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仁,字退庵,号静山,慈利县柳林铺人。一八六七年二月一日(清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出生。父亲孙开华(即孙九),是入闽的湘军将领(后官居一品提督之职)。
一八八四年中法战争爆发,其父当时担任福建陆路提督之职,负责镇守沪尾(今台湾淡水)要地。当法国侵略军封锁台湾岛时,年仅十七岁的孙道仁,出于民族大节和支援父亲等守军打击外国侵略者的需要,从福建秘密雇请帆船,假扮渔民,将其弹药军火藏在船舱夹层之中,渡海接济驻台湾的守军。这一机智勇敢的行动,受到当时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好评并委派他在前敌营务处任职,负责前敌军营行政,后奏朝廷保加四品官衔中法战争结束后,孙道仁以荫生(袭父功)赴北京考试,被录取,任命为京府通判职衔,分发到顺天补额。他年轻好学,精明能干,被朝廷所赏识,委以重任。一八九○年调颐和园海军水操内学堂任办事官,受到不少汉族官吏的羡慕。一八九一年,热河发生了金丹道农民起义,朝廷派兵镇压,命孙担任后路运输军饷事务,由于运输及时,满足了军营需要,得赏三品衔,以知府资格分发到福建补用。不久,又晋升为道员,仍留在福建补官。一八九三年八月,父亲病故,遂回慈利安葬守孝。
一八九四年,中日战争爆发之后,被湖南提督娄云庆调用,委以总官庆字全军军营行政之责,并兼统庆新五营,驻防岳州(今岳阳市)。中日议和后,因局势缓和被解去职务。一八九五年,由闽浙总督边宝泉召回福建,委以会同督办善后局之责。一八九七年,统带福胜中前两营。一八九八年,受闽浙总督许应騤委任总办全闽营务处之责,并统领胜步炮营等,驻扎省城。不久,又兼统福强水陆全军之责。一九○○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后,各国驻福建领事联合指名要求孙道仁“出任保护之责”,孙答应承担,并规劝闽督加入“东南互保”,“与各国订约保其商民教士”,又相邀住在福建范围之内的外国商人教士迁居省城,由孙派出两营得力军队严加防范保护。同年,孙奉命率兵镇压浦城的农民起义,并于江山界擒获起义领袖刘加福,得到清朝廷的嘉奖,赏赐二品顶戴。
“辛丑条约”之后,清朝政府倡导办理“新政”,为增强国防力量,设立练兵处,给各省下达命令,扩充兵力组建地方新军。一九○一年秋天,闽浙总督许应騤为提高军队素质,经奏呈朝廷同意,派孙道仁东渡日本参观日本军队的军事演习,考察日本陆军军事教育等事宜。孙参观考察回国之后,即与许商讨如何建立学堂培养军队骨干力量,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素质等问题,决定立即开办福建武备学堂,并以孙为总办,聘请日本士官、教习担任该学堂的军事教员,其教学、管理均仿效日本的制度。孙吸取日本的先进经验,做到取长补短,外为中用,学生的学习成绩良好,毕业后去北京考试,大多名列前茅,各省争相聘用,各省新军中担任标统(相当团长)、管带(相当营长)的不少。孙在办学堂的同时,又着手建造陆军营房,购买新式枪炮,藉以安定军心,增强军队实力。一九○二年,福建省组建常务军左右两镇(师),以孙本部及福强军步兵数营编为左镇,任命孙为左镇统制(相当师长),一九○三年闽浙总督许应睽被朝廷免职,孙也因与许相互关系密切,为藩司所中伤,解去左镇统制职务,降为通判补用。但因办学颇有政绩,仍担任武备学堂总办兼管督练营务处之责。没有多久,所嫌之事真情大白,仍官复原职。一九○四年,湖南籍人李兴锐督闽,命孙为常务军右镇统制,并兼任长门炮台统领。李兴锐调离福建后,清军将军崇善(满人)兼任闽浙总督之职,孙的右镇统制及长门炮台统领的职务被解除,改任军政局负责人,仍总办武备学堂。由于他几经易职而并无怨言,且忠于朝廷,政绩突出,一九○五年初,清廷“特旨”孙代理福宁镇总兵,并奉命筹备办理改编常备军等事宜。为改编常备军,他往河间府参观秋操后,又去上海、湖北等地考察兵工厂。十一月,清朝廷正式升孙为福宁镇总兵(二品)。孙到朝廷向皇帝谢恩,朝廷赏其福字。当问及湖北张之洞的枪炮厂和袁世凯部的秋操情况时,孙一一作了回答,并谈了个人的建议,且一再表示竭力效忠朝廷。不久,孙又世袭骑都尉之衔。一九○六年孙被任命为暂编陆军第九镇统制,成为福建省军界的头面人物。一九○九年,因其军务繁忙,解除练兵处和武备学堂总办的职务。又因办学有方,政绩显著,朝廷赏加提督衔。一九一○年奉命驻厦门重要港口,“照料保护”美国来华“游历”舰队人员,事后又往安徽参观八、九镇会操(军事检阅),进京被皇帝召见,得赏陆军副都统衔。一九一一年清廷正式任命孙道仁为福建提督,赐一品衔,是我国少有的父子一品(其父孙开华亦系一品官衔)之例。
一九一一年十月,武昌首义告捷之后,福建革命党人彭寿松等在新军中积极活动,发展革命力量,建立“军警同盟会”,在暂编陆军第十镇中发展了很多会员,第二十协协统(相当旅长)许崇智是同盟会的骨干,第三十八标标统(相当团长)杜持倾向革命并和革命党人有着密切联系,当武昌起义成功之后,都积极准备起义。当时清廷旗兵驻福州将领扑寿,为阻止革命起义,大量制造恐怖活动,在福州各个城门、主要街道、路口,遍地埋设炸弹,还企图把所有新军将领诱骗到将军署集中坑之,孙作为新军将领的头面人物,是旗兵要首先除掉的对象。孙得知消息后甚为震惊,以大势所迫,遂于十一月五日由革命党人相邀在马江一船中,分析了当时形势,估计了发展趋势,商讨应急起义等事项,由彭寿松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并与革命党人林琛等会同研究布署起义的各项工作,于八日发出密令,命令第二十一协协统许崇智担任前敌总指挥,分途部署进攻和堵截部队,选择以于山为总攻阵地,各革命社团亦秘密配合。九日拂晓,新军正式宣布起义,孙到于山亲自指挥督战,经过激烈的战斗,杀死了清廷旗兵将领扑寿,闽浙总督松寿见大势已去遂吞金自杀,所有旗兵投降,起义获得了成功。十一月十一日福建临时政府成立,同盟会福建分会会长郑祖荫等推荐孙道仁为中华民国军政府福建省都督。翌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后孙道仁被任命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继续担任福建省都督职务。
推翻帝制的革命虽然成功了,但革命队伍中缺乏严密的组织纪律和团结统一,一部分革命党人居功自傲,新政权内部各派力量争权夺利,局势混乱。参事会会长彭寿松尤为居功傲人,认为福建的革命成功,系他一人的功劳,目无他人,甚至把都督也不放在眼里。因而矛盾不断激化,都督府的民政科长蒋子尊和福州《民心报》经理黄家成等,先后遭到彭的暗算,被彭的手下人杀害,由此引起了社会的混乱和舆论的公愤。孙作为都督也无能为力,只得通电袁世凯、黎元洪等,要求派员去闽进行调解,不久,袁派岑春煊乘舰船带兵入马江,彭见势不妙被迫去职,孙等得以暂时安定。
一九一三年七月,“二次革命”爆发后,李烈钧在湖口通电讨袁,安徽、湖南、广东等省先后宣布独立。福建省里各方群情激愤,警界派代表向都督府请愿,要求宣布独立。孙见袁世凯来势凶猛,又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思想犹豫不决。他对各界代表讲:“这个事体关系重大,必须内部布置充实,才可举行……”当时驻闽陆军第十四师师长许崇智约同刘通、黄光弼等人去见孙道仁,多方劝说,讲明利害,要求尽快作出决定,孙遂于七月十九日和许崇智联名通电各省,“袁氏派兵迫赣,赣省既已率先,吾闽岂容后义,特令各界会议,即日与北京政府断绝关系”,宣布福建独立。“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于八月九日宣布取消独立,并致电袁世凯请罪,将独立一事,完全推责于许崇智一人身上。当时袁一面复电安慰孙道仁,一面积极裁减福建的军事力量,并调刘冠雄带领李厚基的北洋军第十七旅进驻福建控制局势,遂将湖南,江西籍在福建的军队尽数遣散,接着下令裁撤福建都督府,委任李厚基为福建护书使,行使都督权力,孙被迫去职,入京接受袁世凯的审查。孙在北京接受审查期间,得知在闽深交好友原福建盐场知事饶汉祥,已担任袁的参政院参政,遂托饶在袁世凯面前为其说情“辩白”,袁果然听信饶言,又经陆军部调查证实,说孙当时宣布讨袁,确“有不得已之苦衷”,于是发布命令对孙“特予免议,以示宽大”。
一九一四年,孙获批准回慈利原籍后,为尽孝道,予父修墓。一九一六年与姚生范等人合资开采铅矿和雄磺矿,孙任总理,姚任协理,并在慈利、津市、长沙设立公司,从事实业开发。
一九一六年六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因黎对孙有较深了解,遂于一九一七年任命孙道仁担任总统府高等顾问。不久黎元洪下台,孙也随之解去职务。一九二二年黎元洪复任大总统,特任孙为永威将军,孙奉命前往甘肃、新疆等地查勘禁烟,一九二三年事毕回京销差时,遇黎再次被迫退位,孙失去依靠,只得告老回籍。晚年应女儿女婿相请,居住厦门,一九三五年病逝,享年六十有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