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有人归纳为儒家、佛家、道家三个流派。这三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处事、做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老子思想是道家思想的基础。在《道德经》中,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不敢为天下先”、“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及“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人生哲理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近日,读了几部《曾国藩传》、《曾国藩评传》,对曾国藩一生经历和他的思想有了更新的了解。曾国藩做人的宗旨,就是把老子“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和“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渗透到他的修养、处世、做事、为官之中。曾国藩读《道德经》,仔细沉吟、品味,得出如下感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以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这表明他真正懂得了老子,并且以《道德经》的箴言作为处世立身之道。他还写下“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的座右铭以明志。他在对中国哲学的反思中,发现孔孟的主张是直接而进取,老子的思想却并非人们以为的不思进取,消极懈怠,而是以迂回或温和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即“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曾国藩把这一思想切实贯彻到日常行事中,并最终成为清代的“中兴名臣”,为后世所瞩目。而他临终前留下的遗嘱,更值得一观。
曾国藩遗嘱中没有太多的自我评语,仅有的一段话是:“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作为权倾朝野的重臣,他留下的《曾国藩家书》受到当时与后世的高度评价,他本人也为近代名士所赞誉。那么他对自己做出如此评价,并且“悚惶惭赧”,正是出于对老子思想中“不敢为天下先”、“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思想的实践。曾国藩在回籍守丧之前,奉行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以天下为己任”的学说,可是他自认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却不能见容于官场;对朝廷忠心耿耿,奋力剿贼,却招来忌恨,受到排挤,百思不得其解,郁闷成病。病中以《道德经》细品,悟出“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开始“以柔道行之”。复出后一改以前的行事方式,循黄老之道,不但很快改善了与左宗棠的关系,而且在官场也“稍觉相安”。这在他写给弟弟的信中有所体现。
曾国藩遗嘱的第一条就是要求子孙们“慎独”。按通俗的理解,这项要求实际是“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坦然和“头顶三尺有神明”的敬畏。要切实做到这一点,就要“修心”。曾国藩被后人认为达到了“内圣外王”,就在于他的修身。曾国藩每天都有规定的功课,并且日行不辍。“内圣外王”的修身之道与老子思想有密切联系。老子虽然把修身推广到家、国、天下,不过那都是余事,都是次要目的,修身才是道的“本真”。而儒家则把修身的目的定为治国平天下,这与曾国藩后来的思想不相符合,所以在曾国藩看来,治国平天下并不是最快乐的事,而只有“自修”、“慎独”为“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
曾国藩遗嘱其二曰“主敬则身强”。曾国藩后半生的最终思想是“刚柔互用”,“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退促进”。所以,他对子孙们的要求之二归结起来就是“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他将这要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要求内外一致,下足工夫;第二层要求待人处事,谦恭有加;第三层次也就是最高层次即“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清除自己的私心、骄气和贪欲,战胜个性弱点,做到“善下”。实际上这是对老子“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和“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发扬光大。
至于曾国藩遗嘱的第三点“求仁”,则是沿用老子万物皆同源的思想,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指出“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人与万物既然“同源”,就应该“忘私”,做到“立人”,“达人”。那样,就可以天下归心,最终实现“达己”。老子思想中的“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和“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在这两条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诗经》有言:“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老子则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这也就是效法天道,放低自己的位置,达到“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这是曾国藩用一生坎坷实践而证明的。
老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经典。他对于世界、万物、待人、处事、治国等细致入微的观察,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概括出了许多别人没有看见的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的哲理。《道德经》第七章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指出了无私的益处;又在八十一章中强调“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告诉我们“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曾国藩在他的后半生,适应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面对政敌的排挤和好友的不理解,思索再三,韬光养晦,习黄老之学,“不以兵强天下”,最终实现了他的政治抱负,被朝廷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侯爵。他虽名重朝野,却“知荣守辱”,予今持恭敬,谦下退让,功成身退。他自裁湘军,使曾家一门兴旺。这也正是老子“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思想的应用。
曾国藩留给子孙的最后叮嘱是“习劳”。曾国藩出身农家,幼时家境颇为艰难,后来他任一方督抚,却从不允许家人挥霍浪费,并常吟诵“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每次写信回家都强调自力更生。曾国藩的家书中时常有“家中养鱼养猪种竹种蔬,皆不可疏忽”的字句。而他本人也极为节俭,贵为将相,他的所有衣服却值不了三百两银子。这也是他认为可保曾家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他告诫儿孙“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博济斯民而神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这在当时贪污之风盛行、官场腐败的环境下,作为一个朝廷大员,能做到不强取豪夺,勤俭治家,实属难能可贵。也是他执行老子“轻利寡欲”、“俭”等思想的明证。
曾国藩的遗嘱之所以能传之后世,并不仅仅在于他的名气,更在于他的“践履”。他前半生读诗书、考科举、任官职、办团练,后因手握重兵为朝廷所忌惮。在他深切明白自己心病之所在后,便习黄老,行柔弱,终而成就功名。而且,他的“无私”而“立人”、“达人”,一生所荐能臣大小无数,为时人称颂。他从《道德经》中总结的人生信条“柔弱胜刚强”更为他之后许多政治家所运用。老子的思想对曾国藩以及后人的影响也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