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为汉时古县,地处资水文明之乡,人文素著,民风纯朴,好文尚义,向学尊贤之习历传不衰。其声冠湖湘,传为佳话者,当首数龙洲书院。
龙洲书院在龟台山冈,西南诸山蜿蜒磅礴,资江环抱,水木清华,堪比洙泗弦歌之所。明代嘉靖辛亥(1551年),益阳知县刘激下车伊始,主持创建。因其基址位于会龙峰与十洲之间,龙峰蟠如,群洲鳞次,大学士赵贞吉揽其形胜,题名为“龙洲书院”,贵州提学副使蒋信欣然应约为之作“记”,赞其址为天作地藏的“钟秀之区”,誉其行为“群育多士”的兴教明道之举。彬彬之盛,直与岳麓、石鼓相参峙。
书院内建有五贤祠,敬祀三闾大夫屈原、汉丞相诸葛孔明、宋枢密学士张咏、徽猷阁学士胡寅、右文殿修撰张栻,各铸铁像一尊,身高一人有半。五位大贤,屈原放逐江南,曾客居益阳,桃花江畔花园洞,相传即为写作《天问》之所。武乡侯诸葛孔明佐助刘备征调江南诸郡租赋,曾经理于益阳;嘉庆时县郭中犹存诸葛故井,其泉清冽可汲。宋太宗雍熙年间,张詠曾为益阳县令,时江流泛溢,湮没县治,据传张咏临江怒叱,号令左右持杖猛击,洪水应时而退;其压波威烈,历久传颂。胡寅幼年跟从其父徙籍潭州,后弃官归隐,曾寓居益阳,传道解惑,有教化之功。张栻客居益阳,曾在小庐山聚徒讲学,嘉靖时尚传遗塾。五贤或为官益阳,或流寓益阳,文章德业彪炳一时,给益阳人文增添了众多光彩。
书院落成之初,兴隆至极。时贤赵贞吉、蒋信等应邀讲学,士气蒸然丕变。赵贞吉号大洲,四川内江人。由进士历官翰林院春坊,后官至大学士,相业伟然。寓居益阳时,曾亲临龙洲书院讲学,题其堂曰“珠渊玉谷”。蒋信字卿实,号道林,湖南武陵人,官至贵州提学副使。其学源自王守仁与湛若水。王学提倡良知,湛学体验天理,道林融会贯通,以求仁为宗,以家国天下人伦事物为实际,湖南学者宗其教,称之为“正学先生”。著有《古大学义》、《桃冈规训》及门人所集讲义、文集诸书行于世。王氏赞其“可比颜子”,湛氏感叹“楚中竟有是人”,太原潘高推崇更甚,说:“孟子殁,得孔子之道者,濂溪也,然非明道不能见。明道段,续白沙之传者,甘泉也。然非道林不能一”。道林归老桃冈时,学徒四集,益阳学子争谒其门。嘉靖壬子(1552年),刘激登门迎聘至龙洲书院,率生徒北面受学,尊为山长。
龙洲书院曾毁于明末战火之中,惟五贤铸像尚存。康熙癸亥(1683年),县令江闿复其旧基,讲学龟台。乾隆丁卯(1747年),知县高紫庭恢复书院旧制,重建斋舍,并在书院内构建文昌阁,在烟波洲构建魁星楼,旧貌又具新颜。乾隆乙巳(1785年),益阳进士、常德府教授蔡蕴之升迁翰林院典簿不就,归老主讲龙洲书院,力为振兴,整饬规条,辛勤训课,学子争相先睹,日盈门庭,书院又复称盛。嘉庆辛酉(1801年),县丞胡莲塘修葺书院斋房,于图书妙合亭旁新构听竹亭,每有余暇,便邀集寅好引觞吟咏,奖掖士类,传为一时韵事。
益阳学人,素勤于撰作,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蔡继芳等纂修《益阳县志》,其《艺文》所载本邑人士自明以来著述,计有118种,其中论经之作近30种,诗文60余种。益阳先贤中,有清以来,仍世育才,影响最大者,当数胡达源、胡林翼父子。
胡达源字云阁,嘉庆二十四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迁翰林院侍讲,擢詹事府少詹事。曾就学岳麓书院,从师罗典及李宗瀚等夙儒,著有《闻妙香轩诗文集》4卷。为官京师时,摄记旧闻,融会先儒诸说,又撰作《弟子箴言》,自奋志、勤学至于才识、经济,凡16卷,传播甚广。晚年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学主性理、经济,育才注重“蒙养”,教诲弟子必以朱子《小学》、《近思录》为先,由宋五子上推孔孟之旨,尤严于公私义利之际。始于切近,以至远大,循循善诱,有如春风。其人品学问,深得曾国藩、左宗棠等敬仰。曾文正《箴言书院记》云:“益阳胡云阁先生,独为老师祭酒,乡之人就而考德稽疑,如幽得烛,众以无陨。”所撰《弟子箴言》,“国藩实尝受而读之。自洒扫应对,以暨天地经纶,百家学术,靡不毕具。甄录古人嘉言,衷以己意,辞浅而指深,要使学者自幼而端所习,随其才之小大,董劝渐摩,徐底于成而已”。左文襄《箴言书院碑铭》云:詹事公“积学累善,信于家邦;笃生巨人,为国藩辅”,授业育才,贡献称著。曾祖胡民典,性笃静,工书翰,著有《孝经义疏》、《书法指南》,首开子孙笃学著述之风。父亲胡显韶,博涉经史,潜心明道经世之学。居紫筠园耐心教授里中子弟,乡里俱称师表。撰有《紫筠园诗文集》。叔父胡显璋,嘉庆辛酉(1801年)拔贡,学宗程朱,著有《言行约编》。曾任龙洲书院山长,训课有方,蔡用锡、周扬之等均为高足。长弟胡达澍,嘉庆丁卯(1807年)举人,官历华容、绥宁县学教谕,后迁辰州府教授,晚年主讲龙洲书院。博学通经,工诗文词,撰有《逊讷斋诗文集》。次弟胡达灏,长沙府学附生。三弟胡达溍,道光乙未(1835年)副贡。兄弟四人,胚胎家学,并能文章,时有“四甫竞爽”之誉。
胡林翼,字贶生,号润芝。幼年即聪悟异常,7岁时被时为川东兵备道,后为两江总督的陶澍目为“伟器”,择为乘龙快婿。后随父移居京师,从监察史贺熙龄、翰林院编修蔡锦泉等受读先儒性理之书,颇识公私义利分际。又从湘中夙儒蔡用锡受业,于政治、文章、经济、军事无所不学,尤其究心于兵略吏治。师事二年,涵濡渐渍,深感得益刻骨铭心,其《上云帆师书》自谓、从此而后,终身“未尝一息敢忘君国艰难”。自少以文学起家,道光十六年(1836年),举进士,官翰林,后迁湖北巡抚,追赠总督,诏加太子太保,谥文忠。一生恪守约己当廉、济物当宽为处事原则,晚年“更思嘉惠乡里,乃蠲积年廉俸,卜地于益阳县南四十里之瑶华山营为书院。以公考宫詹公著有《弟子箴书》,因取‘箴言’二字名之”。“欲藏有用之书,以迪后学”,谓所藏典籍与其“私之一姓,不如公之庠序之为公溥,可久大也”。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胡因病谢世,终年五秩,不见书院之成。曾国藩、李希庵等遵其遗愿,为之筹资,蔡用锡、周开锡等主持营建,二年之后,书院落成。同治乙丑(1865年),启院门,迎山长,诸生肄业其中。曾国藩为书院题“记”,左宗棠撰“书院碑铭”,邓守之缮作书院箴铭规条,阳湖庄公充任书院都讲,益阳人文,又增一胜。
胡林翼精究史事,晓畅军机,感慨世变方殷,国家不可一日松弛武备,兵事不可一日不讲,乃于咸丰九年(1859年)自订体例,编撰《读史兵略》,共成28卷。凡治戎之要,行军之略,无不蔚然大备;防边弭乱之方,无不编辑无遗;得失兴亡之际,无不述说赅详。同治初年,严树森曾集其章奏之属,刊行《胡林翼遗集》10卷。惜其删汰甚多,知情者以不见全豹为恨。文忠从弟胡棐翼、公子胡子良又加搜集,得《奏疏》51卷,《书牍》42卷,《批札》3卷,《读史兵略》28卷,同治六年(1867年);曾国荃与郑敦谨辑为《胡林翼遗集》,刊刻于武昌。1935年,上海大东书局辑《奏议》51卷、《书牍》42卷、《批札》3卷、《读史兵略》28卷,加上《本传》及郭嵩焘所撰《行状》、梅英杰所撰《年谱》3卷、崔龙所集《语录》8卷,重编《胡林翼全集》出版。大凡整军经武、理财察吏、育才荐贤诸大政举措胪列备具,时称“经世精言”。
益阳先贤众多,嘉庆以降,于籍可考者,尚有如下诸人。
蔡用锡字云帆,嘉庆拔贡,石门教谕。居常以执教为务,诲人宜为有用实学,不必专重艺文。其于兵略吏治,则尤为究心,名弟子有胡林翼、劳崇光、唐际成、周辑瑞等。胡林翼以其为湘中夙儒,素谙兵略,鼎力疏荐,先生终擢为内阁中书。
符鸿字笔堂,嘉庆进士,河南淇县县令。曾任龙洲书院山长,撰有《笔臣堂杂识》。
汤海秋字鹏,道光贡生,后迁御史。才气凌厉,与魏源、龚自珍、张际亮并称为“京中四子”。为古近体诗,才思敏捷,数月可得千篇,时称“诗囚”,集有《海秋诗草》。关注时政得失,议论人才臧否,倡言改革弊政,呼吁医贫富民,著《浮邱子》名世。曾文正《祭汤海秋文》赞颂其文为“韩悍庄夸,苟卿之酝,鏖义斗文,百合逾奋”。
曾运乾字星笠,精通经史,兼擅音韵。年轻时即与陈新寰合著《通史序例》,颇具影响。其后独撰《三礼通论》、《丧服释例》、《尚读正读》、《广韵研究》诸作,更增声闻。曾为湖南大学都讲,从学者盈门。在资江近世朴学领域,诚堪称独占鳌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