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11月9日,福州光复,八闽大地告别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时光一晃过了92年。如今翻阅业已斑驳泛黄的一页页珍贵史料,内心仍可感受到强烈震撼。家乡的革命先驱、志士仁人们为推翻几千年封建帝制、创建共和而奋不顾身所经历的风雨岁月,那段历史巨变时期动人心魄的一幕幕风云激荡的篇章迄今仍闪耀着历史的光芒。遗憾的是,辛亥革命成功不久,袁世凯掌了权,复辟帝制,福州由佐杂出身的彭寿松弄权,省议会很快流产,各派势力纷争激烈。不久,北洋军阀入闽,福建人民重新陷入军阀统治之中,灾难相继而来。
彭寿松弄权判死刑 李厚基入闽掌大权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福建的统治,闽浙总督松寿自尽,将军满人朴寿在于山被杀。随后即成立闽都督府,由湖南人孙道仁任都督,下设政务院,湖南人彭寿松任院长。行政方面部署就绪,司法方面也粗具基础,起草了省议会选举章程,以便选举议员,组织议会。章程规定,全省议员名额为90名,各州县印名,华侨15名,同盟会15名,同盟会表示革命已成功,不再参政,愿意自动放弃,将名额让给钱粮较多的闽县等15县。彭寿松自恃光复福州有功,坚持旅闽人士应另设置专额10名,遭激烈反对。众人以章程规定“凡本省及寄居本省两年以上有本国籍之男子年满三十岁,得被选举为议员为由,认为无须再另设10名专额。但彭蛮横独断,令孙道仁感到十分为难,遂报请总统府转参议院审议,经审议决定不另设旅闽专额。但彭一意孤行,激起省内外人士纷纷反对,彭指使党羽暗杀反对者多人,群情汹汹。彭恼羞成怒,密令党羽购置军火、石油,欲将福州城付之一炬。袁世凯派前清两广总督岑春煊以镇抚使名义带黎天才所部来闽查办,并遣闽人海军总司令蓝建枢回闽,免去彭寿松行政院长职务。彭非但未收敛反而横暴更甚,封闭群报馆,将主笔苏渺公逮捕并加鞭挞,京沪新闻界为之震动。北京中央政府催促岑春煊改调田应诏部火速进闽。此时福州市面恐慌,银根吃紧,钱庄关闭,居民纷纷迁徙躲避。同盟会郑祖萌、刘通、黄光弼等人力劝彭离闽,并出面协调,由省商会筹款10万送彭去汉口,避免一场血火之灾。彭离开后,地审厅即以缺席审判其死刑。
彭离闽后,岑春煊由马江带兵入福州,中央任命闽人张元奇为福建民政长,岑回京。海军总长闽人刘冠雄携武职李厚基、文职汪声玲入闽。刘冠雄,字子英,福州凤岗里人,曾任海天号船主,因军舰触礁沉没,袁世凯时为清直隶总督,救其一死,并引荐其在德州兵工厂效力,两人结为生死之交。不久,张元奇在万寿桥遇炸弹袭击,受惊吓而辞职。刘冠雄领海疆巡阅使衔,来往京福之间,军政大权逐渐落入旅长之职的李厚基手中,李很快由旅长升为镇守使、护军使、督军,后兼省长。福建从此进入北洋军阀时期。
许崇智讨袁发通电 李厚基审势投新主
李厚基字培之,江苏铜山县人,父在晚清当管带,母早丧。李自幼随父在营由文书教其读书。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李加入受训,充过李鸿章亲兵,由同乡吴凤岑(袁世凯亲随,后升至陆军第四镇统制,相当现师长,驻防河北开平)知遇,经推荐于1909年任第四镇第七协第十四标统带(相当于团长)。
1911年辛亥革命,袁世凯将陆军第四镇调往汉口,占领了汉阳,统制吴凤岑在陈地病殁,第七协统制由杨善德继任,李厚基任第七协统协(相当现旅长)。清室逊位后,军队改制,陆军第四镇第七协改称为陆军第四师第七旅,李改任旅长,驻防马厂一带。
1913年癸丑七月,二次革命幕发。江西李烈均、福建方声涛在湖口率先倒袁,广东都督陈炯明、安徽都督柏文蔚以及湖南等省相继宣布独立,兴师讨袁。福建都督孙道仁在福建陆军第十四师副师长许崇智劝告下,也宣布独立。7月23日,许崇智以福建讨袁军总司令名义发表出师通电,历数袁氏破坏共和等诸多罪状,呼吁各方共举义师。袁世凯急调北洋各路大兵进行镇压,陆军第四师开赴上海,在龙华、高昌庙向都督陈其美控制的上海制造局进攻。次年二月,二次革命失败。孙道仁、许崇智在闽亦同遭挫折,袁世凯的北洋军阀势力向闽延伸。由陆军部派部员郭则栋、曾克敬、萨君豫等担任裁兵特派员,将福建陆军第十四师裁遣改编,名存实亡,代之以由李厚基所带的北方兵,李实际上掌握了福建兵权,升任福建镇守使,其政治靠山为海军总长刘冠雄。原在福建呼风唤雨的孙道仁调京改任其他职务,许崇智则出走日本。许崇智,字汝为,广东人,少年随宦来闽,留日士官学校毕业。许在辛亥革命及二次讨袁革命中均有功勋,追随孙中山先生。陈炯明在广东兵变,许即奉命以东路讨贼军名义赴粤讨伐。
李厚基在闽立稳脚跟后,即向京城寻求更大的政治靠山。很快,他投奔皖系军阀首脑段祺瑞作其第二政治靠山,其时,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是袁世凯的心腹干将,袁死后,北洋军阀主要有直、皖、奉三系。段祺瑞身边亲信徐树铮是李厚基表亲,李通过徐的引荐,投段门下,从1913年至1922年独掌福建军政大权长达十年之久。1920年,直奉两系联合攻皖,皖系失致,段祺瑞下台,李厚基派兵援粤亦受重挫,转而投靠吴佩孚,徐树铮曾秘密来闽劝李归皖弃直,李拒而弗听,1922年9月被王永泉、许崇智联合驱逐离闽。
王永泉趁夜出走 孙传芳遇炸惊魂
李厚基被逐离闽后,王永泉率部从南平来福州接掌军权,先成立福建总司令部。这时福建虽然称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实际上有名无实,亦无统一的执政党。立法机构为省议会,行政机构为省长公署,司法机构为高等审判厅、高等检察厅及地方审判厅、地方检察厅等。军政大权实际上落入军阀手中,一切都由军阀把持,飞扬跋扈,为所欲为。进步民主人士们在暗地与国内进步力量联络奔走,提出“打倒军阀,军民分治,改革杜会,司法独立”等政治主张。
王永泉,字百川,河北人,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曾任边防军混成旅旅长,一次欧战结束后,来闽驻防南平,任镇守使。1922年9月间,粤军许崇智所部在广东被陈炯明排挤,退至闽西,与黄大伟、李福林部联手,再与王永泉联络,合力驱逐李厚墓,迫其离闽。
王永泉的政治靠山也是皖系段祺瑞,段的得力助手为徐树铮。徐在北京曾受业于闽人林纾先生(字琴南),并仰慕著名文学家吴曾棋先生(字翼庭,曾长期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后归居福州)。王永泉1922年9月在闽执掌大权后,徐树铮即于当年10月来福州,欲依赖王的军政力量,一展政治抱负,徐抵达福州后住旗汛口花园弄,首先拜访吴曾祺先生,一见面即行跪拜大礼,令吴及家人莫名其妙。徐写了《建国真诠》一书,提出在闽设立建国制置府,向全国推行。10月底即出面仓促召集省议会正、副议长及各界人士,讨论在闽设立建国制置府等事宜,众人以福建民穷财尽,地小而僻,不宜作此大举为由,一致反对,徐郁郁不快,只得返京,可谓无功而返。
此时,徐树铮壮志未酬而北上,许崇智满腔义偾而南下,王永泉出任福建总司令。司令部设大墙根荔枝园,家住旗汛口(1980年该旧址仍在)。司令部下设参谋处、秘书处、副官处、军务课、军需课、军法课。参谋长杨杰,字揆一,曾任陆军大学教育长,在军界颇有声望。秘书长为万珙,字子瑾,江西丰城人,少袭父荫,生长于福州,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在闽湘军改编为警备队,将领士兵多为其父旧部,因此万珙与军地双方人士熟悉者甚多。王永泉在南平镇守时即怀夙志,欲图大举,在挑选助手方面极为严格,很注重资历、学历、能力等,其嫡系部队有两旅及四个独立团,编制充实,装备优良,将领多系留日士官学校或留德陆军学校毕业者,可谓野心勃勃,大有吞吐八闽之势。然而,李厚基毕竟在闽经营长达10年,虽被赶走,但在闽西南尚有许多旧部,怀念旧主,不听招呼,且心怀异志,闽东陆战队及王麒第十一旅,具一定实力。闽北自王永泉走后,由周荫人一师接管,任镇守使,周荫人为孙传芳心腹,睥睨一切,垂涎福建军权已非一日,与王永泉势不两立。
孙传芳与王永泉是日本士官学校同期同学,孙于1923年受北洋政府任命为闽粤边防督办,实为跨省督军,论地位实力势力均远在王永泉之上,不久,改任督办福建军务,王改任帮办福建军务,此时孙的部队已由闽粤转向闽浙赣一带,为随后任问浙赣苏皖五省巡阅做准备。因此王永泉任福建总司令,不敢入驻李厚基的督军署,将督军署为孙传芳保留着,嫡系部队也被迫退驻福清、莆田一带。趁孙传芳部转向浙赣及路过延平之时,周荫人极力说服孙传芳帮助,将王永泉赶出福建。
其时王永泉购置一批军火,派副官长由江西押回,当时福建既无铁路也无公路,只能由货船装载,走水路经延平到福州。船至延平,周荫人设宴款待副官人,让副官长拍电报给王永泉,“械过延请释注”。随后,周早已派伏兵在延平下游30里下道处将货船及一干人等武力扣押。王永泉接副官电报后在旗汛口家中高枕无忧,至傍晚,忽接周荫人急电“我公罪大恶极,请即离闽”。王此刻如梦方醒,此时孙传芳虽已离开福州,督办公署迁徙一空,但部队尚未撤离,对王官邸进行包圈,周荫人部火速沿闽江而下。王叫帮办署紧急通知省长署、省议会、省总商会、各界重要人士及省级各机关负责人到其旗汛口家中,省议会议长林翰、副议长公寿彭、省长萨镇冰等先后赶到。王作简短讲话,大意为“奉职无状,对不起中央,对不起闽人,就要离闽,不敢以个人得失引发战事”等,萨镇冰针对周的急电,说到“王帮办来闽两年多来,在极其艰难混乱之中使地方逐渐转到安定局面,可谓劳苦功高,此去回到中央,吾人敬祝一路平安”,在座众人异口同声齐喊“一路平安”。萨镇冰先行告辞,承舆而回,王即入内,由参谋长杨杰、秘书长万珙与众人周旋,众人见事紧急,纷纷散去。王永泉通过秘书给总统府、国务院及段祺瑞各发一张电报,电请辞职,并对段祺瑞报告经过,1924年3月6日夜由福清经闽南率部离闽。延平方面不断打来军用电话,通知帮办署,称“孙督办即日回省,办理善后,一切照常,切勿惊忧”,因此各处仅有小冲突,并无大战事。
次日,督办署刘经荪等人先到福州,随后孙传芳也到。孙为人阴险毒辣,与地方人士少有来往,深居简出,专注于收拾军务,并急于向浙赣发展。3月初旬抵榕,5月20日傍晚与刘经荪等人分乘3部车到东街口三山座菜馆楼上赴宴(原省图书馆旧址),在门口被福州流氓集团头子林寿昌安放的炸弹所炸,第一部车的驾驶员与副官受伤,街边一卖水果的妇女被炸死,孙逃过一劫,但受惊非浅。不久,周荫人来榕接管王永泉之职。
周荫人黄梁梦断 国民军进驻福建
1926年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向福建进攻,周荫人率部赴闽西抵抗,但节节败退,逃回南平。1926年12月3日,周荫人部省防司令李生春率部归附国民革命军,改编后旋率部向南平进逼。国民革命军由何应钦率领进驻福州,孙传芳、周荫人、孙周所部纷纷瓦解,被收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军第一军,由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师长谭曙卿任军长兼第三路指挥,驻守福州,其余部随何应钦向闽北及浙赣方向进攻,北洋军阀在福建的统治至此宣告结束。
从1913年李厚基来闽至1926年底,周荫人部土崩瓦解,福建北洋军阀统治历时13年整,期间福建地处东南一偶,是南北政府及北洋军阀各派系激烈争夺之地,你争我夺,耍尽权谋,但所幸未曾发生大的战事,使黎民百姓免遭兵火之灾,在那军阀连年混战,“洒向人间都是怨”的凄苦岁月中,可谓福建之“福”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