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神龙金翅,振采腾辉
作者:刘梦芙
【摘要】我国山水诗源远流长,名家辈出,近代诗人易顺鼎才华横溢,其作品广受称誉,山水诗有突出的特色。易氏天才雄放,志在经世,诗中饱含忧时爱国的情怀与自由超逸的个性;在艺术方面表现为雄奇瑰丽,气象万千,无论五、七古大篇或律、绝,皆能独辟新境,异采纷呈。当今遨游山水、喜作传统诗歌者,易顺鼎诗堪为借鉴。
  我国的山水诗,源远流长。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诗以抒情为主,但描写山川景物的语句,已在《九章》、《九歌》等作品中频频出现。六朝间晋末宋初的谢灵运(385—413年)是第一位专力写山水的诗人,谢朓、沈约、王融、何逊、阴铿等纷纷继起,开始形成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派。自唐至清,历代大家名手集中都有大量的山水诗,祖国的名山胜水,得到诗人们尽情的描绘,“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对伟丽山河的歌颂,是基于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能激发人们的自豪感与美感,培养高雅的艺术情趣;其精妙之作,诗境如画,融入诗人的理想情操,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价值。

鸦片战争后的晚清即近代(1840—1919年),是我国古典诗史上最后一个高峰期。同光体、湖湘派、西昆派、唐宋兼采派、“诗界革命”派等诸多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和大量不标宗派门户的诗人,先后涌现于诗坛,万卉纷开,争奇斗艳。以山水为题材的诗歌传统,在近代诗人的彩笔下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诸如姚燮、郑珍、何绍基、江湜、邓辅纶、高心夔、陈三立、刘光第、许承尧、俞明震、丘逢甲等,皆工于山水诗,而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游历海外,其诗笔畅写异域风光,更是前无古人。本文要重点论介的正是近代诗坛一位有突出特色、而今人知之不多的大家——天才诗人易顺鼎和他的山水诗。

一、易顺鼎的生平及诸家对其诗歌的评价

易顺鼎,字实甫,又字实父、中硕,别号眉伽、哭庵,湖南龙阳(今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咸丰八年戊午(1858年)生。光绪元年(1875年)恩科举人。光绪六年(1880年)捐资得刑部山西司郎中。尝问业于王闿运,与湘乡曾广钧并称。光绪十三年,改官河南候补道,充三省河图局总办,加按察使衔。十四年,监河南乡试,居二年辞归。入庐山,筑琴志楼隐居。时张之洞总督两湖,招之入幕,以两湖书院分教。中日甲午战争起(1894年),奉父命北上从军,力主对日作战。曾两次渡海至台湾,策划抗日。二十六年,督办江阴江防。八国联军入侵,赴西安行在,督粮食转运,官布政使。二十八年,简任广西右江道,调署太平思顺道,被岑春煊弹劾罢官。三十二年,丁父忧。三十四年,授云南临安开广道,旋调广东廉钦道,改署广肇罗道。辛亥革命后隐居上海。袁世凯当国时期,曾代理印铸局长。民国九年庚申(1920年)病卒于北京,享年63岁。

易氏一生著述极丰,有诗集七十二卷,经史杂著二十三卷,编入《琴志楼全书》。生而奇慧,五岁能文,八岁能诗,自称张梦晋后身,又谓张船山、张春水后身。其自我评价为“诗歌文词,天下见之,称曰才子”。哭庵才大,当时已有公论:王闿运称为“仙童”;樊增祥谓“天生实甫奇才也”;叶昌炽谓其“一枝好笔,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奇人奇才,吾见亦罕”。易顺鼎与樊增祥同入张之洞门下,并称为晚清诗坛中晚唐诗派中坚。陈衍评其诗曰:“学谢、学杜、学韩、学元白,无所不学,无所不似,而以学晚唐者为最佳”;“古体务为恣肆,无不可说之事,无不可用之典,近体尤惟以裁对鲜新工整为主”。潘飞声题其《丁戊之间行卷》谓:“郁郁心香作麝薰,骚愁腕底出灵均。沈任以后齐梁辈,艳过江南蒋剑人。”“蓬山吟望苦低徊,万劫千春铸笔来。别有芳馨闻上帝,始惊人海谪仙才。”拟之为屈原、李白,虽不免推挹过当,亦可见易氏才情非同凡响。又言其七律“如听娇簧,如闻新莺,令人心醉神怡”;称其《魂南集》、《魂北集》“诗格一变,真力弥满,而间有颓老之笔,慨当以慷,出笔如环,亦觉声满天地也”。现代著名学者汪辟疆评云:“若夫樊易二家,在湖湘为别派,顾诗名反在湘派诸家之上。盖以专学汉、魏六朝、三唐,至诸家已尽,不得不别辟蹊径,为安身立命之所;转益多师,声光并茂,则二家别有过人者矣。实甫才高而累变其体,初为温、李,继为杜、韩,为皮、陆,为元、白,晚乃为任华,横放恣肆,至以诗为戏,要不肯为宋派。”所撰《光宣诗坛点将录》,拟实甫为“天杀星黑旋风李逵”,附评曰:“快人快语,大刀阔斧。万人敌,无双谱。……实甫早年有天才之目,……平生所为诗,屡变其体。至《四魂集》则馀子敛手;至《癸丑诗存》,则推倒一时豪杰矣。造语无平直,而对仗极工,使事极合,不避熟典,不避新词,一经锻炼,自然生新。至斗险韵,铸伟辞,一时几无与抗手。”《光宣以来诗坛旁记》复云:“易实甫顺鼎,近代才士之最著者。晚年与樊增祥齐名。实则樊山涂泽为工,伤于纤巧。易虽恣肆,其真气犹拂拂从十指出,樊不如也。”钱仲联先生《近百年诗坛点将录》则以实甫为“天哭星双尾蝎解宝”,在三十六天罡之列,所编《近代诗钞》评云:“樊、易齐名,哭庵才大于樊山。正因为才大,故他能在清末专学汉魏六朝的湖湘诗中,异军突起,别树一帜。”据上所述,可知易顺鼎在群星灿烂的近代诗坛占有重要的一席,是值得我们深入研探的。

二、易顺鼎山水诗中的忧时爱国情怀与自由超逸的个性

易顺鼎有山水癖,历游泰山、峨眉、终南、罗浮、天童、沩山、普陀、庐山、衡岳、青城,十大名山,皆登绝顶,皆有诗纪之,其《琴志楼游山诗》八卷,均以山名题其集。“他一生为诗不下数千首,而最工最佳者,当是占据他全部诗篇一半以上的行役游览之作。……其山水诗最传诵于世者,是他早年所作的《丁戊之间行卷》和《庐山集》中诸篇。”易氏之诗数量太多,生前刻诗四十余种,尚有若干集外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琴志楼诗集》,共上下两巨册二十卷,由王飚整理校点,编入易氏毕生绝大部分诗作。钱仲联先生所编《近代诗钞》选其诗136首,又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集》亦选易诗50首,绝大部分是以山水旅游为题材的精品。近人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录存顺鼎诗70余首,题材不限于山水,质量则精粗杂陈。下文拟就钱、王两家所选易氏诗,试为论析。

易顺鼎的山水诗虽极为美富,但自“五四”以后80余年来,除少数研究者外,没有受到文学史家和诗歌理论者的重视。其原因大约有两点:易顺鼎晚年居京,与袁世凯关系密切,生活放纵,极喜观剧,为优伶作诗,“老笔颓唐,率多游戏”,这在讲究纲常伦理的人看来,是“有伤风化”,连南社领袖柳亚子也讥之为“樊易淫哇失正声”,耳食纷纷,遂成定论,此其一。在路线极左、政治高压的年代,包括诗词在内的传统文化遭到猛烈的批判,山水诗被视为“山林文学”,是宣扬封建士大夫趣味的东西,因而一笔抹杀,此其二。

评论一位作家,必须知人论世,考察他的言行和全部作品,方能有确切的认识,汲取真正的精华。攻其一点而不及整体,因一生而毁大德,绝非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青壮年时期的易顺鼎,既是天才横放的诗人,又是抱负宏伟、志在经世的奇士。其忧时报国的情怀,在早年所作登泰山诗中已有充分的流露:

东西两水帘,绿影浸以柏。年年山雨多,绝顶皆鱼国。惜哉今久晴,春霖废其职。虽无听水缘,松响犹可惜。独悲大东民,频岁遭旱厄。岱宗一屯膏,青失齐鲁色。私衷默祈祷,或胜牲用特。……  ——《诗大人登岱敬和元韵》(其四)

夜起天苍茫,东海在何处?大声破仆梦,众怨未暇顾。冲寒东天门,直视日所住。扶桑烂金银,蛟蜃方窃据。百拜初阳升,一洗妖云布。因之望八荒,感激当代务。神仙未可求,天地渐多故。吾生匪麋鹿,敢恋烟霞趣?犹思见东巡,只手扶天步。长揖朝霞中,依然别山去。——前题(其八)

19世纪下半叶的旧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山河残破,东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清王朝依然文恬武嬉,苟安时日。青年诗人已敏锐地觉察到日本帝国正包藏祸心,蠢蠢欲动,从而抒发“誓扫海氛恶”、“只手扶天步”的壮怀,同时对连年遭受旱灾苦难的民众寄以深切的同情。在登山写景中反映现实,大声镗鞳,健笔凌云,其意义非同泛泛。

诗人登衡山祝融峰,作五、七古多篇。其中《祝融峰顶石》极写国家战乱的深忧:“……手摩日月顶,念尔有疴恙。修罗终岁战,盘古几回葬。衣带忽飘萧,神风起悲壮。独立亦何为,余情默惆怅。”而《望日石》一章则通篇以比兴手法,写日本侵略者崛起海东,猖狂无忌:

阳乌出地底,天鸡在空中。一鸣天下白,三跃海水红。月盘落白玉,波镜磨青铜。谁将曜灵魄,捧出鲛人宫?蚩尤尔何为,与彼天吴通,嘘波使沸腾,吐雾成昏蒙。旁有一小儿,自名为青童。窃据三神山,争帝如共工。

诗人指斥东西列强暗中勾结,挑起战争,复为中国屡遭失败而悲哀,呼吁爱国之士奋起决斗:

羲和尸厥官,后羿射无功。夸父与鲁阳,不得倾葵衷。吾闻大荒西,月窟连崆峒。至今若木枝,尚挂轩辕弓。南登祝融顶,回首叫有熊。威弧竟何在,不指扶桑东。何时涿鹿战,万古钦英风。高台歌朱鸟,使我悲无穷。

中日甲午战争中,易顺鼎时参戎幕,连拟《陈治倭要义疏》、《敬陈管见疏》、《请罢和议褫权奸疏》上慈禧后,抨击李鸿章和李莲英,坚决主张对日作战。《马关条约》签订后,顺鼎两次冒险赴台湾与刘永福等筹划抗日事宜,台北义民联名禀请他为“台湾民主国副总统”,却被张之洞连发三次电报催回武昌。足见他并非在诗中徒发大言,而是以实际行动参与救国,这在晚清黑暗的政局与险恶的战争环境中,若无相当的胆识和勇气,是难以做到的。虽然未能挽狂澜于既倒,但我们不必以成败论英雄。山水诗之外,易氏《四魂集》中一些乙未(1895年)后作于台湾的诗篇也有较高价值,如《寓台感怀》七律六首、《续咏怀诗》七律六首,抒发台湾割让日本后的深悲巨痛,血泪交融,连横评为“语多慷慨”、“语尤悲愤”,均可证顺鼎不仅仅是流连山水,吟赏风月的才子。

清末民初,是旧中国向现代过渡的时期,也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新旧思想不断交锋的时期,风云变幻,奇人迭出,易顺鼎处此环境之中,是一位性格颇为复杂多变的典型人物。其自撰《哭庵传》云:“综其平生二十余年内,初为神童,为才子;继为酒人,为游侠;少年为名士,为经生,为学人,为贵官,为名士。忽东忽西,忽出忽处,其师与友谑之,称为‘神龙’。”又云:“其操行亡定,若儒若墨,若夷若惠,莫能以一节称之。为文章亦然,或古或今,或朴或华,莫能以一诣绳之。——要其轻天下、齐万物、非尧舜、薄汤武之心,则未尝一日易也。”顺鼎自少年时就具备自由放纵、不受羁束的天性,虽有用世之志,但缺乏百折不回的毅力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王森然《易顺鼎先生评传》云:“先生一生放纵,奢淫骄妄,肆无忌惮,其在官场,颇工逢迎之术。惟有类饥鹰,饱辄扬去,又恃宠而骄,以是垂爱若张南皮,亦鲜克有终,遂郁郁不得志”,指出易氏未能施展抱负,实由其个性使之然。然而从另一角度视之,晚清官场本来就昏庸腐败之极,鲜能容纳英才,若不同流合污,则遭放逐扼杀。《易顺鼎先生评传》所录《达智桥夜记》有云:“哭庵风流文采,辉映一时,如神龙夭矫,不可方物;中年浮沉宦海,不无感慨,渐见阑亸之致。晚年侘傺无聊,佯狂诗酒,益趋颓唐,环境使然,非关才尽也。……中年以后,始简广西右江道。末一年,以争裁撤绿营及禁赌事,粤督岑春煊斥其荒唐。哭庵复一电于粤督,龈龈置辩,有云:‘为宪台保桑梓,为朝廷保地方;顺鼎并不荒唐,恐荒唐别有人在!’粤督得电,大为不堪,遂举疏劾置之。”裁撤绿营及禁赌,应是合理的建议,顺鼎竟因此被罢官,实属冤抑。故而顺鼎入民国后,不做为前清守节的遗老,且无视封建礼法,为京剧演员梅兰芳、鲜灵芝等大写赞诗;名伶金玉兰死后,他不顾旁人笑骂,亲往吊丧,抚棺痛哭,吐发一腔真挚的同情。这正是体现了“轻天下、齐万物、非尧舜、薄汤武之心”,以今日的眼光看来,可谓发“思想解放,男女平等”之先声了。顺鼎死后,“意怠巢主人有诗挽之,云:‘井水旗亭姓字香,老沦贫病遇堪伤。……阳狂晚节休相诟,饮药从知举国狂’”,诗作者堪称顺鼎的知己。易氏当然存在着许多缺点,如谄事袁世凯、追逐声色等,但世上从古至今,哪有十全十美的圣贤?对于古人,我们须持陈寅恪先生所言“理解之同情”的态度,发掘其精神性格中可贵之处,力求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需要深入考察历史和社会使人性扭曲的根源,以为鉴戒;而不是一味对受环境局限的个人加以批判,“以道德杀人”。宋代词人如柳永、周邦彦、吴文英等,流连于秦楼楚馆,其词作裁红剪翠,却能流芳千古,不正在于作品有情感之真、艺术之美么?

“年三十而仕,官不卑,不二年弃去。筑室万山中居之。”当儒家兼济天下的抱负难以实现时,易顺鼎便独善其身,啸傲江湖。自由奔放的天性,糅合了庄子超尘出世的理想、墨家兼爱万物的精神,更混杂着不为世用的牢骚感慨,这种种因素化作诗情,凭借着汪洋恣肆的才力,在其山水诗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群山如虎江如龙,浩浩来自蛮夷中。虎头一掉尽西顾,独有龙身趋向东。壮游颇类太史公,远寻禹迹瞻峨峰。还访离堆拜秦守,一杯酹汝真英雄。危桥十丈连彩虹,雄关千尺摩青空。玉垒山前望秋色,浮云苍莽来无穷。西南万古青濛濛,鸟飞不到人能通。便当倚剑临崆峒,长歌直挂天山弓。江流入海何匆匆,壮年一去如飘蓬。人生流落岂天意,竟欲散发冯夷宫。蓬莱烟开桑树绿,海水日出桃花红。此亦足以开心胸,遗世独立飞仙同。胡为抚膺坐浩叹,凭阑万里生悲风。青城山,赤岸水,知我行歌曾至此。神游八极非偶然,虎啸龙吟为君起。——《自青城归过笮桥登玉垒关观岷山大江作歌》

天风怒挟楼船走,一夜吹人傍南斗。琴志楼头飞雨悬,日呼五老同杯酒。诘朝海色连屏风,初阳灿烂金芙蓉。白云散尽五峰出,一朵芙蓉为一峰。云霞精魂日月夜,铸此空中数拳碧。斑驳疑经女娲炼,峥嵘想见灵胡辟。孤根下插溟渤深,倒涌奇云作潮汐。上窥造化无四邻,横绝东南惟一石。不知混沌未分前,此峰却倚何天立?乾坤崩坼海水翻,未倒鸿蒙旧墙壁。杞人莫忧天柱倾,乾坤赖此还清宁。阳开阴阖苞万灵,砉然吐出如新硎。大鹏沸海擘金翅,孔雀摇天遮翠屏。江湖下通地道白,吴楚中断天门青。独斟元枢执大象,坐览八极神明庭。我疑一峰肖一岳,五岳何处藏真形?鸟道横空一万里,石梁卷尽昆仑水。龙愤雷霆斗穴骄,猿惊冰雪喷崖起。鬓边河汉似西流,脚底须弥欲东徙。误道天公大笑声,投壶玉女输骁矢。仙魅行霄瀑作梯,虹霞饮涧山如绮。匡君无言李白死,落落人寰初至此。未许残飙冷剑花,肯让幽苔埋屐齿?醉倚磐陀钓海还,神州正拂长竿底。坐对千峰休怅然,与君便可挟飞仙。青天涕唾六鳌背,白日歌呼五老颠。君卧太虚犹衽席,我凭倒景作阑干。梦魂不逐斜阳去,相与提携十万年。——《登五老峰观三叠泉送陈范罗三君别》

峻岭雄峰,大江飞瀑,白云旭日,怪石奇松,无不化为生气勃勃的形象,染上诗人的个性色彩,气势若天风浩荡,声调如虎啸龙吟,故有人认为“李太白后,无此作手”。张之洞的评价则更为精确:“瑰伟绝特,如神龙金翅,光采飞腾,而复有深湛之思,佛法所谓真实不虚,而神通具之也。”易氏亦自跋其诗云:“……陈君伯严(三立),以魏默深(源)山水诗比之,谓能独开一派,不知魏诗皆在山水内,而余诗尚有在山水外者,然并世如陈君之相知,又岂可多得哉!”可谓自负不浅。钱仲联先生综述张、陈两家之评后指出:“易顺鼎写景,能够寄情于山水之间,……所谓山水外,所谓深湛之思,就是指诗人的思想情感。”综观易顺鼎的山水诗,始终交织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心理:忧国伤时却难为世用,隐居学道又不舍尘凡,与李白当年的遭际颇为相似,也正是旧时代无数志士才人不断上演的人生悲剧。然而功业未成尚能留下足以传世的诗篇,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了。

三、易顺鼎山水诗的艺术特色:雄奇瑰丽,气象万千

前文所引张之洞评语,实已高度概括哭庵山水诗的艺术风貌:“瑰伟绝特,如神龙金翅,光彩飞腾”。诗中的思想感情与艺术个性往往一体浑成,分别论述,不过是遵循惯例,并有所侧重而已。顺鼎之诗古近各体皆工,最能体现其丰富之想象力与创作天才者,为数百字以上的七言长篇古风,佳什夥颐,俯拾皆是。上文所录,可见一斑,兹再引写山写水者各一章,并附简析:

黛海歌赋罗浮

罗浮非土亦非石,乃是太古以来空中纯黛色,积成黛海浸天湿。此黛四万八千岁,此海三万六千尺。山为黛海之波涛,云为黛海之潮汐。泉为黛海之风雨,瀑为黛海之冰雪。更将黛色染西眉,乃是一日与一月。天入黛海不能碧,日入黛海不能赤,月入黛海不能白。旁人不知罗浮是海水,但道绿嶂苍崖兼翠壁。君不见上界三峰、飞云峰、孤青峰、老人峰、丫髻峰,以及香台、会真、钵盂、锦绣之诸峰,乃是海中之岛屿,正如蓬莱、方丈、方壶、圆峤数点金芙蓉。华首台、拨云寺、延祥寺、宝积寺、冲虚观、白鹤观、黄龙观、酥醪观,正如华严楼阁弹指即现中有金银台,又如蜃楼海市忽隐忽现中有贝阙兼珠宫。铁桥峰乃是秦皇鞭海所驾之鼋鼍,石楼峰乃是八仙过海所跨之长虹。白水门、滴水岩、五龙潭、水帘洞,乃是鲛人龙女所啼泪痕,明珠颗颗、生绡幅幅、织成非烟非雾之帘栊。绿毛凤、碧鸡鸟、五色碟、五色雀,乃是石华海月化为翎毛与草虫。千株松、万株榕,乃是海中绿苔荇藻相横纵。石榴花、刺桐花、木棉花、杜鹃花,一切荔枝龙眼,以及九节菖蒲花紫茸,乃是海底千树万树珊瑚红。安期生、王初平、黄野人、葛仙翁,一切仙佛乃是海中冯夷、河伯、琴高、水仙赤鯶公。麻姑仙、玉女仙、鲍仙姑、何仙姑乃是湘灵、汜人、江斐、龙女往来出没金支翠旗光映空。海兮吾愿天帝以汝为黛池,日与结?郁仪沐浴于其中。我亦入海化为黛,杳然不知其所终。

罗浮为岭南名山,诗人以“黛海”喻之:“黛”为黑色,指山之苍翠;“海”则形容山之深广。诗分两大层:开头至“绿嶂苍崖兼翠壁”为总写,用入声韵;以下转用平声东、冬韵,分别将传说中天上海内的一切仙灵神佛、楼台殿阁、奇珍异物,一一与罗浮山的景观对应比譬,虚实交融,森罗万象,构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想象之新奇,写景之瑰美,令人叹为观止。诗用散文化的句式,长短随心,参差错落,波澜壮阔,警语珠联,这是继承李白、韩愈、苏轼诸家雄奇浪漫的诗风而加以变化,而新境独辟处乃前人所无,展现出诗人卓绝的才华。

游白水门观瀑布作歌

织女下天若无路,乱踏银涛作梯去。麻姑复恐沧海干,借水去救扶桑树。南方夫丁壬为妃,龙王添箱万斛玑。鲛人织绡助嫁衣,珠耶縠耶雾霏霏。昨从酥醪望白水,今从白水望酥醪。此时若有人从酥醪窗里望,但见我已化为白水门边樵。风吹衣带何飘飘,疑是偓佺与松乔。白水门中水出门,一条雪浪倾天盆。我疑此水乃是太古冰雪痕,不然便是此山仙佛以及古来羲、轩、夷、惠、屈、宋、庄、列留其魂。……我来发复漱齿,我来濯足复洗耳。登此山者必长生,饮此水者必不死。红叶如桃花,流出八瀛九万里;绿苔兼菖蒲,寿过一部廿二史。我观罗浮三千六百丈之瀑布,如读皇甫一十二万年之帝纪。上至九天,下至九渊,吾不能见其首亦不能见其尾;前有千古,后有万年,吾不能知其终亦不能知其始。……

此诗之前,作者已有咏瀑布之七古长篇多首,《喷雪亭瀑》云:“……泣珠恍探泉客窟,织绡疑入鲛人家。细如烟纨袭雾縠,危若冰柱转雪车。何年共工陷鳌极,海水倾向东南斜。九州天惊雨脚逗,袖手颇复哀神娲。青霄倒垂星宿海,客欲往泛愁无槎。力穿深潭九地破,对足或抵欧罗巴。……小僮相从颇解事,支炉煮瀑烹新茶。瀑似天龙下听讲,我如佛坐围袈裟。”《朱陵洞观瀑布》:“急雷破山群龙飞,龙女嫁作何人妃?有帘水晶天半挂,仿佛择婿张屏帏。龙王添妆用何物?乱撒百宝抛珠玑。冰绡雪縠一万匹,鲛人涕泪穿成衣。银河奔流几千丈,乘槎去借天孙机”。《鼎湖山观瀑布歌》:“鼎湖之龙在何处?黄帝骑之上天去。谁知仍在此山中,飞下青天不肯住。五六月间溅霜雪,十二时中织烟雾。……君不见山中草木何扶疏,藤萝缠络松榕株。已如绿龙千万垂髯须,此瀑又如一双白龙夭矫垂其胡”。皆以龙为喻,结合夸张想象,笔端驱遣仙灵,极写瀑布之声、光、形、色,已令人如临其境,目眩心摇;而此首又别开生面,以瀑布喻深山仙佛及古圣贤之魂,复将观瀑喻为读漫长之帝纪(古史),暗含宇宙无穷、人与自然和谐永在之哲理。思通冥漠,笔夺天工,才人手段,愈出愈奇,可谓集历代诗家咏瀑布之大成,登峰造极矣。

复观其五、七言短章:

斜阳化为月,走入万绿中。绿亦化为海,日入不得红。……——《酥醪观后多古松,万翠如海,松下有朝斗逍遥二石台》

青山无一尘,青天无一云。天上惟一月,山中惟一人。——《天童山中月夜独坐六首》其一

昔宿天童顶,僧楼夜早扃。人天双太白,岩壑一空青。奇古峰如佛,高寒月听经。泠然钟磬响,穿破万松屏。——《宿顶诗十首》其八

天上星辰半酒徒,夜来偷向洞庭沽。怪他北斗分为二,半插青天半太湖。——《偕诺瞿上人访太湖熨斗柄还宿圣恩寺得诗二十二首》其三

溪声流出万松间,故作风涛送客还。今夜碧天凉似水,满身明月下空山。——《乘月由诸庵返》

或构思奇特,炼句生新;或清幽高澹,一片神行,于王维、孟浩然、李白、柳宗元、孟郊诸家山水诗中汲取精髓而自成面目,其气象阔大处,非中晚唐之域所能限也。

其七律对仗精工,音节高亮,设色瑰美,意境奇丽:

白龙骑罢又黄鹿,访古朱明迹半堙。南斗之旁犹有岳,东坡而后岂无人?丹光照海如红月,黛色参天作绿春。曾向仙山迷路久,万花围住两车轮。——《罗浮四首(录一)》

不向秦淮访画桡,一鞭一笠一诗瓢。万花世界将红洗,六代湖山要白描。闲值燕莺魂未返,冷连龙虎气都销。寻梅以外无他事,可有风光似段桥?——《金陵雪后独游》

柔橹声中坐读书,压波帆影似云铺。中宵水国霜多少,两岸人家梦有无。清气满船皆沆瀣,平生与月共江湖。鱼龙此际应酣睡,莫倚飞仙铁笛粗。——《乘月放舟》

顺鼎诗虽博采前贤,但慎于抉择,重在学唐,不入宋派。与同时的作家相较,既不似王闿运、高心夔等人之专法汉魏六朝,一味摹古;也不走“同光体”诸家生涩寒瘦之途。诗中虽用事典,但不取冷僻,不掉书袋;抒情写景,皆有灵气缥缈于其间,令人尘心顿释。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人人习见的字词,一经他组织锻炼,便化为新鲜奇美的警句;极平常的景物,也写得生气蓬勃,诗味盎然,且对仗字字精工,神化莫测。无论是古近体或长短篇,都好语迭出,一读难忘,人以“仙才”称之,这是很重要的因素。诗歌是语言艺术,一切思想、情感、气格、风神均有赖于语言表现,西方文学理论家谓“诗到语言为止”,实有其确切不移的道理。即以上引七律《金陵雪后独游》为例,“万花”、“六代”一联极为出色:字字写雪景而不用“琼”、“玉”、“粉”、“银”等俗滥词语,“将红洗”与“用白描”,炼字借对,新警出人意表;上句切时,下句切地,融成极美的画面。再配合下联“闲值燕莺魂未返,冷连龙虎气都销”,生发联想,互为照应,仍不离“雪后”之时与“金陵”之地,却浑涵着对历史、对时局的深沉感喟,锋芒不露而回味无穷。有此两联,诗便可传,尝一滴当知海味矣。

钱仲联先生在《古代山水诗和它的艺术》一文中,对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有精辟的阐析:“艺术风格,总的可以划分为雄奇和清远两大派。语言艺术则有设色妍丽和白描淡素之分,刻意雕琢和自然天成之分,……王、韦、孟、柳,向来被认为是山水诗人的代表,代表的是清微淡远一派。……另一派是雄奇派,描述的是祖国壮丽的山水,奇情壮采,神气飞扬,能激扬人们的风发意气”。而易顺鼎的山水诗,在艺术风格和语言运用上兼有两种之长:其大篇古风“瑰伟绝特,光彩飞腾”,风格以雄奇为主;五言短诗(五古、五绝、五律)与七言绝句则清新幽峭,但也有缩龙成寸、神力包举的篇章;七律更能融刚健与柔美于一体,气象高华而风骨妍秀。其诗歌语言以着色鲜丽者居多,但时时间用白描笔法,都能自然浑化,很少有雕镂之痕,造作之迹。与哭庵同时的诗家,如高心夔、陈三立写庐山,刘光第写峨眉,许承尧写黄山,俞明震写甘肃山川,都能自成风格,造诣精深,但都不及易氏诗数量之多,题材之广,笔调之千变万化,异彩纷呈。故单就山水诗的总体成就而言,哭庵在清末诗坛可居首席,很难找出能超乎其上的作家,——这是笔者读近代诸家诗,反复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

四、结语

上文对易顺鼎的山水诗只是作概略性的扫描和粗浅的分析,远远未能穷其精奥。仅仅是读易氏一家之诗,便可卧游祖国山河之美,心醉神驰,何况历代名家都有山水诗杰作,若加研索,当会发现更为广阔的天地,激发我们对壮丽江山的热爱。所谓“山林文学”、“士大夫趣味”的谬论,应该不攻自破了。而以易氏作品对照当今之诗,不免有所感慨:目前传统诗词的作者人数据云已逾百万,因时世清平,生活富裕,多有诗人四出旅游,山川广历,把笔吟哦,报刊上此类诗篇,盈篇累牍。但较诸前人,则精品极为少见,既无个性,又乏灵机,范水模山,千章一律。就诗之体裁而言,十之八、九为律绝,罕有雄奇百变的长篇。当然律、绝同样能写出好诗,然而求功力与才华兼备者,百难得一。这便是不重视继承优秀遗产、严重缺乏艺术修养的结果,未免有负于大好河山与崭新时代了。因此笔者以为,没有切实的继承,就没有真正的创造,山水诗有着悠久的传统,同样需要广挹百家之精华,方能宏开新境,超越前修。马克思云:“只有那些不畏艰难困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当今的诗人们,还是付出加倍的努力,在遨游山水的同时,也攀登诗国的高峰吧!


下载全文:
 
来源:《合肥学院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