,镇海守军中掀起哗然大波。

清政府为援助被法舰封锁的台湾,命南琛、南瑞、开济、驭远、澄庆五舰离沪南下去福建。孤拔决心中途截声,调军舰七艘于马祖澳北上,二月十二日于坛头山洋面发现清军五轮,下令追击。五船被冲散,驭远、澄庆逃至石浦,被法舰鱼雷击沉。南琛、南瑞、开济三船在吴安康统领下驶入镇海。

可是,宁波营务处薛福成以“三轮到口,恐之引敌”为口实,催促三船即速返沪。宁波太守宗源翰也以“三船至此影响甬江通航,影响关税收入,影响民心安定。要他们立即离开此地”,下逐客令。巡抚刘秉璋则命令南洋三舰“速回吴淞,万勿徘徊自误”。此时,海面已被七艘法舰封锁,三船不敢启椗。刘秉璋又破口大骂:“三管驾如鼠畏猫,欲钻入墙洞,可耻!”还责怪欧阳利见平庸无能,优柔寡断,“游移其词,坐得延误,可叹!”并警告欧阳利见及杨歧珍说:“三管驾怕死,徒以引敌,万难同心,途中无法船,宜令驶回,……勿打错主意。”他们对这三条船轮竟是如此忌恶。

欧阳利见的态度则是尊重、同情、遇事与之“婉商”,缺物给以支援。刘秉璋等再三催船返沪,他“每得一信,必送阅;但进止之权,操之自彼”,“不强之使去”。他认为法船来往无定,三船出口,一恐拦截,二恐尾迫,就是令其回沪,也应电请曾国荃将“蚊子”各兵船开泊吴淞口外,约其接济,免被敌舰击毁。他着眼于民族、国家利益,对待这支入港的客军。这与刘秉璋等畏敌如虎、出卖客军的可耻行为形成了何等明显的对比!

其实三船进港,是祸也是福。谓之祸,自有引敌之嫌;谓之福,平添御敌之友。他们欲借镇海防御力量以自保,镇海亦可借他的力量而退敌。所以,欧阳利见决定“誓死与安康遇事相商,同心御敌”!

二月二十六日,三船受逼,冒险出海返沪,途中果遇游弋海面的法舰拦截,只得复返镇海。法舰尾追而至,战争一触即发。欧阳利见当机立断,命三船停泊桩口,共同御敌。并指挥三船及镇海超武、元凯二船,既下前锚,又下尾锚。马江之役,法舰利用退潮发起进攻。我舰迎敌时,潮水冲击船尾,船身左右摇摆,发炮不中敌船。敌船逆流而上,船身稳定,弹无虚发。因此,欧阳利见命令所有兵船尽下双锚,稳定船身,以利炮击。

吴安康得到支持,不仅积极备战,并向欧阳利见倡议:“夜间防鱼雷,已派舢板三只,备格林炮一尊,洋枪六十杆,令守口处,以击鱼雷小船。但河中商船往来不绝,诚恐奸民类引鱼雷进口,有失防备……特恳军门,饬县严禁夜间行船……。”他还建议把港口空台炮稍加修缮,虚张声势,引敌舰来轰,费其弹药,劳其士卒。欧阳利见待客军以礼,客军也以诚相见,和衷共济。

二月二十九日下午三时,四只法舰气势汹汹,破浪而来。三船由于下了尾锚,屹立江面,不为潮水所动,放炮即中敌船。“南瑞”炮断一船头桅,“南琛”炮弹掠船而过,嗣经“开济”一炮,击中孤拔坐船。三月二日又战,击中敌舰烟囱,待其倒轮而退时,中其后稍,夜间再多次击退鱼雷偷袭。他们屡挫强敌,建了大功。

  五、组织团练查奸戢宄的民防措施

中法战争,就中国来说,是一场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的战争,是正义之战。福建马江之役惨败,国人对张佩纶等恨之入骨。台湾淡水大捷,神州为此沸腾,对刘铭传等赞口不绝。朝廷上下,工农商学,无不与之同命运、共呼吸。沿海一带,首樱其锋,而战争胜负与民众的生命财产、国家的荣辱存亡直接悠关,因此,民众之中蕴藏着一股抗法救国的巨大力量,稍加引导,即可成为御敌之旅,退贼之军。欧阳利见十分重视利用民众的力量,召集会议专门研究。并指示杜冠英起草《招募团勇章程》:“越法之战,久战莫定,须趁无事时挑选成军,缘若辈充当中外轮船水手,现在赋闲无事,均往各处谋生,如主紧迫之时,始行招募,诚恐团拢不及;若以乌合之徒充数,未免徒磨饷糈。”欧阳利见不愧为筹防周密的宿将,能未雨缪绸,防患于未然。他将招募的团勇分为水陆两营,陆营名宁保军团勇,水营名宁保军水师。陆勇以枪炮中靶者为上;水师以泅水入海者为上。他还规定团勇的任务是:“保卫地方。不仅为冲锋抵敌之用,紧急之时,游兵散勇,土匪奸民难保不乘机抢劫海滨一带,稽查巡察贵在宜用。”由于欧阳利见积极号召组织、指导、督促,宁波镇海一带的团练,渔团便蓬勃地建立起来。在镇海南岸。欧阳利见任命绅董谢玉树等负责,自筹资金,组织了五个民团。自镇海南道头起至海蟹岭一带均为他们防区,他们不分风雪雨晴,协同县差,轮流驰赴附近海边各村落巡逻,按户清查,禁止渔商各船接济敌人食用之物。所以与法舰开火后,“阎阊安堵如常,匪类潜踪”。渔团还常为驻军提供海上舰船活动情况。法舰驶向镇海的第一个情报,便是渔民提供的。

法舰远涉重洋,入侵异国海域,人地陌生寸步难行。他们只好把散居在各国的法国传教士当做耳目间谍,或者收买汉奸为其驱使。欧阳利见知道,要想以“庸与拙”败“坚与利”,必须严防传教士或汉奸向法舰传送情报、泄我军机。他在《复刘中丞函》中写道:“法逆平日以唆使教民事驱作奸细,倘若镇口有警,教民乘机四发,使我前后不能相顾,深为可虑。已叠函之耘兄矣。今道府计及于此……”耘兄——薛福成即令宁波法国传教士撤往江北,派兵守护,行动果断。法军虽多封锁了镇海口,镇海军民却封闭了法舰耳目。他们既无传教士谍报,又无汉奸经常内应,对镇海防御布置毫无所知。几次贸然进攻,均受挫折。几次误击空炮台,竟然不知。若再盲目行动,难免不遭更大失败。后来听说镇海渔民等,可能渡海毁船,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不仅不进攻镇海,反而在军舰周围安木竹、布铁丝,小心翼翼地防止“刁民”袭击。欧阳利见采用查奸戢宄的民防措施,使法军成了看不见的瞎子,听不见的聋子。

  六、不怕死不要钱的大将风范

江浙一带是国家重要财源地区。但是连年战争,蚕丝欠收,风灾伤稼,丁厘减少,收不敷出。缴纳京饷、边饷已属棘手,又被指还洋款五十万。此还要缴北洋经费、淮军月饷。滇黔协款,库帑空虚。欧阳利见十分焦虑,“兵既不得不筹,而饷项无出,其将奈何?” “炮台筑不筑?军械买不买?军饷发不发?敌人坚船利炮,而我军炮手无饷无食,何以言战?”请刘秉璋拨款,不是干脆驳回,便是七折八扣。欧阳利见心急如焚。

但是他自幼家贫,三十岁以前还是一个农民,一八五四年投军,亦是陷阵之勇,劳苦之卒,因此,他多少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官不贪财,才能与士卒同心,将不怕死,才可为部属表率。为将之后,延师就学,常因前人的“忠肝义胆”而感受莫名。筹防镇海他已不是一位莽莽武夫,而是一位具有真知灼见、高风亮节的军事将领了。虽则库帑空虚,对筹防却毫不松懈,他竟然要为无米之炊。

招宝山修筑炮台、月城,发现一士兵会开炮取火,他立即派兵学习,大力推广。“故该处新修月城七十多丈,则以轰击之石堆砌,费省而功倍”。修筑乌龙岗暗炮台,他亲自监督,身先士卒,与将士轮班作业,“凿山以为基,砌石以为台,架木以为梁,上复以土”。堂堂军门提督,年过花甲,竟与士兵轮流挖隧洞,实为罕见。无钱添置大炮,他就向标钓船、商船借来土炮四十多尊。应用的物料不齐,他派人借款赶办。当了四年提督,不仅未饱私囊,倒因筹防借款,负债数千元。炮台建成,炮手之饷银无着落,报请不给,他捐钱付饷;炮台围卡需电线引爆,报请不给,他捐款添置;买电箱不报,他捐;造地雷不报,他又捐。只要战争需要,上面又不给的钱,他都捐。营中电线还是不够用,他则说:“各暗台尚难敷布,已饬该营以后毋庸上请,即在弟捐置项下给可也。”他在给陈漱珊函中还写道:“值此外侮至极,内帑空虚,我辈有一分力,即为朝廷一分事;省一文钱,即可为兵勇裕一文饷。”他虽然官高爵显,却不贪财聚宝。回归故里,依然捐款修桥梁,建茶亭,筑石板大路。逝世以后,其家贫如洗。堂堂一品龙夫人竟无饭吃,只好求助县衙。县太爷颇为同情:“既然如此,就该早来我处就食”。在封建社会,做官不贪钱难,为公办事自己出钱更难,为民族战争而负债累累尤其难。拳拳此心、令人感佩。

欧阳利见年过花甲,督师镇海却毫不松懈。马江之役后,他立即将中营——司令部丞带至金鸡山顶,山上筑一高大的瞭望台(现存),亲自登临瞭望,观察军情。他在《复刘中函》信中写道:“弟性愚拙,然无巨细,不肯轻假人手。是以月之初旬,由中营移驻山巅,庶远窥敌船,近指将士,耳得亲闻,目得亲见,步履得以亲临其地也。”一八八五年除夕,南洋三船进口,他立即命令镇海所有将士,严如戒备,虽逢元旦佳节,亦不许往来庆贺,全力对敌。他坚守山头,与将士顶风冒雪,通宵达旦。战斗打饷之后,炮弹向他飞来,掠衣而过;他镇定自若,置之不理,依然屹立山头,指挥将士,痛击顽敌。他身旁落下二百六十磅的炮弹竟不开花。人不怕死,死反怕人。在金鸡山上,他坚守了一年,终于迎来了胜利。

孤拨在马江侥幸取胜后,曾给各舰下了一道趾高气扬的命令:“我们的士兵在谅山做了可耻的背信的牺牲品,今天正好是两个整月了。这种暴行已经由你们在基隆的同伴和你们的勇敢报了仇。但是法国要求一种更光彩的补偿。有了你们这种勇敢的水兵,它可以获得一切。”

但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支船坚炮利的远东军舰队竟然在镇海之役中,败在一个根本没有读过《拿破仑法典》,过去挑大粪、卖蔬菜的农民出身的将领手下。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次战役给他本人“更光彩的补偿”,竟是澎湖岛上一块潮湿的坟墓。

欧阳利见是当年镇海军民之魂!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以“武将不怕死,文官不爱钱”的传统美德指挥、激励将士军民,团结一致,抗敌御侮,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下载全文:
 
来源:零陵师专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