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试论林则徐,魏源的军事改革思想
作者:钟瑞琴
【摘要】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军事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推动这一变化的先驱者是林则徐和魏源。他们在建军、作战、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面,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有力地冲击着清代前期停滞落后的军事思想,为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变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军事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推动这一变化的先驱者是林则徐和魏源。他们在建军、作战、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面,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有力地冲击着清代前期停滞落后的军事思想,为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变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

林则徐、魏源都是著名的爱国志士。他们悉心研究西方列强的国情和军情,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认为只有认真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改变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创造性地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战略思想。魏源运用朴素的辨证观点指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进一步阐明了学习外国“长技”的重要性,他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军事技术和战术方面:一是战舰,二是火器,三是养兵练兵之法。具体办法是自己建立造船厂和火器局,聘请外国的技术人员传授制造和操作方法,把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战术学到手,林则徐早在广州禁烟期间就组织人员摘译外国有关制造火炮的书籍,并从美商手中购买商船一艘,又仿西洋样式制造了战舰两艘,用以加强广州海口的设防。在浙江镇海,他根据在广东绘制的外国战船图样,与兵器专家共同研究,制成了中西技术结合,行驶甚便的车轮战船,并在保卫吴淞之战中发挥了作用。这些行动,表明他还是“师夷长技”的最早实践者。

林、魏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对于历来重道轻器,视科学技术为雕虫小技的传统观念,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冲击,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的范围。

二、“以守为战”、“以纵为擒”的积极防御思想

如何实行战略防御,是反侵略战争中的突出问题,也是林、魏着力探索的主要问题。他们提出的战略防御方针充分体现了积极防御的思想。

第一,在近海、内河或陆地歼敌。林则徐在广州时,通过对英国海军和清军水师的分析对比,提出了“以守为战”、“以逸待劳”,不与敌人在远洋接仗,而在近海或陆地歼敌的战略方针。他认为英军船坚炮利,长于乘风破浪,而清军水师船小炮少,难于与敌舰在海上交锋。只有“坚守固垒”,坚守重要海口,待敌舰驶至近海、内河或登陆以后,再与之交战,使侵略难于发挥舰炮的优势,才能取得胜利。魏源则进一步提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的“以纵为擒”的方针,主张将敌舰诱入内河来打,使其运转不灵,而我方则可以充分发挥水陆协同作战的优势,以己之长,击敌之短。他把这种战法形象地比喻为“设阱以待虎,设网以待鱼”。他们这种思想是符合客观情况的。尽管林则徐低估了英军的陆战能力,片面地认为英军“除花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若至岸上,更无能为”,魏源为了诱敌深入,不适当地主张重要岛屿和沿海要塞均可弃而不守,但是他们的主导思想是为了积极创造条件,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因而是十分可贵的。

第二,组建一支能在海上作战的水军。林则徐在广州期间,就向清廷建议,用广东海关税收的1/10,制造坚固精利的战船、火炮,组建成一支强大的水军。他看到英军舰队在海上机动迅速,忽南忽北,来去自由,而清军陆上增援十分缓慢,经常处于被动的地位。由此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才能遏制敌军的嚣张气焰,迫使其不敢随意离船登陆,攻城掠地。他明确指出:“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魏源“师夷长技”的首要目标在于建立一支拥有战船100艘、火轮船10艘和水兵3万人的水军。他预测海战不可避免。因为外国侵略者知我内河有备,可能不敢冒险深入,即使进入内河,也只能歼其一部,所以“战船火器,乃武备必需之物”。他认为有了强大的水军,就可以避免被动,争取主动,以主胜客。

诚然,林、魏对建设强大水军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还缺乏认识,但是,对于有绵长的海岸线,许多重要城市濒临海边,且有台湾等岛屿孤悬海上的中国来说,加强海上武装力量建设,实为保卫海疆安全所必需。

第三,军民结合,正规战与游击战结合。相信民众,组织民众,军民结合,同守海疆,是林、魏战略防御思想的一个突出表现,林则徐发现广东沿海居民对英国侵略者怀有极大义愤,深感于“民心可用”、“民力可恃”,注意依靠民众加强沿海防御。他除了在广东沿海要隘构筑炮台、添置火炮、认真操练水陆各师外,还号召民众购买武器,组织团练,保家卫国。他发布悬赏告示,号召群众人人持刀痛杀侵入内河的敌人。为了主动打击敌人,他和抗英名将关天培商定,将载有硝磺柴草等引火之物的大小船只交给渔民,等到风潮皆顺的夜晚,一齐发动,火功敌船。这种海上游击战,使得英船不敢在海湾停泊,只能在海上东飘西泊,有效地加强了广州的海防。魏源称福建、广东沿海群众为“义民”、“义勇”,并用“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这满怀激情的诗句,歌颂三元里人民的抗英壮举。他主张就地招募训练渔民等组建“土军”,负责沿海的防御,取代从内地各省拼凑而成的“客军”。他的这一主张,正是建立在相信和依靠群众基础之上的。

三、“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建军思想

改变清军腐败的落后状态,是林、魏十分关注的另一重要问题。1842年,林则徐在给友人的信中指出,抵抗外国侵略者应做到“器良技熟,胆壮心齐”。这八字要言实际上是他建军思想的高度概括。魏源则提出军队应做到“心灵胆壮,技精械利”。两人的提法虽不尽相同,但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具体阐发了上述思想,并为此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他们十分重视武器的改进。林则徐认为岸炮是抗击敌人的主要火器。他途经扬州时,把铸法、炼法接近外国水平的《炮书》刊印,供有关制炮单位使用。在镇海研制成了四轮炮车,把直击型火炮改进成旋转型火炮。魏源在著名的《海国图志》中,用大量篇幅,图文并茂地介绍我国的官绅和能工巧匠在改进战船、鸟枪、火药,火雷、地雷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他们认为部队必须进行严格训练,才能熟练的使用武器和掌握高超的作战技艺。林则徐在广州时,把部队训练的优劣作为衡量将领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魏源提出:要发挥武器的作用,还得依靠使用武器的人。他们注意到部队士气对战争的重大影响。林则徐提出了“破敌首重胆气,胆大气盛者必胜”的名言。魏源则认为只有赏罚严明,才能振奋士气。同时,他们认为军队的战斗力还源于官兵之间和军民之间的“心齐”。他们都以“器利不如人和”的名言强调部队“心齐”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将帅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号令严明,才能军行所至,秋毫无犯,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四、海防与塞防并重

林、魏不仅强调海防建设,同时也重视塞防建设,提倡海防与塞防并重。林则徐在广州时,就已略知沙俄觊觎中国的野心。当他蒙冤流放新疆时,曾提出兴修水利,屯田戍边建议。他还提醒人们,不要为“三载无边烽,华夷悉安堵”的假象所迷惑,而应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积极作好边境的战备工作。魏源也很注意研究西北的地理和边疆防备。他在《海国图志》一书中尖锐地指出:“鄂(俄)罗斯兼并西北,英吉力蚕食东南”,提醒统治当局应关注边防建设。他还特别指出,边防之巩固与否,关键在于用人是否得当。

林、魏的军事思想,特别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有深远的积极影响,成了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发展变化的重大突破口。深入研究林、魏的军事思想,对于加强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载全文:
 
来源:《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