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千年中国历史文化原野中,千万个文化名人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和身影,其中湖湘子弟的身影尤为耀眼。特别是近现代,无论是数量和质量,还是影响和贡献,湖南人才都当之无愧是全国各省中最突出的,无愧于“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美誉。这个时代的湖南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石彦陶、石胜文先生的新作《黄兴传》(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5 月出版)就是一本关于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近代湖南人才群体中最杰出的代表黄兴先生的理论传记。
该书以通俗的文字、活泼的叙事方法、亦庄亦谐的表达技巧,叙述了黄兴波澜壮阔、伟业非凡的革命的人生。作者一方面对黄兴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以史实为依据,作出了客观的评论,如1907年孙黄国旗图式之争,孙中山主张用“青天白日之徽帜”,黄兴“欲用井字徽帜,谓以井田为社会主义之象征”,结果以黄兴的退让告终,作者以当时宋教仁的日记和胡汉民的回忆为依据,对这一事件始末进行了交待,并对黄兴“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为党与大局,已勉从先生”的优良品德进行了赞许。对于华兴会的建立、历次起义、加入同盟会、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历史事件中黄兴的革命实践的叙事方式也都是如此,力图以史实说话,有“述而不作”、“寓述于作”的效果。另一方面,作者又以相当的篇幅阐述了黄兴对于治国、政党、经济、军事、外交、教育、文化等多不为人所知的高见与创见,以事实推翻了“孙理论,黄实行”之说,历史地再现了一代伟人黄兴“经文纬武”的一生。
作者以时人的著述与评论说话,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本真面貌,这从目录上看到的每一章的取名就能体现出来,给人以耳目一新而又庄重直观的历史感。书末还列举了时人与后人评价黄兴的一些诗词和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这是章太炎为黄兴作的挽联。“谤满天下,泪满天下;创造共和,再造共和。”这是于右任作的挽联。“湖南有黄克强,中国乃有实行的革命家!”这是青年毛泽东对黄兴的评价。
上述对于黄兴的评价是客观的。历史上的黄兴与孙中山先生以孙黄并称,革命成功后,重大决策常联名发布,号称“开国二杰”,其时其党内同仁也公认“孙黄同为吾党泰斗”。由于他既有革命的理论,又有革命的实践,更有革命家的人格魅力,因此黄兴在世时威望甚至比孙中山更高。然而,因为黄兴不幸早逝,其杰出战友陈天华、宋教仁、赵声、蔡锷等人也都在英年先后谢世,加上其它种种原因,学术界对于辛亥革命的研究,特别是其领袖人物的研究就有些扭曲了。这是极不公正的,对于真正以马列主义唯物史观武装的史学工作者,更是不能容忍。
秉笔直书,自古就是中国史家的优良传统。这一优良传统在《黄兴传》的写作中得到了发扬光大,这既需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敏锐的学术眼力,更需要有无畏的学术勇气。作者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事实为准绳,历史地再现了黄兴的革命生涯。这还需要作者从被曲解的史料中进行沙里淘金式的科学筛选,自然增加了写作难度。该书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收集了众多浩繁的资料,参考了不下数百书刊文献资料,在国内外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数十篇,积数十年之功,终于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精品力作。
《黄兴传》一书的写作无论是在理论探讨方面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很多独到之处。该书的前期成果《护国运动旗手质疑》、《孙中山、黄兴比较散论》、《孙中山黄兴比较研究:意识形态两例驳难》、《孙中山、黄兴对“宋案”态度之比较再研究》等论文在学术界反响强烈,被多家文摘报刊摘转,足可以证明该书的理论价值。书中创新之处,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这里只略举一二:
学界对于孙中山在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往往对黄兴不加提及或一语带过,事实上,正是他起到了无人能够替代的重要作用。关于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联合组建中国同盟会的史事,该书认为这是对历史的误读,因为当时兴中会名存实亡,光复会孱弱,以组织名义讨论与新组织关系的只有一个华兴会,后来中国同盟会的初期成员和中坚骨干也多为原华兴会会员。
“黄兴是同盟会舆论工具的决策者和掌舵人”。1906 年的萍浏醴起义,孙中山先生称本部于事前一无所知“因之未能列入他‘予’或‘吾党’十次起事中”,其实正是“由黄兴具体策划指导,同盟会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二次革命的失败,尽管有其深刻的主观和客观原因,但“黄兴还是勇于自责,深感内疚地承担了‘责任’”。黄兴到东京后当晚前往孙中山先生寓所,不料即“大被痛骂”,“刻责不已”,而黄兴则“温温自克,不一校也”。孙中山对黄兴整顿党务的正确建议拒不采纳,而且要他“静养两年”。因此,黄兴不入中华革命党,并非他要闹分裂。
该书还有许多地方新意迭出,上述观点只是书中部分精彩的片断,远不能概括其全部的思想亮点与学术理论价值。黄兴学贯中西,才兼文武,如果不是他 1916 年过早去世,按其思想发展轨迹,成为第一批共产主义者也并非无此可能。由于黄兴的长期在国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孙中山长期在国外,所以黄兴实际上全过程参与了辛亥革命组织领导工作,无重大“战役”不与,胸怀全局长远,如组织广州起义。他还首创建立革命根据地与统一战线的理论。所以黄兴研究应是辛亥革命研究的关键和重要契机,《黄兴传》能为普及正确全面的辛亥革命史知识起到一定的作用。不只如此,《黄兴传》的出版还有助于湖湘文化与湖南人才史的研究。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湖南资产阶级革命家人才群体的代表人物,他与宋教仁、陈天华、蔡锷等一帮湖南人翻云覆雨,宣扬民主思想,形成一股浩然之气,演绎了一段救国救民的精彩历史。
《黄兴传》的出版,无疑是辛亥革命史研究和湖湘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一件喜事,对于我们客观认识历史上的黄兴大有裨益。该书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文笔活泼,史料扎实,凝炼厚重,确实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