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论陈天华的弹词《猛回头》
作者:杨林夕
【摘要】《猛回头》就是以普通民众为对象,围绕爱国、救国进行反帝、反清的革命宣传书。它由两大板块组成,第一大板块包括序、黄帝肖像后题、地理略述、人种略述四节,叙述作弹词的缘起,点明重整河山的创作主旨。第二大板块是弹词的主题部分,它由“猛回头”、“十要”、“要学那”和“不学那”四节组成,具体深入地表现作者反帝反封、反满清的爱国思想。
  (一)

《猛回头》就是以普通民众为对象,围绕爱国、救国进行反帝、反清的革命宣传书。它由两大板块组成,第一大板块包括序、黄帝肖像后题、地理略述、人种略述四节,叙述作弹词的缘起,点明重整河山的创作主旨。第二大板块是弹词的主题部分,它由“猛回头”、“十要”、“要学那”和“不学那”四节组成,具体深入地表现作者反帝反封、反满清的爱国思想。

“俺也曾,洒了几点国民泪”,“走遍天涯,哭遍天涯”,序一开头就满溢着感时伤世的哀恸情思。“中国又危乎殆哉”,过去“满洲、蒙古、新疆的人……中国称他们为犬羊;……自满洲入主中国,号称中外一家,于是向之称他为犬羊者,今皆俯首为犬羊的奴隶”了。作家宣称“俺家中华灭后二百余年一个亡民国是也”,沉郁悲怆,怒气逼人。国势日渐陆沉,危如累卵,作者以郁积已久的沉痛心情警示我国民众面临的危亡境地。随后以其他殖民地国家的悲惨景象作为前车之鉴,来告诫和惊醒祖国同胞:“怕只怕,做印度……”一连七个“怕只怕”,其忧切急迫之情,可见一斑。对于那些夜郎自大、死到临头还不知的盲目乐观者,陈天华以非洲的实例,力劝他们放弃国大难亡的迷梦,不啻给他们以醍醐灌顶、当头棒唱。因而,欲想使祖国摆脱苦难,不重蹈别国的覆辙,就必须奋起抗争,进行反帝反清的革命实践。

陈天华悲愤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狂妄野心,冷峻地指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形式。

陈天华深深懂得,帝国主义之所以能畅行无阻、为所欲为地侵略中国,显然是与清朝政权的卖国求荣的罪行分不开。“列位,你道今日中国还是满洲政府的吗?早已是各国的了!那些财政权、铁道权、用人权,一概拱手送与洋人,洋人全不费力,要怎么样,只要是一个号令,满洲政府立刻奉行。”这样的政府无异于家中的“败家子”。更何况,修颐和园、荣禄嫁女、李莲英专权等,腐败不改,积重难返。弹词痛斥了清朝政府不仅是个恐洋媚外的“纸老虎”般封建政权,而且还是一个自骨子里都霉烂透顶、挥霍无度的吸血鬼式腐败政权。所以,陈天华热切地向民大众呼吁,要想反抗帝国主义,只有推翻“洋人的朝廷”,才能真正达成驱逐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目的。他就此提出了:朝廷只不过是“替洋人做一个守士官长”,如果“事事依了朝廷,”大家都得“做洋人的百姓”,满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这一著名论断。在今天的人们看来,陈天华的这一论断也许是耳熟能详、众所周知的常识,但在风雨如馨、黑暗无边的当时,能这样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地道破现实政治实质的人,想来也为罕见。

在这国难当头、民心思变的危险时刻,如何改造中国严峻的现实呢?《猛回头》权衡古今中外政治变革模式的利弊,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的经验,提出了十条革命主张。从摒除党见、讲究公德、重视武备、专务实业、兴办学堂、张扬演说、创建女学、禁止缠足、不吃洋烟一直到改良社会,书中提供了一套初步的资产阶级建国理想蓝图,并极力主张全体同胞“要用生命付诸实施”。

为了振奋民族精神,对那些“专习几句洋话,到那洋人处去当一个二毛子”的“汉种败类”,陈天华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抨击。他还独具慧眼地深刻洞察到中国民族的某些劣根性,其揭示和探讨带有追究“国民性”弱点的色彩,弥足可贵。如他分析中国众不敌寡的原因,皆因引狼入室,自相残杀,“俺汉人,百敌一,都是有剩,为什么,寡胜众,反易天常?只缘我,不晓得,种族主义”、“自倒门墙”。在四个“莫学那”的排比中,对中国历史上的奴颜脾膝的民族败类进行了酣畅淋漓、痛快人心的鞭挞;对大气凛然、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作了热情洋溢的讴歌:“只岳飞,打死仗,敌住虎狼,朱仙镇,杀得金,片甲不留”,“阎典吏,据江阴,当场鏖战,八十日,城乃破,清兵半份,苟当日,千余县,皆打死仗,这满洲纵然狠,也不够亡。”这种宣扬和鼓舞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猛回头》满怀信心的说:“其实洋人也不过是个人,非有三头六臂,怎么说不能敌他?”,这对于畏“洋”如虎的满清,不是一个很好的讽刺吗?

《猛回头》通篇以血泪铸成文字,如滴血杜鹃,声声唤醒沉睡的同胞奋然而起“具结同盟”。只要“四万万齐心决死”,中华民族一定能如睡狮猛醒,冲天一吼,“百兽惊,龙蛇走,魑魅逃藏”;也就一定能够“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雪仇耻,拒外族,复我衣裳;”就一定能够“气吐眉扬,齐呼中华万岁!”总之,《猛回头》以饱蘸血泪之笔,沉痛抒写中华民族的灾难现实,峻切之情,跃然纸上。而对清朝的腐败误国,对帝国主义者的蚕食鲸吞,痛恨之意,力透纸背。的确,它给后来风起云诵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浪潮,起到了预告暴风雨即将来临的“海燕”式的宣传效用。

  (二)

不仅如此,《猛回头》以活泼动人的说唱形式,通俗而深刻的理念,真挚炽热的爱国情怀,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宣扬文字中也是出类拔萃和别开生面。

鲜明的政治倾向是弹词《猛回头》最为突出的艺术特征。陈天华是一位杰出的民主革命宣传鼓动家,“革命之大文豪”,他著书之言都是为了警世、喻世、醒世。这是与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文学应承担其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密不可分的。因此,天华志在号召同胞革新、鼓舞国人省悟。《猛回头》的政治倾向性在于:它急风暴雨式地对满清统治中国进行了无情的清算,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清王朝腐败卖国的嘴脸;它嫉恶如仇,悲愤难抑地诅咒帝国主义者瓜分中国的侵略暴行;它较为鲜明而切实地提出了自由民主的政治革命主张,指出民主革命的斗争方向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理想与社会蓝图。可以说,《猛回头》是从时代的重大形式着眼,紧密地把鞭辟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声讨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和建设民主共和国的政权理想结合在一起,因而整篇文章架构清晰、意识明确,并非一般的奔走救亡的呼号语与宣传品。

深切动人的说唱形式使《猛回头》别具风姿,独呈异彩。用通俗活泼的大众形式宣扬严肃深广的政治内容,是《猛回头》艺术价值的最为优胜之处。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弹词形式,不仅可以个人阅读,而且更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唱鼓舞,群情激愤,艺术效果倍增。弹词这一民间文艺形式有说有唱,叙述故事有头有尾,描摹人物生龙活现。陈天华取弹词说唱自如的绝好方式,并且加以变化创新,不去叙说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成年往事,而用来论时势,说世事,宣传新思想。与章太炎的议论式不一样,《猛回头》全书说唱并重,韵散相间,通俗生动,它的韵文基本上运用十字句和七字句,也杂以长短句。活脱多变的句式最适宜表达昂扬激烈的情绪,并且文字浅显明了,晓畅易懂,具有极力的艺术鼓动性。据说,在当时流传之广几达“有井水饮处即能歌之”。民众“几能背诵”,“顺口唱出”。旧瓶装新酒的借弹词这一古老的艺术宣传民主革命的思想,使得当时“近年革命风潮颠荡一时”,民众“动其愤怒之心,而坚其反清革命之念”。

稔熟的历史知识的贯穿和点缀,也使《猛回头》能抒发历史之沉痛,并从历史中寻求立志变革的精神力量。陈天华幼年即喜欢通俗小说和山歌小调。尤其在史学方面更加注重自身的积累和修养。9岁熟读《左传》,“出于乡人纵谈春秋时势,如数家珍”。时代的感召和本身的素养使他的文章大量地引证历史事实,充分发挥史学在宣传中的效用,力求把生动通俗的语言与准确深邃的历史知识做到巧妙的融合。《猛回头》中,他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无论古今中外的历史掌故、历史人物,都能娓娓道来。“读史使人明智”,正因为天华广涉史籍,才可以以史为鉴,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时时告诫同胞不要重蹈覆辙,正因为他博览史料,胸藏丘壑、才可以高瞻远瞩,成为革命的先驱者,写出惊世骇俗,振聋发聩的警示之作——“太息神州今去矣,劝君猛醒莫徘徊”。

赤诚的爱国热情和激昂的革命精神,又使《猛回头》情感高亢,感人肺腑。天性恋家爱国的陈天华是带着极端的对祖国的炽热情思、对帝国主义和满清王朝的无比愤慨和憎恨,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他在宣传活动中,感情充沛,往往“涕泗横流”“声泪俱下”。《猛回头》就是充满着高昂悲壮,有如风寒易水、击揖中流的英雄气慨。它发表后,如晴空霹雳、春雷阵阵,迅速地传遍神州大地。我们且看陈天华血泪凝成的歌句:“拿鼓板,坐长街,高声大唱;尊一声,众同胞,细听端详……”歌声怒发冲冠,听者热血沸腾,檀板之音顿然失色,具有“一字一泪,沁人心脾,谈复仇而色变,歌爱国而声歔的特点。艺术感染力是相当强烈的。

即使是满清政府视若洪水猛兽,竭力阻挠《猛回头》的流传,但《猛回头》依然重刊十余次,散至全国各地,影响愈来愈大,革命派甚至以它为政治教材,启发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学生也读之“如同着迷”,“兵士诵之即奉为至宝”,“其效之大,不可言喻”。这对于弘扬陈天华的革命理想“唤醒国民迷梦,提倡独立精神”,功不可没。

虽然陈天华后来在留日学生抗议日本政府取缔满清留学生的政治运动中,因意见不一,忧时感世的他为使国人警动,全体同仁团结无隙,毅然自蹈大海,壮烈殉国,不觉使我们扼腕三叹,感慨唏嘘。但是,他的《猛回头》宣扬革命,独具一格,在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的人们在感怀其伟大精神之时,还可以从中体会其真切动人的艺术魅力。


下载全文:
 
来源:《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