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院读书
熊希龄字秉三,籍贯湖南沅州府凤凰厅人。出生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他17岁,在厅考取秀才之后,前来沅州府秀水书院(院址在芷江县北门),继续深造,当时沅州府太守朱其懿(江苏宝山县人)兼任秀水书院山长,主讲经史子集,山长每月或每旬出文题诗题,叫学生撰作,呈送山长评定甲乙,规定在若干名以前,给以奖金,其数目视书院财产之丰啬为断,而全县每年总有若干次收缴全县士子之诗之文,故能力优越之人,常常每月可得奖金数次,维持个人生活,无须交纳书院学费。另外,书院是有学田的,学田是当地人民对于书院所捐助的田产,以其租息供书院的一切开支,故山长和监院的薪金,都由院产供给。
二、对联得妻
朱太守有个妹叫朱其慧,生得非常美丽而且才学也好,诗词歌赋无一不精。那时、正待字闰中,朱太守为了替妹选择佳婿,特出对题,上首半边对联,联云:“养数盆花,探春秋消息”,交给学生应对。所有秀水书院学生,纷纷应征,人人都想一显才华,熊希龄随着大流,稍加思索,即提笔一挥,很快把下半联对好了。朱太守从所有下联当中,选择一下,交给妹妹亲自评定,朱其慧仔细过目之后,选中了熊希龄对的下联,联云:“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朱其慧指着熊希龄的下联说:“此人才华出众,前途无量”,于是朱太守逐将妹妹朱其慧嫁给了熊希龄。后来熊希龄晋省中举,到京会试,成为清末进士,从此飞黄腾达。此一段文字姻缘佳话,传流至今。
三、割须续弦
熊希龄自与朱其慧结婚后,两人感情甚笃、互相尊敬,互相体谅,家庭生活,非常融洽。可惜朱其慧身体太弱,时为病魔缠绕,熊希龄荣取进士之后,朱其慧竟一病不起,不久仙逝,遗有二女一子,大女名熊湘,二女名熊芷,三儿的名字记不起了,因他生来气血不和,凝滞经络,肢体失养,痿痹不用,形成废人,不知所终。
熊希龄丧偶之后,为了怀念爱妻,鳏居多年,不肯续弦,并蓄长须,持手杖,表示洁身自爱。公元1936年,熊希龄已是66岁,那时他是北京香山慈幼院院长,又是社会名流。有一次,他来到上海,经人介绍,认识了毛彦文,她是上海复旦大学老师,又是女大学生的辅导,熊对毛非常赏识,一见钟情,对毛竟有求婚之意。毛彦文当时仅33岁,恰为熊的年龄一半,由于熊希龄声誉甚高,毛彦文对其倾慕已久,自无拒绝之理,只是提出一个条件,就是要熊希龄把长须割掉,手杖抛掉,便答允和他结婚。熊希龄认为条件不苛,果然割须弃杖,遂在土海与毛彦文举行了结婚典礼。当时,上海北京各报登了一些贺联。如:
“雄心未已,茅塞顿开”。
“雄”与“熊”字谐音,“茅”与“毛”字谐音、语意双关,可谓谑而虐了。
“以近古稀之年,奏凤求凰之曲,九九月成,恰好三三行满”。
“探朱其慧之慧,睹毛彦文之文,双双如愿,谁云六六无能” ?
毛彦文的女同学冯某,也写了一首贺联云:
“旧同学成新伯母,老年伯做大姐夫”。
以上联语通俗,极尽灰谐,但他们能够冲破当时世俗之而结合,实为不易。
四、宦海浮沉
清光绪三十一年七月,清政府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后来又加派绍英前往外国考察,这就是所渭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事件,为消灭革命势力,提出立宪主张,以迷惑国人。熊希龄受端方选派出任为五大臣出洋随行参赞,在随五大臣在海外走马看花,大开眼界的时候,熊希龄在法国巴黎,闹了一场笑话。一天,熊希龄从外面返回旅馆,匆匆进入房内,推开房门一看,只见一个妙龄金发女子睡在床上,熊希龄以为是梦境,疑幻疑真,正当他想入非非的时候,那个女子也悠然醒来,她睁开惺松睡眼,忽然看见一个黑发黄肤男子进来,大吃一惊,连忙翻身起来,大声呼救,熊希龄更是茫然不解,便说:“这是我的房间,你怎么睡到我的床上来了。”那女子听不懂他的中国话,呼声更加尖厉,许多旅客闻声跑来。其中有与熊希龄同行的梁鼎甫懂得法语,他急忙向女子解释道歉,熊希龄被从房间拉出来以后,还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梁鼎甫对他说:“是你走错了一层楼,外国的旅馆每层楼的布局都是一模一样的,摆设的家具也相同,今天如果不是碰到我,麻烦就更大了”。这件事情传开以后,一时在官场中传为笑话。
戊戌政变时,熊希龄追随康梁之后,曾任湖南长沙时务学堂总办,当时湖南巡抚陈宝箴对熊非常赏识,但顽固派对他则嗤之以鼻,有人嘲之以联云:“四足不停,到底有何能干?一耳偏听,懂得什么东西。”上联影射熊字,下联影射陈字。一次湖南著名经济学家皮锡瑞到时务学堂讲学,熊希龄纾尊降贵,亲自为之摇铃上课,因而有人写一对联嘲讽云:“鹿皮讲学,熊掌摇铃”。
戊戌政变,熊希龄因康梁余党罪名,受到“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处分。因其原籍凤凰厅,地处湘黔边境,所以官方把他发往常德西路师范学堂,带有照顾性质、不久,新任湖南巡抚赵尔巽,以兴学有功之名,替熊希龄开复了功名,并升为候补道。
中华民国成立,在袁世凯当大总统时,熊希龄出任过热河都统、财政总长、内阁总理。公元1927年北伐成功,熊希龄曾在国民政府主持过赈务,为赈救水灾到处奔波。汪精卫当权,弹劾熊希龄是帝制余孽,经外交部长王正廷说项:民国十三年(1924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灵柩停厝在北京香山慈幼院,当时,熊希龄任慈幼院长,护灵有功,请求将功折罪。
七七事变以后,当宋哲元在喜峰口奋起抗击日军的喜讯传来,熊希龄马上组织一个抗日慰问团,自兼团长,率领全团人员和募来的慰问品,前往喜峰口慰问宋哲元和所有前方抗日将士,从而使士气大振。
五、捐资兴学
公元1990年,熊希龄在芷江创办一所职业学校,委托芷江窗友邱昌蕃负责管理,经费、校址、备案均由熊希龄解决,以其翰林第(宅院)的一半,捐作校舍,并捐出部分田产,充作办校基金。公元1903年,学校定名为湖南省沅州务实甲种蚕业学校并招收第一届新生。公元1916年,在熊希龄大力争取和赞助下湖南省政府把湖南省立第二甲种牧业学校,又设在芷江,这样公私立两所农业学校同时在芷江兴办起来。公元1922年,芷江发生大旱灾,田土焦裂,禾苗不生,饿殍遍地,民不聊生,因而务实学校停办。公元1932年,熊希龄委其女熊芷重振因大旱停办近十年的务实学堂。邀约县内教育人士成立校董会,并把熊家田产,翰林第全部房产捐献给学校,将学校更名为芷江私立务实简易职业学校,只设染织、缝纫、蚕丝三科,只招女生,同时学校附设双陵小学。均不收学杂各费。公元1937年务实简易职业学校,改名为北京香山慈幼院芷江附设初级女子中学,(简称香山女中)扩大招生名额。
六、提倡实业
熊希龄担任香山慈幼院院长时,除救济社会上一些无依无靠的儿童,进行收养教育,培养其能,自食其力,以减少社会负担外,同时还提倡实业,发展经济。他在醴陵曾筹办一家瓷器厂,并设校培养制陶人才,使醴陵陶瓷工业,得以发展。公元1937年熊希龄病逝于香港,葬在香港万国公墓。
他在临死之前,曾写信给湘西行政公署主任陈渠珍,请他扶植凤凰的织锦工艺,陈渠珍全部照办,立即设立凤凰工艺厂,大力从事锦缎生产,该厂所生产的锦缎,花样别致,独树一格,畅销海内外,极受顾客欢迎。
传讯,熊希龄二女熊芷,打算把父骨还归凤凰,表示叶落归根之意,自不失人子爱亲之心,希望早日实现,以慰幽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