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中国新疆地区出现了严峻的边疆危机。清政府派遣重臣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从1878年初基本肃清阿古柏的入侵势力,到1881年正月离职回京三年的时间里,左宗棠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和开发新疆政策和主张,奠定了新疆近代工业和边疆农业的格局,使新疆出现了持续30余年的稳定局面和边疆开发热潮,推动了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本文仅结合左宗棠对新疆开发与发展的贡献,及其治理边疆的思想作一系统的探讨,寄希望能为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提供借鉴。
1.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左宗棠特别重视农业,视之为“人生第一要务”,强调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左宗棠认为“,历代之论边防,莫不以开屯为首务。”提出以“军屯”为辅“、民耕”为主的方针。针对南疆人口稠密、北疆人烟稀少的人文特点,左宗棠把屯田的重点放在北疆地区。这样,一可以安置难民,使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二可以使大量闲置的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更加方便筹集军粮。由于左宗棠的措施得力,新疆垦田的数目大幅增加。仅从左宗棠在新疆三年期间清政府征收的农业赋税的情况看,1878年新疆共征粮二十五万三千一百石,1879年征粮增至二十六万一千九百石,1880年猛增至三十四万七千二百石。左宗棠还高度重视农田水利事业,认为“王道之始,必致力于农田;而岁功之成,尤资夫水利”。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少雨,当地农业主要引用高山雪水,依靠水利灌溉系统,维持农业发展。新疆收复后,左宗棠因地制宜提出“水利为屯田要务”的战略思想。首先,主张先修干渠,后修支渠“,先干而后支,先总而后散,然后条理秩如,事不劳而利易见。”其次,修干渠应以驻军为主力,必要时也可兼雇民工,以免劳民伤财。其三,地方兴修水利时实行以工代赈,兼顾救济难民。根据《新疆图志•沟渠志》的记载统计“,到清朝末年,全疆共建或疏浚干渠944条,支渠2330条。……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增强了新疆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各族人民的生活条件,有些重要沟渠至今尚在发挥着效益。”
2.开办义学,广印书籍,振兴新疆文教。新疆是一个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的地区。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对新疆的文化教育十分关注,主张大力兴办义塾、广印书籍。针对平民百姓子弟读书机会少、新疆的教育被宗教所垄断的状况,提出兴办义学、推广儒家文化。在左宗棠主政3年时间内,在新疆建立义塾37处。对于贫苦幼童,免费供给笔墨书籍,以重资聘请教师。由于地处边陲,新疆地区的书籍数量极少,为了振兴新疆文教,左宗棠决定在迪化开设书局,自印图书,刊印的书籍大多为蒙童和士人所需。刊印的书籍涵盖了基础知识教育、宣扬德化和科普读物等方面内容。《左文襄公在西北》的作者秦翰才认为,左宗棠为了振兴西北文化,“其所用以达到目的方法,则是把学校教育或儿童教育和社会教育或成人教育分途并进”这种观点是很有说服力的。左宗棠在新疆3年时间里,当地的文化教育状况就有了很大的改观。光绪皇帝在上谕中称赞左宗棠“开发新疆井井有条,资教有方”。由于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在新疆历史上第一次掀起了兴办文化教育的热潮。可以说,新疆近代教育是从左宗棠起步的。
3.扶持民族工商业,发展边境贸易,开新疆“洋务”之先河。
众所周知,左宗棠是晚清“洋务运动”重要的代表人物,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及设备、人才,振兴民族工业。新疆安定后,左宗棠在新疆兴办了库车火药局和阿克苏制造局,聘请德国技师米海里指导新疆的矿业生产。在左宗棠的主持下,先后在新疆开办了库尔勒南金场、库什木铅厂及几处铁厂。在经营过程中,左宗棠力主采用“官办开其先,商办承其后”的办法,逐步实现企业由官办向民办过渡,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大力兴办私营企业。为此,左宗棠对当地的民族工商业给予了大力扶持,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弱小的新疆民族工商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如减免税赋、从内地引资借款给当地商人、整肃吏治,严禁官员盘剥商人等。针对新疆货币制度混乱,给商品流通带来很大不便的状况,左宗棠下令在阿克苏钱局统一铸造钱币,增加银元的成色,深受百姓和商人的欢迎。新疆市价趋于平稳,为通商贸易的政府创造了条件。左宗棠还主张疏通商品流通,加强边境贸易。他认为,政府的责任在于疏导,使之畅通无阻。同时还多次派人与俄国交涉,与其互市“,行销既广可以土物易金银,于百姓生计无损而有益”。从左宗棠平定新疆后,中俄西路的边境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1885年中俄在新疆的边境贸易比阿古柏统治时期增长了3倍以上。可以说,左宗棠主政期间,为新疆地区单一的农业经济注入了鲜活的近代工业经济元素,推动了新疆经济结构的变革,拉近了新疆与内地经济的差距,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
4.筑城修路,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左宗棠经营新疆期间,虽没有明确、有意识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但是,他所推行的引水筑路,植树造林,美化城镇等措施确实起到改善新疆生态环境的作用。在左宗棠率兵进军新疆过程中,为了保证军粮和武器装备的顺畅供应,针对西北道路容易受到沙土和雨水的侵蚀破损严重的状况,修筑了一条东起潼关,西至喀什噶尔贯穿中国西北走廊的官路。直到今天,这条路至今仍为西北地区各省交通往来发挥着作用。新疆平定后,为了增强军队的机动性,又修筑了连接各城镇之间的行军道。左宗棠每修一路,都要在道路两旁栽种树木,“浓荫蔽日,崔帏连云”。“湘军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六霄,绿荫行人”。左宗棠修筑的道路,不仅巩固了新疆边防,加强了新疆边陲与祖国内地的联系,而且改善了新疆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左宗棠还十分重视城镇的修复和绿化。他指示各路军政头目新疆南北各处被毁城池一律修复,如“库车旧有汉城甚小,年久倾圯,东面外环回城,局势颇阔。易开俊会同善后局员同知魏炳蔚查看形势,西北两面均仍其旧,其南城及东北,东南应改筑,城周千三百三十四弓,墙高一丈八尺,四隅炮台纵横四丈四尺,四门城高四丈八尺。雄阔伟壮,足称南疆重镇。”左宗棠还把修筑城镇与环保绿化,环保绿化与发展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每修筑一处城镇,都要求士兵在城镇周围、路边、河边和院落内种植树木。短短几年,新疆在左宗棠的治理下,俨然变成了塞外江南。甘肃布政使杨昌浚应左宗棠之约去哈密,沿途所见绿树成荫,不禁吟诗一首“: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5.左宗棠开发新疆对目前“西部大开发”的启示。我国政府制订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保障社会稳定,巩固国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重温左宗棠开发新疆的措施对“西部大开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第一,发展西部地区教育是改变西部落后的关键。从“战略学”的视角出发审视,“教育是国家全局潜力与水准的标志,它是国家的战略标尺”。近几年,国家加大对西部投资力度,但并没有使西部经济增长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其中的原因在于,经济水平的落后归根结底是人的观念的落后。如不从教育抓起,从思想观念上抓起,就不可能解决西部贫穷落后问题。当年左宗棠在新疆就痛感优秀人才的匮乏,一方面地方官员素质不高,造成吏治腐败、行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当地百姓文化素质低,先进的生产技术很难在民间普及,加剧了新疆的贫穷和落后。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国家在财政上支持西部的同时,还要制订出相应的政策,鼓励西部地区发展教育,同时以优惠的政策把东部相对过剩的人才资源吸引到西部去。
第二,大力开展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发西部的根本。西部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极度缺乏,给农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兴修水利、引水灌溉和对水资源合理的开发与保护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水利事业的发展,可以改善农业环境,提高粮食产量,直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交通道路建设可以加强各地间的联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的融合。当年左宗棠用兵西北,倍感头痛的问题就是通往新疆的道路不畅,给养接济困难。我国著名史学家秦翰才就认为“,倘有良好的运输系统,迅速的交通工具,新疆何至贫穷到这地步。……建设西北,无疑的仍以发展交通为首要。”解放后,尽管新疆的交通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新疆交通整体水平仍落后与全国平均水平,即便是考虑到新疆地广人稀因素,按照人口和土地面积计算的铁路和公路网综合密度也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8.3%和85.2%,东部地区的55.2%和56.6%。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新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国家应加大对新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改良新疆的投资环境。
第三,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农、牧、工、商综合发展是建设西部的重点。左宗棠在治理新疆之所以取得较大成就,是因为他能结合当地实际发展农牧业,同时还开办了近代工业,积极发展商业和边境贸易。今天我们看到,我国新疆有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区,有以畜牧业为主体的游牧区,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实行农牧并举的政策。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农业,调整农业结构,使农业在新疆社会经济结构的主导地位得以完成。新疆地区还是中国石油矿产资源的聚宝盆,为传统的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新疆有着5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占全国陆路边境线总长的1/4,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联结中亚、西亚、南亚和东南欧的重要通道。历史上这一地区就有着与俄罗斯、印度等国友好通商的传统。多年来,国有企业一直是对外贸易的主力军,2001年国有企业对外贸易额仍占全疆对外贸易额的80%,限制了新疆对外贸易多样化发展。在这里,左宗棠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认为,政府的责任在于疏导,为民间商人建立好的贸易环境。因此,我们应选择一批有实力、能够积极适应周边国家投资经营环境、寻求投资合作机遇的民营企业作为对外贸易的生力军,它们经营管理灵活,容易更快地接受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能够为新疆发展外向型经济创出新路。
第四,保护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必然要求。新疆生态环境虽几经治理,虽有一定的改观,但总体上仍十分脆弱。在开发建设中,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关系,把中长期保护与解决当前重大环境问题结合起来。以治水为中心,植树种草为先导,改良土壤为基础,重大工程为依托,划分生态治理区域,统筹综合治理,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逐步解决干旱、盐碱、风沙、污染等生态环境危害。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状况,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