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黄兴“登台拜将”与黎元洪的阴谋
作者:石芳勤
【摘要】黄兴“登台拜将”。是在辛亥武昌起义中,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效法汉高祖刘邦,设台拜韩信为大将的故事,于11月3日,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
  黄兴“登台拜将”。是在辛亥武昌起义中,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效法汉高祖刘邦,设台拜韩信为大将的故事,于11月3日,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关于设台拜黄兴为将的事,过去有关史书中,一般都认为,是湖北革命党人公推黄兴为战时总司令,为“郑重其事”,采取“登台拜将”的仪典,报请黎元洪许可而举行的。这种说法,见诸于居正《梅川日记》和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等书。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是用来尊崇韩信,并以此来提高韩信的威望而压服三军所玩弄的权谋。事后韩信不仅以此为荣,并以此深得刘邦和三军的信任。黄兴未到武昌前,革命军总司令一职,本由黎元洪兼任。自比汉高祖刘邦的黎元洪,拜黄兴为战时总司令,是否也要尊崇黄兴,并以此来提高黄兴的威信呢?黎元洪自比刘邦,已属可笑,黄兴在革命军民中的威望,远比其高,由黎拜黄为将,更属不伦不类。

黄兴是同盟会内仅次于孙中山的革命领袖,在辛亥革命时期,凡属著名的革命之役,多数都由他参加,是一个革命的实行家,在革命党人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辛亥武昌起义之前,湖北革命党的领导干部,曾派人去香港邀请他(还在上海邀请宋教仁和谭人凤)速来武汉主持领导,发动武装起义。但因黄花岗之役的失败,使他灰心丧气,他又对湖北的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认识不足,因而没有应邀及时来汉。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黄兴得知武昌起义的胜利消息后,子10月24日赶至上海,28日到达武昌。

此时,由于清军大举南下,汉口战事十分吃紧,大局岌岌可危。特别是前线指挥无人,前有总指挥何锡落受伤辞职,后有总指挥张景良通敌正法,正是群龙无首。黄兴的到来,武汉革命军民都把他比作“天将下凡”,把收复汉口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莫不翘首仰望。

黄兴到达武昌,也给黎元洪及其同伙打了一剂强心针。因此黄兴南渡武昌时,黎元洪派出代表带着军乐队、仪仗队在江岸迎接,仪礼颇为隆重。

黎元洪及其同伙在一时兴奋的同时,也感到内心的苦闷,担心威望辜著的黄兴,会有碍于黎元洪的都督地位。黄兴在从上海赶赴武汉的途中,曾在轮中与同行者田桐等人说:“黎元洪本非革命党人,我到鄂后,必须取而代之,且称两湖大都督。”11月2日,革命党人集议,田桐等人提议公推黄兴为湖北湖南大都督,位于黎元洪之上。但这个提议遭到湖北地区观念较重的首义人士刘公、孙武、吴兆麟等人的反对,主张由黎元洪委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宋教仁只得表示说:“此事不过征求大家同意,我们原无成见,……既有利害冲突,即作罢论可也。”最后大家复议定黄兴为战时总司令,所有湖北革命军及各省援军.均归其节制调遣。

黎元洪得知有人拟举黄兴为两湖大都督,更感到对他的地位是个威胁,他决不愿意受黄兴的节制,也不会让黄兴插足于湖北军政府之中。因此,必须除之而后快。但黄兴刚被迎来不久,又如何“驱黄”呢?于是黎元洪及其亲信孙发绪等人,在既兴奋又苦闷的情况下,便策划了一场“驱黄”的阴谋,所谓“登台拜将”,就是这一阴谋的产物。解放前出版的《新生月刊》第5卷第2期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对此事有一段记载,现摘录如下:

正在这种沉默的空气中,孙发绪起而言曰:“此事不难,驱黄出省可也。”黎等讶曰:“今日才迎,怎好便驱?纵驱之,其如黄不去何?”孙发绪道:“可用阳尊阴逐之策,请都督(指黎元洪)仿汉高祖登台拜韩信的故事,于明日(按:11月3日)就都督府前坪(阅马厂)高搭将台,预备「战时总司令」印信一方,令箭一枝,总司令大旗一面,届时集合全军将士,由都督亲捧印、箭、旗三物,拜授于黄为战时总司令,请其率师北伐,并于汉阳设置战时总司令部,迫登台拜礼毕,即送黄渡江就职。这么一来,黄兴即被逐出于省垣了。尔后战事若利,则黄率师北上,自然离鄂日远。战事不利,则军法所在,纵不便持法相绳,黄亦无面见江东了。”黎等闻谋称善,于是星夜如谋筹备。

11月3日,在武昌阅马厂设立了一座将台,举行了规模隆重的仪典。黎元洪传知各机关人员及军队营以上的官佐集合于台前,并派军队一标于正午齐集军政府,在将台四角树立军旗,中立一“战时总司令黄”六字大旗。当军队军乐队毕至,文武咸集时,首先由黎元洪登台宣告:“本都督代表中华民国四万万同胞及全国军界同胞,特拜黄君兴为战时总司令,于本日此时就职,……我将士皆须诚心悦服,听其指挥。”说完,请黄兴登台就职,接受关防、聘状、令箭。黄兴接受后,也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此次革命,是光复汉族,建立共和政府。……今日既承黎都督与诸同志举兄弟为战时总司令,为国尽瘁,亦属义不容辞。……尚望大众努力前途为要。”,黄讲完,台上台下欢声雷动,气氛极其热烈。当晚,黄兴戎装出发汉阳,在汉阳昭忠祠设司令部,于归元寺设粮台,准备保卫汉阳,反攻汉口。

尽管黎元洪委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但当时的整个形势对黄兴还是有利的。他身负众望,得到全体革命军民强有力的支持,其他省也在陆续响应,如果黄兴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政治上团结一切革命党人和其他同情者,孤立和分化封建势力,有步骤地解决湖北革命的领导权,使之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不是不可能的。但他没有这样作,没有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取代黎元洪,而是把众望当作了压力,压力又往往求胜心切,产生急躁情绪。他一到武昌,便不顾一切,立即全力以赴地扑向军事。从10月28日至11月26日,他几乎都在汉阳夜以继日地组织军事和指挥战斗。结果由于敌强己弱,革命党人内部又不团结,相互之间不能协同作战,战事失利,这给黎元洪以可乘之机。在汉阳危急,黄兴几乎丧生的情况之下,黎元洪却依然稳坐武昌,“以其威名出己上,不甚与协”。

26日汉阳失守,黄兴以十分悲痛的心情退回武昌。27日,在武昌军事会议上,黄兴由原来的求胜心切转变为悲观失望,痛不欲生,提出放弃武昌而攻取南京的错误主张。这样全部矛盾都集中在黄兴身上,引起许多人的强烈反对,甚至张振武当众出示手枪,说再以放弃武昌为言者,即属汉奸,当场可击杀之。黄兴心情沉痛,有口难辩,在此窘境中,抱愤辞去总司令一职,于当晚离汉返沪。

黄兴全力以赴地扑向军事,完全是出于对清政府的仇恨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表现了他身先士卒、英勇无畏的革命献身精神。他在汉阳的失败及其辞职返沪,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决不是由黎元洪及其亲信孙发绪等人所设置的“登台拜将”的阴谋而摆布的。不过,黄兴在汉阳的失败及其辞职返沪,又使黎元洪及其亲信孙发绪等人的“拜将”阴谋得逞,黎元洪的都督依然大权在握。

玩弄阳尊阴逐的阴谋诡计,是黎元洪及其同伙政治上虚弱的表现。黄兴在汉阳的失败,为许多人所谅解。他在整个阳夏战争中的巨大功绩,将永远写在中国近代史册上,为后人所称赞,黎元洪及其同伙连同他们的“驱黄”阴谋,将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后人所唾骂。


下载全文:
 
来源:《历史教学》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