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曾国藩为何成为冠绝一时的符号(上)
作者:心放
【摘要】曾国藩为什么一热再热,为什么关于曾国藩的书摆在了政界、商界、军界、知识界等方方面面人士的案头,而且二十余年持续不衰呢?曾国藩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智慧的呼唤,说明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自己源远流长绵绵不绝的文化和智慧的深深的渴求,以及在新的形势下文化重建、再生的需要。
  今天是2006年12月23日,眼看就要进入21世纪的第八个年头了,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近二十年的思想文化现象,我们不能不感叹,在所有的思想文化、历史人物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有曾国藩对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所产生的影响大,关于曾国藩的书是一出再出,一热再热,至今不衰,而且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响遍中国大地的“经商要学胡雪岩,从政要学曾国藩”的口号至今还在中国的上空盘旋。

其实,对于曾国藩的推崇,不是自今日始,而是在他生前已经开始了,他的发迹以及身后的影响,在近百年的中国历史上堪称一大奇迹。颂扬他的人甚至说,孔圣人所言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他兼而有之,集精神偶像与事业偶像于一身。

曾国藩以内圣之功,收外王之效,治心修身,兼具儒、道、佛之奥旨,这一点引起了早年毛泽东的注意。在毛泽东早期的笔记式日记《讲堂录》中,有许多曾国藩治心方面的格言警句,如“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折”,“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

曾国藩治心修身的成功,也同样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本世纪二十年代,蒋研读曾国藩的各种文集、遗集后,有感于“其苦心毅力”“足为吾人之师资”,准备围绕“治心”的内容,“摘其言行,可以为后世佳臬者,成为一书”,以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但名将蔡锷先行一步,已编成《曾胡治兵语录》,并由梁启超作序,于1917年在上海发行。蒋介石对于蔡锷所编的书表示满意,但觉得缺少了最重要的一部分,即曾国藩“苦心毅力”得以成功的内容语焉不详。在他看来,这等于没有挖掘源头,于是“择曾胡治心之语之切要者,另列一目”,认为这样就“可为后世法”。

曾国藩是剿灭天平军的刽子手,杀人如麻。外号“曾剃头”。然而,为什么这个人竟受到如此的推崇呢?而且是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推崇呢?这与曾国藩的学问息息相关。

  曾国藩的大学问是什么?

曾国藩留下的传世之作,无非是日记、书信而已,其中所记载的多为扫地、养鸡、种菜之类的琐碎之事,这里面难道还有什么大学问吗?

其实,这里面讲的是克己之道。而这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为仁”。曾国藩的克己功夫达到了令人望尘莫及的地步。例如,每夜临睡洗脚,是他父亲行之四十年、他自己学习后坚持七年认为大有效果后告诉弟弟们如法遵行,并写进曾门家规中去的。“饭后三千步”他试行一年,认为很有效果,决心“自矢永不间断”,他还肯定地说,如果身体弱的人行之三个月,“必有奇效”。

曾国藩把苏东坡看作人生的榜样,尤其是对他面对困境、绝境时的达观,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对于他的长寿良方四箴,每天临摹数次,这四句良方是:

无事以当贵,

早寝以当富,

安步以当车,

晚食以当肉。

曾国藩从中国几千年的各类圣贤中,选出上自孔孟下至顾(炎武)、王(念孙)等三十三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并为每个人做传,又令儿子曾纪泽为三十三人画像,取名《圣贤画像记》,这可以代表曾国藩的学有本源。

曾国藩平生“不蹈空言”,注重实效。对于治心也不是仅仅阐发理论,而是归于实践。他说“吾辈治心治身,理亦不可太多,知也不可太杂,切身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两句,所谓守约也。”

当他发现自己有说话多且不当的毛病的时候,就在日记中记下,要求自己务必克服这个缺点。

这样的克己功夫有什么用吗?它练就了曾国藩的静与定的非凡的功力。

什么是静?就是诸葛亮所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什么是定?就是苏东坡所说的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神定气闲,指挥若定。

这样的素质为曾国藩成为一个杰出的统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不是将才,他自己指挥打仗往往屡战屡败,例如,鄱阳湖一役大败,曾国藩自己投水自杀,幸被部下救起。此后,曾国藩总结成败得失,深知自己的长处在于统筹全局,而不在于具体指挥打仗,于是,他就把心思和功夫下在了事关全局的大事上。一旦定下正确的策略,就坚定不移地去实施。例如,曾国藩深知,以湘军兵力之少,要打败太平军,就必须坚决拿下天京(南京)的屏障安庆,而后再攻破天京。而朝廷为了救火,时常调动曾国藩的兵力去其它地方解围。这时,曾国藩尽管不敢抗命,但是他一方面表面上执行朝廷的命令,应付过去,一方面坚定不移地贯彻自己既定的正确策略,毫不动摇。做到这一点何其难也,因为他要面对朝廷的巨大压力和朝臣的攻击、诽谤。正是因为曾国藩练就的克己之功,才使他具有了这样“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超群绝伦的素质。

  做自己的统帅

一个人、一个团体,要战胜敌人,取得胜利,首先就要战胜自己,连自己都无法战胜,成为自己的情绪的俘虏,怎么能够战胜别人呢?洪秀全自从打下天京后,就再也没有走出天京一步,整日被成群结队的美女包围着,声色犬马,这怎么能够带出精兵强将,又怎么能够常胜不衰呢?

其实,人的内心时时刻刻有两个不同的自我在打架、较量,看见一个美女,真想为我所有,这是一种念头。而立即想到这本不该为我所有的,而且这个念头必须打败前一个,不然就会出问题的。例如,曾国藩面对朝廷让他出兵救援的命令,面对着剧烈的内心冲突,不执行吧,违抗朝廷的命令,后果可想而知,执行吧,就会破坏他的整个战略部署,后果不堪设想。这两种想法在激烈交锋,不亚于一场激战。这就是头脑里的战争,两种不同的想法是不同方的心兵。

其实,心兵这个概念并不是笔者的《心兵法》最先提到的,最早可见于庄子的论述。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著名的《论语别裁》中说“克己,就是心理上起了争斗的现象,在庄子的观念中叫做‘心兵’,心里在用兵,所谓天理与人欲之争,以现代语汇来说,是感情与理性的争斗,我们一天到晚都在这种矛盾之中。”

也就是说,我们的内部有两种心兵,一种是红军,一种是白军,你一定要让红军战胜白军,不然,你就是个失败者。从这一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将军,是自己的统帅,我们要做的是能够打赢自我的战争的将军和统帅。曾国藩就是这样的统帅,而洪秀全是在自我的战争中首先败下阵来的不足挂齿的统帅。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心兵法其实并非笔者杜撰,而是早在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的灵魂之中早已存在的,只不过是今天的心兵法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精神和内涵,赋予了科学的质地而已。

如果问曾国藩使用的是什么兵法?那么可以毋庸置疑地说,他使用的是心兵法,而孙子兵法则被排在了其次。这并不是说心兵法就超过了孙子兵法的影响力。而是说客观地讲,一个能够使用孙子兵法的统帅,其先决条件是能够善于使用心兵法,如果心兵法还没有学会使用,那么即使对孙子兵法倒背如流,也是纸上谈兵。如此说来,我们就恍然大悟,为什么不仅是蒋介石对曾国藩奉若神明,而且是毛泽东也对曾国藩佩服不已!


下载全文:
 
来源: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