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早年京中所作诗文,大多将副本陆续寄回湖南湘乡老家,领军以后所作,则多数存于署中。去世之后,其门人李鸿章等倡议编辑遗集,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便将湘乡与金陵存稿大致清检,在清同治十一年七月(1872年8月)携交湖南长沙传忠书局,由王定安、杨书霖等任编校。书局于次年将诗刻峻,由曾纪泽校毕清样,然后付印。此即同治十三年(1874)传忠书局版四卷编年本《诗集》。光绪二年(1876)传忠书局对此重新编校,改为 分类本三卷,具体编校者不详。《文集》则有三个版本,即同治十三年四卷编年本、光绪二年四卷编年本与三卷分类本,编校者皆为李瀚章、黎庶昌、张裕钊、王定安、曹耀湘。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编年本应当更利于考史论文。但后世印行《曾集》,却大多不用编年本,而是取法分类本,如《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以及1986年岳麓书社《曾国藩全集•诗文》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编年本仓促辑刊,未遑细辨,虽然是按年编次,也只是大致可寻而已,其中疏忽舛误尚多。故传忠书局在《全集》刊成之际,另行补刊分类本。分类本虽未系年代,但一类之中,仍按编年本之先后编次,错误依然存在。而诗文正是曾氏生平著述的重要部分,对近代历史与文学关系较大,因此,有必要对曾国藩所作诗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辨,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对传忠原刻本(包括沿袭其旧的其他各种版本)作一番辨误、订讹、补遗及祛疑的工作。《曾国藩诗文系年》便是这样的一个尝试性的探索。
这里选录九则,其中考史、辨误、辑佚各三则,大多关于历史事件,从中可以考见曾国藩的思想经历、作战情况以及师友交游与切磋。
道光十九年 己亥(1839年)。29岁。去年中进士,改庶常,南返省亲。在湖南湘乡、衡阳、耒阳等地寻访家族源流。
五月十四日(6月24日),作《题宋于庭<洞箫词>后》词二首。
按:今未见,亦不知词牌。据《日记》,知曾氏从衡阳老家返回湘乡,十一日(6月21日)路经耒阳,拜会宋于庭。次日,宋令招饮于县署。十四日,曾氏作词二首,次日亲送署内。
据十二日《日记》载:“宋名翔凤,号于庭,博通能学,颇有著述。”现查《清史稿》,知于庭是其字,江苏长洲(今吴县)人,嘉庆五年(l800)中举,历官湖南新宁、耒阳等 县。宋氏为王述祖外甥(述祖有“刘甥可师,宋甥可友”之语,刘谓刘逢禄,宋即指翔凤),得其治学真传,为清代常州学派著名的今文学家,有《论语说义》、《五经通义》、《过庭录》等书传世。中年仕宦,颇不得志,因而发为吟咏,留下《香草斋词》、《同箫词》、《碧云龛词》等有一定影响的作品。其《洞箫词》自跋曰:“箧藏洞箫,曾不解吹。画桥月明,天涯路歧。长言短言,疑喜疑悲。中多郁郁,世未易知。同心之人,请观此词。”曾氏以新科进士得见此集,又更有酬唱,可知二人皆有诗文论交的意思。不料,后数日曾氏为族人讼事干求宋令,宋未照办,曾竟作书责让,宋乃复书反驳,二人不欢而散。
道光二十六年 丙午(1846年)。36岁。时任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左庶子,补日讲起居注官,在北京。
《原才》作于是年。
按:传忠书局发刻底本有曾氏门人(疑即王定安)手批“丁未冬”(复自圈去“冬”字)标识,故《文集》将其编于道光二十七年大考策文《君子慎独论》之后,实误。“咸丰九年八月九日(9月5日)《日记》载:“是日接家信……附余甲辰所作《五箴》、丙午所作《原才》稿来,展读如逢故人也。”丙午是二十六年,由此知传忠之误。
又,郭嵩焘手校《曾文正公文钞》批此文曰:“案公著此论时,名位尚未显。其后十余年而以身亲收其效。读此,知公志业所就之有自来也。”可谓知言。
道光二十七年 丁未(1847年)。37岁。六月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在北京。
仲夏,作《寄莫子德》五古一首。
按:传忠本作《送莫友芝》,误。莫友芝,字子偲,号郘亭,贵州独山人。本年春官报罢,与曾国藩邂逅于琉璃厂肆,曾服其学。后因国子监学正刘传莹之介,二人得以订交。不久,莫氏南归。五月初二(6月14日),衡阳魏承柷(字黄生)出都,就职贵州。临行,曾国藩作此诗托魏氏捎致子偲。子偲得诗,作《次韵曾涤生阁学见寄》回赠。可知曾诗不是送别,而是寄赠,既非作于莫氏离京之时,也不当直呼其名,当以作《寄莫子偲》为是。
此诗风格倔强,体力沉雄,如“万里共明月,肝胆各光芒”,颇具昌黎卓荤笔法。继而莫友芝、刘传莹、魏承柷皆次韵酬唱,或以学问切磋,或以志行砥砺。此后,刘弃汉学而宗洛闽,魏入江忠源营,为太平军所杀,莫则游曾国藩幕,供职于金陵书局,著有小学数种,尤以《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为精。
道光二十八年 戊申(1848年)。38岁。居官如前。在北京。
四月,作《奉题<丹魁堂诗集>》七绝五首。
按:《诗集》失收。今据季芝昌《丹魁堂全集•诗集》移录于此:“翰墨场中老折肱,蓬壶顶上旧飞升。名章俊句无多秘,传与人间总服膺。”(其一)“江山万里豁双目,英荡十年半九州。最是高名弥海岱,到今邹鲁说风流。”(其二。自注:“自癸已至癸卯,师六掌文衡,而在山东两任为最久,诗亦在山东较富。”)“西征旧事痛泷阡,念祖仍赓述德篇。昔日石田今百获,范公遗砚有丰年。”(其三。自注:“集中有句云:‘十年困风尘,万里伤破甑。’悲先德也,又云:‘传砚重披感心曲’,纪祖泽也。”)“橐笔蜂屯困礼闱,和公门下忝传衣。大杗小桷浑无用,惭愧般斤误一挥。”(其四。自注:“集中有《戊戌春闱即事》诗,国藩即以是役获出门下。”)“春官昨日放衙回,示我新篇火急催。今日继声寻旧梦,眼光重与洗昏埃。”(其五。自注:“丁未会试,师奉命知贡举。为三诗纪事,出闱即以示国藩。比思奉和而未果也,今周一岁矣。此诗亦存集中。”)末署“戊申四月,门人曾国藩谨呈稿”。
季芝昌,字云书,号仙九,江苏江阴人,曾国藩戊戌科(1838年)会试房师,事迹详见曾氏《文集•闽浙总督季公墓志铭》。
咸丰元年 辛亥(1851年)。41岁。任礼部左侍郎,兼署工部、兵部、刑部左侍郎。在北京。
八月二十一日(9月16日),改定《诰授荣禄大夫工部左侍郎沈公行状》。
按:曾氏《绵绵穆穆之室日记》记本日事:“未初至申正,改张廉卿所代作《鼎甫先生行状》。”《文集》未收。见载于沈氏《补读书斋遗稿》卷首,文多不录。民国刘声木《曾文正公集外文》据以辑录,似不知其为代笔。不过,此文毕竟为曾国藩亲笔修改定稿,而且,它对于人们了解曾氏的学术态度和师友交往,仍有一定的意义,容略述之。
沈维◇,字子彝,一字鼎甫,浙江嘉兴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以屡督学政、数典科试知名。道光十八年(1838),他在耳疾致仕的前两个月,受命复勘新贡士试卷、复试卷,又被派充殿试读卷大臣,而曾国藩便是这一年的新科进士。于是,沈曾二人便结下了师生之谊。至于进一步的交情,则主要由于学术旨趣的相同。沈氏一生,专以张扬宋学为务,无论是在服官之中,还是在致仕之后,都热衷于整理宋学文献,执着地宣扬宋学义理。他虽然早年师从段玉裁,于音韵之学颇有造诣,但终究成为程朱旗帜下的一名鼓手。而曾国藩从道光二十一年(1841)从乡先辈唐鉴问义理之学,先后与蒙古倭仁、六安吴廷栋、昆明何桂珍、仁和邵懿辰、茶陵陈源兖诸师友讲习程朱学问,时人视为理学新秀。这样,他便得到了沈氏的赏识,进而引为同志。道光二十六年(1846),沈维◇在为门生方朔所作《〈枕经室文钞〉序》中写道:“此间知交有梅郎中、朱侍御,及门有曾太史,皆以学问气节称者。务常受教而请益之,必能日新月异,不落浅近一流。”文中曾太史即指曾国藩。可见沈氏是很器重这位学生的。正因为如此,曾国藩在《行状》中对沈氏的“笃学懿行”再三颂扬。
这篇文章的捉刀者张廉卿,即后来成为曾门四大弟子之一的张裕钊。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谓张任内阁中书时,即以文受知于国藩。从这篇《行状》看,他们二人的文字之交确是历有年岁的了。
咸丰二年 壬子(1852年)。42岁。以礼部左侍郎兼署吏部左侍郎。在北京。
正月初十日(3月12日),作《浪淘沙》词五首。十一日(13日)又作《浪淘沙》一首。
按:《绵绵穆穆之室日记》记初十日事:“申正至亥正作《浪淘沙》五首。”记十一日事:“早又作《浪淘沙》一首”,“早将六词写送胡光伯处”。
传忠本《曾集》无词,岳麓版《诗文》从杜文澜《憩园诗话》辑得这六首词,题为《辛亥岁除和胡光伯编修顾子山比部六首》。今检《日记》,知非作于辛亥岁除。又有曾氏门人朱孔彰《半隐庐丛稿》卷六云:“兹于顾子山观察得公亲书词六阙,惊为仅见,虽口占之作,气度迥不犹人。题曰《辛亥岁除和胡光伯编修顾子山比部•浪淘沙》六首”云云。但据曾氏“亲书”《日记》,知曾之“亲书”六词乃壬子二年正月十一日事。题作“辛亥岁除”者,盖追记之词也。
胡焯,字光伯,湖南武陵(今常德)人,道光二十一年进士。仕途蹇塞,不得志。其《楚颂斋诗集》附《诗余》,但《良淘沙》词未见收录。顾子山,名文彬,字蔚如,子山其号也,浙江元和(今吴县)人,当年京城倚声家之有名者。其《眉绿楼词》载“辛亥岁除”所作之《浪淘沙》六首,今录其一:“翦彩叠春钱,阑夜迟眠。翠衾分暖笑衔蝉。梦里也知身是客,风雪江船。酒醒玉梅边,且结香缘。蜡花红笑亦嫣然。寄语晓莺须早唤,明日新年。”一时和者甚多。
又按:“明日新年”词起于宋人周晋仙,元人张伯雨,清人郭频伽皆有和作。
同治元年 壬戌(1882年)。52岁。时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办理江南军务。在安徽。
三月二十九日(4月27日),作《浃旬之间,官军连克州县七城、要隘四处。伯敷以诗见贺,奉笔四章,并简莼卿、尚斋、海航、筱泉、眉生》七绝四首。
按:传忠本《诗集》题作《壬戌四月,沅弟克复巢县、和州、含山等城,赋诗四首》,误。本日《日记》:“程伯敷以旬日连克七州县四要隘为诗称贺,余作七绝四首答之。”此即证明《诗集》在时间与赠诗对象上有误。再以程鸿诏(字伯敷,安徽黟县举人,曾氏幕友,后官至按察使)《有恒心斋诗集》为证:《三月官军克复巢、和、含山、繁昌、青阳、太平、石埭七城,铜城闸、雍家镇、裕溪口、西梁山四隘,赋贺师相》(六首选一):“万口欢呼天亦笑,争传虎弟翼龙昆。相公屐齿何曾折,句当军书报至尊。”诗末录曾氏和诗,即《诗集》题《壬戌四月……》者,而此处则为《浃旬之间……》。程据和诗手迹录入,当即原题。题中所称莼卿即蒋嘉域,尚斋即程桓生,海航即穆其琛,筱泉即柯钺,眉生即李鸿裔,皆曾之幕僚,并有和作。
又,程氏所录与《诗集》略有出入:第一首“收复”作“收取”;第三首“即今锥凿”作“只今锤凿”;第四首“师淑”作“私淑”,“看出”作“看取”。另有曾氏自注,《诗集》亦阙,现补上:第一首自注:“辛酉九月,余欲攻裕溪口,军中以其水涸,请待春涨。”第三首自注:“咸丰四年,官军破田家镇,贼有铁锁横江。旋奉谕旨,有‘此下尚有东西梁山一关,亦不易破’云云。今水师破西梁山,江洲果亦有铁锁。”
同治七年 戊辰(1868年)。58岁。五月,授武英殿大学士,九月,由两江总督改调直隶总督。在金陵。
十月初六日(11月29日),作《题陆清献公遗像》五古一首。
按:本日《日记》:“将作《题陆清献公遗诗像》,未果……(中饭后)作诗十余句……(夜)作诗十余句。因缮写于册页之上。王晓莲送此册求题已年余矣,至是始还,殊以为愧。”此诗《诗集》失收。近在传忠书局《文集》之发刻底本中偶然发现。盖当年编辑者一时疏忽(或系其他技术问题),将其杂入文稿中,致使《诗集》漏收。现移录于下:“具区汇百读,三泖浚灵源。达人钟神秀,深宅养蟠根。洛闽绪将绝,陆子阐微言。儒墨穷辨晰,高论息群喧。牛刀试剧邑,岂弟响元元。卿尹互推毂,鸾皇翔谏垣。一鸣惊百族,曾霄劲翩骞。谁知直道黜,归袖飞轩轩。虞山启讲席,身隐道口尊(此处抄本脱一字)。哲人一以萎,令问塞乾坤。诏提江南学,黄壤拜君恩。配食依两庑,陟降三雍门。至今展遗像,贞玉有余温。孰云一时晦,万古耀初暾。”
陆陇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曾任知县、行取御史。学宗程朱,以“居敬穷理”为旨,有《四书大全》、《困勉录》、《读朱随笔》、《三鱼堂文集》等多种著作行世。卒溢“清献”。王大经,字晓莲,亦平湖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中举,历官湖北按察使,金陵将军。其《哀生阁集初稿》卷二《上方先生书》曰:“儿时家君挈之谒陆清献公祠,语之曰:‘此君乡大儒,儿能师之,方不愧为人。’因备言清献生平甚悉。时大经齿虽稚,心窃慕焉。”至于曾国藩,早年从唐鉴问学,唐教之曰:“国朝诸大儒,推张杨园、陆稼书两先生最为正大笃实,虽汤文正犹或少逊。”(见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初四《日记》)。无怪他题陆氏遗像时一,要对这位清献公深致景仰之忱了。
同治八年 己巳(1869年)。59岁。居官如前,三月出京,至保定督署。
正月,作《邵位西诗册跋》。
按;《文集》失收。今从邵氏《半岩庐遗诗》录出;“余曩在都下,与位西过从最密。自咸丰二年出京,位西于五年访余于南康军中,十年访余于祁门军中,相处旬日或月余,辄复别去。厥后位西徇〔殉〕难杭州,妻子转徙江海,余闻而迎致之安庆,患难相依,越六七年。每怀位西容徽,求其逸文遗墨,邈不可得。顷来辇下,勉甫世兄出示此册,感怆不能自己。忆余与位西剪灯谈艺时,杭人如戴文节公及勉甫世兄之尊人少穆侍御,往往欢聚终朝,不忍别去。今三君久归道山,余之衰老可知。世事千变,又不足深论已。同治己巳正月曾国藩识。”
邵懿辰,字位西,一字蕙西,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曾国藩挚友,事迹详《文集》曾氏所作《墓志铭》。咸丰末,太平军据有江浙,杭州危急,位西亲赴曾营乞师。但曾国藩慑于兵力悬殊,卒未拨一兵往援。为此,位西称曾氏为“文忍公”以讽责之,不久即别去。次年,杭州城破,位西死难。国藩对此深感歉疚,文中“感怆不能自己”者,由衷之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