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2月到1918年6月,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度过了长达5年的青春岁月。这一时期,恰逢“民主教育的先驱”孔昭绶(1876—1929)于1913年1月至1914年1月和1916年9月至1918年9月两度担任该校校长。孔昭绶是湖南教育界公认的教育家,但对于他曾经参加过柳亚子、陈去病、高旭等发起组织的文学团体“南社”的文学活动经历,则少有人论及。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作一些阐述,就教于方家。
一
柳亚子1940年编辑的《南社社友姓氏录》载:“孔昭绶,字攘夷,号竞存,湖南浏阳人。已故。334。”根据其入社书号为“334”推断:孔加入南社的时间在1912年lO月24日至11月24日之间。在填写入社书之前,孔已经参加了南社的活动。1912年9月,陈去病为秋瑾归葬浙江事,从浙江赴湖南,并于9月25日在长沙烈士祠举行了南社临时雅集,共有l9人出席,孔昭绶也在其列。《太平洋报》1912年lO月1O日《南社长沙雅集纪事》一文有如是记载:“南社社员陈君佩忍、李君经畲、傅君钝根发起假烈士祠举行长沙雅集,是日为旧中秋节……先在花茶摄影,旋入东轩茶话。首由傅君报告雅集缘由,并谓陈君佩忍为首倡南社一人,近以秋社,由浙来湘,合请陈君演说一切。陈君起述……次文君牧希、孔君攘夷相继演说。”(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正当孔昭绶在南社雅集上慷慨演说之时,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等待着他。湖南第一师范的校舍在1910年被愤怒的长沙暴动饥民焚毁后,经大规模复建,新舍于1912年夏季落成,学校于秋季开学时由“衡清试馆”迁回新校园。孔昭绶就是在这样的非常时期,于1913年1月接任第一师范校长的。复建后的一师,校舍虽颇为宏伟。各种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却在大火中荡然无存,许多教师也因停课停薪离去,可谓百废待兴。孔昭绶走马上任后,便潜心为振兴一师努力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和再创活动。因他竭力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封建复古教育,被袁世凯的亲信汤芗铭所忌恨。汤芗铭秉承袁世凯的旨意,逼谭延闿退守广东,大肆镇压反袁势力。湘籍的南社社员先是宁调元9月25日在武昌殉义,后是杨性恂11月13日在长沙被汤芗铭杀害。傅钝根则“匿青楼玉娇别墅数日”才得免于难。1914年1月的一天,汤芗铭派了一个营的兵力包围第一师范。要逮捕孔昭绶。幸得到汤部中同情者的密报,孔昭绶化装成卖河水的人。从侧门混了出去,旋东渡日本避难。后进东京法政大学学习。
1915年2月13日(夏历除夕),孔昭绶有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吟诗抒怀,渴望祖国强大。他以《客倭除夕感怀》为题,作诗四首:
太平洋里太平舟,汽笛声声此壮游。一稗海环衣带水,三神山拥暮云秋。鹃因望帝流丹血。乌悯亡燕也白头。故国萧萧无限意。不堪回首望神州。
神仙喜住碧云天,璀璨蓬莱一色鲜。黄土汉家存旧腊,白门倭俗又新年。欧阳酣酒曾歌剑。徐福迴风不引船。五百童男三岛遍,殖民原在美欧先。
扶桑濯罢晓光红,足底云生映日空。九万里遥鲲化北。五千年后鹤还东。触蛮可笑争蜗小。楚汉何曾逐鹿工。醉把全球翻一踢。不教时势有英雄。
大地风云起大争,东西洋卷战涡生。腕挥毕相禁持铁,颈斩楼兰不系缨。秋影远书惊雁断,血痕两剑化龙轻。何时梦也狮王醒,怒向群雄吼一声!
这一时期《南社丛刻》的编辑和通联工作仅柳亚子一人承担,但他按时给在日本的孔昭绶寄去,这使远在异国他乡的孔昭绶非常感动。感激之情在4月11日的《与南社诸子书》中溢于笔端:“同杜诸君子伟鉴:曩巢南陈子,莅止湘南。提倡宗风,大集骚雅。一见如故,遂联社谱。旋以四海鼎沸,同人星散。绶亦浮桴海外,计作一逍遥游。忽忽数载,未敢一自通于左右。诚以与二三君子,虽偶结文字之缘,曾无一日之雅。匹夫按剑,怒其无因至前。是以屡执笔而中止也。顷辱贶以社集,瑶函玉笈,从天而降。益喜弄柔翰,壮悔雕刻,此事便废。白索居倭岛,万里海天,◇舌蟹文,久不复闻大雅之音。乃二三君子,不以绶之不文。一旦诏我以中原文献之传,广我以东南壇坫之盛。精华四溢,直欲气吞三山。光烛九夷,将五百之童男女,亦得复涵沫数千年祖国文化。固天下之不欲丧斯文。而亦濯足扶桑者之莫大幸福也。昔有所作,以未贮行箧,末由呈正。姑出近作一首,藉尘一览。倘有以进而教之,则幸甚矣。社集赓出,乞仍续寄。代价当即汇缴。社中牛耳,现谁主盟?进步若何?北风鸿便,希赐好音。西望申江,情愫欲断。手此不尽缕缕。顺讯著安!弟孔昭绶鞠躬。四月十一日。”
6月17日,孔昭绶又一次致书柳亚子云:“顷奉手教,兼赐大著。浣诵再三,头俯至地。崇拜奚似,古人订交。辄曰:一见如故;或曰:相视而笑。其至者则以为千里神交。若弟浮桴异域,万里海天,虽幸附青云,得一结文字之缘。然云泥远隔,未尝一识荆州,而情愫所驰,心为之醉。文字有灵,时将诏我。岂非所谓万里神交,且远迈古人哉!但未审足下何如耳?弟归期须来月,濒行当再奉告。汉腊蒲朝,倍怀祖国。加餐努力,幸为道自珍!匆此不尽拳拳,即讯著安!社弟孔昭绶上言。六月十七日。”
这一年的暑期,孔昭绶从日本回到湖南。不久,他就接到柳亚子“委题《分湖旧隐图》”的来信和改选南社主任的选票。l0月l7日,南社举行第十三次雅集于上海愚园。雅集过程中,检点用通讯收到的选票,在161票中,柳亚子以152票继续当选为主任。这152票中,就有孔昭绶的一票。因为10月l1日,孔昭绶就致书柳亚子,挽留他连任南社主任,“主持东南壇坫”。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毙命。长沙的南社社员欢欣鼓舞,于21日雅集于琴庄。孔昭绶等12人出席。分韵作诗,表达各自的喜悦之情。孔昭绶作《前题分韵得方字》二首:
金陵王气久销亡,点缀春光柳数行。浮海桴才归万里,入关约早废三章。英雄河北感思汉,丞相江南半姓王。最喜义师如雨降。云霓渴望仰殊芳。
故人隔世感兴亡,坐对华亭泣数行。复社莫恢明社稷。离骚空诩汉文章。剧怜新莽非真帝。倒底韩奴是假王。休问明年又何处。所南心祗忆南方。
7月4日。湖南都督汤芗铭被逐,从长沙逃走。谭延闿被北京政府任命为湖南省省长兼督军。孔昭绶再度被谭延闿任命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校长。1917年9月24日。湖南省长公署又委定杨昌济、孔昭绶、胡元、易培基为湖南大学筹备处筹备员。令曰:“合行令委令到,该员即便遵照。将开办大学事。”这一时期南社的雅集活动。孔昭绶都欣然前往。1916年9月24日长沙南社社员于枣园的雅集和1917年4月22日南社于长沙半园举行的临时雅集。孔昭绶都出席了。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林香伶博士曾编过一个《<南社丛刻>作品总量排行表》,孔昭绶在一千多名社员中排在l10位。由于湖南是南社社员集中的第三个大区域,共有119名社员,仅次于江、浙两省,与南社“湘军”的领军人物宁调元、傅钝根等相比,孔昭绶在文坛上的影响自然要小一些。这抑或就是孔昭绶长期没有引起南社研究者关注的原因之一。
二
在民国初的文坛上,孔昭绶虽是一个“小人物”,可他第一次任湖南一师校长就有许多“大手笔”。他忠实地贯彻执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法令,积极地规划学校教育和校园建设的蓝图。他提出用严格的规章制度管理学校,全面规定学校的章程。如对学生操行、学业、体格考查的一整套制度,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制定的。这一时期,一师制定了统一的校歌、校旗和校服。校歌旨在“唤起学生讲学兴味,并涵养其高尚之思想”。其歌词是:“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校旗采用红麾、黄镖,蓝绿色的旗面中央置一白色五角星,内镌一黑色“师”字,作为“代表一师之徽识”,以“唤起学生爱校心”。另外。学生都必须着制服和制帽。制帽上有镌着“师”字的五角星;制服领章上则缀有“第一师范”4字,这也体现了“唤起学生爱校心”的良苦用心。《南社丛刻》15集还载有孔昭绶为一师学生萧杰写的《宝庆萧君墓志铭》,铭文中有一段对一师集会场景的描写:“中华民国之二年,余长省第一师范学校。校生数百人,多好学深思卓然。有以自异之士,既一见而相得欢甚。凡校之始业及他庆祝日,辄进数百学生,于一庭而训之。训之始末,必宣之以琴,而侣和之以歌。雍雍乎有三代上乐校弦歌之遗风焉。初琴之奏,而必以其技之尤工且著者。由学生数百人举一人,而宝庆萧君辄当其选。从容出乎数百人中,凝神兀坐于大众之侧,以曲尽其得心应手之妙。学生数百人群倚其声慷慨以当之,余音震屋瓦,绕梁柱,有以深入乎人之心而莫之止。方其初奏而和也。则皆怡色相顾以微笑。歌声琅琅出金石。及其变徵也,群数百人目眦裂,短发上指,怒冲冠,歌亦愈激昂悲壮而不可卒听。倾之琴与歌少歇。余颇肆其纵横反覆之辩。冀以一扩其志意,环而听者。又数数击节以助之。计先后凡有佳日无不会。会无不琴。琴无不歌,歌无不竭之以辩。顾歌之和者数百人,而琴者必萧君,辩者终必余也。”
他还提倡学生自动与自治,创设“技能会”。该会设置l1部,确定教员为部长,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学术、体育活动。对部定学制年限、课程设置。作了适当变通。招收预科学生2班120人,并组建了附属小学。他在这一时期的工作。为一师开创了民主教育的前景,也为他后来进一步发展一师教育打好了基础。
孔昭绶于1914年1月至1916年9月流亡日本期间,一师接连换了五任校长。有两任竟然没有超过两个月。
重返一师的孔昭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汲取在国外考察教育的成果,坚持“崇尚民主”的办学方向,采用顺应新文化运动潮流的办学方法,使一师教育迅猛发展。他坚持“有治人然后有治法。然无治法未必有治人”的观点,在重新上任后即调整教职员队伍,制定学校规程。他聘用那些不满汤芗铭统治、富有正义感且具有真才实学的教职员,如方维夏、王邦模(即王季范)、王范、王昌麟任学监,黎景湘任庶务,吴观明任会计,杨昌济任修身教员,徐特立任教授法教员,还聘了美国人饶伯斯、德国人费尔康分别担任英文、音乐教员。新聘用的45名教员,基本都是高等师范毕业并从事过师范教育的专门人才,其中有6人是从英、日留学回国的。在整顿教职员队伍后,孔昭绶还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学校和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如校务会议和教务会议制度、各类人员职责、教学管理制度和条例、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等等。特别在学生管理方面,一师采取严格的制度管理和提倡学生自觉、自动、自治相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所谓自觉,主要是指思想和道德修养方面。孔昭绶主张“时时以国耻唤醒学生之自觉心”,制定了以“知耻”为中心,包括“公诚勤俭”诸内容的校训。所谓“知耻”,就是要使人人知“国家之耻”,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而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使“人人之实力充足,而后国家之实力充足”。他认为。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就是充实自己的实力,因此,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根本解决”民族耻辱和民族危机的关键。1917年5月7日。一师召开了国耻日纪念大会,他为激励学生的爱国心和向上精神,在会上作了长时间的演说。经李维汉等4位同学记录、整理成文的“演说词”,达一万三千余字。1915年,孔昭绶正在日本,当听到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他忍辱含垢,愤不欲生。因而提出:“然往事已矣。来日大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况在青年可不焦思尝胆,求为最后正当之防御与根本上之解决乎!特将当日中日交涉略举其颠末以相告,幸永永勿忘国耻焉。”
所谓自动。主要是指在学习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钻研精神,要求“各科教授应提倡自动主义”,“务使学生锐意研究,养成自动之能力”。除了在各科教学中重在训练学生的自学和思考能力外,更重要的在于提倡学生在课外利用一切形式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自学。孔昭绶于1913年创设的技能会,几经改名,到1916年9月正式定名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友会”。该会“以砥砺道德,研究教育,增进学识,养成职业,锻炼身体,联络感情为宗旨”,“专为补助学校教育而设”。学友会设有教育研究部、演讲部、文学部、书法部、图画部、手工部、音乐部以及各项体育运动部,各部都围绕各科教学展开一系列课外活动。这些学生组织的自学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是一师自动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师在增设职业教育课程的同时,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志愿,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的农场、工场和商场进行农工商实习。同时还“以造就小学教员为目的”,开设了附设小学和工人夜校作为学生进行教育实习的场所。从1917年开始,一师的工人夜校改归学友会教育研究部负责,由三四年级的学生主办。这也是提倡自动主义的一个成果。一师在实行自动主义教育方面的另一重大举措是从1916年开始实行的修学旅行制度。这是一种综合性的专业训练,“以温习课业,熟悉教育为主旨”。修学旅行除学校每学期集中组织一次外,还提倡学生在寒暑假自动进行。其任务主要有进行各种社会调查和采集各种动、植、矿物标本及古文物等。这种修学旅行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接触实际的机会,对锻炼、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所谓自治,主要是指提倡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一师一方面对学生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又给学生以很大的自治权。学友会原来由各科教员担任各部部长,后来改为全部由三四年级的学生担任,并由全体会员大会选举产生。学友会的具体事务都由学生负责办理。特别是一师实行的人物互选制度更是提倡学生自治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人物互选即每学年由学生按照所定的德、智、体三方面的标准进行一次投票互选人物。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依据之一。考核的内容分为六项,分别是:敦品(如敦廉耻,尚气节,慎交游,屏外诱)、自治(如守秩序,重礼节,慎言笑)、胆识(如冒险进取,警备非常)、文学(如长于国文词章)、才具(如应变有方,办事精细)、言语(如长于演讲、论辩应对)。学生参与对自身的考核和评估,其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大大提高了。
孔昭绶还特别重视军国民教育。他在留学日本期间,就痛感中国国力赢弱,认为军事可以强大国防,还可鼓舞民心士气,振国兴邦。因而,他把国民政府首任教育部长蔡元培提出的“德智军美”这四个字写在礼堂入口处的横匾上。一师体操科“教学要项”第一条就是“采用严格主义,实施军国民教育”。同时体操课还规定了兵式、军事学等教学内容。1916年1O月间,孔昭绶亲自给谭延闿写了《呈试办学生课外志愿军文》。“呈文”开首写道:“窃昭绶忝再任为第一师范学校校长。自应勉竭绵薄,诉之良心,积极改进,整理计划。首应时势需要确定教育方针,佥以人格教育、军国民教育、实用教育为现救国强种唯一之教旨。除人格教育、实用教育业于各科教授加以意提倡,并另组有训话会、学友会、课外劳动会、课外运动会等以实施其教育外,至军国民教育尤非仅揭橥主义,虚悬理想,即足以策进行而收实效”,接着,孔昭绶在“呈文”中陈述了试办学生志愿军的4条理由:“一遵照教育部令,宜实施军国民教育也。”“一应世界潮流,宜采用军国民主义也。”“一感受国家刺激,宜提倡尚武精神也。”“一注重师范教育,铸成青年中国,为异日实行征兵之准备也。”“呈文”最后请求按两连人数拨给枪械,“惟枪械不备,凭虚讲演,终鲜实用”。后经谭延闿批准,一师建立了课外志愿军,实行军国民教育。学校挑选体格健壮、品学优良的学生加入志愿军,编制成一个营,营下辖二连,一连三排,一排三班,每班14人,计269人。孔昭绶亲任学生志愿军“总指挥”。一师还非常重视体育工作,基本做到了以体操教学为中心,把体操教学、课外锻炼和运动竞赛结合起来,“庶学生体躯日强,智、德亦因以增进”。体操课程每周4节,每期都开;课外体育锻炼除由学校统一组织课间操外,还由学友会的武术、剑术、架梁、足球等体育活动部组织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学校还组织各种定期或不定期的体育运动会,并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运动会。当时一师的运动水平在湖南省是名列前茅的。1916年12月举行的全省第四次联合运动会,获奖总人数为405人,其中一师占67名;1917年6月在日本举行第三次远东运动会,湖南省教育会对全省各校运动员进行预选,共选出6名,而一师占4名,总分分别列为第一、三、四、六名。
三
毛泽东是1914年2月从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并入第一师范的。1915年上学期末,为反对由校长张干提议、省议会作出的要学生缴十元杂费的新规定,一师学生掀起驱逐张干的学潮。毛泽东在学校后山的君子亭改写一传单,广为散发,历数校长张干办学无方。贻误青年。张干要开除毛泽东等17名学生,经徐特立、杨昌济、王季范、袁仲谦等教员劝说作罢。7月。张干被迫辞职。此后的一个学年内,连续三任校长都对毛泽东心怀成见。把他视为“刺头”,备加歧视。1916年夏,就在孔昭绶再任一师校长之初,毛泽东在入学近4年的时候,忿然提出退学申请,以此来抗议校方对民主学风的压制。孔昭绶弄清事情原委后,当面倾听毛泽东的讲述。劝他不要急于作出退学的决断。比毛泽东高两届的朋友萧子升知道孔昭绶原来就在一师甚得人望。也劝毛泽东打消退学的念头。很快,孔昭绶带来的民主教育的自由空气。使毛泽东改变了对一师的看法,他认真学习、刻苦锻炼,为后来从事革命事业打下了全面而又坚实的基础。1936年,毛泽东同斯诺谈话时说:“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
孔昭绶在一师开展的“人物互选”活动是民主考查学生的一种重要方法。毛泽东曾在这项活动中拔得头筹。1917年6月,全校12个班、500多人参加选举,选出34名。毛泽东得票最多。按考察内容独得6项优秀,其中,言语、敦品两项得票数第一,胆识项得票为他所独有。
孔昭绶重返一师后便开始实行的修学旅行制度。引起了毛泽东浓厚的兴趣。1917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他同萧子升利用暑假的时间步行游学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5县,历时一个月,行程900余里。毛泽东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我们一文不名地走了这五县,乡下人给我们吃饭和睡觉的地方,不论我们到达什么地方,总是受到欢迎和善遇。”这种修学旅行方式使毛泽东体验到了了解社会、接触实际、获得新鲜知识的乐趣。
孔昭绶组建的一师附小为学生进行教育实习提供了场所。湖南一师现存毛泽东1917年9月写的小学二年级《国文教授案》,弥足珍贵。22日,一师同学李端纶对毛泽东这次教学实习写有如下评语:“毛君态度、教法、言语均臻完善,惜其立地未能适当耳。”
这期间,孔昭绶所采取的同毛泽东关系最密切、对其影响较大的一项革新举措,当推组织学生课外志愿军。从1916年秋成立之日起,毛泽东就任第一连直属连部上士。除接受军训外,还负责传递上级命令,担任本连一切文牍事务,直至毕业。1917年11月15日,湘督傅良佐同省长周肇祥自长沙出逃,在南北军阀混战而北军败走、南军未到长沙之际,北军溃军王汝贤部在第一师范附近徘徊。全校师生员工陷入了紧张慌乱的状态之中。孔昭绶要求师生立即作好准备,集体到城东5里的阿弥岭哲避军祸。这时,毛泽东挺身而出,亲自探听溃兵的真实情况,并向孔昭绶提出应急方案:把学生志愿军组织起来,布防学校周围山头。当溃军向北移动时,联络警察所,利用他们的真枪射击,志愿军则放鞭炮助威,高喊“缴枪没事!”溃军不知虚实,惊慌失措,纷纷缴械,由商会出钱遣散。毛泽东果断勇敢、智取溃兵的事,受到全校师生的交口称赞。都夸他“浑身是胆”。这段经历不仅在毛泽东的头脑中注入了尚武精神。还使他经受了严明的军纪的考验,系统地接受了战术、兵器、地形等军事学训练,培养了钻研军事技术和指挥艺术、特别是战争谋略的兴趣,从而为他提高自身军事素质,日后图谋亘古大业蓄积了力量。1918年4月28日。南军马济部攻占湖南醴陵。南北军在醴陵一带进行拉锯战。毛泽东又组织以学生志愿军为基础的警备队,并任队长,带领同学们护卫学校。为了纪念这件事,孔昭绶特命摄影留念,并在这张照片上题词:“戊午上期,本校教职员学生弦歌不辍。几不知有兵祸云。”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作为毛泽东当年带领学生志愿军护校的见证,至今仍陈列在“湖南第一师范青年毛泽东纪念馆”内。孔昭绶还将毛泽东率领学生志愿军智取溃军、组织“警备队”护校等详情一一记入《一师校志》中。连同毛泽东亲笔书写的1917年至1918年间《学友会纪事录》一本、《夜学日志》两本,一起珍藏起来。从而为后人研究一师校史和毛泽东在一师的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情况。提供了难得的历史资料。
实践证明,毛泽东在一师这段时间的经历,为他后来从事革命活动打下了全面而又坚实的基础。1950年。毛泽东在北京接见当年的老同学时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好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这一时期一师的教育成果,也充分反映了孔昭绶的办学理念,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整理和继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