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为求高官厚禄而不择手段者不绝于史,屡次加官晋爵而不受者又能有几人?晚清长江水师骁将彭玉麟却虚怀若谷,不贪图官位名利,甚至皇帝下旨严催也坚不受命,给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
自古以来,给高官而不做的人并不多见,能屡次拒绝升官晋爵者更是屈指可数,晚清湘军的著名骁将彭玉麟便是这样一个人。
彭玉麟,字雪琴,湖南衡阳人,1816年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父亲彭鸣九在他入县学时就去世了,家境的贫寒使他只好辍学,担起养家的重担。开始时他当过当铺的伙计,后来投入兵营做司书,1853年被选入曾国藩的湘军水师任领兵打仗的营官。由于他镇压太平军屡立战功,被提升为水师统帅,从此成为湘军水师的一员骁将。
1861年底,安徽巡抚翁同书弃守定远、寿州,被曾国藩参倒罢官,安徽巡抚出缺,陆路清军失去统帅,军情紧急。此时彭玉麟正带水师在武汉作战,所以咸丰帝下圣旨急命他就近补授安徽巡抚。彭玉麟虽是湘军水师统帅,然清代重文轻武,世人为官总要向文官努力,即便是武官也总要向文职转向,更何况巡抚之职乃封疆大吏,一省之长,就是鼎甲出身的红翰林也得苦熬半生。彭玉麟仅仅读过县学,就被朝廷授以如此要职,这相当于破格提升,但他却连连上奏,坚辞不受。其理由主要有三:一是说自己只读了县学就从军打仗,缺乏做巡抚的文才,“问刑名不知,问钱谷不知”,唯恐误国误民;二是自己从军以来一直率水师作战,指挥水师是自己的长处,当今正值用武之秋,舍水师而做巡抚将是国家的一个损失;三是自己在枪林弹雨里养成了生硬偏激的性格,做一省之长恐怕难以做到精深稳健。清廷经过研究,明发上谕,嘉其“真实不欺”,收回成命,授其兵部侍郎的虚衔,仍让他督带长江水师。
彭玉麟第二次拒封是在1865年。当时太平天国已被剿灭,彭玉麟论功被清政府授予漕运总督一职。这是个许多官员挖空心思都弄不到手的肥缺,可他接到上谕后,又连上奏折表示推辞。清政府起初不准,催他赴任,他却索性上疏要求将自己那个兵部侍郎的职衔也一并免掉。理由是自己不熟悉漕运业务,承担下来必会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又说当初他投军是因“发捻交乘”,出于为国效命,现在太平军已平,况自己年已五十,不胜风浪矢石,该解甲归田了。清廷见其奏疏“情辞恳切,出于至诚”,终又复准他请假回籍休养,假满后,仍回长江水师原任。
1872年,两江总督曾国藩病逝,清政府对江皖地方官重新调整,招彭玉麟回长江水师任原职,并命其每年巡阅沿江水师一次。188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被招入京,清廷命彭玉麟署理两江总督,兼理南洋通商大臣。两江总督是清政府封疆大吏,地位显赫,一般由政府要员担任。彭玉麟受此重任自然感到十分荣耀,但同时他又唯恐自己难以胜任。忖度再三,他还是上奏推辞。他在辞疏中陈述了四点理由:一是两江总督地位重要,自己不敢拿国家利害轻于一试;二是两江地区为国家财源所在,自己身为一介武夫,不善理财,若受命将致国家“饷绌课虚”,误国误民;三是南洋通商大臣要与各国交涉,而自己“不谙夷务,不习夷情”,又兼生性憨直,难以应付外交事务;四是自己年逾花甲,心力已衰,就年龄、身体状况皆不能胜任两江总督之职。在彭玉麟的固辞之下,清政府又一次允准了他的请求,让其仍留巡阅长江水师任,两江总督改由左宗棠充任。
清政府虽允准彭玉麟的请求,但从他的功勋、资望考虑,认为使其位居兵部侍郎之职已十分委屈,况且彭玉麟所任的兵部侍郎、巡阅长江水师又全是虚职,所以清政府又于1883年提升他为兵部尚书,催其前往北京赴任。谁知彭仍像前几次一样上疏力辞,并强调年岁高迈,坚请辞官回籍。正在他上疏要求回籍之时,法军进攻越南北圻,南疆告急。清政府为加强防卫,调集主战大吏和军事将领前往两广、云贵、台湾防线。1883年9月22日,清廷发出谕令:“著彭酌带旧部得力将弁,酌量招募勇营,迅速前往广东。”彭玉麟接旨后便率四营湘军,急忙向广东进发,会同两广总督筹办那里的防务,准备迎击法军。临行前,他给清政府上奏说:“今广东防务紧急,时事艰难,朝廷宵旴忧勤,臣一息尚存,断不敢因病推诿,遵即力疾遄征,以身报国。”彭玉麟被提升为兵部尚书不去就任,而朝廷命其前往广东杀敌他却急急前往,这一辞一往足见其品格。在中法战争中,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曾赞扬他说:“加官不拜,久骑湖上之驴;奉诏即行,誓剪海中之鳄。艰难时局,矍铄是翁。”
中法战后,彭玉麟返回原任,清政府又多次招他进京就职,但他均以年迈多病而终未赴任。1888年,彭玉麟因病开缺回籍,1890年病故,清廷予谥“刚直”。
彭玉麟一生不贪图官位名利,以国家需要为第一要旨,当任则任,不当任者即使皇帝下旨严催,也坚不受命,这种自权轻重,当退则退的行止实在难能可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