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西北是左宗棠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清同治五年(1866)九月,左宗棠由闽浙总督调任陕甘总督,翌年六月抵潼关,至光绪六年(1880)十二月离兰州赴京,其在西北生活共计12年又8个月,其中从同治八年(1869)五月至光绪六年(1880)十二月期间,除有两个月在哈密外,在甘肃达11年半之久。在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支配下,左宗棠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无所畏惧的宏大魄力和超乎常人的胆识,克服当时极端腐败的政治环境所造成的种种困难,经营西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期间左宗棠的一些实践活动与思想观点,至今有着重要的资政作用。
一、左宗棠在西北的主要实践活动
(一)军事活动
用兵陕甘(包括今宁夏、青海)。时陕西反清军事力量有三:一是西捻,在陕、豫、鄂边境流动;二是反清回民起义军,集中于“秦陇要膂”的陇东董志塬;三是陕北反清武装。甘肃反清回民起义军有四大势力:河州(今临夏)马占鳌、灵州(今灵武)金积堡马化隆、西宁马桂源兄弟、肃州(今酒泉)马文禄,与占据陇东董志塬的陕西回民起义军亦通声气。左宗棠部入陕后,于同治七年(1868)七月“平定”西捻。同年十月,进攻陕北反清武装,至十二月攻克靖远县镇靖堡,陕西农民起义失败。次年左军入。同治八年(1869)三月,董志塬陕西回民起义军20余万被左军击败。同治八年(1869)五月至同治十二年(1873)九月,左军先后发动金积堡、河州、西宁、肃州四个战役,残酷地镇压了陕甘回民起义。
收复新疆。同治三年十二月(1864年元月),中亚浩罕军事头目阿古柏趁新疆混乱之机侵入南疆,至同治九年(1870)十一月占领乌鲁木齐和吐鲁番,占据新疆大部分地区,在喀什噶尔(今喀什)建立“哲得沙尔”(意为七城)汗国的反动政权,并先后与英、俄签订条约,奴役新疆人民。而俄国则于1871年武力侵占了伊犁地区。整个新疆被外敌所占据。光绪元年三月二十八日(1875年5月3日),清“六百里加急”谕旨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全权收复新疆。光绪二年二月二十一日(1876年3月16日)左宗棠率亲军自兰州西进,于三月十三日(4月7日)抵肃州,制订“缓进急战”进军战略,投入新疆第一线作战的计80多营近4万人,先后出关入疆与阿古柏侵略势力作战。从光绪二年夏(1876年6月初)开始,到光绪三年底(1878年1月)结束,不到两年时间,天山南、北两路除伊犁地区外全部收复。
光绪六年二月(1880年3、4月间),左宗棠拟定了三路出击、收复伊犁的军事方案,计划集中3万精兵收复伊犁。光绪六年四月十八日(1880年5月26日),他率亲军1000多人离开肃州,向哈密进发,为表示抗俄决心,“舁榇以行”。在以左宗棠为首的爱国力量支持下,清廷改派曾纪泽与俄重开谈判。帝俄慑于左宗棠军威,终于改约,交还了特克斯河谷2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和通往南疆的穆札尔山口。至此,沦陷十多年的新疆,包括被帝俄侵占的伊犁地区,终于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二)政务活动
主张新疆建省。新疆收复后,左宗棠先后5次上奏清廷,坚决主张建置新疆省。清廷终于在光绪十年(1884)正式建新疆省,使新疆彻底改变了地方头人统治、各自为政、中央政令军令难以贯彻的局面。
兴办屯田。左宗棠到西北后,民屯、军屯并举,大力实行屯田政策。兵屯收获的粮食归营中作价收买,价款分给种田兵。兵屯土地如有业主来认领,即还给业主。招徕流亡民众,给以口粮、种籽、耕牛、农具,让其耕种,收获粮食,也归营中作价收买。西征军从进入甘肃,一路进军,一路屯田。进入新疆后,兵民屯田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绩。
严禁鸦片。左宗棠把禁种鸦片作为一项要政,不遗余力认真实施,指令由地方官吏四处搜查,发现烟苗,一律铲除。宁夏府查禁不力,将一府六属除宁灵厅外,主要官员分别革职、撤任、开缺另补、撤销保案,一并查办。在其离开时,甘肃境内已没有烟苗。
整饬吏治。清至同、光之时,腐败已甚深。左宗棠认为“惟吏治不修,故贼民四起”。因此,采取“察吏”、“训吏”、“恤吏”的措施整顿吏治。1872年在兰州精心选编论吏治的文章18篇,编为《学治要言》散发各级地方官吏阅读,要求做到“爱民”、“清廉”、“勤政”等。对贪吏则严惩不贷,先后将贪吏周武濂、周大健劾办,将冒销赈粮的甘肃总兵周东兴军前正法,将署徽县县令杨国光因“一意营私”亦予以惩办,为杨开脱罪责的官员也“记大过”和“永停差遣”。同时,结合吏治整顿,整理田赋、整理盐务、整理茶务、整理厘金,对财政混乱及不合理状况进行了全面整顿。
(三)经济文化活动
修路种树。左宗棠总督陕甘后,所部从进入潼关即开始整修道路,由东而西,横贯陕甘两省。入疆后,继续向西,北路一直到了精河,南路直到喀什噶尔。道路一般宽3至10丈,跨山越岭,削山填沟,逢水架桥。仅平凉属境内修筑大小木石桥29座,会宁境内19座。路旁则种植树木,一般两行至四五行,仅从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600多里间就种植成活26.4万多株,“自泾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至今仍称“左公柳”。
开渠凿井。左宗棠在主持西北军政期间,发动军民,筹集款项,从陕西、甘肃,到新疆,大力兴办水利,修渠打井,成果卓著。其中重要的如命王德榜部在临洮所修的引抹邦河(今称漫坝河)灌溉临洮川之渠,数千兵勇修建,“自同治十二年六月中旬至十三年五月底近一年,长七十里”,灌溉临洮南北两川土地数十万亩,是当时一个很大的工程。
振兴农桑。左宗棠注重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他曾提倡推广区田法,总结推广兰州秦王川压沙耕作法。在平凉试验推广种水稻,亩产达四五百斤。引进推广棉花种植,在陕、甘大面积发展。又大力倡导发展蚕桑,从湖州两次运桑苗到新疆,招雇60名蚕桑技工到新疆推广技术,使新疆蚕桑业大发展,所产绸缎可与浙品相媲美。
创办近代工业。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兰州创建甘肃制造局,主要生产枪支弹药供部队使用。于光绪元年设立兰州火药局。生产的火药好的可做枪药。于光绪三年筹设甘肃织呢总局(在今畅家巷),光绪六年九月开工投产,共向德国购进纺机3架,织机20架,洗毛机3架,及和毛、烘毛、刮毛、修毛、染色、磨光等机器以及24马力和30马力蒸气发动机各一架,共投资银301312两。聘请德国人李德和满德为总管,另有德国技工5人。这是中国第一个机器生产的国货工厂。于光绪四年在新疆创设库车火药局和阿克苏制造局,生产枪炮及火药。于光绪五年夏在肃州请德人米海里为技师,在文殊山采金。后又先后在新疆开办库尔勒南金场,库木什东南铅场及几处铁矿。
兴办书院。左宗棠在兰州时,每年向兰州书院捐俸银两千多两,给书院90名诸生发给膏火费用。倡导、鼓励各级地方官兴办书院,一时各府州县几乎全部创办和恢复了书院。又于同治十三年命地方一律兴办义学。仅从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六年(1880)的11年间,就新办或修复重办书院30余所,创设各级各类义学320余所。
乡试分闱。甘肃自康熙二年(1663年)从陕西划出建省后210多年间,乡试仍旧与陕西合并举行,贡院在西安,甘肃学子参加乡试十分不便。他奏请朝廷甘肃乡试分闱,单独在兰州举行,获批准。于光绪元年举行甘肃分闱后第一次乡试,与试者约3000人。至光绪二年,他又奏准每科甘肃乡试定额为40名,使甘肃每科有40名举人,大大振奋了甘肃学子。分闱后,甘肃于光绪二年另设学政,各州府实行岁科分试。
开辟公园。左宗棠第二次驻节肃州(今酒泉)期间,捐出二百两银子,将酒泉疏浚为湖。湖中留有三个沙洲为岛,岛上修筑亭台。又买鱼苗一万余尾放养湖内。环湖筑堤,周围三里,栽种杨柳花树。光绪五年(1879)五月二十日,酒泉湖建成,向游人开放。后人称酒泉湖为“左湖”,以志纪念。
二、在实践中提出的若干思想观点
(一)关于军事思想。“兵之用在精,兵之精在将”。左宗棠主张“兵不可多”,强调“治兵,以选将为要”,“有强将无弱兵”。“选将之方,朴谨为要”,“非勇锐不足以振军威,非端廉不足以明纪律”。提出“治军首重得人,用才贵于善任”。
“整军,乃可经武”。他认为“用兵最贵节制精明”。“临阵胜负只争一刻功夫”,“而本领长短却在平时”,因而“‘训练’二字不可偏废。”“练兵之要,首练心,次练胆,而力与技其下焉者。”“驭军之道,纪律为先。”“纪律严明,方期军民相安,诸事应手”,“不但此时易以成功,即后此长治久安亦基于此。 ”“规摹局势,先后缓急”。他认为“用兵一事,在先察险夷地势,审彼己情形,而以平时所知将士长短应之”。制定战略计划,须“规摹局势,先后缓急”。收复新疆,他“筹布出关大略”,认为“关内关外用兵虽有次第,然谋篇布局须一气为之”,提出“此次进兵,先北路而后南路”,“致力于北而收功于南”,最后集中力量收复伊犁。西征军“将士心目中皆有全局洞贯之象”,“师行顺迅,扫荡周万数千里”“一气卷舒”。
“缓进急战,慎以图之”。他说,“自办军务以来,拿定主意,宁肯缓进,断不轻退”,主张“用兵之道宜先布置后路,后路毫无罅隙可寻,则转运常通,其军情自固。然后长驱大进,后顾别无掣,可保万全”。强调“慎之一字,战之本也”,宜“缓进急战,慎以图之”。“以缓进急战为义,可以制胜矣”。
(二)关于经济建设
“师选人之长还以治之”。左宗棠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以自强。他说,“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中不如西,学西可也”。当今自强之策“非师选人之长还以治之不可”。提出“凡铁路、矿务、船炮各政及早举行,以策富强之效”。指出“泰西各国艺事有益实用者,火器而外,水器为精。西北水利不修,农功阙略,关陇同病,陇又甚焉。如令艺局生徒到各国时留心研究,择其佳者携至中土,照式制造,裨益实多”。
“官办开其先,商办承其后”。在矿产开采上,他认为“惟官开之弊,防不胜防,又不若包商开办,耗费少而获利多。似须以官办开其先,而商办承其后。而“以官经商,可暂不可久。”指出“为民先求利用”,“与民争利不若教民兴利之为得也”,主张企业商办,使“民利仍还之于民”。他提出的“不夺民间固有之利,收回洋人夺取之利,更尽民间未尽之利”的主张,是极有战略眼光的。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他认为“农桑者天下托命之具,大利之原,而国家无尽之藏也”,自负“平生以农学为长”,主张以农为本。他作为封疆大吏,于军务繁忙、戎马倥偬之中,仍不忘农事,“劝农耕垦”,“劝谕农民广种草棉,设局教习纺织。”
“ 西北之利,畜牧为大。”他依据西北许多地方高寒广阔的特点,指出“西北之利,畜牧为大;而牧利又以羊为长,其毛可织,其皮可裘,肉可为粮,小民日用所必需也,何必耕桑然后致富?长民者因其所利而利之,则讲求牧务,多发羊种宜矣。”
“治西北者,宜先水利。”他指出:“西北素缺雨泽荫灌,禾稼蔬棉专赖渠水”。“治西北者,宜先水利,兴水利者,宜先沟洫,不易之理”。“水利所以养民,先务之急,此为最切”。
(三)关于振兴教育
“兴教劝学”,“经正民兴”。左宗棠认为“人不悦学,不及时兴教劝学,祸患何可胜言!”“塾师非仅因安置寒士起见,兴教非仅因文章科第起见。”“经正民兴,人才从此出,风俗亦从此厚矣。”“兴教劝学其效将有可睹,于世道人心非小补也。”
“读书明理”,“经世致用”。他主张“读书者,为能明白事理”,而“不在科名一路”。“读书明理,讲求作人及经世致用之学”,“多读有用之书,讲求世务”。“读书作人,先要立志”,“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如果一心向上,有何事业不能做成?”
“延致洋师”,“赴西游学”。为培养懂得西学的人才,左宗棠首创“求是堂艺局”,明确提出“艺局为造就人才之地”,“延致熟习中外语言文字,教习英、法两国语言文字、算法”,“选少年颖悟子弟习其语言、文字,诵其书,通其算学,而后西法可衍于中国”。并主张“遣人赴泰西游历各处,藉资学习,互相考证,精益求精”。“不独英、法、均应遣人前往”学习,凡有技术可学的国家,“尽可随时斟酌资遣”。
(四)关于从政之道
“为政先求利民”。左宗棠提出“为政先求利民,民既利矣,国必兴焉”。他曾赋诗说,“国无苛政贫犹赖,民有饥心抚亦难”。指出“器久不用则蠹,政不常修则坏”,“视民如伤,当铭诸心”。
“廉耻信义,刚明耐苦”。左宗棠指出:“天下之乱,由于吏治不修;吏治不修,由于人才不出;人才不出,由于人心不正。”所以,“吾察人颇严,用人颇缓,信人颇笃。”他要求为政者必须“廉耻信义,刚明耐苦”,一要廉洁,二要有才,即是“廉干”之人。
“以民事为急”。他提出:“官无论大小,总要有爱民之心,总要以民事为急,随时随处切实体贴。”“专讲应酬,不干正事,沾染官场习气者,为下。其因循粉饰,痿痹不仁,甚或倚任丁役,专营私利者,则断不可姑容也。”
“勤俭忠厚”。他提出“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惟崇俭乃能广惠”。并身体力行,贯穿一生。
应当指出,左宗棠镇压太平军、捻军,镇压陕甘回民起义,无疑是反动的。但他经营西北的实践与思想,在许多方面是有进步意义的,对于我们研究西北,实施开发重点向中西部转移,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