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是中国近代第一位驻外公使,著名的“洋务”思想家,近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驱者之一,而又是在历史上甚具争议的人物。全面研究、科学评价郭嵩焘的生平和思想,不仅为历史研究所必须,也有着现实的社会价值。王兴国研究员的新著《郭嵩焘评传》,1998年10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为已故匡亚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一种,洋洋46.3万言,论述详明,评论科学,业绩与思想紧密结合,不少地方富有新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首先,作者较好地把握了“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主编匡亚明先生所规定的撰写思想家评传的基本要求,即:将传主的业绩和思想紧密结合,高屋建瓴地从思想角度去评价历史人物;在论述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批判继承的原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作者给自己规定:“本书的主要任务,就是企图通过对郭嵩焘生平、事业特别是其各方面思想的全面分析,揭示他作为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地位,同时试图通过这种具体的典型人物的分析,进而探讨中国近代思想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中国通向近代化和现代化道路为什么如此坎坷的客观原因。”这就使本书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年谱和思想专著,而是在介绍郭嵩焘的生平事迹时,着力揭示其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具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和较强的可读性、说服力。
第二,在对传主生平的研究上,本书比较全面、准确,能详人所未详,且订正了前人记载的某些失误。例如,作者利用地方资料优势,比较系统和详细地介绍了郭嵩焘的家世及长辈们对他的影响。指出其父郭家彪的“大智大愚”的道家处世哲学,叔父郭家瑞引导他研究桐城派的文论,还结合介绍了他的两个才华出众的弟弟郭山昆焘、郭山仑焘。又如,过去许多著作都认为郭嵩焘从海外归来后再次主讲过长沙城南书院,本书作者则遍查郭氏归国后十多年的日记,不见有关于此事的任何记载,因而对此说表示存疑;一些著作将郭氏创办思贤讲舍之事系于同治十一年(1872),本书则经过考证后,定为光绪七年(1881)。
第三,在对传主的思想研究上,本书明显地开拓了领域,加强了深度,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对前人研究较少的或未曾涉及的领域,如郭嵩焘的军事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经学考据思想、伦理思想、教育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想,本书均设有专章进行较深入系统的探讨。对学术界过去研究较多的方面,如郭嵩焘的政治思想、自强(洋务)思想、外交思想,本书亦有深化,新意迭出。如作者在分析郭嵩焘的政治思想时,着重探讨了郭氏如何从维护民本到倡导民主的思想发展过程,指出“尽管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出发点不同,郭嵩焘却在政治实践中力图寻找其相同之处,他是中国近代较早实现从民本主义向民主主义转化的先驱者之一。”在论及郭氏外交思想时,本书认为:“外交思想是郭嵩焘洋务思想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部分,它经常被人斥为投降主义、妥协主义。但是,如果我们按照现代外交的一些基本原则来衡量,用改革开放的观点来重新加以审视,就不难发现,其外交思想中实际上包含有不少合理的内核。”作者在绪论中还指出:由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制约,中国近代初期兴起了两股时代思潮——“经世致用”思潮和向西方学习思潮,同守旧势力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郭嵩焘在这场争论中,其思想认识始终是处于时代领先地位的,个别观点甚至超越了时代水平。正因为如此,他受到来自顽固势力和保守势力的攻击,也最为集中、猛烈和凶狠。郭嵩焘坎坷的政治生涯,典型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走向近代化和现代化道路的极度艰难。”
第四,本书第一次系统地考证了郭嵩焘生平著作及其出版保存情况。认为郭氏著作繁富,有存有亡。其一生著述凡40余种,600万字以上,分属经、史、子、集四部;此外,在郭庆藩著《庄子集解》、郭振墉编《湘军志平议》、颜昌山尧著《管子校释》等书中,也收录有他关于这些书的大量评论文字。这些考证,对于后来的研究者进一步搜集郭嵩焘佚文,推进郭嵩焘生平思想研究,也是有益的。
本书在个别章节结构和某些文字表述方面也还存在可斟酌之处。如书中将郭嵩焘的“自强思想”单立为一章,与其外交思想、军事思想、经济思想、教育科技思想等并列。其实,中国近代早期的“自强”运动也就是后来通常所称的“洋务运动”,它本身即包含军事、政治、经济、文教科技及外交等方面;论述郭嵩焘的军事、经济等等思想,离不开他对西学、西政的认识和学习西方的基本观点。另外,书中有些节、目的标题系采用郭嵩焘著作的原文却未加引号,如:“三军之事,气之积也”;“驭夷人道,存乎运量”;“四民惟农商二者为(有)常业”。这些文字未加引号,易使人误为作者的概括。当然,这些缺点在全书中只是白璧微瑕。《郭嵩焘评传》无疑是迄今为止郭嵩焘研究中一项最新的富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