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价值及影响
作者:王令金
【摘要】中国遭到西方侵略后,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思想冲决了清王朝“夜郎自大”的思想藩篱,纠正了国人固步自封的心理病态,吹响了向近代化进军的号角。尔后,无数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国家寻求救国、治国之道。
  身处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魏源表现了超凡的思想境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二月由他编纂完成的《海国图志》一书中明确提出来的。他在序言中写道:“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这一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冲决了清王朝“夜郎自大”的思想藩篱,看到了西方人的长技,并提出了学习方略

不可否认,大清帝国确有强大无比的时期。清朝初年,满族统治者招纳明朝降臣,网罗汉族文人,迅速建立起满汉地主阶级的联合统治。很快进入了长达100多年的康乾盛世——疆域辽阔且较为安定,国力强盛且经久不衰,民族团结且生活富足,人们充分享受着“清福”。这种生活环境滋生了“夜郎自大”的思想情绪。

在封建专制制度之下,“以一人兴”,“以一人亡”——明君可以兴天下,昏君可以亡江山。乾隆末年,大清帝国已潜伏着社会危机,至嘉庆、道光年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诸方面彻底走向衰落。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天朝王国”的心理定势不易打破。现实愈严峻,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愈是粉饰太平,闭目塞听,以求苟安。例如,在鸦片战事紧急之时,有的人还打肿脸充胖子,讲些“抚之以恩”、“暂事羁縻”一类骗人的鬼话。不顾中国失败的事实,吹嘘清朝“国运方隆”,认为延请外人教造船炮技术是“丧失国体”,“反求胜夷之道于夷”,“古今无是理”。在此氛围之中,魏源敢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确具有破天荒的胆量。

魏源时代的中国,政治上高度专制,经济上自给自足,外交上闭关自守,人们墨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陈规,不知道“天朝王国”以外还有别国。所以,很容易形成妄自尊大的思想观念。面对英国侵略者船坚炮利的嚣张气焰,魏源超凡地看到了侵略者突出的长技,他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并设想了“师夷”的途径和方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即法兰西)、弥利坚(即美利坚)二国各来夷目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如钦天监夷官之例。而选闽、粤巧匠精兵以习之,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以期实现“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为了更好地“师夷长技”,魏源还在科举取士方面提出了一些开创性的建议,他认为“今宜于闽、粤二省武试增水师一科。有能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造火炮、火箭、水雷、奇器者,为科甲出身;能驾驶飓涛,能熟风云沙线,能枪炮有准的者,为行伍出身。皆由水师提督考取,会同总督拔取送京验试,分发沿海水师教习技艺。凡水师将官必由船厂、火器局出身,否则由舵工、水手、炮手出身,使天下知朝廷所注意在是,不以工匠、柁师视在骑射之下,则争奋于功名,必有奇材绝技出其中。”魏源还尽力设想扩大“师夷”的范围,他认为“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水、自转碓、千斤称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魏源想像,“今以精兵驾坚舰,昼夜千里,朝发夕至,东西巡哨,何患不周?”

魏源的“师夷”方略,成为后来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行动纲领和指南,魏源的“师夷”,着重于务实,也就是着重于从科学技术方面学习西方,这是富国强兵的重要途径。洋务派正是从这条途径开始的,从军队训练到武器装备以及民用企业的开办等等,都是以夷为师。以此为契机,中国迈开了通向近代化的步伐。

二、纠正了固步自封的心理病态,主动学习西方人的长技,用以抵御西方侵略

在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之前,大清王朝沉醉于“天朝王国”之中,只有林则徐等有识之士在鸦片极度泛滥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之时,才在海防前哨作些木排铁链之类的防守措施,虽然表现出中国人的御侮精神,但由于措施落后笨拙,无济于事。在林则徐的影响下,魏源进而主张对英国侵略者要“力持鸦片之禁,关其口,夺其气”,把外流的白银,用来“购洋炮洋艘,练水战火战之用,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魏源还设想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来打击外国侵略者,他认为“调客兵不如练士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因为当地群众“服水土”、“熟道路”、“顾身家”。魏源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还提出了“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的战略思想。这样做,就会“如设阱以待虎,设罾以待鱼”,以逸待劳,坐收其成。在当时的军备条件下,魏源的设想是有道理的。

魏源的思想言论,给后来洋务派、改良派以很大的影响。魏源之后不久,在中国出现了动作不小的洋务运动。购买仿造洋枪洋炮遍于大江南北,训练筹建新式的海陆军于海疆内地。这些举动在抵御外侮方面虽然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但是绝对不能设想没有这些举动效果会更好,甚至中国可以免遭侵略。这些举动的实际作用在于使中国开始从落后愚昧中走出,与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相接触。从这个宽阔的视野看问题,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魏源的呼声,使人们提高了思想境界,看到了西方人的长技。虽然,起初有人认为西方人的“长技”属“奇技淫巧”,但毕竟放下架子,俯视“技”、“巧”。至洋务运动时期,人们“奇技淫巧”的观念基本上消除,拜洋人为师,学习洋人的科技文化知识。与此同时,西方的生产管理经验、军事技术等无不被中国人学过来。自此以后,人们的思维空间开阔了,不再以九州方圆为最大,放开眼量,看到了异国他乡的新鲜事物,并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外国的事物学到手,用以实践。虽然在指导思想上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那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而且易于被中国人接受的东西逐步中国化——小从自行车,大到火轮船,都是如此。如果没有当年魏源的率先呐喊呼吁,中国至少还要在愚昧落后中徘徊。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吹响了中国近代化的号角,鼓起了向近代化进军的风帆。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方法,符合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当时,外国的先进与中国的落后是一对矛盾,中国人能主动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以对付外国对中国的疯狂侵略,进而求得中国的自立、自强,这就是对立统一。即使敌人的长处,也可学来用于制服敌人。科学技术是无阶级性的,这就是唯物辩证法。这个方法,无论当时,还是后来,以至今天,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由注重器物的学习,逐步扩展到政治模式、思想文化理念的学习,中西距离拉近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载体《海国图志》是一部极有影响的著作,近代思想家陈澧、何秋涛、李慈铭、王韬、梁启超等,都对该书作过介绍和评述。经此之后,魏源的思想及学识与时势结合,影响更大更远。

首先是封建士大夫接受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之后不久,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在镇压太平天国当中,一部分与洋人接触较多的清军将领,认识了夷人之长,于是提出“借师助剿”的建议。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曾国藩表白得最清楚,他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船制炮,尤可期永远之利。”后来,李鸿章也认为:“查西洋诸国,以火器为长技,欲求制驭之方,必须尽其所长,方足夺其所恃。”左宗棠更是心领神会魏源的思想,他说:“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其长亦差与西人等。艺事末也,有迹可寻,有数可推,因者易于创也。器之精光,淬厉愈出;人之心思,专一则灵,久者进于渐也,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全国开办的洋务活动就是他们信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具体体现(有人说他们是为了“师夷长技以制民”,其实“制夷”还是主要的,因为洋务运动的首倡者恭亲王奕就认为太平军和捻军是“目前之患”,而“长久之患在西人”。当“制民”使命完成后,他们还是要“制夷”的。后来,洋务派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中的抗敌,说明了这一点)。王韬在评价魏源的思想影响时说:“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其次,主张中国进步的改良派、维新派、革命派都接受了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而且将学习范围扩展之政治模式以及思想理念。1859年,洪仁或许是受魏源思想的影响提出了《资政新篇》,在《法法类》中介绍了世界“各邦大势”、“纲常大典”,提出了一些兴邦措施,诸如“行车马之利”、“行舟楫之利”、“兴银行”、“兴邮亭”、“兴各省新闻官”、“兴市镇公司”、“兴医院”、“兴跛盲聋哑院”、“兴鳏寡孤独院”等等,以求“太平一统江山万万年”。对此,洪秀全大都眉批赞同。这是近代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效仿西方的开端。可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加之历史的局限性,在当时行施不得。至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郑观应明确提出效仿西方国家,设立议院制度的主张,而且经过一番对比,认为“斟酌损益,适中经久者,则莫如英、德两国议院之制。”郑观应进而认为设立议院制度是兴邦利国的根本途径,他说:“欲行公法,莫要于张国势;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康有为、梁启超更想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模式嫁接到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上,实行君主立宪制。他们披肝沥胆、奔走呼号,以求实现宏伟的政治抱负,结果昙花一现般地失败了。孙中山先生搬用西方模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至风俗习惯成套地移植到中国。后来国民党政府也不遗余力地模仿西方,甚至卖国投靠。上述种种,都是继魏源之后学习西方的深入。令人遗憾的是,“先生”总是打学生,致使学生一事无成而抱终天之恨。究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先生”的侵略本性所致;其二,学生的软弱所致;其三,历史的让位所致。值得提及,学生为学习而付出的高昂代价(学费)没有白付,它警示我们:学习西方不能盲目地学,而要有选择地学,即适合的就学,不适合的就不学,这里适合与不适合的试金石就是国情。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也是积极地学习西方。毛泽东指出:“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向西方学习的对象、内容、目的、方式、方法及途径与先前相比,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其突出的方面来看,不再以资产阶级的兴邦济世为学习内容,随之,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也不再被推崇,而是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救国救民的道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革命和建设,以求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科学文化水平落后于西方。建国之后的50年代,我们曾经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拜苏联为师,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加大了学习西方科技文化的力度,取得了更为卓越的成就。西方世界的事物,更为广泛地被中国人学过来,为中国人所用,中国真正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一员。

魏源之后的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西方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国革命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拜西方为师的学习史——地主阶级学习过,农民阶级学习过,民族资产阶级学习过,工业无产阶级也学习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向西方学习也是一项重要活动。所以,“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一条历史主线,已贯穿中国一百多年。从目前状况来看,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仍是我们今后的一项历史任务。由此论之,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价值巨大,影响甚远。


下载全文: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