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之战,是太平天国后期优秀将领陈玉成与清军悍将李续宾进行的一场生死决战。在这场战斗中,太平天国年轻将领陈玉成集中优势兵力,全歼敌顽,从而取得了辉煌胜利,这场战役也是军事史上一次优秀的典型战例。战斗发生在公元一八五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清咸丰八年十月十日),战场在今属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
三河战役是关系到太平天国后期政权存亡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它一直为史学界所注重,是太平天国研究者们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拟对三河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战斗经过以及它的历史意义作一介绍论述。
一
三河战役的爆发以及太平天国将士们的胜利,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从1856年到三河战役爆发前,太平天国面临着外御强敌,内生变乱,由对清政府的积极进攻而转向被动防守的严重局面。革命政权处在动荡不安的艰难年代。
在政治上,由于1856年“杨韦事变”,领导集团出现了严重分裂,国务大纲紊乱,人心也开始离散。反革命刽子手曾国藩十分得意地说,太平天国政权“尤极穷蹙”他在1858年公开吹嘘“洪、杨股匪,不患今岁不平”。
在军事上,由于天京变乱和石达开的分裂,不仅使得太平天国军事力量遭受重大损失,而且给清政政获得了重整旗鼓和重新部署兵力的机会。到1858年三河战役发生前,太平天国的军事形势是这样的:
在西战场上,清军乘武昌空虚,轻取武昌,接着又夺去了九江,围攻安庆,图谋天京。
在东战场上,清军攻占镇江、溧水、句容,建立包围天京的江南大营,清军前锋已驻扎到天京秣陵关、大胜关,于“城西、城南、城东一带宽掘长濠,坚筑高垒……”。
在天京北岸,清军又控制了江浦、浦口、瓜州、和州、重建了被太平天国于1856年4月破灭了的江北大营,与江南大营遥相呼应,对天京实行南北钳制。
如上所述,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处在反革命的重重包围之中,形势极为严酷。
太平天国革命政权形势恶化还在于,清军中最凶悍一部李续宾于1858年5月攻陷太平军九江后,大举进兵安徽,连续攻占了太湖、潜山、桐城、舒城,向庐州外屏三河镇逼进,妄图占据太平军重要据点——三河镇,以能够造成在西南,配合湘军水师陷安庆,并堵住太平军退路;北攻合肥,与清军江北大营配合,控制天京北部,进而实现夺取天京的计划。
在这样危急的形势面前,太平军进行三河战役,保卫三河镇,援守安庆,就成为保卫天京,深卫太平天国政权的必然一战了。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个重任必然地落到了年仅二十岁的太平天国的将领陈玉成身上。
二
如前所述,1858年是太平天国政权自金田起义以来最艰难的一个年头。为了挽回危局,陈玉成于八月上旬邀集了太平军各部将领在枞阳镇召开了军事会议,“各誓一心,订约会战”,共同担负起保卫革命政权的重任,而首先决定合力破敌江北大营,恢复天京与江北的通道。会后,陈玉成率部白潜山过舒城、占庐州,出店埠、梁园、界牌。九月,陈玉成与李秀成在滁州乌衣会合,合击清军江北大营,毙敌万余。至此,清军苦心经营的江北大营第二次被攻破。恢复了天京与浦口的要道,敌人切断天京与江北军事、物资联系,实行南北夹击和孤立天京的计划破产了。正当陈玉成乘胜前进,继续扩大战果时,清军李续宾部攻陷了舒城,向三河镇推进。陈玉成接到三河守将吴定规告急文书,一面启奏洪秀全,调李秀成部去联合作战,一面亲自领兵火速救援。
三河镇时属庐州府合肥县。濒临巢湖西岸,会庐江航埠、舒城、桃城三水,西通舒城,南接庐江,东达巢县“水陆之冲途,庐州之要害也”。这里水陆纵横,交通发达,巢湖流域的物资特别是稻米,都由此运往四处。太平军占据庐州时,这里是军需物资重要补给地。同时,又由于这里交通发达,地形复杂,能攻能守,是兵家必争之地。清将胡林翼则对三河的军事地位有较清醒认识,他说:
该处为水陆要冲,实扼庐州之总要,其屯聚米粮军火,即以接济庐州、金陵。……必先得三河,乃能兵庐州。
这样一个战略要地,理所当然地为太平军所重视,所以;太平军一旦占居三河镇,就在这里构筑工事,筑城一座,砖垒九座环城,利城坚垒并“厚储米粮军火”,以防清军来犯。而太平天国派在这里的守将又是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大将吴定规。但是,由于三河战役之前,守三河的太平军主力被调赴天京镇守,留守力量单薄,所以,当清军压境之时,不得不向陈玉成告急。
来犯三河镇的清军主将李续宾,是咸丰帝、曾国藩的“爱将”,在清军中“以谋勇素优”。他趁太平军困难时攻陷武昌城,占据九江重镇。在清军中,赢得了“以少胜多,所向无前,诸将中无与伦比”的声名。敌人对他的颂扬固然不足信,但是,这个家伙凶狠,毒辣乃是确实的。他于1858年5月夺取九江后,又占据了黄梅、宿松,并“攻克太湖,连克潜山、桐城,进逼三河”,“连克数城,军锋锐疾”,反动凶焰十分嚣张。于1858年11月3日,率十三营马、步兵在离三河镇不远的胡寄瞳扎营。这时,三河镇驻守的太平军力量十分薄弱,只是坚守不出。而李续宾却出人意料之外地命全军军休息三天,显得十分傲慢、轻敌。十一月七日,李续宾分兵三路向三河镇进攻,遭到了三河太平军守将的英勇还击。李续宾恼羞成怒,命令焚烧太平军坚守的九座环城砖垒,迫使太平军放弃九座砖垒撒到城内坚守。李续宾又命部队凭借夺取的砖垒猛攻城墙,终因太平军坚守而不能破。正当太平军形势十分危难之际,日夜兼程的陈玉成率援军于十四日到达三河附近的金牛镇。配合作战的李秀成部也于同日到达。
面对敌战形势,陈玉成冷静地进行了分析,制订了打歼灭战、速决战的战斗方案。他命令庐州守将吴汝孝和捻军首将张洛行部队由庐州向西北方向包围,切断李续宾退路及其与舒、桐清军联系。他自己亲率部队包抄敌后,与三河镇守兵对敌实施内外夹攻。命令李秀成部挡住敌人东、南退路,并随时相机出击。这样,在李续宾的四周,犹如筑起了一座铜墙铁壁,骄横的清军成了陈玉成的瓮中之鳖。在清军闻陈玉成援军将至时,李续宾部下曾规劝李续宾退守舒、桐,徐图三河。而李续宾却愚蠢,狂妄地宣称“退走损国威、长寇志”,“军事有进无退,当死战”。还力图要攻拔三河,进逼庐州。而当得知已被太平军铁桶般围住,又惊恐不已,不得不唉叹:“臣之死,盖天数也!”
这场战斗经过情形大致是这样的:十五日清晨,李续宾狗急姚墙,乘陈玉成部队长途跋涉,立足未稳之际,反扑突围。陈玉成预料到敌人会这样做。因而,一面在距三河镇十五里的烟墩岗部署了伏兵,一面率兵应战,且战且走,既避敌锐气又诱敌深入。这天清晨漫天大雾,咫尺莫辩,“只闻人声,不知向处,那知陈玉成尚在李续宾之后,李(续宾)将追赶陈将之前。陈将在李将之后杀出,那时李将始知陈将由后杀出,复军回敌,己军自乱,死去千余清兵。”其余清兵,因迷失归路,仑皇逃窜,“无以为伍”。李续宾见中埋伏,即率兵回营,并“传令各军严守壕沟”。这时屯军白石山的李秀成“听闻金牛镇炮声不绝,知是开仗……,亲引本队人马向三河边近而来,斯时正逢陈、李两军迎战,……我军一至,陈玉成见我兵力一壮,破李续宾阵门,阵脚一乱,大败而逃,困李将于营中”。三河守将吴定规乘机从城中杀出,四面围攻清军阵营。清军抵挡不住太平军的强大攻势,各营垒相继被攻破。李续宾见大势已去,料难逃生,投大龙潭水中自杀身死。陈玉成马不停蹄又乘益攻破舒城、桐城,从而结果了三河战役。这场战斗全歼了凶悍李续宾清军六千余人,消灭了一批清军名将。除“威望冠诸军”的李续宾外,还有清军头子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有所谓“绕胆略,战必冲锋”的彭友胜,丁锐义等等。取得了太平天国革命史上一次最辉煌的胜利。
三
三河战役能够取得这么大的胜利,原因是多方面,但择其主要方面说来在于:
正确果断的军事指挥。陈玉成是在长期革命战争中锻炼出来的杰出指挥员。当他接到三河守军的告急文书时就果断地判明,三河本来凭河设险,有砖垒城池,都遭敌陷。因此救三河必须从外部包围并切断敌人退路着手。而针对敌军孤军深入,分兵力单的弱点,决定集中优势兵力,采取迂回包围战术,打歼灭战,速决战。陈玉成还在与清军的长期作战中,摸索了一个独特的“回马枪”战术,常常使敌人丧胆。连敌人也不得不承认“自汉唐以来,未有如此贼之悍者”。正因为陈玉成这样英勇善战和出色指挥,才使得三河战役大获全胜。
配合默契的联合作战。自天京内乱和翼王出走,太平天国的军事势力是微弱到极点了。面对着十分强大的清军只能“订约会战”。“枞阳合议”也就专门解决这个问题的。因此,在攻打三河战役时,陈玉成是清醒地认识到需要李秀成部的联合。此外,陈玉成还联合了捻军首领张洛行。如果不是实行这么广泛的联合,是难以集中优势兵力形成迂回包围圈,也很难想像全歼敌顽的。
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援。这也是三河大捷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李续宾来犯三河时,人民群众对敌实行坚壁清野,致使清军饥饿难耐。李续宾在其遗疏中说:“我饥而贼固饱,……诸勇饥罢过甚,死云相枕籍”。而当清军要群众带路时,则常常被带到沟渠纵横之地,不得出。
三河战役的胜利,对太平天国后期政权的巩固具有特别重大意义,可以从三个主要方面来看。
其一,这次战役的胜利,使天京转危为安。由于三河战役的胜利,陈玉成乘胜克服舒城、桐城,进军潜山,扫荡了安庆外围清军,制止了清军长驱直入,进攻天京的计划。包围安庆的都兴河闻李续宾败绩,陈玉成兵至,唯恐退路被断,重陷李续宾覆辙,匆忙撤安庆之围,逃向宿松一带清军大营,从而“安省(安庆)之围自解”。安庆无恙,清水师直下天京的计划一时难得逞。而三河胜利,保住庐州,则使天京与江北的交通畅行,使敌人封锁、孤立天京的计划不得实现。所以,三河大捷,有力地保卫了太平天国的天京政权。诚如史学家罗尔纲在论述到三河战役时所说:如果不是三河战役的胜利,“太平天国老早已经灭亡了”。
其二,三河大捷使敌人威风顿挫,给反动力量以沉重打击。清军头子曾国藩、官文得知三河清军被全歼,吓得目瞪口呆。清帝咸丰闻败绩并知“良将”李续宾殒命,也恼怒得“不觉陨涕”。在曾国藩、李续宾和三河战役被歼命的湘军的家乡——湖南湘乡是哀号遍野,“处处招魂”。清政府从上到下,一片慌乱,所以,曾国藩不得不承认:“自三河败后,元气大伤,虽多方抚慰,较之昔日之锋锐,究为减色”,“三河之败,……不特大局顿坏,而吾邑士气亦为不扬”。三河战役对清政府打击之大,由此也可略见一斑。
其三,三河大捷极大地振奋和鼓舞了太平天国革命军的斗志,巩固了太平天国后期的政权。三河战役的胜利,使一些人重新振奋起来,不少民众积极投入太平军,扩充了革命力量。一些地区人民相继举行起义,响应太平天国革命。三河大捷基本上结束了太平军被动局面,革命由低潮重新转入高潮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对于这种形势,清政府也叫嚷:“逆氛日炽”。正因为这次胜利,使得太平天国政治、军事都有了发展和强大,能够第二次破清“江南大营”,东征苏、常,西征武昌。在西征中,陈玉成则打到了黄州(今黄冈)。这样的革命高潮一直延续了四年多。
综上所述,三河之战是太平天国革命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战役。它发生在安徽省,是我们安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三河之战、庐州之战、安庆保卫战的壮烈场面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勇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