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潘鼎新略论
作者:张朔人
【摘要】潘鼎新清道光年间举人,为报父仇创办三河团练,投李鸿章后成为淮军四太主力之一的鼎字营统帅,参与了镇压太平玉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官至巡抚。谅山抗法战役中因清廷态度不明造成指挥不力而遭败绩,革职回籍。
  潘鼎新(1829—1888),字琴轩,安徽省庐江县杭埠河边人,距三河西南五、六里之遥,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清末淮军鼎字营将领,官累迁至广西巡抚。然而围中法战争中谅山、镇南关失守,于1885年3月被革职回乡,在忧愤中病逝。这位投笔从戎的淮军将领,在后来的史著中一直没能得到公正的待遇,以至有人为“一夕狂奔五百里”的叶志超开脱罪责的时候,潘鼎新仍被视为中法战争中的投降派,这是很值得商榷的。基于此,本文拟对潘鼎新从戎后及谅山之役中的具体表现,做一番考察,以明是非。不当之处,望得到大家斧正。

据潘氏族谱记曰:幼时潘鼎新,敏于学而慎于行,生于耕读世家的潘鼎新循科举之路。中举之后,于咸丰七年(1857年)投安徽庐江团练,因克霍山而擢同知。此时太平天国事炽。1858年,三河之役前后,清的势力在此一带日渐减少,地方大姓为保护自身利益,组织武装来对抗太平军。

1861年初(咸丰十一年),潘鼎新之父潘璞率乡团进三河,“被执,不屈死”。鼎新闻之,誓杀贼以复仇,与同村同学刘秉璋分兵攻三河,“克之,负父骸归,”获得了驻军安庆,总督两江的曾国藩之赏识。

1860年太平军使用围魏救赵法,出奇兵,第二次占领江南大营,朝廷经制之师被打败,清廷试图以湘军出力,八旗收功的计划破产,慈禧在她垂帘听政之初,便把希望寄于湘军之上。为了确保湘军全力进攻金陵,夺下首功,曾国藩不得不考虑;(1)江北防务问题,(2)军饷及湘军后方安全问题。基于此,曾令其门生,安徽合肥人李鸿章自1861年12月招募淮勇。三河团练,潘率部于1862年初赴安庆集中,淮军第一批四营中,潘部被命为鼎字营,使得淮军初具规模。

从1862年3月鼎字营随从李鸿章赴沪至1885年3月因谅山失陷而革职的二十三载的军旅生涯中,可以分三阶段加以考察。

  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1862年3月4日,曾、李在安庆校场检阅淮勇之后,围沪绅的请求,淮军在1862年4—5月,主要部队次第在英轮的护送下到达上海。鼎字营为淮军的四大主力部队之一,亦于此时到达。鉴于淮勇装备参齐,李命令淮勇习洋枪炮,并雇佣洋教习在各营中训练洋操。鼎字营于同治三年(1884)夏雇佣英人盾贝作为教练,其问潘部作战较力,潘鼎新官运亨通。同治元年(1862年)初入上海,连克奉贤、川沙 南汇,潘得知府职,破虹桥,擢道员。1863年用开花炮克福山以解常熟之围,潘授江苏常镇通海道员。时年在枫泾、嘉善、西塘克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部队,潘官至按察使。1864年攻湖州,于太平军交战两昼夜,受伤不离战场。克湖州后潘加布政使衔,赐号:敢勇巴图鲁(巴图鲁:满语“勇士”之称),太平天国失败后,苏浙既定,赐黄马褂,驻屯松江。

  二、镇压捻军

天京既陷,曾国藩深恐“功高震主”而自裁湘军,相反淮军势力则达到进一步的扩展。此时,豫、皖、苏、鲁的捻军已成燎原之势,淮军便充当着镇压捻军的主要力量,鼎字营亦得相应的扩充。

1865年5月,以蒙古骑兵为主力的僧格林沁部在山东菏泽高楼寨被歼,僧王战殁。为保卫畿辅,朝廷诏征劲旅入卫。李鸿章命潘鼎新率一炮队从海上驶往山东,所部十一营驻防济宁,擢山东按察使 初败赣文光于丰县陈家庄,继在沛县、定陶又败赖文光部。1866年用河防之策,筑运河沿岸长墙,开黑风口淤河,引泗水入灌。当曾国藩画河圈围的战略宣布失败之际,潘鼎新却迫使捻军无法在山东立足,而退兵河南。同治六年(1867年)迁山东布政使。是年在马陵山卧龙塞破东捻军,歼杨天燕、陈天福等千余人,李世宗等乞降。朝廷念其功,加封头品顶戴。东捻势力渐次平息之后,1867年底以张禹爵、邱远才率西捻,为救援东捻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插入清廷心腹畿辅之地。时东捻业已失败,西捻入冀已成为孤军。潘鼎新在同治七年(1858年)奉命驰援畿辅。在高唐、吴桥之地开河筑墙,于诸军合击。西捻平息之后,鼎新被授“云骑尉世职,晋一等轻车都尉” 1876年(光绪二年)擢云南巡抚。其间因与云贵总督,湖南新宁人刘长佑不合,而乞假归。1879年,因戒备沙俄与清的伊犁交涉可能引起的海口挑衅,由李鸿章奏保,潘赴天津办理直隶防务。1881年《伊犁条约》签定后,旋回藉。1883(光绪九年)中法战争爆发。此时广西前线,清廷派广西布政使徐延旭会同提督黄桂兰等筹办中越边境防务。同年10月,徐被授予广西巡抚,驻军越南谅山,为东线清军北宁前敌指挥。因备战不力,调度无方,1884年3月法军三路攻北宁,清军不战而溃,被革职。l884年清廷授潘署湖南巡抚。北宁失守后,旋调授潘为广西巡抚,督军越南谅山,扼守屯梅、谷松等要隘。开始对法作战。

  三、谅山之役

1884年徐延旭、唐炯分任桂、云巡抚,因其指挥无能,作战连遭失败,3月法军很快把战事推至中越边界,其时清廷做出“使书生典戎的重大人事变动。虽有西太后出于其政治考虑的一面,但身为中法陆地战场的东路指挥的潘鼎新应该是受命于危艰。上任伊始,潘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军事上于1884年6月6日,击退了法军在谅山附近挑衅。法军受到陆路上的挫败后,才开始向中国海面调动部队。其次,东线部队组成复杂(王德榜、苏元春等部组成),出于策略上的考虑,“奏请诸军归云贵总督岑毓英节制,自为之副,”被朝廷所拒绝。

陆路战场的如此开局,又有谅山、镇南关失守之事,这里不得不涉及到晚清重臣、淮军的最高统帅李鸿章对中法之战的态度问题。由于法国不断对李进行诱和,导致其对和平抱有不断的幻想。这种时战时和的摇摆政策,动摇了前线将领的对法态度。潘自谅山退敌之后,李便对潘作出“败固不佳,胜亦从此多事”的指标。潘便不敢再“一意与战”,而采取了战胜不追,战败则退的消极方针。1884年8月马尾战败,清廷于8月25日对法宣战。此时的李鸿章迫于上下舆论,摆出对法作战的样子,但态度并不坚决 这从李、潘的电文中可窥一般。10月台湾危机,5日李致潘电“……旨催捣西贡,进北宁牵制,固未易言,望稳慎图之,勿为所乘。”7日电“望饬各军常以小队纷扰法人,或毁桥路以断彼来往转运后路,或猝扑彼营,令其日夜不得休息,即是牵制;切勿功坚伤精锐。”1884年12月法试图在雨季前将清军赶出越南,而派兵东来,扩大战事。和议无望,1885年初,李致潘电云:“……(法)尚有万四千可出战。华军只可依山为险,最要者过岭各处定须严守,分设坚固营垒,各路常分无效小队,……同时迭进纷扰,抄截其粮运军械,使其久而自困,必肯就款。炮械不精,切勿攻城,在平地接仗致败。”远在直隶的李对潘的遥控,大到战略,小到战术,不能说不周到全面。这种“游击”式的战术,不可能给法军以重创,到头来是自缚手脚。加上东线战场各军矛盾重重,因而危机严重。李对前线这种情况应该是了解的。1885年2月15日李致电潘“事急尤须驾驭联络,务得众心,共出死力,号令不可屡更,谅山不可再退 ” 在此,值得思考的是“号令不可屡更”究竟是李之责,还是潘之责?其间法军又一次增军越南,法北越统帅波里也,率兵进攻谅山,直扑中越边境。此时的潘鼎新因法令的屡更而无法稳定诸将,无法作出积极进攻的态势,在法军未到之际,火烧谅山城,致使谅山失陷。潘自请治罪。诏:戴罪立功。在镇南关于法交战中,总兵杨玉科战死,此时潘伤肘坠马,仓皇退至龙州。李让潘“引疚自责,开诚公布……逐渐挽救”。3月中旬又命潘“望诸公赶备军实,三月间相机分路进捣。此时的李出此策,是想下决心对法作战,还是给老部下一次将功赎罪的机会,我们没有必要去揣摩。但是清廷没有给潘机会,将其革职回籍,从而成为李鸿章屈辱外交的牺牲品。

纵观潘鼎新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是太、捻将士们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戴花翎。在战场上,作战勇敢,毫无畏缩的表现,即使在中法战争之初,也表现得非常出色,随着战争的推进,其对敌态度已被李鸿章所左右,对形势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招致身败名裂。当然历史上“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指挥者大有人在,所以我们不能把潘的结局全部算在李鸿章头上,于他自身的素质应该有不可推卸的关系。将潘鼎新定论为“投降派”或者畏敌溃逃的字眼是不确切的,笔者以为渎职罪或办事不力,则较为公允。


下载全文:
 
来源:《合肥教育学院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