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魏源经世实学思想刍议
作者:魏华政
【摘要】魏源所处的历史时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十九世纪的中国,内忧外患复杂多变。乾隆末年孕育的各种社会矛盾,在嘉庆一朝充分展露,相继爆发了白莲教、回民等规模大、影响深的民众起义。
  魏源所处的历史时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十九世纪的中国,内忧外患复杂多变。乾隆末年孕育的各种社会矛盾,在嘉庆一朝充分展露,相继爆发了白莲教、回民等规模大、影响深的民众起义。道光末年,洪秀全领导的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清朝几被推翻。外国资本主义看中了中国的广阔市场,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他必然会用尽办法敲开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从鸦片贸易白银大量外流到抵御侵略失败,直至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大厦风雨飘摇,侵略势力张牙舞爪,清朝统治而临灭亡的命运。可悲的是,以满族贵族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阶级,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严峻的现实。长期以来,流行于封建士大夫之间的是那种脱离实际,烦琐空疏的学风,封建士大夫沉迷于训诂考据和醉心于功名利禄。“自乾隆中叶后,海内士大夫兴汉学,而大江南北尤盛。……争治诂训声音”,这完全不适用于清朝的现实状况。以魏源为突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清朝统治的衰败腐朽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较早的有龚自珍,他说:“承乾隆六十载太平之盛,人心惯于泰侈,风俗习于游荡,京师其尤甚者。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于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问年岁?”魏源对清朝的社会弊端和政治腐朽也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说:“无一岁不虞河患,无一岁不筹河费,前代之未闻焉;江海惟防倭防盗,不防西洋,夷烟蔓宇内,货币漏海外,病漕、病鹾、病吏、病民之患,前代未之闻焉。”又云:“黄河无事,岁修数百万,有事塞决与百万,无一岁不虞河患,无一岁不筹河费,此前代所无也;夷烟蔓宇内,货币漏海外,漕鹾以此日敝,官民以此日困,此前代所无也;士之穷而在下者,自科举则以声音诂训相高,达而在上者,翰林则以书艺工敏,部漕则以胥吏案例为才,举天下人才尽出于无用之一途,此前代所无也;其他宗禄之繁,养兵之费,亦与前世相出入”。在这里,魏源一连用了一个“与前世相出入”,二个“前代未之闻焉”,三个“此前代所无也”,四个“病”字,揭露当时的社会弊端。他说:“以推诿为明哲,以因袭为老成,以奉行虚文故事为得体。恶肩荷,恶更张,恶综核名实。……故便文畏事窭陋之臣,遇大利大害则动色相戒,却步徐视而不肯身预。”深受今文经学思想影响的魏源面对封建社会的满目疮痍,心潮澎湃,痛感清朝统治腐败,也感受到本阶级的致命威胁,以积感之民的责任感,致力于探索衰败腐朽之原因,企图挽救清朝的命运。魏源认为,必须面对现实,治学适用于现实要求,注重实际,讲求实效,提出了“学习西方”等一系列经世主张,从而产生和形成了经世实学思想。

魏源在同时代的同辈人中,何以从传统的文化思想中冲出来了呢?这与魏源的哲学思想、生活经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础。

魏源从小立志要“谋救时方”,心怀大志。魏源是著名的学者,但是他一生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参与社会实践,前后长达三十余年的幕僚生活,正当壮年,在实践中为“幕主”积极筹划政事,撰写文稿,因而使崇实之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每针对一个具体的现实问题,就把他的经世实学观阐发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而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世实学思想。

魏源哲学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贯彻始终的体系。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兼而有之。当他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当时封建士大夫繁琐空谈、沉迷于训诂考据那种脱离实际的学风之时,提出了进步的唯物论观点。首先,魏源在知与行基本观点方面,道出了较丰富的唯物论思想。魏源说:“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认识到了“及之”、“履之”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阐明了知与行的本质关系,即“行”是“知”的来源。为证明知与行的唯物论观点,魏源举例说:“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魏源认为只有通过“樵夫一足”、“估客一瞥”、“庖丁一啜”的认识,才知“五岳”、“沧溟”、“八珍”的本质。

魏源认为“亲历诸身”是“行”的重要内容之一。他说:“善琴弈者不视谱,善相马者不按图,善治民者不泯法;无他,亲历诸身而已”。这就是说,“亲历诸身”就是“及之”、“履之”,是获取“知”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魏源认为调查研究是“行”的又一重要内容。他说“夫士而欲任天下之重,必自其勤访问始,勤访问,必自其无事之日始”。他认为,“勤访问”即调查研究是认识、了解事物的基础。他说:“选举、考察、职掌之必悉,而后可以审立官;赋榷、俸饷、出入之周知,而后可以制国用”。他认为“必悉”和“周知”即全面了解、掌握客观情况,才能“审立官”与“制国用”。

魏源认为,判断“知”的正确与否,须验诸实事,即以客观效果来取舍、决策。他说:“以匡居之虚理,验诸实事,其效者十不三四;以一己之意见,质诸人人,其合者十不五六”。他指出,接触实际和众人商讨得出的“知”,比“匡居之虚理”,比一己之意见更合乎“行”的规律。魏源认为,古今有别,不能以一个标准去衡量。他说:“执古以绳今,是为诬古;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诬今不可以为治,诬古不可以语学”。

魏源对涉及老百姓利益,又是怎样的观点呢?他说:“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其于利民”。“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当魏源运用变易思想来观察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历史现象,并为变法除弊提供理论依据的时候,就比较接近实际,能看到事物的不断变化发展和存在着矛盾现象,甚至也偶而朦胧地感到矛盾互相转化的道理。他说:“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久者飞必决。故不如意之事,如意之所伏也;快意之事,忤意之所乘也”。他说:“天下物无独必有对,而谓两高不可重,两大不可容,两贵不可双,两势不可同,重、容、双、同,必争其功。何耶?有对之一中必一主一辅,则对而不失为独”。可见,魏源的哲学思想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

魏源哲学思想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不可能超越他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利益,“便民”、“利民”、“变易”归根结蒂是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但其哲学思想中科学的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必然要在他的政治生活和思想发展过程中有所反映。哲学思想在实践中的运作,即在发展过程中的反映,决定了魏源有注重社会实际、讲求实效的一面,通过对他政治生活与著书立说的辨析,就可得出其现实主义思想的光华之处——经世实学思想。

清初,“文字狱”残酷镇压了知识分子反抗异族统治的思想,在利禄与威胁面前,知识分子有的逢迎,有的被迫采取逃避主义。他们对于经学,只作些训诂考据工作,脱离政治、脱离实际。到嘉庆、道光时代,外有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内有民众起义,暴露了清王朝诸多问题,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向同政治联系的道路。在经学史上表现为今文经学运动的兴起。魏源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一方面抨击清朝科举的“楷书贴括”和官僚的“胥吏例案”,一方面反对当时盛行的琐碎考据,他认为,这是“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魏源在经学运动的旗帜下,依据内阁藏书和经典文献之所得,密切联系现实需要,欣然应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邀,历时一年半,于1826年辑成《皇朝经世文编》一百二十卷。魏源在《皇朝经世文编五例》中指出了该书的宗旨,他说:“书各有旨归,道存乎实用。志在措正施行。何取纡途广经?既经世以表全编,则学术乃其纲领。……凡古而不宜,或泛而宰切者,皆所勿取矣”。《文编》规模宏大,选辑齐备,分为学术、政治、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类,魏源以独特的视角,犀利的目光,以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原则,他说:“今兹所录,……吾取经世之益”。分别从各地通志、奏议、奏疏等内阁藏书中遴选二千二百十一编,把这些有关清朝政治、社会、经济方面“经世致用”价值的文章辑录于一书,以贺长龄的名义出版发行。

魏源在南漕海运之事闪烁的经世思想,突出地表现为替民着想即便民的观点。道光四年冬,黄河决高堰,经运河南粮北运的道路阻塞,朝野议论盈庭,有主张借用黄河之水,有主张筑迂回的盘坝缓水。魏源以其对清王朝现实的深刻认识,以其独特的经世观,分析、阐述了与众不同的途径。他说:“今者官与民为难,丁与官为难,仓与丁为难,而人心习俗嚣于下;黄与滩为难,潜与河为难,而财力国计耗于上”。普天“为难”与财力等费用一时难于支撑的情况下,魏源认为“穷则变,变则通”,“神而化之,便民宜之”。果断提出了“海运之事”,认为,其所利者三:“国计也,民生也,海商也”。当时有人提出异议,魏源归纳为“不利之人有三,海关税侩也,天津仓胥也,屯弁运丁也”。魏源认为,只要“洞悉夫海之情形与人之情伪,且权衡时势之缓急,而后之难行无不可行,且不得不行”。魏源通过“权衡时势之缓急”,认为“非海难人而人难海,非漕难人而人难漕”抨击“商船雇价也,仓胥勒索也,漕丁安置也”的论点,他提出的对策是“以海代河,商代官”,充分利用已发展起来的民船、商船。结果,“之年夏,既蒇事,佥曰:‘是役也,国便、民便、商便、官便、河便、漕便,于古未有’。”

鸦片战争爆发时,魏源居住在扬州,目睹了英国侵略、清廷昏庸战败的重大事变,更加忧愤,就在《南京条约》签订之月发愤完成了《圣武记》一书,在《圣武记叙》中说:“海警飚忽,军问沓至,忾然触其中之所积,乃尽发其渎藏,排比经纬,驰骋往复,先取其涉兵事及所论议若干篇,为十有四卷,统四十余万言,告成于海夷就款江宁之月。”魏源以此书宣扬其经世思想,希冀“以溯徊于民力物力之盛衰,人材风俗进退消息之本末”,达到“人材进则军政修,人心肃则国威遒,一喜四海春,一怒四海秋”的盛世。

魏源之《圣武记》取材囿于内阁藏书,“竭数年心力,提挈纲领,缕分瓦合”“国家武功之盛”,振奋民众,“流传后世”。而《海国图志》取材广泛,是一部世界历史地理著作。魏源通过对时局的辨析,社会的剖视,认为要强大、昌盛,必须学习西方,第一次在近代史上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把经世思想从整饬内政延伸到了“制夷”以强盛的领域,可以说,魏源的经世思想由此发展到了历史时代的高峰。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五月,林则徐又被革去四品卿衔,与邓延桢从重发往伊犁。六月,林则徐从浙江到扬州途中,魏源在京口唔林则徐。两人对榻倾谈,林则徐嘱撰《海国图志》。魏源认为,“同一御敌,而知其形与不知其形,利害相百焉;同一款敌,而知其情与不知其情,利害相百焉。”为先悉夷情,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魏源在《四州志》基础上,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历时半年,辑成五十大卷本《海国图志》。魏源认为,“欲平海之倭患,先平人心之积患”,何以平人心之积患?他认为“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则人心之寐患祛。其一,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艾三年而蓄之,网临渊而结之,毋冯河,毋画饼,则人材之虚患祛。其二,寐患祛而天日昌,虚患去而风雷行”。魏源《海国图志》既不言目自大,又不妄自菲薄,与奉行投降、卖国的保守主义者相比,充满了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魏源的经世实学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何谓经世实学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治学要以实际出发,为现实之所需,观察处理问题要注重实际,讲求实效。魏源在代贺长龄作《皇朝经世文编叙》里,提出了著名的以经世实学思想观察问题的四项原则。一是“事必本夫心……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矣”。就是说,不离开客观而光靠主观。二是“法必本夫人……善言人者,必有资于法矣”。就是说,不能离开工具,法度而侍聪明。三是“今必本夫古……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矣”。就是说,不能离开现代而谈古代。四是“物必本夫我”就是说,不能离开别人的意见而凭自己的意见。

“师夷长技以制夷”道出了魏源经世思想的真谛。“师夷”就是学习西方,学习他人长技,即战舰、火器和养兵练兵之法,达到壮大自身的目的。

魏源的经世实学思想一经产生,他为传播、实践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堪称晚清变革之先声。

首先,魏源为其经世实学思想的传播,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先后围绕“言学尚致用而崇今文,言治崇变法而非泥古”的观点,围绕“其学也,即所以为治也;其治也,即所以利民也”的原则,著书立说,阐发经世实学观,唤醒同时代的人们。

魏源在为政期间,以其经世实学观为指导思想,造福民众,难能可贵。他学富五车,满腹经伦,然屡试不中,官运来得太晚,51岁中进士,次年做知县。

魏源约五年时间的为政生涯,可谓仕途失意。但是,魏源在职期间,励精图治,为民办事,为“推恩”至万家操劳。他为政最大的特点便是善于从事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情况,看问题不落窠臼,从实际出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便民”为原则,将他倡导的经世实学思想付诸实践。

扬州府兴化县邻近高邮,洪湖二湖,地势低洼如釜。每年秋收季节,必涨大水,故建设了南关、中新等五座大坝以制洪水。原来堤坊坚固,民种早禾,秋初涨水,新谷已收,启坝注水,无大妨碍。现因堤坊年久失修不固,当政者采取稍一涨水就启坝泄水,不管百姓粮食收获与否,常常弄得颗粒无收,常年闹饥荒,民不聊生。

1849年6月,“霪雨连旬”,“是时复以涨甚”,洪水危及堤坊周围百姓安危与“新谷”,有人主张如往年一样启坝注水,连年受困于洪水猛兽的百姓这时已是“民情汹惧”。“署县魏源先赴邮南探水势,然后到任,接印四日,又赴各坝”仔细察访,实地了解,原来过早启坝注水其目的仅是泄洪水以免溃堤。魏源虑及民众,针对这种只顾眼前的短期行为,大胆提出组织民工昼夜固堤以防水的措施。新官到任,一反成见,身先士卒,同当地10余万民工奋斗在修堤补缺一线,几次几被“巨涛所漂”,“暑雨所激,目赤肿如桃”,魏源这种工作作风,今天看来仍可“见者感经”。通过努力,保住了大坝,“立秋后获毕,坝启,岁竟大丰”。民众对魏源感恩戴德,谓其稻为“魏公稻”。魏源变以启坝注水消极防灾为以筑堤积极防灾,不仅使老百姓免受饥荒之苦,更有意义的是,这是魏源主政以来第一次以其经世思想造福民众。  

清代中后期盐政凋敝,内部管理混乱。1850年(道光三十年)6月,魏源接任淮北海州分司运判。淮北盛产食盐,也是当时食盐集散地之一,大小盐贾汇集,以盐业获暴利,而盐税却与日递减。众多有识之士,提出了改革盐政的呼声。魏源在陶澎幕府时,提出了改行票盐的合理化建议,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魏源在改行票盐法的基础上,督促淮北各盐场场官,严扫晒,偷漏短秤等弊病,并查获走私团伙,堵塞其私盐三十余万斤。于是淮北盐产大增,不数月,征收税课超过了规定的限额。时两江总督陶澎“念淮北改票已著成效,而淮南敝极,欲依法更张”。这就是说,陶公对比淮南盐政的混乱,想效法魏源盐政改革的举措,整肃淮南盐政。魏源认为:“淮南额重,引地辽阔,骤改之恐鞭长莫及之虞”。这就是说,淮南盐政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改革如果一步到位恐达不到预定效果。建议先以上江食岸为改革试点,取得经验再渐推广。魏源这种“举重若轻,弛张在握”的工作方法就是其讲实效重实际的经世思想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不从客观出发的陶公,急于求成,“竟奏全改”,后果不出魏源所料,造成“南盐缺产,课不足”的损失,不但生产不正常,反而盐税减,引起财税紧缺,魏源主动又“以二十余万引济淮南”,且“筹银二十余万生息,为高、宝西堤岁修之用”。魏源在实践中运用经世实学思想,“于民生有利之谓也”,我认为这正是魏源思想仍值得纪念的宝贵之处。

魏源的思想对同代人及后世人,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站在经学运动的前列,辑成经世经典《皇朝经世文编》并提出了经世观点观察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给沉闷的社会注射了一支清醒剂。此书出版后,当时的公卿如陶澍、杨芳、李兆洛、包喜、龚自珍等,均有奏议或论说,盛赞足可匡时借鉴。姚莹读后赞叹曰:“贤哲所为宏卓,匪是不足为明体达用。”(《东涣文集》卷八)刊行后产生的深远影响,社会震动更是广泛。当时经世致用之学渐入人心,虚浮空疏的学风为之逊减。国内外探求变通因革之士纷纷仿效。一时间国内有张鹏飞、饶玉成、三画堂主人、麦仲华、陈忠倚、何良栋、求是斋、于宝轩及润甫等数家的《皇朝经世文编补编》、《续编》相继问世。国外,日本津藩国校督学斋藤谦认为此书“可以与杜氏《通典》、马氏《通考》、邱氏《衍义》补相为表里……有志于经世之学者,不可不读也。”(据尹乐永《魏源年谱》材料)。可见,《文编》的刊行,不啻为晚清变法革新的先声。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中国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始。”

综上所述,魏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冲出传统文化束缚的伟大思想家,学习西方的口号,将沉寂的近代引向了崇实的新领域,找对了中国发展的新方向,可以说,没有魏源的经世思想,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魏源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汇的桥梁。


下载全文:
 
来源:《船山学刊》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