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20日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活动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林伯渠同志诞辰110周年。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历史研究所发起主办,联合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社会科学联合会、党史人物学会、延安文艺学会及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研究会,以林伯渠与陕甘宁边区为主题,共同举行了纪念林伯渠诞辰110周年学术讨论会。现将这次学术讨论会涉及的问题和主要观点述要如下:
一、政权建设方面的历史功绩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政权建设是林伯渠对中国革命与边区建设作出的主要贡献之一,自担任边区政府主席之后,林伯渠同志就以高度的革命责任心和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在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中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为党的政权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他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率先提出并领导实现了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抗日民主模范根据地的奋斗目标。
第二、卓越地组织实行了三三制政策。
第三、有效地实施精兵简政,狠抓廉政建设,确保了边区政府的工作效能和公仆本质。
第四、首创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优良传统。
第五、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强的表率。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林伯渠关于边区政权建设的思想及其实践对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是党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经济建设方面的卓越成就
经济建设是讨论会上大家颇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林伯渠在边区建设中很具特色的方面。与会者讨论了林伯渠的经济思想,指出他把经济工作放在“我们工作的中心之中心”地位的思想,说明边区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根本的。林伯渠在领导边区经济工作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第一、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重视应用科技兴农,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思想。
第二、积极发展工业,奠定了边区工业基础。
第三、大力倡导发展商业贸易,增加边区财政收入。
三、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建树
林伯渠是边区文化建设的杰出领导者,他为边区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林伯渠把“创建精神文明”作为边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大大提高了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水平。为此他呕心沥血首先抓教育。他认为,要舍得花钱办学校,目光要放长远,要着眼于为新中国的未来培养人才。在他的这一思想指导下,边区政府对调拨教育经费、配备学校干部、提高教师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除中央和中央军委在延安创办的抗大、女大、行政学院、中央党校等高等院校外,林伯渠还领导边区创办了抗日军人家属学校、农业学校、新文字干部学校、医药学校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解决当地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问题。在狠抓以扫除90%文盲为中心任务的群众文化教育的同时,林伯渠十分重视边区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开展革命文艺运动、破除封建迷信的工作。经过综合性的破旧立新和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边区的文教阵容、群众的文化水平、健康水平及精神面貌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由此也促进了边区经济的发展。
四、在建立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功绩卓著
第一、林伯渠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并直接参加了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工作。
第二、林伯渠资深望重,广交朋友,加强统一战线。林伯渠不仅与李公朴、闻一多、杜汉三、高崇民、杨亦周、杜斌丞等民主人士交谊甚厚,共同商讨杭日大计,而且对国民党将领孙蔚如、程潜、卫立煌、刘湘等人也多方接近,耐心疏导团结教育。对海外华人和国际友人如陈嘉庚、尼赫鲁等人他同样热情相待,诚恳地文换意见,介绍情况,增进相互了解。在边区内部,他团结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行动堪为表率,巩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
第三、林伯渠利用国民参政员的身份和国民参政会的讲坛,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宣传团结杭战和民主政治,支持各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抗战提案,与投降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林伯渠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突出贡献,充分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坚强的党性立场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五、林伯渠的革命精神、崇高品质、优良作风与领导艺术
林伯渠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表现出的革命精神主要包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鲜明的阶级立场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因而他总是站在革命的最前线,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没有走错路,从一个民主主义革命者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不朽的业绩。作为一个身居高位的老革命,林伯渠从不居功自傲,他的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最突出的体现在:严以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实事求是,光明磊落,无私无畏;虚怀若谷,谦虚谨填,永不满足,坚持原则,团结同志,治病救人;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勤于学习,善于总结,重在应用。他以“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的实际行动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林伯渠革命品质形成原因有三点:
第一、丰富的革命实践和艰辛经历磨炼了他的革命意志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真正领会到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真谛,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懂得了“珍惜民力”的重要意义,更养成艰苦奋斗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
第二、深厚的文化修养使林伯渠具备了学习革命理论,全面系统地掌握了马列主义精髓和善于总结革命经验能力与有利条件。他渊博的知识更加有利于适应各种工作,也使他更深切地看到学无止境应该永不满足,这是他优良作风形成的文化基础。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自觉性,这是林伯渠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形成的内在因素。
有着丰富革命经历的林伯渠在沟通协调党内外、政内外、党政军民及海内外诸多人际关系方面的特点:
第一、是融情入理顾大局。理性和情感在林伯渠看来不是难以协调的对立,只要融情入理就能把二者结合起来化解矛盾求得团结。
第二、是严己宽人讲团结。他强调同志间要劝善规过,不意气用事,不一意孤行,不一味迁就,不互相包庇,不同流合污。要以党纪法规律人律己,勇于自我批评承担责任。
第三、是开诚尚谊求共识。林伯渠认为,要求得同志间的共识,需要有三心,即诚心、细心和同心,只有如此,才能达到交往目的达到共识。
第四,是通权达变注重方式。林伯渠重视人际交往方式,他以其灵活性、多样性与原则性相统一的领导艺术,团结了各方面人士有效地推动了边区各项工作。林伯渠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充分体现了他的修养、品德与精神,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与研究。
林伯渠的革命功绩和高尚情操,代表着一代人的追求、奋斗、理想与成就,他们的人生轨迹与价值观是留给后代人的一笔宝贵财富,他们的功绩与精神永载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