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试论魏源诗文中的爱国思想
作者:刘泱泱;廖运兰
【摘要】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学者、诗人、思想家和改革开放的先驱者魏源,在鸦片战争前后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光彩夺目的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他积极“读史筹边”,并曾亲赴前线参加抗英战争。
  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学者、诗人、思想家和改革开放的先驱者魏源,在鸦片战争前后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光彩夺目的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他积极“读史筹边”,并曾亲赴前线参加抗英战争。他奋笔著述,留下了大量充满爱国激情的不朽诗篇,并写出了中外史学史上第一部鸦片战争史《道光洋艘征抚记》,编撰了总结鸦片战争经验,面向世界着眼未来的惊世“奇书”《海国图志》。他还把澳门、香港作为了解西方文明的一个窗口,曾亲往澳门、香港实地考察。

一、“读史筹边”与参加抗英战争

魏源生当清王朝衰败、国家多事、内忧外患频繁发生的年代,胸臆充满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精神,爱国主义构成他思想发展的主线。他特别对外国列强,包括来自西方的英、法等国和来自北方的俄罗斯的侵略威胁,有着高度的敏感和警惕。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时刻关注国家边防安危,考察山川关隘形势,并与自己熟读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筹划边疆防务。1822年(清道光二年),28岁的魏源刚刚考取顺天乡试举人,就前往古北口直隶提督杨芳处,一面充当家塾教师,课读杨家子女,一面“访求古代之遗迹,山川之形势,关隘之险要”。稍后,他写下了诗作《山海关》、《居庸关三首》和论文《城守篇》、《答人问西北边域书》等名篇。随着西方列强从海道而来的步步侵逼,魏源“筹边”的重点逐渐从西北边域转向东南沿海。鸦片战争时期,他以高昂的热情,惊人的毅力,愤笔疾书,写《圣武记》,作《筹海篇》,编《海国图志》等,都是着眼于抵抗和防范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的。当然,这时他也并没有忘却对西北边疆安危的警惕。1841年,当抗英有功的林则徐被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时,魏源专程由扬州赶往京口,为林则徐送行,写下了著名的《江口晤林少穆制府》诗二首,其中写道:“方术三年艾,河山两戒图”。意即抵抗外国侵略要早作准备,保卫祖国领土南北两界都要筹谋。显然,鸦片战争时期魏源的“筹海”思想,是他早先的筹边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也是他的筹边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鸦片战争结束后的1844年,他在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中写道:“读史筹边二十年,撑胸影子是山川。梦回汉使旄头外,心在秦时明月先”。关怀的是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怀念和向往的是像秦皇、汉武时代国家的强盛。

魏源“读史筹边”,并非一般的书生谈兵,坐而论道;由于他一贯的经世务实作风,也由于与当时抵抗派将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还曾亲临前线,直接参与抗英战争。

魏源参与抗英战争的实践,前后有两次。一次在1840年(道光二十年)秋。这年7月5日,英军占领浙江定海岛。8月6日,两江总督伊里布受命为钦差大臣,赴浙江查办事件,23日抵达宁波。9月16日,清军在定海水域擒获英国军官安突德,继后俘获英军官兵数起。后在英方的多次交涉和压力下,至次年2月23日,伊里布被迫释放安突德等人。25日,英军退出定海。大约就在此过程中,魏源“为友人邀至军中,亲询英俘安突德”。邀魏源入军的“友人”是谁,尚待考实。但魏源参与审问英俘安突德所了解的有关英国的情况已为魏源整理成《英吉利小记》一文,收入《海国图志》内。魏源此次入伊里布军营,可能主要与审问英俘安突德有关,为时不会很久,在释俘前便离开了。

再一次是在1841年春。这年2月10日,清廷以伊里布畏葸不前,不敢进攻定海,命其仍回两江总督本任,而以署两江总督、江苏巡抚裕谦为钦差大臣,专办攻剿事宜。2月27日,裕谦抵达浙江镇海。时英军已于两日前退出定海。裕谦即命江苏候补知府黄冕率军前往定海处理善后事宜。黄冕,字南坡,湖南长沙人,与魏源同乡友善。在黄冕邀请下,魏源随军前往定海。在定海约居三月,见侵略者反复无常,而清廷和战不定,前线兵骄将怯,便愤然告归了。在归途中,他满怀感触地写下了著名诗篇《自定海归扬州舟中四首》,其中之一云:“到此便筹归,应知与愿违。狼烟横岛峤,鬼火接旌旗。猾虏云翻复,骄兵气指挥。战和谁定算,回首钓鱼矶。”抒发了他对清廷军政腐败的愤懑之情。

二、“诗里莺花稗史情”

作为学者、诗人和思想家,魏源主要是用笔作武器,以他的诗文进行爱国反侵略的宣传的。他在一首诗中就这样表述自己在鸦片战争期间的情况:“梦中疏草苍生泪,诗里莺花稗史情”。他魂系梦牵的是百姓苦难,作诗主要是描写鸦片战争,治史亦带着一片爱国之情。

   “诗言志。”魏源的诗作从总体看,以山水诗居多,他曾自嘲:“昔人所欠将余俟,应笑十诗九山水”。但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他则主要是写作感时愤世的政治诗。短短几年内,他所写有关鸦片战争的诗作计有100余首之多,其较著者先后有:《金陵怀古八首》(1840年)、《自定海归扬州舟中四首》、《江口晤林少穆制府二首》、《林少穆制府饲鹤图》、《寰海十一首》(以上1841年)、《君不见十六章》、《寰海后十首》(以上1842年)、《普陀观潮行》、《钱塘观潮行》、《秦淮灯船引》、《金焦行》、《春日书感二首》(以上1843年)、《居庸关二首》(1844年)、《都中吟十三首》、《题汤雨生双笠图》(1845年)、《江南吟十首》(1849年)等。

就思想内容来说,魏源在鸦片战争前后的政治诗,有些是直接记述鸦片战争经过的史诗。如《题林少穆制府饲鹤图》云:“爱居岛上西风作,群鸟移家避岁恶。吐雾含烟赤县迷,帝命丹书遗玄鹤。排阊历阖驱风霆,朝辞率海暮南溟。电扫妖氛清八极,爰居徙族空其胜。澄清未几风色变,鸦阵作群还索战。阊阖纷纷百舌群,愿与爰居为嬖妾。钦★侧足来骏奔,愿与爰居作子孙。鲁门钟鼓殷天高,更向吴门礼百牢。鹊填河兮索百尤,兔营窟兮浈三巢。仙禽不语惟戢翼,可怜精卫空流血,可怜百鸟憔悴无颜色……”这显然是记述鸦片战争前期的情况,不过采取了寓言的形式,以仙禽玄鹤喻林则徐,以爰居、鸦阵喻英国侵略者,佞莺、钦★喻琦善一类投降派。如《寰海十一首》之十:“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几获雄狐来庆郑,谁开柙兕祸周遗?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早用秦风修甲戟,条支海上哭鲸鲕。”这是记述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起义,热情赞扬抗英民众,谴责侵略者,批判投降派,爱憎分明。又如《秦淮灯船引》:“有客虬髯醉咽呜,击碎唾壶小酒唱:君不见去年今夕秦淮岸,鹊桥待渡银河半。炮声江口震天来,惊得灯船如雨散。圌山已失京口破;火轮撇捩黄天过。燕子矶头峙猰貐,朱雀航外横鲸鲕。……肯信围城忽尊俎,一夕干戈变千羽。百万金缯万虏欢,十千牛酒千夫举。倾得蛟宫宝藏完,保障东南半壁土!”这是借虬髯客之口追溯出1842年8月英军溯长江而上,直逼南京,清政府投降卖国,屈辱地签订城下之盟《南京条约》的情况,诗中充满无限感慨。

魏源在鸦片战争前后的政治诗,更多的是颂扬抵抗派、谴责投降派、揭露内政腐败、呼唤改革开放之作。其颂扬抵抗派的诗作,如《江口晤林少穆制府二首》之二:“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与君宵对榻,三度雨翻濒。去国桃千树,忧时突再薪。不辞京口月,肝胆照轮囷。”对林则徐的被黜表示深切的忧虑和眷念。如《君不见十六章》之十三:“天吴跋浪鲸崔嵬,浙江再望长城来。”希望林则徐能再回来。如《题林少穆制府饲鹤图》:“四海方今乌毕逋,哀鸿中夜嗷呼。安得更起玄鹤凌于衢,尽收羽族游蓬壶,庶几反哺大报仙人劬。”期待能重新起用林则徐,驱逐侵略者,报国安民。如《题汤雨生双笠图》;“海波翻倒冯夷宫,江上鼋★啸风。呜呼,安得有笠四海为饼帡幪,苍生苍生,谁是江左东山翁?”热切地呼唤抵抗侵略的人才。其谴责投降派的诗作,如《寰海十一首》之五:“揖盗开门撤守军,力翻边案炽边氛。但师卖塞牛僧孺,新换登坛马服君。壮士愤捐猿鹤骨,严关甘送虎狼群。尚闻授敌攻心策,惜不夷书达九雯。”这是指林则徐被黜后,琦善之流尽反林则徐所为,撤军卖关,投降卖国。又之八:“城上旌旗城下盟,怒潮已作落潮声。阴疑阳战玄黄血,电狭雷攻水火并。鼓角岂真天上降,琛珠合向海王倾。全凭空气销兵气,此夕蚁宫万丈明。”这是指耆英之流屈辱投降,签订割地赔款的《南京条约》。其它如《题林少穆制府饲鹤图》、《秦淮灯船引》等对投降派的揭露批判,上已述及,不赘。其揭露内政腐败的诗作,如《秋兴十一首》之三:“大漏卮兼小漏卮,宣防市舶两倾脂。每逢筹运筹边日,正是攘琛攘赆时。海若蛟宫奔贝族,河宗宝藏积冯夷。莫言象数精华尽,卦气艾辰属朵颐。”这是指官吏贪污,国家每有重大举措,他们都是乘机攘夺财富,即使在外族入侵时也不例外。如《金焦行》:“海宴河澄二百年,那信鲸鲵吞士女。守城都统问何人,呜咽寒涛接牛渚。幸寇不知金石与图书,不然金山玉轴随天吴,焦山鼎揭归尾闾。江岸怒涛撼城吼,群夷争饮捷胜酒。夷酋登临亦太息,如此金汤不知守!”这是指军政腐败,导致金汤失守。如《江南吟十首》之八:“长夜国,莫愁湖,销金锅里乾坤无。溷六合,迷九有,上朱邸,下黔首,彼昏自痼何足言,藩决膏殚付谁守?语君勿咎阿芙蓉,有形无形瘾则同,边臣之隐日养痈,枢臣之隐日中庸,儒臣鹦鹉巧学舌,库臣阳虎能窃弓……”这里描绘了一幅官场腐败的众生相:嗜食鸦片外,边防将领养痈遗患,朝廷大臣贪污盗窃。其呼唤改革开放的诗作,如《秋兴十一首》之四:“但有公厨总聚膻,断无百载不更弦。书陈蠹要三薰沐,衣旧虮浈湎瀚湔。甲乙《海王》微管策,下中田赋贡扬篇。鼎革故事神明事,盐漕何人破旧筌。”指出国家机器总会存在腐败现象,改革是符合规律的,希望能改革盐政、漕运。如《都中吟十三首》之四:“筹善后,筹善后,炮台防江防海口。……岛夷通市二百载,茫茫昧昧竟安在?题本如山译国书,何不别开夷译馆筹边谟?夷情夷技及夷图,万里指掌米沙如。知己知彼兵家策,何人职司典属曾?”这是指鸦片战争后筹办善后,不能继续昧于世界大势,要悉夷情,师夷长技以制夷。又之三:“盐漕河兵四大计,漏危孰塞源孰盛?开科开捐两无益,何不大开直言之科筹国计,再开边材之科练边事?市骨招骏人才出,纵不拔十得五终得一。”这是指百事以人才为先,要求采取得力措施,选拔培养人才。如《寰海十一首》之二:“但浈重典惩群饮,那必奇淫杜旅獒。……欲师夷技收费用,上策惟当选节旄。”进一步指出不能借口奇技淫巧拒绝学习外国长处,但要收到学习外国实效,最要紧的还是先好指挥管理人才。此外上引《江南吟十首》之八关于严禁鸦片的诗中,也强调了改革内政、惩处腐败的重要:“中朝但断大官瘾,阿芙蓉烟可立尽!”

如果说诗主要是抒发感情,那么,文则可以更充分地叙事言理了。魏源在此一时期所写的关于鸦片战争的著述,集中地表现为他的两部鸿篇巨制:《圣武记》和《海国图志》。总篇幅逾百万言。反映了他高昂的爱国热情、勤奋的治学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圣武记》如果从材料的积累算起,为时较早,约始于魏源1813年(嘉庆十八年)选为拔贡入北京之后;但正式写作和成书则是在鸦片战争时期,是由于强烈的爱国反侵略思想驱动的结果。他在《序》中就这样写道:“荆楚以南,有积感之民焉,……迄十八载畿辅靖贼之岁,始贡京师。……掌故海也,得借观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故老传说,于是我生以来数大事及我生以前数十大事,磊落耳目,旁薄乎胸臆。因以朔洄民力、物力之盛衰,人材、风俗进退消息之本末。晚侨江淮,海警飙忽,军问沓至,忾然触其中之所积及尽发其椟藏,排比经纬,驰骋往复,先取其涉兵事及尝所议论若干篇,为十有四卷,统四十余万言,告成于海夷就款江宁之月。”《圣武记》内容系记述清王朝自开国至道光年间的重大军事活动,主要是颂扬盛世武功。其写作计划原有《道光夷艘征抚记》一篇,记述清王朝鸦片战争中的失败,而且实际上已写成书稿,但终魏源逝世前,《圣武记》的初刊本和两次重刻本,均未将该篇刊入,形成有目无文的残缺景况。直至1878年(光绪四年),上海《申报》馆出《圣武记》第三次重印本,才将该篇(改名《道光洋艘征抚记》补入),成为合璧足本。足本《圣武记》可以说是一部清王朝盛衰史。其要旨,在推求盛衰之理,筹划海防之策和练兵筹饷之道。它追溯盛世武功,也主要是为着激励人们发愤图强,鼓舞士气,富国强兵。针对鸦片战争的失败,《序》中援引《礼记》中的话:“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把重点放在内政的改革上,即所谓“战胜于庙堂”。要求“虩然以军令伤天下之人心,皇然以军事军食延天下之人材。”认为“官无不材则国桢富,境无废令则国柄强。桢富柄强,则以之诘奸奸不处,以之治财财不蠹,以之搜器器不窳,以之练士无虚伍。如是,何患于四夷?何忧于御侮?”

这里着重说说《道光洋艘征抚记》。它独立成篇,写成后20余年间曾以手稿和抄本的形式辗转流传。它记述鸦片战争的全过程,据事直书,总结鸦片战争史的经验教训,见解独到,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关于鸦片战争的史书,是一部记述鸦片战争的名著,在史学史和史料学上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作者基于鲜明的爱国思想,以大量史实为依据,满怀激情地揭露侵略者,赞扬人民抗英斗争。全书以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抗英起义为界,分为上、下两篇,每篇于叙事外,均于篇末加了一段“论曰”,集中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在上篇的“论曰”中,魏源叙述了一个基本观点:“治内详,安外略。”主张在严禁鸦片的同时,“不停贸易,以自修自强”。希望统治者端正政策,清除腐败,学习西技,整饬武务。他说:“诚能暂宽市舶之操切,以整水师之武备;尽除海关之侵索,以羁远人弥利坚、佛兰西、葡萄牙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如习天文之例;其有洋船、洋炮、火箭、火药愿售者听,不惟以货易货,而且以货易船,易火器,准以艘械、火药抵茶叶、湖丝之税,则不过取诸商捐数百万,而不旋踵间,西洋之长技,尽成中国之长技”。再加上整饬武备,大阅水师,“以创中国千年水师未有之盛”,这样,“虽有狡敌其敢逞?虽有鸦片其敢至?虽有谗慝之口其敢施?夫是之谓以治内为治外。”他批评统治腐败无能、赞扬林则徐等抵抗派说:“承平恬嬉,不知修攘为何事,破一岛,一省震,骚一省,各省震,抱头鼠窜者胆裂之不暇,凭河暴虎者虚骄而无实。如此而欲其镇静固守,严断接济,内俟船械之集,外联属国之师,必沿海守臣皆林公而后可,必当轴秉钧皆林公而后可。”在下篇的“论曰”中,魏源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批判当局者“浪战”、“浪款”、“浪守”,主张在敌强我弱形势下,把基点放在“守”字上。他说:“诚能择地利,守内河,坚垣垒,练精卒,备火攻,设奇伏,如林、邓(廷桢)之守虎门、厦门,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则能以守为战,以守为款。”他进一步解释说:以守为战,则可利用敌人间的矛盾,“以外敌攻外敌”,可利用义民甚至“莠民”,共同抗敌;以守为款,则“力持鸦片之禁,关其口,夺其气,听各国不得贸易之夷民间调停,……则岂特烟价可不给,而鸦片亦可永禁其不来,且可省出稿夷数千百万金,为购洋炮洋艘、练水战火战之用,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人之长技,富国强兵,不在一举乎!”显然,魏源提出学习外国的目的,是抵抗侵略,富国强兵。

相对于《圣武记》而言,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着手时间较迟,成书亦稍晚。据其《江口晤林少穆制府》诗:“乘搓天上事,商略到鸥凫。”及自注:“时林公嘱撰《海国图志》。”此书是魏源受林则徐的嘱托而编撰的,时间当在写作该诗的1841年6月之后。又据《海国图志叙》载:“道光二十有二载,岁在壬寅,嘉平月,内阁中书邵阳魏源叙于扬州。时夷艘出江甫逾三月也。”则成书在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即1843年1月,较《圣武记》约晚4个月。该书完全是魏源为抵抗侵略、振兴中华、富国强兵而编撰的忧愤之作。他在《叙》里写道:“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整而明确地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纲领性口号。又写道:“愤与忧,道所以倾否而之泰也,人心所以违寐而之觉也,人才所以革虚而之实也。”“夷烟流毒,罪万准夷。……此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也。去伪、去饰、去养痈、去营窟,则人心之寐患祛,其一,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艾三年而蓄之,网临渊而结之,毋凭河,毋画饼,则人材之虚患祛,其二,寐患去而天日昌,虚患去而风雷行。”强调了发愤图强和内政改革,包括革除吏制腐败和发现、培养人才等。

   《海国图志》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情况,是一部当时关于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使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环境、懵然于世界大势的中国人(首先是士大夫)耳目为之一新。张之洞曾评价:“近人若邵阳魏源于道光之季译外国各书、各新闻纸为《海国图志》,是中国知新政之始。”梁启超亦说:“中国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指《海国图志》及徐继畬《流环志略》)始”。

除辑录、编纂中外资料,介绍各国情况外,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还总结鸦片战争经验,着眼于未来抵抗侵略、富国强兵,精心撰著了《筹海篇》2卷凡4篇,即议守上、下,议战,议款,冠于全书之首,完整、系统地阐发了他的思想主张。魏源概括地提出:“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二曰调客兵不如练士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攻夷之策二,曰: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持鸦片初约以通市”。他特别强调指出:“武备之当振,不系乎夷之款与不款,既数之后(这里指签订《南京条约》之后),夷瞰我虚实,藐我废弛,其所以严武备、绝狡启者,尤当倍急于未款之时;所以惩具文、饬善后者,尤当倍甚于承平之日。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如何“师夷”,他提出具体办法:先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与管理,“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或购或造,而以自己设厂为主。除主要生产军用船舰、武器外,官办的造船厂、火器局还可制造民用器物,“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并且,还建议鼓励商民自设厂局,制造军需物资和民用品。针对当时不少人对“师夷人技”的拒绝和怀疑,魏源写道:“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今西洋器械借风力、水力、火力,夺造化,通神明,无非竭耳目心思之力,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对中华民族的振兴充满信心。魏源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标志着魏源思想发展到高峰,也切合时代的要求,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运动和近代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香港岛观海市歌》及其它

魏源是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他有着开放的意识,求知的渴望,一生重视实践,注重调查研究。他曾说:“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文,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吟诗云:“足不九州莅,宁免井蛙愚?”为此,他的游踪几遍大半个中国。这里主要说说他于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的澳门、香港之行。由于澳门早已被葡萄牙窃踞,香港岛亦因鸦片战争失败而沦丧为英国占领地,魏源此行及其观感记录颇值得注意。

1847年春,魏源从江苏出发,历安徽、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江西、浙江七省,“半年往返八千里”,是他一生中历时最久、行程也最长的旅行。在广东时,他专程渡海至澳门、香港,作了短暂考察,留下《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香港岛观海市歌》及《楚粤归舟经游四首》等诗篇,文字虽不多,却弥足珍贵。

《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记录了魏源澳门之行的一个侧面。作者在诗序中写道:“澳门自明中叶为西洋市埠,园亭楼阁,如游海外。怪石古木,珍离上下,多海外种。其樊禽之所,网其上以铜丝,纵横十丈、高五丈,其中池沼树木,飞浴啄息,空旷自如,忘其在樊也。……有洋琴如半几,架以铜……(园主人)出其室(妻),按谱鼓之,手足应节,音调妍妙,与禽声、海涛声隐隐应和。……主人闻予能文,乞留数句……。”澳门本为中国领土,却早沦为“西洋市埠”,如今华人到此,竟有“如游海外”之感!这是作者写作此诗的大背景,也是诗作立意的出发点。其言禽在樊中,却“忘其在樊”,显然意在言表,不胜感慨之至!此诗系应澳门花园主人之请而作,但寄托着作者无限爱国之情。诗开章即云:“天风吹我大西洋,谁知西洋在澳门之岛南旁。怪石磊磊木千章,园与海涛隔一墙。墙中禽作百蛮语,楼上人通百鸟误。鸟声即作琴声谱,自言传自龙宫女。”这写澳门西洋化的景况,“百蛮误”、“百鸟语”均是指各国、各民族的语言。接着记述听夷女弹洋琴的情况和感受。琴声“初如细雨吹云间,故将儿女幽窗态,写出天风海浪寒,似诉去国万里关山难。”其实,“天风海浪寒”、“去国万里关山难”,又何尝只是远涉重洋的西洋夷女的情怀,身处“西洋市埠”的澳门华人不也有此感受吗?“倏然风利帆归岛,鸟啼花放樯声浩,触碎珊瑚拉瑟声,龙王乱撒珍珠宝。”这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前引作者《秦淮灯船引》中的诗句:“倾得蛟宫宝藏完,保障东南半壁土!”显然是对鸦片战争中投降派的愤懑和批判。“有时变节非丝竹,忽又无声任剥喙。雨雨风风海上来,萧萧落落灯前簇。突并千声归一声,关山一雁寥天独。”作者的思想感情随着琴声的抑扬而起伏,与5年前鸦片战争的辱国之痛紧紧联系在一起。诗的末尾,作者感叹:“呜呼!谁言隔海九万里,同此海天云月耳。……我昔梦蓬莱,有人长似尔,鞭骑么凤如竹马,桃花一别三千纪。呜呼,人生几度三千纪,海风吹人人老矣!”过去海国只是在缥缈的梦境,而今咫尺天涯,侵略者并不遥远,“海风吹人老”,不可不警惕啊!

《香港岛观海市歌》写作手法特异。不同于《澳门花园听夷女洋琴歌》,作者没有直接写在香港的观感,而是记述离香港途中所见海市蜃楼的情况和感受。而其实,明眼人可以看出,他还是写的在香港时的所见所闻。因为即使海市蜃楼也是现实景物的折光反映,而作者的任何想象、附会,都离不开现实的素材。香港岛自1841年《南京条约》正式割让给英国,英国及其他西方各国军政人员、商人、冒险家云集鹜赴,短短五六年间,已按照西洋样式建成初具规模的都会。魏源在诗序中写道:“香港岛在广东香山县南绿水洋中,诸屿环峙,藏风宜泊,故英夷雄踞之。营廛舍楼观如澳门,惟树木郁葱不及焉。余渡海往观。次晨,甫出港,而海中忽涌出数山。回顾香港各岛,则锐者圆,卑者矗,尽失故形,若与新出诸山错峙,未几山渐离水,横于空际,交驰互鹜,渐失巘崿,良久化为雄城如大都会,而海市成矣。自寅至巳始灭。幻矣哉!扩我奇怀,醒我梦尘,生平未有也。其可以无歌?!”这里,他写了香港已为“英人雄踞”的国痛,写了香港已如澳门一样的西化,然后才说到海市蜃楼;而其所见海市蜃楼,又恰恰是他“甫出港”时所见,又恰恰出现在香港诸岛的上空,又恰恰经历了诸山“化为雄城如大都会”的变迁。这些,显然与他游香港岛上的诸见所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我们并不否认魏源曾见海市蜃楼的事实;然而,他在诗中记述那样细腻,描述那样逼真,则是一般海市蜃楼所不可能有的。何况,见了虚无的海市蜃楼,如果没有现实生活中的深切感触,也很难顿生出“扩我奇怀,醒我梦尘”这样寓意深刻的观感。因此魏源不过是借海市蜃楼的模糊景观,采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加上自己的想象,清晰地再现他在香港时的所见所感罢了。请看诗中的描绘:“山邪云,城邪人,胡为兮可望不可亲?岂蓬莱宫哪秦汉所不得见,而忽离立于海滨。”首先点出他这次游香港,是见所未见。“豁然横亘兮城门,市廛楼阁兮兼郊阐。中有化人中天之台千由旬,层层级级人蚁循,龙女绢客阑干扪,珊瑚万贝填如云,贸易技巧纷诈谖。商市罢,农市陈,农市散,军市电,渔樵耕馌春树帘,画本掩映千百皴。”城门横亘,台阁高矗,市廛交错,人群熙攘,商品云集,商海欺诈,而且商市、农市、军市判然有别,好一派近代城市繁华景观!“旗鬻车骑败狩阗,蛮君鬼伯甲宵绅。合围列队肃不喧,但有指挥无号令,招之不语挥不嗔。”既写出了侵据香港的英国侵略者的暴力统治,又写出了其军事训练的号令严明,绘形绘声,显然为海市蜃楼所未有。继之写海风吹荡,台阁尽失,海市蜃楼俄顷消亡。诗的末尾,作者发抒感慨云:“吁嗟乎!世界之事无不有,世间之物无不朽,影中之影梦中梦,造化丹青写生乎。王母双成今老丑,蚁王蜗国争苍狗。若问此市有无与幻真,三世诸佛壁挂口。龙宫怒鼓风涛嗔,回头已入虎门右。”这是提醒人们:世间事物无奇不有,海市蜃楼有无真幻也说不清,重要的是,国家衰败,世界形势变幻莫测,侵略风涛正急,万万不可大意啊!诗序所言“扩我奇怀,醒我梦尘”,意也正在此。

从魏源直接纪述澳门、香港之行的诗作,我们还联想他的另一组《楚粤归舟纪游四首》诗。其四云:“粤风咫尺视沧瀛,云土离乡岛峤轻。地沃俗骄夸末富,山雄气悍号兵勍。珠江夜月喧筝鹢,渤海秋风吼石鲸。且喜乘桴酬素愿,五更浴日看潮生”。诗中“地沃”、“山雄”句,有人说是指广东,其实应是指香港及澳门。因为诗的前二句已经说到了人们去土离乡所到的“岛峤”。何况很明显的,当时广东尚属开放初期,就全省而言,尚未达到工商业发达的境地,而刚刚经历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广东,也谈不上“气悍兵勍”。还有,诗的下句即讲到鸦片战争中广东军政官员的腐败:“珠江夜月喧筝鹢”;诗末句“且喜乘俘酬素愿”,又正好讲他在这一年,将《海国图志》从50卷增补为60卷之事,与前引《江口晤林少穆制府》诗中所言“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鸥凫”,正好先后照应。可见,魏源确是抱着强烈爱国感情,以开放的眼光,来纪述澳门、香港之行的。其中心思想,还是吸取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发愤图强,学习外国长处,以达到抵抗侵略、富国强兵的目的。


下载全文:
 
来源:《民国档案》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