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魏源与《皇朝经世文编》
作者:李鹏程
【摘要】魏源,晚清思想家,提倡史学经世,学术为社会现实服务,学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皇朝经世文编》便是其经世致用思想复兴的开山之作,促成了晚清经世文编现象的形成,影响了晚清的文化思想界,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途径。
  1825年,魏源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邀请,代为编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点燃了经世致用思想复兴之火。魏源明显地继承了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皇朝经世文编》是他通经致用思想的具体表现。当然,通经是他嗜读好学的结果,但通经致用则是社会现实生活所赋予他的治史方法。从此,魏源高举史学经世的大旗,以经世致用相标榜,更加注重有关国计民生的军政大事,力求学术为社会现实服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此,他积极参与盐务、河工、漕运等方面的政务改革,并身体力行。而且,他的这一思想在鸦片战争以后得以延伸,面对民族危难,开始研究外国史地,学习西方人的长处,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论断。在此影响下,“中体西用”理论逐渐形成,并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方针。可以说,不论是洋务自强运动,还是维新变法、民主共和,甚于科学与民主思想,都是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是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升华。而所有这一切又都离不开《皇朝经世文编》肇其端。

在目前史学界,对魏源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然而,对于魏源所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全面论及者却少之又少。也许是因为此书没有《海国图志》、《圣武记》等更能反映出魏氏思想之真谛,而使问津者寥寥。本人不揣简陋,拟就魏源与《皇朝经世文编》之关系作一解析,从魏氏主观意愿入手,将《皇朝经世文编》的编辑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用编辑原则和体例的论证,来说明《皇朝经世文编》对于经世致用思想的复兴、“经世文编”现象的形成、史学经世的实践等问题的影响,阐述《皇朝经世文编》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意义。

一、《皇朝经世文编》编辑的背景

当历史的镜头聚焦于清朝嘉庆、道光时期时,清王朝的统治已经走到了它的末世。在政治上,以清王朝贵族为核心的封建专制统治已经腐败不堪,吏治败坏,卖官鬻爵,“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便是其真实的写照,社会政治危机日益加深。在经济上,严重的土地兼并,使广大的农民失去了土地,生活无以为计,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反抗斗争接连不断,农民起义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在军事上,清政府虽然拥有七八十万的八旗、绿营兵,但武器装备原始、落后,大刀、长矛等仍为主要武器,又没有系统而有效的管理措施,军队素质低下,战斗力弱小,已经不能构成为国防力量。在思想文化上,由于大兴“文字狱”,使得士人只知低头读书,而不敢抬头看路,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清朝统治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

虽则如此,大部分的中国人却醉心于“天朝上国”之中孤芳自赏,于日新月异的世界历史的变化茫然无知。殊不知,此时的世界却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在发展,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并不断地向外扩张,拓展殖民地,形成“日不落”帝国。其他诸如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等也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其国势日盛一日。对此,清政府无动于衷。一些有识之士,如陶澍、贺长龄、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虽然对世界大势也知之甚少,但却认识到清朝统治的危机,并深切痛恨腐败,要求改变现状。当他们探究清朝统治衰落的原因时,从思想文化领域便把抨击的矛头指向了汉学,而对于汉学的抨击,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论争,而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他们揭露和鞭挞封建统治的腐败,寻求一种挽救清朝统治的药方。因此,他们抨击汉学,讲究经学,并不是迷恋往古,而是为了“经世致用”。正是为了经世致用,他们开始注重与国计民生相关联的盐务、漕运、河工等实用之学。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于统治阶级立场的认识,当时身为江苏布政使的贺长龄才有了编辑《皇朝经世文编》的想法,以便为清朝统治提供参考、资鉴,促其改革弊政,以挽救统治的危机。1826年,魏源代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于次年刊行。

在思想文化领域,随着康乾盛世之后清朝的由盛转衰,偏重于名物训诂的乾嘉学派开始走向衰败和没落。乾嘉学派醉心于文字训诂、名物考据,而不过问时政大事,这种学术风气,已经成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严重障碍。魏源大声疾呼要改变这种学术风气,它指出:“自乾隆中叶以后,海内士大夫兴汉学”,只知“争治训诂音声,瓜剖笊析”,“罔知朝章国故为何物”,也“罔知漕、盐、河、兵得失何在,有奋志讲求抱负宏远之人,反群笑为迂阔”,其恶果是“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无用之一途”。盛极一时的考据学走向没落,但关心社会命运的封建士大夫们却在寻找新的救世良药。虽然此时的欧美各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已经确立,资产阶级文化广为传播。但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自然经济基础上,时代相传的孔孟之道禁锢着人们的头脑,落后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要求改革现状的封建士大夫,不可能运用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武器,只能求助于传统的思想资料。于是乎,易于阐发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便逐渐替代乾嘉学派而兴起,其表现就是鸦片战争前后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新的经世致用思潮。也正是在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选择上,为了挽救封建社会的行将崩溃,一些有识之士,从经世致用的传统出发,而选择了经世致用的学术道路。《皇朝经世文编》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而产生的开山之作。

二、《皇朝经世文编》的编辑原则和体例

《皇朝经世文编》是清代以“经世文编”命名的第一部,又名《皇清经世文编》或《清经世文编》。该书由贺长龄主持,魏源代为编辑,成书于道光六年(1826年),次年刊行,共120卷。本书共收集清代开国以来至道光二年(1822年)的官方文书、官员奏疏、学者论著、书札中涉及经济、关于实用的篇章2236篇,涉及作者654人。其中共收集魏源作品17篇。该书卷前除有总目外,尚有“姓名总目”3篇,介绍被选录各家的简历、著作,无文集、奏议而选自他书者,也开列说明。其中著录作者有专集者402人,有文而无专集者246人。在编辑过程中,硕公庞儒、俊士畸民之言,“凡裨益世用者,毋论长编短幅,衰而录之,不泥古而切于时务,分门别类为一编”。

魏源在《皇朝经世文编·五例》中指出了编辑的五项原则,即审取、广存、条理、编校、未刻。“审取,书各有旨归,道存乎实用,志在措正施行,何取纡途广径,既经世以表全编,则学术迁其纲领。”“广存,未可因人而废论,引夫适用之文,无分高下之手,或迩言巷议,涓流辄裨高深;或大册鸿编,足音寥同空谷。见闻或限于方隅,惠邮尚资夫益友。”“条理,纲举固目张,事繁则理积,方严分疆画界之规,岂妨会通触类之旨。”“编校,氏里官爵总汇卷端,考陆氏《切问钞》之叙。”“未刻,创编之始,蓄愿良奢,尚有会典提纲20卷以稽其制,皇舆图表20卷以测其地,职官因革20卷以详其官,更辑明代经世一编以翼其旨。”在《皇朝经世文编·叙》中提出了“事必本夫心”、“法必本夫人”、“今必本夫古”、“物必本夫我”的思想,即“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矣。”“善言人者,必有资于法矣。”“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矣。”“善言我者,必有乘于物矣。”

《皇朝经世文编》的编辑体例共分8纲65目。8纲为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纲下面有若干子目,具体情况如下:①学术纲分原学、儒行、法语、广论、文学、师友6目;②治体纲分为原治、政本、治法、用人、臣职5目;③吏政纲分为吏论、铨选、官制、考察、大吏、守令、吏胥、幕友8目;④户政纲分为理财、养民、赋役、屯垦、八旗生计、农政、仓储、荒政、漕运、盐课、榷酤、钱币12目;⑤礼政纲分为礼论、大典、学校、宗法、家教、婚礼、丧礼、服制、祭礼、正俗10目;⑥兵政纲分为兵制、吞饷、马政、保甲、兵法、地利、塞防、山防、海防、蛮防、苗防、剿匪12目;⑦刑政纲分为刑论、律例、治狱3目;⑧工政纲分为土木、河防、运河、水利通论、直隶水利、直隶河工、江苏水利、各省水利、海塘9目。

三、《皇朝经世文编》价值评说

从魏源代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及其以后的补编、续编、新编,到民国三年的《民国经世文编》,计有16种之多,近3000万字。从1826年到1914年,历经整个晚清时代,经世文编一部接一部,连绵不断,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们将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称之为经世文编现象。《皇朝经世文编》120卷是晚清经世文编现象的发端;其后有其续编四部,分别是张鹏飞的《皇朝经世文编补》120卷,饶玉成的《皇朝经世文续编》104卷,葛士浚的《皇朝经世文续编》120卷,盛康、盛宣怀父子的《皇朝经世文续编》120卷;再其后,有求是斋主人的《时务经世文续编》(又称《时务经世分类文编》)32卷,陈忠倚的《皇朝经世文三编》80卷,甘韩的《皇朝经世文三编》(又称《皇朝经世文新增时务洋务续编》)48卷;1898年,麦中华编辑《皇朝经世文新编》21卷,开辟了经世文编现象的第二个阶段,随后又有自强斋主人的《皇朝经济文编》128卷,宜今室主人的《皇朝经济文新编》62卷,邵之棠的《皇朝经世文统编》107卷,甘韩的《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21卷,于宝轩的《皇朝蓄艾文编》80卷和何良栋的《皇朝经世文四编》52卷;民国三年,上海经济文社的《民国经世文编》为经世文编现象之余波。

综观16部经世文编,从选文内容而言,都是以经世致用为逻辑起点,以实用为价值标准的。这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对编辑经世文编的影响,为其提供了指导思想;同时其对经世致用思想的复兴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经世文编的连续编辑,所采用的时务文章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这一文化现象所具有的特质。

在风雨激荡的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为着这一主题,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进行了种种努力,力图推动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改革思想,到激进民主主义的启蒙运动,“无不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或者是以其为逻辑起点的。”而近代经世致用思想的复兴和发展,又与经世文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魏源的《皇朝经世文编》促成了经世文编现象,启迪了经世致用思潮,改变了鸦片战争前后的“士林”风气,是知识分子面对现实,把学术研究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使学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现实。经世文编现象的出现,是经世致用思潮复兴的产物,这一产物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因此,连绵不断,流传极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潮的传播和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推动,使经世致用思潮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社会思潮,成为统治阶级应付当时困境的主要思路,对于当时及后世的社会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经世致用思潮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这一传统思想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并不仅仅是在于用传统的经世观去看待社会现实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的求实精神催生了新的社会政治思想,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皇朝经世文编》促成了经世文编现象,为我们研究清代历史提供了一个庞大而密集的史料群,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经世文编现象首先是一种史学现象,是对传统史学的一个挑战,是史学经世的具体例证。鸦片战争以后,史学发展的主流不再是传统的考据,而是向着资产阶级史学方向演化。史学经世不再是单纯地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资鉴”,而是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和新的生产关系及其阶级利益服务,历史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一些与社会现实有直接关系的课题成为研究的重点,促进了近代史学的发展,为其后的“史界革命”和新史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下载全文:
 
来源:兰台世界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