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湖湘名人宁调元革命事略
作者:刘湘雅
【摘要】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从酝酿、兴起到失败,前后长达20来年。在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涌现了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一大批资产阶级革命家,湖南的宁调元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本文拟就宁调元革命思想的形成、革命活动的影响、革命功绩的评价等方面,作一综合性辨析,为辛亥革命湖湘名人研究抛一引玉之砖。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从酝酿、兴起到失败,前后长达20来年。在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涌现了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一大批资产阶级革命家,湖南的宁调元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本文拟就宁调元革命思想的形成、革命活动的影响、革命功绩的评价等方面,作一综合性辨析,为辛亥革命湖湘名人研究抛一引玉之砖。

  (一)

宁调元献身革命的思想萌动,有着鲜明的时代色采。

宁调元,字仙霞,别号太一,1883年7月25日,生于湖南醴陵县东富乡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幼小入塾读书,12岁已读完《庄子》、《离骚》等名篇。稍大,受业同县刘师陶先生。聪颖好学的宁调元初写诗时就有“五日一风十日雨,庭前喜放一廉春”的佳句。深受老师的喜爱,谓其“他日必有以新吾国者。”弱冠,入渌江书院,师承吴德襄山长治朴学。

20世纪初年,岳州、长沙先后开埠,湘潭、常德成为寄港地,醴陵接界的煤城安源为列强开采把持,株萍铁路正式通车,掠夺我资源的火车穿过山城醴陵。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极端腐朽,给人以镂心刻骨印象,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激起有志青年亟思获得新知,寻求救国新出路。国内兴学,出国留学之风大盛。醴陵留日学生又不时传递各种新的书刊,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学说。宁调元大开眼界。1903年,他毅然负笈长沙,考入明德中学。

该校为留日归国的胡元倓所主持,一批具有反清思想的进步分子如陆鸿逵、周震麟、杨德麟等充任该校教员,他们的思想言行无一不影响着追求进步的宁调元。4月,东京留日学生著先掀起“拒俄运动”,并组织拒俄义勇队拟返国开赴东北拒俄杀敌。湘籍留日学生陈天华啮指血写成《敬告湖南人》寄回湖南,号召“以湖南运动中国”挽救危亡,这篇血泪写成的檄文,激起了全湘高昂士气,各府、州、县因而办起了武备训练所,宁调元“悲愤尤甚”,“恒背人椎胸饮泣”,并有“长缨何处请,壮志赴沙场”的豪言壮语,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这年5至6月间,黄兴自充运动员回国从事武装起义,应聘明德教员。他借学校之地,加紧反清起义的宣传策动。一面与进步教职员结为同志,一面向学生灌输民主革命学说,启发其反清革命意识。才思敏捷、工于诗文、擅长辩才、学业优异的宁调元,在黄兴等人崭新思想引导下,更是脱颖而出了。他组织演讲,“触类引伸,激昂尽致”;奋力写文,动辄万言,“笔锋犀利、藻思纷披”,成为长沙学生界中出类拔萃者,深为黄兴等人所器重。不久,他与李洞天、李育仁等秘密组织反清革命小团体“大成会”,后并入华兴会。宁调元担任明德、经正等校的宣传策动工作,从此,他便走上了革命道路。

1904年,黄兴与会党首领马福益约期在长沙起义。省城内以武备学堂联络新、旧军为主,省城外以哥老会五路策应。由于经验不足,起义朱败,黄兴、刘揆一、宋教仁等乘间逃往上海。宁调元从东文讲习所脱逃后,回到家乡醴陵。为培育人才,他联合进步乡绅,首倡开办渌江中学。知县及守旧文人群起反对,他不为所动,卒底于成。

清政府为了镇慑革命,强化湖南反革命势力,特派满族大员端方出任湖南巡抚。宁调元愤甚,集合滞留在湘的同志,密谋暗杀端抚,未遂。时学务处长张鹤龄,同情革命,虑其将孤注一掷。适逢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其新政培养人才,在两湖选派学生赴日留学。在张鹤龄的极力举荐下,宁调元得以选中。1905年初,宁调元离湘抵鄂,张之洞特设宴饯行。事前派人示意:人家见到张中堂时,务行跪拜礼,以示感恩,宁调元首先反对。他说:“挽回国运,当从提倡气节始,吾辈求学之日,即奴颜婢膝,以曲顺当道,将来宁有冀耶”。留学生们深为折服,曲从权贵之举乃罢。

  (二)

宁调元一踏上日本国土,就深受留日学生界革命气氛的感染。他也和其他留日学生一样,为了追求革命真理,除努力学习日文,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外,还进书店、跑会馆、往集会、听演讲、结交革命巨子,四处奔忙,思想日趋激进。当年秋,经黄兴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如果说,宁调元加入同盟会以前的革命思想,主要表现为反对封建压迫、推翻清朝帝制,那么:加入同盟会以后;则开始树立了明确的政治斗争目标,确定了献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志。因而作事更“踔厉其前,不计成败”。同乡诸子,基于其办事激进得近于滔天之荒唐,直呼他“滔公”。

1905年11月2日,清政府为压制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遂勾结日本政府,公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15条,激起了留日学生们的极大愤怒,纷纷集会示威,辍课抗争。宁调元、杨卓林等人住进中国留学生会馆,自任文牍干事,草拟宣传文字数万言,组织反对《取缔规则》大会。抗争无效后,他力主全体退学回国,从事革命。1906年初,他和秋瑾、刘道一、熊克武、姚宏业等踏上归途,在上海帮助姚宏业筹办中国公学,解决东归学生继续求学的困难。不久,宁调元返回醴陵,主持渌江中学堂校务,暗中设法与洪江会首领马福益旧部龚春台、宋飏裘、李香阁等相联络,继续其反清革命大业。不幸又被告发,迫走长沙。此时,传来姚宏业因经费难筹,自沉黄浦江而死的噩耗。他即哀其志而又怜其行。

暂住城南天心阁的宁调元,与湖南分会负责人禹之谟、陈汉元、李洞天、覃振等组织湘学会,建立《民报》发行网,集会演讲,写诗撰文,风动三湘。5月,陈天华、姚宏业二烈士遗骨运回湖南。宁、禹等人为表彰义烈,倡议公葬二烈士于岳麓山,并“欲乘机号召人心,遂为示威运动计”。湖南当政者百般阻挠,力图破坏。宁、禹等人冲破阻力,组织全城男女学生为主体的一万余人送葬队伍,一律白衣、草帽、布鞋、排成长龙,由城内分两路渡江送葬。仪仗肃穆,哀乐低回,人流缓缓,哀思绵绵。宁、禹等人大帽短装,长刀腰挂指挥队伍。沿途鞭炮震耳,传单小册子散发不停,围观者倾城塞路,连把守渡口拦阻灵枢通过的清兵,也鹄立河边看热闹。当天下午,长善学务处总监俞诰庆指使军警逮捕了十几名参加竖碑而迟归的学生,横蛮地弹压学生革命活动。宁、禹多次出面交涉,均遭拒绝。为了营救被捕学生,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宁禹等人第二天晚上施展了一条活捉俞诰庆的妙计,在樊西卷一家妓院将宿娼的俞诰庆当场活拿,并将这一双狗男女押到濂溪阁。把俞“黥其面,裸其体,拍其照于土娼胯下”示众。然后由宁主持五百余人大会,禹之谟揭发俞诰庆道德败坏,压制民主的罪行,严正要求释放被押学生。俞深知众怒难犯,不得不俯首认罪,答应立即释放在押学生。

公葬先烈和惩办流氓学霸的成功,是湖南同盟会员打击敌人,扩大革命影响的果敢行动。十几年后,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还念念不忘称它为“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反动当权者对宁、禹等人是“畏之愈甚,恨之愈深,谋之也就愈急了”。他们罗织罪名,密告宁、禹为革命党,下令缉捕。7月初,宁调元在老校长胡元倓精心安排和强令下亡命上海。8月10日禹之谟被捕入狱。次年2月6日被害靖州。

  (三)

逃亡到沪的宁调元,经过几年斗争实践,革命思想日臻成熟,斗争水平日益提高,他深感舆论宣传的重要性,便邀集好友陈家鼎、杨守仁、仇式匡等创办《洞庭波》杂志,于1906年10月18日在东京出版第一期。全期共刊出论著、学术、时评、文苑等大小文章40篇,宁调元一人就写了21篇,占整本杂志一半以上。在《仇满横议》中,他以锋利笔触,例举了清朝统治中国的种种苛政,痛斥封建统治者斑斑劣迹,揭露预备立宪的丑行。严正指出:“非排满决不足以救亡也,非排满决不足以存汉也”。他号召人们用最急进的暗杀(翦其羽翼),暴动(捣其巢穴)等破坏方法,来达到排满反清的目的。他强调指出:吾辈革命,“一失败也,再失败也,三至四失败也,五或六或七或八未必败也。”表现了斗争必胜的坚定信念。他在《感怀》诗中,讴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理想,抒发满腹豪情:“十年前是一重囚,也逐欧风唱自由。复九世仇盟玉帛,捉三尺剑奠金瓯。丈夫有志当如是,竖子诚难足与谋。愿播热血高万丈,雨飞不住注神州”。他还以深情笔墨,大力宣传禹之谟等人的革命事迹,揭露湖南当局杀害禹之谟的各种罪行。整本刊物充斥着浓烈的激情。月底,他只身赴鄂,拟联络同志,回湘营救禹之谟,因湖南白色恐怖严重,只好怅然返沪。同时在《复报》和《竞业旬报》上作文写诗。他的学识、远见、才华和斗争精神,化成一篇篇时论、诗文,很快就在学术界和革命党中博得了声誉。但因文贬时政,触犯当道,再次受到侦缉,不得已于10日下旬浮搓东渡日本。11月上旬,黄兴任命宁调元为《民报》干事,与章太炎等同编刊物。《民报》在与立宪派的激烈论战中,旗帜鲜明,观点正确,立场坚定,为捍卫三民主义纲领,推进革命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同年冬,萍醴起义爆发,东京总部大为振奋,急谋策应。12月中旬黄兴派宁调元、谭人凤、周震麟、洪春台、何陶、胡瑛、杨卓林等多人回国策应。他与谭人凤、何陶拟深入浏醴指挥起义。刚抵省城,起义军溃散,他不顾劝阻,冒死去浏、醴,营救起义者,寻觅龚春台等,不可得。1907年春搭民船至岳州,被水师营缉捕,押往长沙。当局以宁是公葬陈姚、惩办俞诰庆、指挥浏醴起义,主编《洞庭波》的魁首,庭讯多次,坐定死罪。而他临危不惧,坐庭抗辩,后经各界名流及亲朋好友多方营救,才免于死。

他虽身陷囹圄,却不忘革命,委托刘谦、李隆建等领头,联络在湘的李剑农、黎尚雯等于1907年8月在妙高峰卷雪亭重建湘支部。此后,组织不断扩充,力量亦大为增强。武昌起义时,湖南能首先响应,与湘支部重建不无关系。

1907年,章太炎等掀起倒孙风潮,来信言及与民报社中同人龃龉,而愤而辞职之事。他急笔复书:“惟闻萎斐成锦,内讧用兴,昔有蔺廉结好,赵家受福,平勃交欢,汉祚用宁,谅吾公早及见之,海天万里,意顾何极”。他以烩炙人口的历史典故,规劝同志顾大局,讲团结,维护孙中山的领导和威信。他虽是个廿三岁的年青人,却表现了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方面的高尚品德。

禁锢三年,正是革命党人武装起义屡兴屡败之时。噩耗接踵传来,几乎使宁调元不能自持。他强饮悲痛,凝聚仇恨于笔尖,写诗痛悼杀身成仁的挚友和同志,遂成《叹逝集》一卷。并以“此身一日尚存,即不可一日不致力于学”自勉,并以“运动、读书、习字、作文四者为日课,持之以恒。”“暇则向诸同监演讲故事,津津弗倦”。他献身革命的热情,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百折不回的毅力,不仅教育了正在斗争的同志,也感动了同监难友和看守狱卒。他请在城南师范读书的刘谦和外甥王纪宣为自己借图书,每星期日送书数册,自限一周读完,再换以他书。如是者三载,读书达两千种,训诂词章、诸子百家,无所不包。据刘谦记载:“有所得,辄笔记之,陆续以稿本界予扁藏,寖以盈箧,间隔摘抄一二登寄《国粹报》。”三年的囚徒生活,正是他一生中文学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他的狱中佳作:《南幽百绝句》、《南幽杂俎》、《南幽文集》、《楚词王注补》、《风遗小草》、《说文广义正》等多卷,流传社会,被名流叹为“不世之才”。正是他的过人才华,使长沙知府汪风池兄弟击节叹服。他们怜才将其死刑改判有期徒刑。

同年,爱国诗人柳亚子、陈去病、高天梅发起成立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纷纷致书狱中的宁调元,邀他参与筹创。他欣然应允,鸿雁传飞,商订编辑体例,研定团体名称。1908年他作《南社诗序》,用春秋楚人钟仪囚于晋不忘故国的事迹说:“钟仪操南音,不忘本也”。以此说明南社命名的反清寓意。

1909年,经多方奔走、周旋,终由谭延闿、龙璋等人联保出狱。1910春受其师陆鸿逵聘请,入北京主编《帝国日报》。他以主编之位,发表许多时文,猛烈抨击时政,鼓吹反清革命。他还将明末反清殉国人士的绝命词、小传及愤时作品,经过精心编辑而成的《碧血痕》连载在副刊上,以鼓起人们反清情绪,抵制伪立宪骗局。

  (四)

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宁调元一改因黄花岗起义失败而产生的抑郁心情,以高昂的战斗意志,无畏的奋斗精神,为维护革命成果作出了重大贡献,直到牺牲自己的生命。南北议和后,他辞去谭延闿秘书之职,赴沪参加《民社》,主办其机关报《民声日报》。出任不足半月,回湘奔丧。待其返沪时,《民社》竟合并成共和党,黎元洪为魁首,反孙拥袁面目昭然。嫉恶如仇的宁调元,愤然去职,并宣布退出《民社》,旋任广东三佛铁路总办。鉴于此路在南方军事、经济上的重要地位,宁调元一上任,即将端正路风,廓清积弊,列为首任。铁路一位蔡姓工程师,把持路政多年,利用职权,内外勾结,欺上瞒下,滥收浮报,私印客票出售,贪得巨款,实属罪大恶极的路霸。宁凋元决心首治这一巨蠹。一时流言四起,诽谤横生,大有以邪压正之势。宁调元毫无顾及,穷追不放。几个月后,积案已清,路霸已除,风气大变。全路上下,对这种律已甚严,惩办贪污、处治积案雷厉风行、穷治到底的年轻总办,交口称赞。

袁世凯窃权后,对外丧权辱国,对内破坏民主共和,强化专制独裁。宁调元目睹现状,痛心疾首,愤言:“国事至此,而犹苟且偷一日之安,吾觉罪恶其何时可以洗濯”,遂于1912年末辞去职务,冒着风雪严寒,会见李烈钧、柏文蔚、陈其美,密商东南七省联合反袁计划。1913年春,又带着使命回湘,面见谭延闿、杨德邻、周震麟、程潜,计议整顿湖南政局,集中国民党力量,发展军队进行反袁,由于意见分歧而成效不大。3月宋教仁被戕,举国震惊,宁调元含悲忍泪,决心为友雪恨。3月26日长沙召开湘民公会,声讨刺宋之罪行。宁调元莅会发表长篇演说,指出袁世凯是刺宋“绝大之凶犯”。强烈要求国会一致不举袁为大总统,“以慰宋遁初在天之灵”。又去沪面见孙、黄,陈述袁氏卖国欺民、养奸纵恶、诛勋伐异、自绝于民国,请求全党定计抗袁。善后大借款披露后,他与陆鸿逵等联电谭延闿和省议会,要求不得将湘省收入财产作为借款之抵押,不得向袁氏政府缴税,省内行政、司法一律不受袁氏政府干涉,以断绝与袁政府关系来挫败借款阴谋。

6月上旬李烈钧被免职,党人武力讨袁趋向一致。中旬,孙中山去港澳、黄兴在沪宁组织机关,部署兵力准备抗袁。鉴于湖北轮轨交汇,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首先便派人游说黎元洪,劝其至少保持中立。由于黎元洪抱定“必力助袁总统”宗旨,促使革命党人把反袁和倒黎斗争结合起来。孙、黄指示湖北的季雨霖、詹大悲、蒋翊武、蔡济民等陆续会合,在汉口设立国民党交通部,为起义联络站,蒋翊武、詹大悲任正副部长。6月中旬又派宁调元、熊樾山去汉,共同筹画讨袁临时鄂军机关部,并以《民国日报》为舆论机关,由宁、詹、熊和皮宗石主持笔政。并广派同志去宜昌、襄阳、岳口、天门、仙桃、沔阳等地运动军队,设立机关;又有专人联络河南民军,特别是白朗起义军。一旦湖北发动,则使湘、鄂、豫连成一片,赣、沪、粤、皖与之策应,再建民国。

6月下旬,柏文蔚去职,北洋军相继南下。宁调元召集负责人紧急会议,商定26—27日,乘黎元洪在油坊岭阅兵之机,各路同时大举。主攻队伍集合南湖,由中和门攻入城内,城内放火接应,口号“耐忍”,但黎元洪动手更快,6月24日封闭《民国日报》馆,26,宁、熊在旅馆被抓,机关破坏。是夜詹大悲等仍举火为号,发动起义,未果。

7月5日,宁、熊被引渡至武昌军法局,庭讯中,他们持理抗辩,或虚与委蛇,始终未吐出任何真情。系狱期间,刘揆一、蔡锷、谭延闿等多次电请黎元洪免宁一死。黎不为所请,反而通电公布宁为“谋乱罪魁”,制造杀宁口实。8月27日,在毫无供述情况下,以执行内乱重要事务罪,判其死刑。9月25日,袁氏在镇压二次革命后,下令枪杀宁调元于武昌抱冰堂,年仅30岁。

宁调元20岁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毕生坚持反清反帝反袁,事功卓著。十年之中五被追捕,两入牢狱,历尽危艰,矢志坚贞。他刚直机智、激进热情,文才武略集于一身,实为不可多得的英才,永为后来者振兴中华的楷模。


下载全文:
 
来源:《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