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场的贪污腐败,成为普遍现象,国家病入膏肓。左宗棠性格耿直,不愿同流合污,晚清官场似乎无他的生存土壤,他原本不可能有多大作为。事实恰恰相反,左宗棠始终受到重用,官至一品,荣耀至极。左宗棠凭什么立足呢?
咸丰二年(1852年),左宗棠进入湖南巡抚张亮基幕府,张亮基几乎把所有权力都交给他。半年后,张亮基被调走,左宗棠退出幕府。新任巡抚骆秉章上任,正值民变四起,骆秉章难以应付,三顾茅庐,把左宗棠请出山。“国家固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即由此而来。此话虽有夸张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左宗棠的做事能力和不可替代性。
左宗棠做过不少实事,他创办福州船政局,是近代中国最早具有现代意义的造船厂。他任陕甘总督时,创办兰州机器制造局,有人戏称是最早的“西部大开发”。左宗棠还在西北大力治理生态,他的军队就是一支义务植树大军,部队开到哪里,绿树种到哪里。时至今日,“左公柳”早已绿树成阴,造福后人。
1864年,新疆发生武装叛乱,中亚浩罕国的阿古博乘机入侵,沙皇俄国和英国趁火打劫,都想利用阿古博侵略中国。
面对边疆危机,清政府无力顾及。几年时间,阿古博已经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沙皇俄国侵占了伊犁。
左宗棠忧心如焚,他主动请缨收复新疆,可是,遭到李鸿章等人的强烈反对,清政府内部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由此引发“海防与塞防之争”。
李鸿章的理由是:“海防”重于“塞防”,此时,国家财政困难,国家应该把有限的财力用于“海防”。
左宗棠一方面坚持寸土不让,另一面强调“海防”与“塞防”并重,此时,海上并无战事,正是收复新疆的大好时机,时不我待。
最终,清政府采纳左宗棠的意见,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临危受命,首先整顿军务,筹备粮饷,然后指挥大军,西出玉门关。此次出兵,左宗棠年近古稀,抱定必死之心,命部下抬着自己的棺材随军前行。
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西征军士气高涨,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加上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战略方针,侵略军一败涂地。在左宗棠的军事威慑下,沙皇俄国不得不与清政府重新划定边界。至此,沦陷14年之久的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一生不谈和议事,千秋惟有左文襄。”左宗棠死后,有人写了这副挽联,也是对他性格的恰当总结。
在处世技巧上,左宗棠远不如曾国藩,这丝毫没有影响左宗棠建功立业。原因只有一个,他会做事,别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