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陈玉成与三河战役
作者:李景恩
【摘要】陈玉成(1837~1862),广西藤县人,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后期军事统帅之一。
  陈玉成(1837~1862),广西藤县人,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后期军事统帅之一。

1858年(清咸丰八年)11月,太平天国前军主将陈玉成指挥太平军同湘军在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成为太平天国军事史上最精彩的一役。这次战役的胜利,扭转了太平天国由于北王韦昌辉叛乱和翼王石达开出走所造成的危局,稳定后期政权长达六年之久,其历史意义和军事学术价值都是令人瞩目的。

天京事变发生后,清军乘机向太平军发动强大攻势。1858年5月,湘军悍将李续宾攻占九江,接着渡江北上,进取安徽,于9月22日占领太湖,而后兵分两路:一路由江宁将军都兴阿领兵围攻安庆,图谋控扼太平天国西部咽喉;一路由李氏亲率精锐北指庐州。此前,清军在东线攻占镇江、溧水、句容,建立了江南大营,逼近天京城垣,在北面重建江北大营,与江南大营隔江呼应,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天京十分危急。为打破敌军包围,拱卫首都,陈玉成与后军主将李秀成合击江北大营,一举拨除天京北部隐患。正当太平军主力在江北塵战之际,狡猾的李续宾迅即攻下潜山、桐城等地,10月24日克舒城,进逼三河,准备进犯庐州。太平军三河守将吴定规星夜告急求援。

三河镇位于界河(今丰乐河)南岸,东临巢湖、西通舒城,水陆交通发达,是庐州的咽喉,也是庐州、天京粮食和物资的主要供给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太平军在此“凭河设险,负固有年”。刚刚打下六合的陈玉成接到三河告急文书后,一面启奏洪秀全,请调李秀成部前往协同作战,一面亲率主力,兼程赴援。

11月初,李续宾率十三营马、步兵在离三河不远的胡寄瞳扎营。7日,分兵三路向镇外九垒发动进攻:义中等六营进攻河南大街及老鼠夹一带之垒;左仁等三营进攻迎水庵、水晶庵一带之垒;付右等二营攻储家越之垒;李续宾则率湘军中等二营为各路后应。太平军凭险作战,大量杀伤敌人,李续宾恼羞成怒,改用火攻,大火肆虐,迫使太平军放弃城外九座砖垒,而撤到城内坚守。正当危难之时,陈玉成率大军赶到,扎营于三河附近的金牛镇一带。11月14日,李秀成也率部前来,驻于白石山。至此,进抵三河镇一带的太平军已达10余万人。

陈玉成针对敌人气势凶悍和孤军冒进的特点,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围歼顽敌的作战方案。他命太平军主将李世贤和捻军张乐行的部队从庐州向三河运动,截断李续宾部同舒城、桐城清军的联系,从北面、西面包围敌军;又请李秀成部截断敌之东南退路,并随时配合出击。一个严密的包围圈就这样形成了。李续宾闻讯大惊,急向九江、桐城调援,但已缓不济急。这个老奸巨滑的敌人,决定先发制人,不让陈玉成站稳脚跟,在第二天清晨就率精锐部队突袭陈玉成的营盘。可是,这一着早就被足智多谋的青年将领陈玉成料到,他将计就计,只留少许部队同敌周旋,自率主力埋伏在有利地带,待敌军追过,突然从后面杀出。顿时杀声震天,敌军阵脚大乱。李秀成听见炮声,即从白石山挥兵赶来,三河守将吴定规亦率兵由城内杀出。三军合力猛攻,大破湘军。李续宾战败回营,闭垒而守。太平军乘胜将敌军团团围住,先破其七垒,然后挖断河堤,绝敌去路,李续宾发令夜里突围,届时又匆忙收回成命,决定死守,而此时兵已出动,因而军心大乱,四处逃散。太平军猛力格杀,大获全胜。骄悍一时的李续宾走投无路,自缢而死,所部6000兵将悉数被歼。曾国藩之弟曾国华,还有所谓“绕胆略,战必冲锋”的彭友胜、丁锐义也一同葬身三河。三河之败弄得湘军老巢湖南湘乡“处处招魂,家家怨别”,湘军士气为之大挫。曾国藩十分悲痛地说:“三河之败,歼我湘人殆近六千,不特大局顿坏,而吾邑士气亦为不扬,未知此后尚能少振否?”(曾国藩:《覆刘霞仙》,《曾文正公书札》卷七)胡林翼也说:“李续宾既以身殉,而同时阵亡之道员副将以及州县千把,不可胜计,是以变起非常,军气已寒,不仅刻下情形已有不可收拾之势,兼恐伤残太甚,尤非岁月之间所能复振”(《胡文忠公全集》〔上〕,第283页)

三河大捷是太平军以多胜少、正确指挥的结果,陈玉成在这次战役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他精心组织了这次战役。陈玉成长期在湖北、安徽等地征战,深知长江上游地区对于拱卫太平天国首都的重要性。1858年9月以来,他虽然为解天京的燃眉之急,率部转战于江浦,浦口一带,但仍密切关注着皖北的作战。当获悉湘军连陷黄梅、太湖、潜山、桐城、舒城等地,包围三河以后,他立刻从江苏挥师回救,随即派兵布阵,悉心组织三河战役。试想,如果没有陈玉成的及时组织,湘军必定攻克三河镇,进占庐州城,对天京西面形成莫大威胁。

第二,他精彩地使用了出奇制胜的战术。兵贵神速,出奇制胜,是战争获胜的极端重要的战术。陈玉成善于用兵,惯于打运动战、奔袭战,三河战役便是一次著名的出奇制胜的战例。从提出方案到完成合围,不过旬日之间的事,难怪以晓勇善战著称的李续宾也感到惊恐莫名。李氏虽然老寻奸巨滑,但他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以致为陈玉成所制。

第三,他成功地实行了集中兵力、以多胜少的作战方针。马克思说:“战略的奥妙在于集中兵力。”(《马恩全集》第12卷,第326页)在三河战役中,陈玉成除自己部队外,还集中了李秀成、吴定规、吴如孝、张乐行等主力部队。据湖广总督官文说,清军较太平军“不及二十分之一”,胡林翼说李续宾部到三河时,“所带不过五千人”。可见,太平军在三河战役中是处于兵众势壮的地位。陈玉成不仅把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应用于战役的部署方面,用数倍于敌的兵力围困敌人,而且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在作战的主要方向集中数倍于敌的兵力打击敌人,这就不仅造成瓮中捉鳖的总态势,使敌人插翅难逃,而且在每一次战斗中以众击寡,使“困兽”难于逞凶。湘军势孤力单,后援无望,在严重不利形势下,一战不利,便军心大乱,被迫退守营盘,坐以待毙。李续宾久经沙场,老谋深算,此时也乱了方寸,竟在下令突围之后又收回成命,致使所部兵将阵脚大乱,溃不成军。事实证明,太平军的成功,正是由于陈玉成及时抓住李续宾轻敌冒进、急于求成、犹豫不决的弱点,实行果敢正确的指挥所取得的。这充分表现了陈玉成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这次战役的获胜,除以上原因外,还与陈玉成部下将士英勇奋战有关,也与李秀成部、张乐行部等的密切配合,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分不开。李续宾在其遗疏中写道:“我饥而贼固饱,……诸勇饥罢过甚,死云相枕籍。”(《中兴别记》卷四十二)这说明李续宾在进攻三河时,由于人民群众实行坚壁清野,其部下因饥饿而狼狈不堪。

三河战役后,陈玉成乘胜进击安庆城外之敌。11月底,都兴阿兵退宿松,安庆之围遂解。安庆稳固,天京无恙,形势立转,太平天国革命由低潮重新走向高潮。翌年3月,陈玉成攻克六安之后,转攻庐州安徽布政使李孟群大营。经十几天反复冲杀,终于 摧毁敌营,活捉敌首李孟群。半年之内,陈玉成两获大捷,清军为之胆寒,哀鸣:“四眼狗之能战,近世罕有其匹。”(方玉润:《星烈月记》)

1859年5月,洪秀全以陈玉成连年征战,功勋最著,晋封其为英王。这样,陈玉成便成为太平天国后期继洪仁玕之后第二个封王的人物,时年仅22岁。


下载全文:
 
来源:《军事历史》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