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敲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制度和二百六十多年清朝统治的丧钟。在其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十几个省先后宣布独立,脱离清廷。上海于11月3日由陈其美联络光复会李燮和以及地方绅商,发动武装起义,攻占江南制造局等处,4日宣布独立,6日陈其美被推举为沪军都督。11月5日,原清朝江苏巡抚程德全,在革命党人运动地方驻军以及上海、苏州时绅商共同要求下,宣布独立,任苏军都督。辛亥革命时,江苏巡抚驻苏州,上海属江苏省管辖。但上海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其特殊地位,光复后成立都督府,与苏州的江苏都督并立。为了谋求掌握江苏全省政权,陈其美、程德全统一在民国旗帜下,有过微妙的合作,也充满着尖锐、复杂的斗争。陈其美、程德全分别谋求江苏政权,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江苏全省光复以前
陈其美是同盟会中部总会五个干事之一,分掌庶务,实际是常驻上海的主要负责人。武昌起义前,陈其美和谭人凤、宋教仁、居正等于9月中旬曾连日在其住所举行会议,决定在上海、南京同时起义;10月7日,又决定谭人凤到南京,约南京革命党人起事。武昌起义后,陈其美亲去杭州,与当地革命党人商谈,“拟先占杭州为据据地,再由专车派兵夺上海制造局,进取苏州,直达南京”。这些计划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实现。接着,陈其美等人又议定上海视南京举动而定行止,而南京的行动又决定于新军第九镇。陈其美曾到第九镇十七协协统孙铭私宅,动员孙铭担任起义指挥官,孙婉言谢绝。以后,又派柏文蔚、范鸿仙到南京,因为两江总督张人骏和镇守南京的铁良、张勋拥有重兵,第九镇被迫移驻秣陵关,加上弹药不足,缺乏后援,遽难行动。这时武汉危急,宋教仁于10月31日致函陈其美等人,提出“此间战事吃紧,亟望各处响应”,急切之情,溢于言表。陈其美乃于11月1日晚与上海商团领导人等研究确定:“上海先动,苏杭应之”。旋即决定于11月3日发难。
陈其美在准备上海起义的同时,也加紧策划江苏的起义。除开柏文蔚等在南京新军第九镇的活动外,驻苏州第二十三混成协标统刘之洁,驻镇江第九镇三十六标一营管带标述庆,已经和陈其美及上海革命党人取得联系,准备起义。陈其美还派李竟成等到镇江,派柳成烈,张通兴等到苏州,并和无锡的革命党人秦毓鎏取得联系,对发动、支持上述城市的光复,起了重要作用。11月8日,第九镇进袭南京失败。11月11日,陈其美致电江、浙都督程德全,汤寿潜,建议组织江浙联军攻打南京,并推原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为总司令。为此,陈其美曾派黄兴的儿子黄一欧和刘步青到第九镇了解情况,和杭州朱瑞、苏州程德全、刘之洁,镇江林述庆联系,并支持粤军黎天才,派遣沪军洪承点率部参加攻宁战役,江浙联军会攻南京时,总兵站设在上海,陈其美对补充军队弹药,筹备军饷服装,调拨舟车以及和各方面联系调度,做了许多工作,作出重要贡献。陈其美是江苏光复的主要组织者。如果按照《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的规定,各处国民军都督,“以起义之首领任之”,要他做江苏都督也是当之无愧的。
程德全调任江苏巡抚时,就全国范围来说,一方面是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一方面是立宪派要求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的活动也方兴未艾。武昌起义前后,程德全四上奏折,表明自己拥护“先朝明诏立宪”,主张成立责任内阁,“以期合乎先朝宣布立宪,消弭革命之本旨。”要求清廷“解除亲贵内阁,钦简贤能另行组织,代君上确负责任”,“定期告庙誓民,提前宣布宪法。”同时积极布置军事,加强防务,并通知江苏各属赶办团练,以“弭无穷之隐患”。对各地发生的组织群众武装、进行革命宣传等反清、抗暴活动,则“认真查禁”、“弹压解散”,“一律严密防范”,以加紧镇压。
上述情况表明,在江苏光复前,陈其美谋求江苏政权,是按照同盟会制定的革命目标,其目的在于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程德全各种活动的目标,是维护摇摇欲坠的清朝皇廷,稳住他在江苏的地位。前者革命,后者反动,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二、从上海、苏州光复到南京临时政府结束
上海、苏州相继光复后,沪军都督与江苏都督并存的矛盾立即显示出来,直到1912年4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结束。这是陈其美和程德全争夺江苏政权的主要阶段。
上海光复后,陈其美派同盟会江苏支部长章梓到苏州和程德全联系,程德全表示愿意脱离清廷反正。这时革命党人奔走苏州、无锡、镇江、南京之间,积极策划起义;地方绅商纷起要求独立自保;刘之洁已经向官兵宣布“不日即可正式起义”;陈其美派了“民军五十余人,由沪专车赴苏,先赴枫桥新军标营宣告一切,共表同情”;于是,程德全在全国已有七个省以及上海武装起义宣布独立后,以清朝巡抚身份宣布脱离清廷,江苏成为全国第一个和平光复的省分,在全国起了支持和推动革命发展的作用。程德全出任都督,掌管全省政权,自然是名正言顺的了。
据袁希洛回忆,上海光复后,章梓派顾忠琛到苏州接收军事,曾被程德全的亲信章驾时拒绝。另据林子硕回忆,江浙联军攻进南京后,章梓指示在南京的同盟会员邀约地方人士临时组织一个公会,推定民政长、财政长,处理地方事务。章梓还曾率领他们谒见程德全。可是程德全自有打算,“章梓的意图未能实现”。这个公会存在两三个星期就解散了。这些资料说明,对于江苏政权,程德全是不容别人染指的。
江苏都督府成立没几天,立宪派名流唐文治、刘树森、雷奋、赵凤昌,庄蕴宽、杨廷栋等十三人联名上书沪军都督府、明确提出:“行政事宜,尽可统全省为一致”,他们“深知程都督热心国事,锐意改革”,“诚足以副全省之望”;“上海亦苏省之一部分,若行政亦经分立,殊与全省统一有碍”。意思很清楚,就是要陈其美取消沪军都督府,把权力交给程德全。就在《时报》公布《唐文治等上沪军都督府书》的第二天,即11月10日,程德全委任沪军都督府的民政总长李平书为江苏都督府民政司长。意图先把上海的民政工作划到江苏都督府的管辖下来。
陈其美知道程德全及其支持者立宪派的意图。早在11月11日,他就出示谕论:因“北京及江宁未下,武汉尚有战事”,“特将保卫地方一切事宜,划归民政总长李办理,本都督得一意编练军队,筹划征讨大计”。11月6日,陈其美复唐文治等说:“苏省敉平后,民政各事,自以由程都督统辖为宜。惟应今天之情势,驻沪各军,不能不有所统摄,故敝处专注意于进取事宜”。这样回答是合情合理的。接着,李平书于11月18日发出布告,宣布在上海设立办公处,处理全省各府厅州县民政事宜,并且行使职权,直接出示将昆山、新阳两县合并为昆山县,扎委方还为昆山县民政长。程德全弄巧成拙,慌忙于11月22日规定李平书只能受理上海一县地方民政,“此外各州县,除邻近上海,实有紧要事宜,得就近向李司长接洽处,其余统归本都督直接受理”。这等于抵销了给李平书的委任。
江浙联军攻克南京后,谁在南京做都督?镇江林述庆是凯觎江宁都督一席的。他认为程德全“衰朽无能,因人成事”,不甘受其“节制”。他从镇江率部到南京参加攻宁战役时,就带着“苏军都督林”的布告。镇军首先从太平门入城。林述庆进驻两江总督衙门,自称江宁都督,并张贴布告。但是他不能得到各参战部队的公认,尤其是自恃攻城有功的浙军坚决反对,所以很难维持下去。徐绍桢是攻宁部队总司令,进城后担任宁军都督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徐绍桢“兵非已属,将之甚难”。早在江浙联军组建时,他闻悉某些将领对之啧有烦言,曾经要求辞去总司令职务。12月2日联军进城当天,徐绍桢发出告捷通电,表示南京攻克以后,“善后事务极繁,务求诸公推举都督,以图长治久安”。第二天陈其美复电:“已公推程雪老(程德全)移驻江宁,为江苏都督,并推林公(林述庆)为出征临淮总司令”。程德全于12月6日到达南京就任江苏都督。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在立宪派的支持下,程德全被任命为内务总政长。民国建立前,程德全承认:“中山先生为首创革命之人,中外人士皆深信仰,组织临时府,舍伊莫属”。不过,当时南此议和已在进行,革命党人愿意让袁世凯任大总统以换取清帝退位建立民国,已经不是秘密。程德全支持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只是希望他能稳住局势,组织起一个等待袁世凯反正的过渡政府。他自己并不愿意为这个革命派占领导地位的政府效劳。相反地,认为革命派“一意孤行,颇难说话”,一直“养病沪上”,没有到职。但是,他不肯放弃这块地盘,没有辞去江苏都督职务,只是“因病请假”,由庄蕴宽代理,实际上是在幕后指挥。
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陈其美利用有利条件,加紧了活动。一月中旬,上海商务总会陈作霖、沪南商会王一亭、商务总所朱佩珍、全国商团联合会沈缦云、国民总会叶惠钧、市政厅长莫锡纶等上海资产阶级知名人士上书孙中山,请派陈其美为江苏都督。18日孙中山批复肯定陈其美“为民国起义首功之人,光复上海,战功劬劳”,如果出任江苏都督,“必然胜任而慰重望”。不过,孙中山在批复中又说:“惟苏督一职,向由省议会选举,倘经省议会正式公举之,本总统无不同意也”。当时的江苏省议会却是不会选举陈其美为江苏都督的。
为了使各方面了解沪军都督府承担的任务、制造典论、回击旧势力的掣肘和牵制陈其美以退为进,多次提请辞职。在二月份给孙中山的辞职呈文中,历述沪军都督府成立的背景、理由和沪军都督府成立后对各省光复活动的支援,并且毫不掩饰地以事实说明和江苏都督府的矛盾。“即如参议员,每省各举三人,而陈陶怡关系在沪,致欲云位;司法界借口动争地点,而姚荣泽抗不解申,几欲漏网。甚至沪上商团之驻扎,沪已批行,苏复咨驳;硝磺专卖公司沪已纳饷,苏令取消”。“管辖上既无统一之权,事实上仍有冲突之势”。因此要求“取消沪军都督名位”。2月17日,孙中山电复陈其美,强调“上海为江南要区,非有大将镇守,不能维持一切”。并且说“各地纷纷来电,……力请挽留”,希望他“勉为其难,勿怀退志”。2月27日,孙中山闻其“退志仍坚”,再电挽留,明确表示:“沪上都督万难遽行取消”,请他“顾全大局,再行勉为其难”。
当时清帝已经宣布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并推荐袁世凯继任。袁世凯当选后,向革命党人步步进逼,陈其美考虑到全国政局未定,决定公开宣布留任沪军都督。3月9日,陈其美就共和建设会,共和促进会,工商勇进党,上海公民会等团体以及北面招讨使谭人凤代表邓柏等人上书慰留事复函:“沪督去留,应观事实。事实当去,挽我不留;事实应留,推之不去。”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全局通筹,势未大定”,因此就“不得不以其美之躯壳,再延沪督之灵魂”,留任沪军都督。
在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前夕,三月二十七日,苏州发生一起兵变。“阊门外兵哄肇变,彻夜焚掠”,“逐铺搜劫,一抢再抢,通宵达旦,十铺九空”,被害商民共有三百二十余户。核计损失总数约合银七十三万余元”。兵变后,“人心惶惶,岌岌可危”,顿时要求程德全回苏坐镇的呼声喧嚣而起。程德全也就因为“苏难未已,不得已抚病莅苏”,继续做他的江苏都督了。
三、临时政府北迁以后
袁世凯登上临时大总统宝座,临时政府迁往北京。陈其美没有到北京就任工商总长,理由是“以沪督经手事未了”,不能遽行舍南而北”。尽管陈其美没有离开上海,但审时度势,沪军都督府难以长久存在。但陈其美不甘程德全独占沪、苏、宁,图谋以武力驱程,夺取江苏政权。陈其美和苏州的同盟会员柳成烈、蒯际唐、蒯左同、朱葆诚等早有联系。苏州光复前,柳成烈即在驻苏新军中、下级军官中进行革命活动;苏州光复前夕,他曾代表陈其美到苏州敦促程德全起义;苏州光复后在江苏都督府参谋厅任一等参谋。蒯际唐、蒯左同是兄弟,蒯家是柳成烈等进行活动的主要场所,陈其美为了便利蒯氏兄弟活动,特委任蒯际唐为沪军都督府特派连络员,派蒯左同组织中华共和促进会苏州分会。朱葆诚曾在苏州四十五标任排长及马队队长。江浙联军进攻南京时,柳成烈以朱葆诚、吴康寿、程宏等人为骨干,组成北伐先锋团,朱任团长,吴、程皆任营长,隶属于沪军洪承点。1911年年底返回苏州。这个部队名义上属江苏都督府,实际上是陈其美掌握的武力。1912年夏初,程德全请调驻苏州的江防营三个营调走,程德全可以依靠的武装力量只有卢鹿萍的巡防营三个营、柳成烈、蒯际唐、朱葆诚等认为时机成熟,“在取得参与其事的各方面同意以后,曾在虎丘山‘拥翠山庄’召开一个有陈其美派代表和四十六标代表连排长各一人的会议”,讨论组织名称和行动步骤。先拟名为“选陈会”,表示以选择陈其美为江苏都督为目的。商讨结果认为拥陈必先倒程,应当把清洗江苏都督府作为重点,决定名为“洗程会”。并议定由陈其美预备军火一批送来苏州,由四十六标配合先锋团将巡防营缴械,拥陈其美兼江苏都督。在陈其美到苏州前由柳成烈代理。
“洗程会”的活动情况,很快为卢鹿萍侦悉,并向程德全告发。程德全先发制人,给先锋团加上“议于6月1日袭取省城,假托二次革命,另举总统,改易国旗的“谋乱”罪名,于5月31日将一二两营缴械。当日夜里,派部队将蒯家包围,当场将蒯际唐、蒯左同、程宏等人逮捕,同时又在瓣莲巷逮捕了吴康寿。柳成烈猱升至蒯家屋上伏匿,以后被蒯家家属送走脱险。蒯际唐等人被押送都督府,程德全夤夜亲自审讯,四人对组织“洗程会”的宗旨直认不讳。第二天,程德全即将蒯际唐、蒯左同兄弟枪杀。六月四日,又枪杀了吴康寿、程宏。程德全没有公布事实真相,而将“洗程会”篡改为“洗城会”,诬称蒯际唐等谋乱和将洗劫苏州城。同时,又派队将先锋团第三营“尽行遣散”,取消先锋团番号。接着,又诱捕了朱葆诚和营长吴炳生。陈其美以武力夺取江苏政权的计划归于失败。
1912年7月30日,陈其美被袁世凯免去沪军都督职务。程德全到上海接收沪军都督府和军队。沪军都督府撤销,改为江苏都督行辕。沪苏两督并存的局面结束,程德全掌管了江苏全省政权。
程德全接管上海权力将近一年,作为辛亥革命的尾声一“二次革命”发生了。陈其美和程德全争夺江苏权力之争,也出现一个小小的余波。1913年3月22日,国民党代理事长宋教仁被袁世凯指使凶手暗杀,真相大白后,国民党被迫宣布讨袁。7月14日,黄兴从上海到达南京,在驻军各师长支持下作出讨袁军事部置。15日晨往见程德全,程德全被迫宣布江苏独立,并以黄兴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17日,程德全离宁去沪。当天即在上海发出通电,声明江苏独立与他无关。7月28日,程德全又宣布江苏取消独立。9月3日,袁世凯免去程德全江苏都督职务,以张勋接任。陈其美于7月16日在上海出任讨袁军总司令,发布《论袁宣言》。18日,通电宣布上海独立。20日发布命令将上海民政、财政、司法、外交、交通各机关统归其节制。支持到8月中旬,上海讨袁军失败。陈其美和程德全争夺江苏都督的斗争,带有反击旧势力,维护民主共和的性质,但随着袁世凯完成反革命武力“统一”而告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