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八指头陀及其爱国诗
作者:梅季坤
【摘要】八指头陀及其爱国诗,释敬安,字寄禅。因“曾于阿育王寺烧残二指,并剜臂肉燃灯供佛”,故号“八指头陀”。俗姓黄,名读山。清咸丰元年(1851)生于湖南湘潭石潭的一个世代务农之家,民国元年(1912)示寂于北京法源寺。世寿六十二,僧腊四十五。
  释敬安,字寄禅。因“曾于阿育王寺烧残二指,并剜臂肉燃灯供佛”,故号“八指头陀”。俗姓黄,名读山。清咸丰元年(1851)生于湖南湘潭石潭的一个世代务农之家,民国元年(1912)示寂于北京法源寺。世寿六十二,僧腊四十五。

八指头陀少遭不幸,七岁时亡母,十一岁时丧父,孤苦无依,为人牧牛。后为一财主少爷伴读,供其役使。后再投一老板学手工,受尽虐待。迫于生计,于十八岁时投湘阴法华寺出家。他的一生,除去苦难的童年少年,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十八岁至三十四岁为早期,往衡阳岐山仁瑞寺、江苏金山寺、浙江天童寺等处参禅学法,《嚼梅吟》诗集于宁波刊刻,步入诗坛。三十五岁至五十二岁为中期,住湖南衡阳大罗汉寺、衡山上封寺、大善寺、宁乡沩山密印寺、湘阴白霞寺、万福禅林、长沙上林寺住持,《八指头陀诗集》十卷于长沙刊刻,诗名大振。五十二岁至六十二岁为晚期,为天童寺住持,1912年中华佛教总会于上海筹建,被公推为第一任会长。光绪三十年由宁波刊刻其《白梅诗》集,逝后六年,北京刊刻其《诗集》十卷、《诗续集》八卷、《文集》一卷,并留下诗歌一千九百多首,文若干篇,誉满全国,成为清末一位成就突出的诗人,亦是中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著名爱国诗僧之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1906年,他已出家近四十载,曾以悲愤心情向前来天童山采集植物标本的师生演说:“盖我国以二十二省版图之大,四万万人民之众,徒以熊罴不武,屡见挫于岛邻。”他大声疾呼“彼碧眼黄髭者流,益将以奴隶待我中华!”号召“有志之士”“夺袂而起”,“富国强兵,兴利除弊”,“卧薪尝胆”,挽救中华!并即席赋诗曰:“力图砥柱回百川,热血能将沧海煎!”

他的爱国诗歌内容之一是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歌颂爱国将士的英勇精神的。例如控诉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诗句:

“强邻何太酷,涂炭我生灵!

北地嗟成赤,西山惨不青。

陵园今牧马,宫殿只飞萤。

太息芦沟水,惟馀战血腥!”

1910年,日俄协约,共同吞蚀我国大地,他作诗道:

 

“鲸吞蚕食各纷争,未卜涂生见太平。”

“落月哀猿不可听,声声欲唤国魂醒。”

“谁谓孤云意无着? 国仇未报老僧羞!”

言语铿锵,撼人肺腑。甲午战争之明年,日寇侵占威海卫,蹂躏山东,《书胡志学守戎牛庄战事后五绝句》序云“乙未牛庄之役,胡君负营主尸力杀数贼,中炮折足”,提笔颂道:

“折足将军勇且豪,牛庄一战阵云高,

前军已报元戎死,犹自单刀越贼濠!”

“酒酣看剑长叹吁,国仇那敢忘须臾!”

他反对的只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中日本为唇齿国,掣鲸休使海波生。”他主张中外人民应友好往来,共同制止战争贩子掀起狂风恶浪。

他的爱国诗歌内容之二是对丧权丧国的愤懑,对投降派的谴责。《马关条约》后,诗人写道:

“一纸官书到海槟,国仇未报耻休兵。”

《卒丑条约》签订后,他哭道:

“天上玉楼传诏夜,人间金币议和年。

哀时哭友无穷泪,夜雨江南应未眠。”

他的爱国诗歌,内容之三是赞美祖国壮丽秀关的河山,讴歌历史悠久的文化名胜。

“不荡云海胸,焉壮平生观?”

“振衣一长啸,谁谓行路难!”

借以激起人们的豪情壮志和爱国热忱。

“我已辞家犹悯世”,爱国优时,忧时悯人,这是八指头陀时刻表白的。他写了不少忧饥伤逝同情民疾的作品。《江北水灾》最为突出。此诗首先揭露清廷弛禁、米贵珠玑、百姓倍受盘剥的现实,接着哭述由于官府不治河,致使大水淹没,浮尸蔽江的惨象:

“掘草草无根,剥树树无皮。

饥啮衣中棉,棉尽寒无衣。

冻饿死路隅,无人收其尸,

伤心那忍见,人瘦狗独肥!”

“哀哉江北民,何辜罹此灾!”

勾画了一个狗吃人,人吃人的悲惨世界。此诗不失为杜甫、白居易以来现实主义佳作之一。

八指头陀早期作品多豪放雄浑,晚期作品多深沉悲壮,早期诗多呈自然,中晚期诗多呈高淡。忧国忧民者,多为沉郁凝重,描绘河山,讴歌山居幽兴、友朋清谊者多呈清新素雅。基于现实,自然的描写中现出天然的本性,根于劳苦大众,不追逐浑浊世俗,高淡的意境中显出质朴的情感。由于有自然质朴这个总特色,所以他的诗就呈现出隽永的艺术风格。他诗歌语言明白如话,酣畅通达,但又凝炼传神,富于个性。其诗歌意境素雅优美,层次错落,色彩明净,是一幅幅散发出淡淡清香的“有声画”。难怪“洞庭波送一僧来”,被万人传诵。他的诗不以华丽的词藻取胜,而以丰富的情感动人,十首《白梅诗》,情景交融,首首人格化,曾称其为“白梅和尚”。又因“夕阳在寒山,马蹄踏人影”、“寒江水不流,鱼嚼梅花影”、“林声阒无人,清溪鉴孤影”之名句,亦称“三影和尚”。

八指头陀诗法宗唐,其诗思想性与艺术性均非惠休、寒山、皎然辈所能比,亦与尚古僻、好奇险之“郊寒岛瘦”体不同。齐己诗优世,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没有寄禅诗那么富有爱国内容。晚清苏曼殊的七绝,八指头陀的五律,各有千秋,他们是并驾齐驱的诗僧,但八指头陀是穷苦人家出身的、由半文盲而成名的诗僧!他从小“耐苦读”,到老还在苦学唐诗,他写诗,一字未安,推敲竟日,至忘寝食,“四山寒雪里,半世苦吟中。须易根根断,诗难字字工。”态度是极其严肃认真的。勤学苦练,是他成名的唯一途径,亦可昭示来者。

应当指出,八指头陀诗歌的思想内容是十分复杂的。政治上,他受正统观念影响,偏于保守。思想上,深受佛教禅悟,主张灰身泯志、清净无为。出家与入俗,避世与正视现实时刻在冲突着。事业上,受戒参禅,想成为高僧,但又嗜诗如命,修慧业与做世谛文字亦无时不矛盾。积极的人世观点,指导他创作出思想性强烈的作品;消极的避世观点,引导他写出很多说玄说教、消极厌世的诗篇。


下载全文:
 
来源:求索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