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陈宝箴精心培养新式人才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启示
作者:黄毅;周红军
【摘要】陈宝箴深知兴起人才、造福地方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实用人才,并为此提出通过改革来精心培养新式人才,其主要内容则表现在改造书院、创办时务学堂和改革科举制等几个方面。这些主张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陈宝箴(1831—1900),字右铭,自号“四觉老人”,为清末督抚中的重要角色,领导了晚清史上影响深远的湖南新政,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其思想发展脉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具有强国爱民意识的士子,逐步变为具有清流特色的官吏,最后成为推行新政、立志变革的湖南巡抚。他凭其社会地位为清末教育脱离旧的轨道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清末教育的近代化。本文欲通过对陈宝箴教育改革思想的研究,希望能够对今天中国的教育和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陈宝箴深知兴起人才、造福地方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实用人才,并为此提出通过改革来精心培养新式人才,其主要内容则表现在改造书院、创办时务学堂和改革科举制等几个方面。这些主张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改造书院——重视地方教育

二、改造书院是陈宝箴精心培养新式人才的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陈宝箴一贯重视教育,继承了义宁陈氏兴教重才的优良传统。1880年,陈宝箴任河北道台。任上,他创办“致用精舍”,花费巨资修造校舍,大量购置经济实用的典籍,精选优秀弟子入学,开读书风气之先。此时陈宝箴的教育思想相比《上江西沈中丞书》议书院一节的思考,又注入了许多新内容。陈宝箴所强调的书院教学的内容,注重培养实用人才,也有了一些西学的因素(如船炮之类)。其阐述的教学、学习方法值得推崇,对现在亦有许多借鉴作用。他亲自撰写学规,特别强调“读书总期明体达用”的为学目标。规定:“诸生诵习经、史而外,或旁及诗文、天文、算学,各从所好,期于不荒正课而止。至盐漕、地舆、水利、农田、兵法、河工,屯牧、船炮,尤用世之士所宜急讲,所置诸项书籍,宜以次恣览。”基础设施齐全以后,陈宝箴即聘任名师执教,选三府秀异之才,严加督导,“学有规,课有程”,十分有利于贯彻实施学以致用这一办学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关心和了解时事世务,通变古今,有道德修养的学生,并通过他们到社会上去传播,以身示范,移风易俗,使河北风气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年轻的士子们在这位父母官的精心设计下,尝到了一种迥异于以往的新生活。几年努力之后,在校士子学有所成,既通晓古今,又明了时事。致用精舍是陈宝箴凭借着远见卓识为河北士子开创的崭新事业,随之而来的不仅是科场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当地士气的振作和人才的大量兴起,使得“河北风趋为一变”。

今天我们的教育同样需要重大的改革。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响遍神州,可是素质教育的真正贯彻和执行并且深入人心,尚需时日。特别是西部贫困山区,青少年的求学难问题不仅仅需要希望工程的关注,更需要执政者为他们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三、创办时务学堂——兴学育才

四、创办时务学堂是陈宝箴精心培养新式人才教育思想的突出表现。陈宝箴抚湘时创办著名的时务学堂并非偶然。陈宝箴在赴任途中道经湖北,听说江标改书院为算学馆一事,深加赞赏,兴办时务学堂的想法或即于此时萌发。唐才常在当时给唐才中的信中提到:“陈右铭(宝箴)中丞到鄂时,即闻浏阳有改书院之举,深以为然,且云省中亦当照办。”陈宝箴莅临湖南后,看到谭嗣同的《兴算学议》,大为赞赏,即命将《兴算学议》印一千本,遍发全省各书院,表明自己对兴新学的态度。


下载全文:
 
来源:《职业时空》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