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犬养毅纪念馆所见孙中山、康有为等人手迹
作者:杨天石
【摘要】犬养毅是和中国有密切关系的日本政治家。他的纪念馆位于日本冈山县郊。今年7月16日,我在冈山大学石田米子、佐藤智水两位教授的陪同下,和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狭间直树教授一起参观了该馆。
  犬养毅是和中国有密切关系的日本政治家。他的纪念馆位于日本冈山县郊。今年7月16日,我在冈山大学石田米子、佐藤智水两位教授的陪同下,和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狭间直树教授一起参观了该馆。承冈山县政府企画部小出公大、山本光德和纪念馆工作人员盛情接待,得以见到该馆珍藏的孙中山、康有为、王照、毕永年、熊希龄等人的手迹并惠允利用。兹举其要者介绍并略作考释。

一、王照笔谈记录一件。

二、 王照(1859—1933年),字小航,号水东,直隶宁河人。维新派人士。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受到当时任文部大臣的犬养毅的接待,曾与犬养毅有过长篇笔谈,已收录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中。此为另一笔谈,文云:

皇上本无与太后不两立之心,而太后不知。诸逆贼杀军机四卿以灭口,而太后与皇上遂终古不能复合。今虽欲表明皇上密诏之实语而无证矣。惟袁世凯亦曾见之,四军机之家属亦必有能证者。然荣、刚谮皇上以拥太后,此时无人敢代皇上剖白作证,天下竟有此不白之事。

在维新运动中,康有为拥护光绪皇帝,排斥西太后,王照则主张调和帝后矛盾,并利用西太后推行变法措施。戊戌政变前夕,光绪皇帝感到形势危殆,曾通过杨锐带出密诏,内称:“朕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光绪皇帝要杨锐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如何既能使,“旧法全变”,而又不致于“有拂圣意”,得罪西太后。但是,康有为却将他点窜为:“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可与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密筹,设法相救,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康有为的这种做法引起了王照的强烈反对,与犬养毅笔谈,即为此而发。他仍然企图调和帝后矛盾,因此力图证明“皇上本无与太后不两立之心”,并慨叹于“虽欲表明皇上密诏之实语而无证”。王照逃亡日本时间为1898年10月。次年8月,即因事与犬养毅疏远。笔谈当即作于这一段时期之内。

三、康有为书札两通。其一云:

四、柏原兄心术最仁,才大心细,再一游历各国,更成大才。如今者相待以来,无渐不至,何不令一出外国游乎?如令出游,莫若同行。至此间梁生等渐通贵国语,原无待如柏兄者始能接待也。未知宜否?如仍柏兄同去,则佳甚。

柏原兄,指柏原文太郎,号东亩,东京专门学校舍长,东亚同文会会员,通英语,为犬养毅的亲信。康有为抵日后,一直受到他的接持。1899年3月,康有为准备离开日本;经加拿大转赴英国,曾邀请柏原文太郎同行,书札当作于此时。

其二云:

我两国同教同文,较东西各国,其情最亲,其办事亦有不同。我邦通人,侧首东望,莫不在此,并不必引公法也。以我两国自有经义可引,所以深得敝国人心者,亦在此经义而已。闻贵国宪法,太后、皇后亦在臣列,此即经法与敝国同者也。今伪临朝之篡废,在西人公法认之,且以为讬于训政,亦以公法免干预内政之故。惟我两邦兄弟唇齿,其情亲而势逼,乃有不能以西人公法论者。若坐令寡君忧死,而伪临朝拥帝主而擅权,外分内讧,支那必亡。高楼大厦之倾,其旁邻亦为危墙所压,乃不能不议支柱之也。

“伪临朝”,指西太后。戊戌政变时,西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口气发布“上谕”,实行“训政”,康有为则力辨其为“篡废”而非“训政”。“坐令寡君忧死,而伪临朝拥帝主而擅权”,从这两句看,本书札当作于西太后准备立溥◇为“大阿哥”,从而取代光绪皇帝之时。它反映了康有为乞求日本人士出面干涉的有关情况。可能犬养毅以“西人公法”相推脱,而康有为则以中国的传统经义相劝。关于此,梁启超在《论戊戌八月之变乃废立而非训政》一文中说:“中国之政,向来奉圣经为准衡,故六经即为中国之宪法也。《书》言‘牡鸡无晨,牝鸡司晨,惟家之索’;《礼》言‘夫死从子’,又言‘妇人不与外事’;《春秋》因文姜之淫,而不与庄公之念母;《论语》‘君薨听于冢宰’,然则母后临朝为经义所不容,有明证矣。寻常幼帝之立,母后临朝为六经所不取,况今日之实为篡逆乎?”这段话不啻是康有为所说“经义”的注脚。按,西太后立溥◇为“大阿哥”,事在1900年1月24日,消息泄露,中外喧腾则在1899年10月前后,本札当即作于这一时期内。

康有为还有一封给日本前首相大隈重信的书札,其中明确地谈到,西太后“定正月立新主,继穆宗皇帝后”。春秋时,陈恒杀了齐简公,孔子曾要求鲁哀公出兵讨伐,康有为也要求大隈重信像孔子一样向日本政府请兵。书札称:“今于大国,有齐鲁之亲,即于明公有夷吾之望。哀我寡君,哀此中国,惟明公深明之。虽不在位,沐浴请讨,不能不望明公。”书札同样表示,不必考虑国际公法:“此吾两邦之特形,不能以西欧公法论也。”这启示我们,致犬养毅书与致大隈重信书是同时发出的两封信,目的都是为了要求日本政府出兵讨伐西太后,恢复光绪的皇位。康有为并表示,如不能出兵,至少也要让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出面抗议。致大隈重信书称“即不尔,亦望令矢野君力争于我朝,正色危言以相挟,或可慑权奸之胆,动牝晨之心,俾寡君少延旦夕,以待他救,惟明公哀怜之。”矢野文雄在华任期至1899年11月16日止,致犬养毅书与致大隈重信书的写作时间必在这以前。

五、梁启超书札一通,笔谈记录一件。书札云:

六、仆昨日适横滨,彼中绅商感先生教诲之意甚至,且亟命仆请于先生,求其日所演说之文稿,欲悬诸讲堂以厉诸生,并刊诸报章,以告同志。伏望先生日间为录出一通,交仆寄去,副其饥渴之望。

原信无年月,仅署“二十四夕”。查冯自由《戊戌后孙康二派之关系》一文云:“徐勤在康徒中,反对与总理合作最力,自是与总理、少白等日益疏远。横滨大同学校会客室贴有‘孙文到不招待’之字条,适总理到访见之,遂向徐诘责,徐否认为己所为。有教员陈荫农直认己作不讳,因与总理驳论激烈,相持不下。校董冯镜如闻之,乃到校极力劝解始止。事后,各校董多不直徐、陈所为,有数人提议辞职。学校基础为之动摇。犬养毅以学校解散为可惜,特亲莅横滨,邀请各校董维持现状,且愿任名誉校长,以资提挈。”按,犬养毅担任横滨大同学校名誉校长,事在1899年3月。当月18日,犬养毅亲到该校发表演说,阐述“学校宗旨及扶翼中国之法”,该校师生及横滨华侨绅商数百人参加。信中所述,当即此事,因而此函写作时间可以确考为1899年3月24日。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要求发表演说稿,,《清议报》也预告“其词甚长,下次专篇印之”,但是,却始终未见发表。可能犬养毅当时正在一心一意调解孙、康二派关系,不愿意将矛盾公开。

笔谈记录云:

西欧之人常谓敝邦人无爱国之性质,斯言仆几无以辨之也。然仆敢谓敝邦人非无爱国之性质也,其不知爱国者,因未与他国人相遇,故不自知其为国也。然则观之于海外之人,则可以验其有爱国性与否矣。今内地督抚无可望,民间受压制,不敢小行其志,欲其扶危局难矣。故今日惟求之于海外,庶几有望也。

孙逸仙近曾见先生乎?仆等之于孙,踪迹欲稍疏耳,非有他也。而横滨之人,或有与孙不睦者,其相轧之事,不知如何。而极非仆等之意矣。孙或因滨人之有违言,而疑出于仆等,尤非仆所望矣。敝邦有志之人既苦希,何可更如此相仇,仆欲一见孙、陈而面解之。先生有暇日,约会见于此间可乎?至仆等与彼,踪迹不得不疏之故,仆见彼当面解之也。

1899年春,康有为离开日本后,犬养毅即积极撮合孙中山、梁启超之间的关系,曾在东京私邸宴请孙中山、陈少白、梁启超等人,企图使双方合而为一。在孙中山的影响下,梁启超一度表现出同情革命的倾向,但是,他仍然摆脱不了康有为的影响,不愿和孙中山过于接近。笔谈中所谓“仆等之于孙,踪迹欲稍疏”,即源于此。

四、孙中山书札两通,其一为1900年10月21日致犬养毅函,已刊于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的《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兹不录。其二为:

前委谋之件,已与友人商之,因近日金融太紧,彼有之资又出贷他人,恐不能一时收回,故无所决。彼原可出得余资一二万,而又带侠气,故弟留一介绍书于他,托彼于事决之时则持来见先生,而交涉如事,然彼来否未可必,若来,则望先生随机而勉之,或可令之出一万也。弟今日起程赴神港待船,前途如何,若有好音,立行飞报。

末署“孙文拜启。九月十九日。”神港,指神户。1900年9月,孙中山准备在中国南部发动一次新的起义,在日本神户、大阪等地积极筹款,购运枪械。25日,由神户启程,经马关转赴台湾。本函当即作于此时。可以看出,犬养毅对孙中山的起义计划是知情并积极支持的。

七、毕永年《与犬养毅》书札一通,诗一首。书札已刊于中华书局最近出版的《樊锥集》,诗题为《留别同志诸君子》,中云:
八、 
日月久冥晦,川岳将崩摧。中原羯虏沦华族,汉家文物委尘埃。又况惨折忠臣燕市死,武后淫暴如虎豺。湖湘子弟激愤义,洞庭鼙鼓奔如雷,我行迟迟复欲止,蒿目东亚多悲哀。感君为我设饯意,故乡风味俨衔杯。天地澄清会有待,大东合邦且徘徊。短歌抒意报君◇,瞬看玉帛当重来。

末署“双湖浪士毕永年拜呈,均希哂政”。在维新党人中,毕永年是具有“排满”思想的一个。他年轻时即与谭嗣同、唐才常友善,同湖南哥老会首领杨鸿钧、李云彪等关系密切。戊戌政变后赴日,加入兴中会。诗中所云“惨折忠臣燕市死”,指谭嗣同等被杀;武后,借指西太后;湖湘子弟,指湖南会党。此诗当为毕永年告别犬养毅等人回湖南联络会党时所作。诗中充满了急欲有所作为的奋发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大东合邦且徘徊”一句。1898年5月,康有为与矢野文雄约定,举行“两国大合邦会议”,实行两国联合。可能犬养毅重提此类主张,而毕永年则答以“且徘徊”,建议暂缓考虑。

九、熊希龄书札一通,中云:

十、昨在东京,匆匆奉候,值公他出,未晤为歉。刻因急于归国,于今日行抵门司,直往满洲,本月三十日以内可回至上海,八月初旬内外,仍须随同戴、端两专使至北京。闻贵邦驻京公使林氏力主东亚联合之说,弟意欲往见之,乞公予以介绍书,俾得畅谈一切。尊函作成,请寄上海四马路时报馆狄楚卿氏代收,转交弟手,必不遗误。弟俟将北京事务了妥,恐须再至贵邦,一聆高论也。

熊希龄,字秉三,湖南凤凰人。维新派人士。1905年12月随端方、戴鸿慈二人出国考察宪政,先后游历日本、美国、欧洲等处。1906年7月经日本回国,21日抵达上海。此函当作于此前几天内。林氏,指矢野文雄的后任驻华公使林权助。所谓“东亚联合之说”也即康有为与矢野文雄的“两国大合邦”之议。可以看出,熊希龄对此也是很有兴趣的。


下载全文:
 
来源:历史档案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