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皮小童巧“认罚”堂兄师长识奇才
毛泽东的启蒙老师之一是毛宇居先生。他是毛泽东未出五服的堂兄,自幼饱读诗书却安于淡泊,只以教书授徒、造福桑梓为乐。
1906年秋,毛泽东到井湾里私塾读书,毛宇居给学生们讲授《春秋》、《左传》等经书。由于他与毛泽东之间的亲情关系,自然对毛泽东的管束比其他人严厉得多。尽管这样,毛泽东还是经常违反课堂规矩,给先生和堂兄“捣蛋”。
有一回,毛宇居要外出,临行前规定学生在课堂预习课文,不得随意走动、闲谈。可是,毛宇居刚走,毛泽东就背着书包爬到了屋后山上。毛宇居回来后责问道:“石三,谁叫你到处乱跑?”“闷在屋里头昏脑胀,死记硬背也是空的。”毛泽东辩解道。毛宇居很生气,他指着教室外的天井说:“你有本事不服管教,就以天井做首诗来,做不出我先打你的屁股,再告诉你爹!”
毛泽东不愿挨打,只得认罚。他绕着天井转了两圈,思忖着这诗怎么个做法。他看见:天井中有一座深井,调皮的学生从溪里捉了些鱼虾养在里面。这给了毛泽东灵感,他随口吟道: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毛泽东轻易“过关”,让毛宇居认识到堂弟是个奇才,同时也从毛泽东的“反抗”行动中体会到: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这个聪明而顽皮的少年的求知欲,更不能“降服”他,只能因人施教,严宽相济,方可奏效。此后,他改变了对毛泽东死板的教法,把自己的藏书借给他让他自学,尽量扩大毛泽东的视野。在他的指点下,毛泽东读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书籍,学识有了长足进步,尤其在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汉语方面,更是打下了较厚实的基础。及至后来,他写著作或作演说,往往博古通今而用典贴切,这些都不能说与毛字居这位“大哥”无关。
三儒精心育良木
徐方与杨共扶植
在毛泽东众多老师中,有三位“宿儒”是我们不得不提的。他们就是徐特立、方维夏和杨昌济。这三人在学业上、体能上、眼界上、思想上都给予了青年毛泽东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与徐特立的师生情源于湖南第四师范。当时,徐先生已经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在社会上颇有名气。在10年的执教生涯中,他不仅创办了多所新式高等小学堂和长沙师范,而且门生遍及整个长沙城,在湖南教育界享有“长沙王”的美誉。
能拜徐特立这样有名的教育家为师,同学们都引以为荣,毛泽东也是如此。事实证明,徐特立不愧是一位能给学生以良好影响的好老师,他以自己的优良品质和高尚师风赢得了毛泽东的尊敬和爱戴。
徐先生讲课时,声音洪亮,富于表情,常以手势助说话,很有感染力,且善于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不讲干巴巴的教条,也不喜欢谈空洞的大道理,常以古往今来的模范人物及他自身的生活体验启迪学生。他这种授课方法,生动具体,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
徐特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求知若渴的毛泽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当时,一师学生在读书中存在着贪多图快、不求甚解的毛病,因而读得多,忘得快。针对这种情况,徐特立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读书以少为主,以彻底消化为主”的经验,提出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读书之法。
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很重视徐先生的读书经验,也是实践徐先生教学主张最有成效的人。他把“不动笔墨不看书”当作读书的习惯定势,坚持不辍。他听课写有“讲堂录”,课后读书有读书笔记和批注,阅报写读报摘记或札记;同时,还有选抄全篇文章的选抄本,以及摘录精要的摘录本。
徐特立先生的师风、学识给青年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印记,以至多年后他还念念不忘:“我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最敬佩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怀中老师,一位是徐老。”
方维夏与毛泽东可谓是一对“特殊师生”,两人情谊笃深,互为导师,教学相长,风仪师友,堪称学思典范!
方维夏,号竹雅。1914年,毛泽东随第四师范的师生一起并入一师,方维夏教授农业、博物学科。
方维夏在教学中主张学以致用,针对一些教员当中“重文轻理”的观念,方维夏认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致知”在“格物”,“格物”在“致用”。为使学生对博物一科产生兴趣,他采取实地教学法,经常带领学生到岳麓山和妙高峰采集多种植物标本,现场讲授。他还引导学生通过实习活动,达到既学会各种生产技能,又熟悉各行各业的管理方法的目的,从根本上去掉旧时代读书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毛病。
方维夏常常教导毛泽东、蔡和森等人读书要面向社会,不但要啃死书本,还要读活的书本;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和读书结合游历。他曾多次以徐霞客的故事勉励毛泽东。
方维夏的上述教育思想和教学方略,对志向远大的毛泽东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他的教导下,青年毛泽东开始认识到“学校与社会相隔相疑、犹鸿沟之分东西”,决心走向社会,了解社会,读懂社会这部大书。
1917年暑假,毛泽东打算去作一次长途休学旅行,得到了方维夏老师的首肯并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也正是这次历时一个多月的游学,使毛泽东开始深入广泛地了解中国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村的现实情况,为他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在三人中,杨昌济的身份可能更为特殊。他不仅仅是毛泽东的老师,更是他的岳父(杨昌济系毛泽东第一任妻子杨开慧的父亲)。他不仅是毛泽东生活、学习的榜样,更是他思想的导师。
杨昌济在教学当中,一贯主张德智体“三育并举”、“身心并完”,要求学生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自己不但是体育运动的热心倡导者,而且也是一位体育活动的实践者。
师法杨昌济先生,毛泽东成为一名体育活动的爱好者和全校最顽强的锻炼者。他对多种健身方式感兴趣,比如:远足、登山、冷水浴、日光浴等。其中,尤以游泳为他最喜爱,能自如地横渡湘江。他不仅在夏日游,还在寒冬游;不仅自己喜爱游泳,还发动同学好友都参加游泳活动。
经过数年的锻炼,毛泽东感到自己受益不浅,但是,毛泽东以其敏锐的眼光看到了另一种现状;整个教育制度存在着德智体三育脱节、“偏于智而略于体”的弊病,以致许多学生的体质极度虚弱,有的人甚至被繁重的课程压垮了。1917年,仅毛泽东这个班就有7名同学不幸染疾身亡,这令他非常伤心。在追悼会上,毛泽东特意写了一副平白如话的挽联:“为何死了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
在几年的师范求学过程中,面对社会现状,青年毛泽东常常思考和求索改变社会现实、解除人民痛苦的方法。在这段时间,杨昌济从思想上给予了他指引。他不仅将《新青年》介绍给毛泽东,还鼓励毛泽东向《新青年》投稿。他还对以毛泽东为首成立的新民学会进行指导,对他们的纲领性文件《新民学会的章程》事先都给予了悉心指导。
今天,当人们探讨和评估新民学会在毛泽东人生历程中的意义与作用时,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杨昌济先生是新民学会当之无愧的精神导师!
明师危难善知人
才俊妙计展锋芒
毛泽东的军事才能早在湖南一师期间就显露了出来,而给予他这一展现机会的是时任校长的孔昭绶先生。
孔昭绶在任期间组建学生志愿军。毛泽东被孔昭绶任命为学生志愿军连部的上士文书,第二年,又因在袭击溃兵的战斗中指挥有功,提升为第一连连长。
1917年11月间,北洋军政府段祺瑞派往湖南镇压护法运动的军阀傅良佐被打败,驰援傅良佐的北洋军某混成旅之一部,便撤往长沙,到达距第一师范不远的猴子石一带。
消息传来,全校近千名师生完全陷入了紧张慌乱之中。校长孔昭绶紧急部署全校师生作好疏散准备。
且不说一千多人的师生队伍撤退困难,就是人撤离了,一师校园势必是溃兵袭击的第一个目标。想到这里,毛泽东觉得说什么这次再也不能让学校遭受兵灾,一定要想个万全之策。
尔后,毛泽东经侦察得知,这些溃兵犹如惊弓之鸟,已经丧失战斗力。于是,毛泽东向孔校长提出应急方案:组织学生志愿军,设伏截击溃兵,收缴他们的枪械。
孔昭绶接受了毛泽东的建议,并授权毛泽东全权指挥学生志愿军。毛泽东受命后,立即会同孔校长作出决定:抽调配有枪支的学生志愿军100名左右,作好出发准备;紧急动员全校师生准备迎战;接着,他又联络警察统一行动。
时将黄昏,溃兵心惊胆颤地向北移动,企图进城。待到距伏击区不远的地方时,警察和学生军在山头上一齐开枪射击,犹如千军万马横扫过来。北军经此突然袭击,队伍顷刻瓦解,约有千余人当场缴械投降。
就这样,长沙城免除了一场兵灾战祸。毛泽东果断勇敢、智取溃兵的事,受到全校师生的交口称赞,孔昭绶还将他誉之为普鲁士名将“毛奇”。
有情相助宏图业
却是殊途两路人
在毛泽东的众多老师中,有一位被历史尘封已久而鲜为人知。他当过毛泽东的国文老师,做过毛泽东的“顶头上司”,支持过毛泽东早期的革命活动,最后却与毛泽东分道扬镳,做了国民党的高官。他,便是湖南第一师范校长易培基先生。
1916年春天,毛泽东升入本科一部三年级由易培基担任国文教师。在此后两年半的教学生活中,他和毛泽东过从甚密,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久,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毛泽东同易培基、方维夏等进步教师一道,立即投身到这一爱国运动之中,组织、策划了湖南人民的驱张运动。
几年以后,毛泽东在自己所填的一首诗词中,生动地回忆起这段自己青年时代最为辉煌的一页: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曾经这样讲:“能在一师范搞教育,还能在军阀恶势力下宣传马列、组建党团,多亏易培基先生这个后台老板硬哟!”
毛泽东在湖南建社会主义青年团,最先是从一师开始的。继青年团成立之后,毛泽东即在长沙着手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在建党过程中,易培基这个党外的民主人士,仍给予毛泽东大量帮助。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极不容易的,其意义已远远超出师生之间感情交往的本身。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易培基最终走上了与毛泽东不同的路。然而毛泽东并没有因易培基走了另一条政治道路,而忘记这位老师的恩德。他曾私下多次对当年一师的师友谈起这位恩师,并以特有的口吻说:“易先生是个好人呵,他帮过我毛泽东好多的忙,只可惜路走错了……”言语之中,流露出对故人的一片怀念与惋惜之情。
编后:是什么造就了一代青年
我们在感动于毛泽东时代的青年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感动于老师的拳拳爱生之心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一代青年?
我想答案首先在于教育,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可以说,今天,我们有什么样的教育,未来,就会有什么样的中国。而我们今天的教育现状,能令人满意吗?
让我们看看目前的教育现状:据说某中学教室的墙上曾挂有两双鞋,一双皮鞋,一双草鞋,考得上,进城穿皮鞋,考不上,回家穿草鞋;湖南株洲一位中学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公开鼓动学生,只要考好分数上好大学,将来你就能娶美女、开名车、住别墅;著名大学花巨资修建校内高尔夫球场,因为它要培养学生当“上等人”,以后做高高在上的“社会精英”……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除此之外,更普遍的是一天天涨上去的学费,是日益沉重的书包,是办补习班忙于赚钱的老师,是学生越来越厚的眼镜片、日渐赢弱的身体,还有早已忘却理想的大脑……
我们为什么而办教育,老师为什么教学生,学生为什么而学习,家长为什么节衣缩食供孩子读书?就是为了分数,为了上好大学,为了金钱地位美女吗?那么,理想、责任、信念呢?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难道就真的失去了它们应有的价值了吗?一师里同是穷学生的毛泽东和刘俊卿,他们一个脚穿补丁摞补丁的布鞋,却再三把买鞋的钱省下来买书读,可另一位却装少爷,拿父亲辛苦攒的钱买皮鞋穿,虚伪之极令人生厌。其结果呢,毛泽东成了一代领袖,而刘俊卿成了叛徒,成了人民的敌人,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啊!
另外,还有必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和教师的责任。中华民族自古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天地君亲师,教师在中国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崇高而神圣!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先贤给教师的职业定位,就是说,教师不光是教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为人的道理,立身的品格,解答学生对人生的疑惑。而今天,我们的教师还承担着这些重任吗?为学校争升学率的“填鸭式”灌输教育已让学生不堪重负。先贤早已指明,“身教胜于言传”,也就是说。教师应时时处处以身作则。毛泽东的老师,可以说是一群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一群真正无愧于这个称号的先生们。希望他们能够触动当今每一位教师的心灵,对学生施以最好的教育。
是什么造就了一代青年?是他们遇上了一所好学校,一位好校长,一群好先生,于是,开始从平凡走向不平凡。这其中,需要思考的太多,我想他们最可贵的,是抛弃了世俗的利益,他们不是仅仅盯着分数或者一份工作,他们志存高远。希望我们现今的青年学子也能有这样一段飞扬的青春岁月,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奋力拼搏,从而真正走向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