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鞠躬尽瘁,献身教育
作者:章克标
【摘要】1919年夏秋之交,匡互生在北京高师毕业了,不再是学生了,也就不再参加学生运动。师范毕业,当然要去当教师,他应长沙楚怡小学聘请,去小学校做老师了。他满心想把所学到的东西,在小学里实践,研究出最适合中国当前的教育方式方法及理论。
  在教育界流转实践

1919年夏秋之交,匡互生在北京高师毕业了,不再是学生了,也就不再参加学生运动。师范毕业,当然要去当教师,他应长沙楚怡小学聘请,去小学校做老师了。他满心想把所学到的东西,在小学里实践,研究出最适合中国当前的教育方式方法及理论。鉴于书坊所出版供应的小学课本多不适合于实际使用,他决心自己来试编一套比较切合实用的小学课本,他是安心于这个职业的。

此时湖南省发生驱逐皖系军阀张敬尧的运动。此运动是在11月由毛润芝以湖南省学生联合会为基础,联络教育界和新闻界人士一同进行的。匡互生也是主要成员之一,他还带了炸弹去长沙,想去暗杀张敬尧。后来北方的直皖战争中皖系失利,张敬尧失却后盾,抵不住湘军赵恒惕的进攻,于1920年6月下野而去。于是由湘人谭延闿、赵恒惕来主持湖南省政。谭延闿任督军兼省长,易培基任省长分署秘书长兼第一师范校长。易培基聘请了匡互生去当教务主任,并且十分信任他,委托他主持校务。因易在省府里事忙,不能兼顾一师校里的具体事情。在易培基的支持下,匡互生对一师进行了大改革,使一师面目一新,驰誉全国。

湖南一师的改革,首先以撤换全部原有的教职员开始。原来的教职员,大都是湖南优级师范毕业生,思想比较陈旧,作风比较落后。以易培基校长名义先后延聘了“五四”运动中出名人物来校任教。这些受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人,许多是北京高师毕业的,如匡互生、周谷城、舒新城、徐珏礼、文剑如(即文亚文)、徐德嵘、刘鸣剑、朱恩德、熊梦飞、吴相如(即吴晦华)、孙俍工、彭静仁、王凤喈等,还从浙江一师(当时极为著名的进步学校)聘来了夏丐尊、沈仲九(即沈铭训);还有湖北中华大学毕业的余家菊、陈启天;还有李达、李维汉、陈昌(即陈章甫)、田汉、辛树帜、陈鹿苹、赵景深、汪馥泉、王鲁彦、陈奎生、王人丽、张铁民、樊树棻、赵惠谟、吴芳吉、魏先朴等人;还聘请过一个美国女教员来教英文。其次废除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出现了民主自由的校风。第三尊重言论自由,有问题可以共同讨论、争鸣,不搞一言堂,不行专制独裁。同学们可以各自组织各种结社,形成自由活泼的学风。第四彻底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这是当时教育改革最主要的一点,教材方面清除了颂扬封建的教材,采用反帝反封建的理论。第五招生方面的改革,又以极大的决心,实现中等学校男女同学,开创了先例。湖南一师是省内第一家公开招收女生的,这是很不容易的。教育改革后的。1921年,初始招收女生时,易培基曾把他的两个女儿送到一师就读,以为提倡,此事引起社会上的震动。这样湖南一师的名气传了开来,几乎要超过享有盛名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了。浙江一师在“五四”运动当时,因为校长经享颐的倡导,学生站到思想战线的第一线,以施存统的一篇《非教》的文章,招到了旧派的顽固反对,以致由省教厅出面干预,罢免了校长及解聘四个进步教师。而在湖南省府任教育委员的就是易培基本人,所以运动是顺利发展的。这两个第一师范,被视为教育界并辉的双璧。

湖南一师在教育改革的其他方面,还有匡互生邀请了毛润芝(泽东)到一师任教。当时毛润芝于一师毕业后,在一师附属小学任主事。匡互生同毛润芝交谊很深,一同办文化书社,推行进步书刊的销售,以推广新文化。匡又曾参加毛润芝发起的新民学会,所以要请毛润芝来校任教。那时湖南一师有一条规定,必须是大学毕业生,才能请来学校任教,因之匡互生特地再添加了一条,附小的主事也可以请来一师任教,于是毛润芝就来母校一师担任了国文教师而且成绩不错,这是教育界一段佳话,时人传为美谈。

匡互生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时间也不长,次年他又注意到了乡村改革及乡村教育,效法当时风行的新村运动,自己办了一个“生社”。新村运动是日本武者小路实笃等人所发起的一种改革农村社会的办法,想在小范围内,试行共产,以和平来建设新农村。作为试验,买了一定方圆的土地,由志同道合的人来实行这种理想的共同生活。因周作人的介绍,在中国也传开来了。匡互生也认为主要的改革,基本是在广大的农村,教育也要面向农村,所以他也想来实践试行一下。他就实地干起来了,先在杭州的上纤埠,后在宜兴的凌家塘,都是得到朋友的协助才进行的,但都归于失败,因为他没有经济实力,办不下去只得停止。1922年他又曾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担任过教师,但也不久就离去。他在教育上的实践,觉得处处都难以如意。书也教不好,学也难办。1923年他自己研究深思如何办好中国的教育事业,同时又翻译了一本他喜爱的通俗天文学的著作,书名就叫《通俗天文学》,没有刊行,原著者何人亦未译。他攻读数学,天文学也是他喜爱的一门学科,也常常夜晚实际观测天象,体味宇宙的广大、人世间的微小,因之他是胸襟宽广、思想解放的。

1924年匡互生应聘到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担任训育主任。

春晖中学创办于1921年冬,是由华侨陈春澜捐款建立,建在上虞风景优美的白马湖畔,聘请经享颐当校长,主持校务。许多知名人士来校任教,有原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师,也有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原来的教师,好象是两个有名的学校合并在这里了。教职员工中比较著名的人士有夏丐尊、朱光潜、朱自清、丰子恺、刘薰宇、刘叔琴、赵廷为、王任叔等人。经享颐当时又是浙江省立四中(宁波)校长,上虞同宁波之间有火车可通,因之两校教师有相互往来兼任教课的。春晖中学当时教师员工中间,也不是能协调团结的,思想倾向也不尽相同,行为作风也不一致。再加以新旧思想之争较剧烈,并且因经享颐又参加了国民党,事情更加多了,他也时常为了革命工作要到广州去,在校的时间就比较少了。因之校里就有了不同的两种倾向,这是社会上情势在校内的反映,要分裂和冲突是难以避免的。而这件事发生在匡互生身边,那就纯属偶然了。

事件是由一件小事而引起的。冬天上体育课时,有个学生叫黄河清(黄源),头戴了一顶毡帽上操场,体育老师命他脱帽,说上体育课不许戴毡帽。黄源不服,对教师申辩,强辞夺理,因此学校行政当局要对他作记过甚至开除的处分。匡互生认为不能如此苛刻严酷,因而同领导上发生了争执。他认为他既然是训育主任,对于学校的训育教育方针,如不能照他的意思来办,就难以任职了,因而愤然离校而去。全校师生挽留不住,相送到驿亭火车站,挥泪而别。送行回校后,不知由谁宣布罢课,学生要闹风潮了。那时学校里发生风潮是常见之事,行政上闻知此讯,立即决定提前放了寒假,师生就陆续离校。

匡互生一走之后,有好多人同情他,也一起脱离了春晖中学,大家到上海来办起了立达学校。

上海江湾立达学园

匡互生离开春晖中学,有许多同学同情他,追随他一同到了上海,还有些教师也同时离开白马湖。为了不使这些学生失学,他们相商另外开了一个立达中学,先在老靶子路租用几间民房做校舍,旋以房租太贵难以负担,迁到了小西门黄家阙路。迁移时,全校桌椅板凳,教育用品及师生行李等,总共才装了一踏车,其简单和艰苦可知。丰子恺曾回忆说:“那里房租便宜很多,但房子也破旧得多。楼下吃饭的时候常有灰尘或水滴从楼板上落到菜碗里。亭子间下面的灶间是匡先生办公处兼卧室。教室与走道没有间隔。陶先生去买了几条白布来挂上,代替板壁。”这样因陋就简,是不能长久的。到了下半年,就在江湾租地造屋,并改名为立达学园了。

有一位陶载良陶先生,他是无锡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在中国公学教书。也是学校里学生闹事,同学校当局发生了矛盾,许多学生离开学校,陶载良遂带了这些学生来加入了立达中学,他们从此就合作在一起。

匡互生他们到上海办立达中学,得到上海文化界热心人士的赞同,结成了一个立达学会,把办学校算作学会的事业,另外还出版了《立达》半月刊,后改名为《一般》月刊,于1926年9月创刊。在创刊号上载有立达学会的概况,说是成立于1925年3月,没有章程,只订立了几条会约,并且对所办学校已决定了用“学园”的名称。该刊上还发表了当时立达学会已有会员51人的名单,选出的常务委员9人:夏丐尊、匡互生、刘薰宇、陶载良,丰子恺、陈之佛、袁绍先、练为章、钱萝渭。

立达学会的事业有:

(1)学校:——就是立达学园,推定8个导师办理,校址在江湾立达路。学校设有艺术专门部西洋画科、图案画科;高级中学部文科、理科;及初级中学部。1925年有学生139人。自建的校舍经费是由本会会员负责筹集的。自1926年起,将艺术专门部改为文艺院,分设中国文学系、西洋画系、图案画系。

(2)出版物:——曾发刊《立达季刊》1期,后未能继续。9月起出版《一般》月刊,由开明书店发行。

(3)农场:——18月中,承曹恩劬先生及范藻华女士乐捐宝山县大场乡农地70余亩,开辟为农场,以供本会会员及立达学园师生研习农业。并将每年收入,补助立达学园经费之用……

(以上摘自1926年《一般》月刊。)

立达学园于1925年下半年在江湾自建的校舍开学之后,匡互生为学校的建立,倍极辛劳。他同周为群、陶载良可以称为这个学校的三驾马车,匡互生仍负责训育方面的事情,教务由周为群承担,总务由陶载良承担。因为学校的组织并不依照通常的办法,所以没有设立校长,而是由教师、工人、学生代表组成校务委员会来管理校务的。匡互生常被推选为主任,所以负担责任和工作更多了些。但看到学园日趋巩固与发展,他是很高兴的。

立达学园的教师阵容,是一支坚强的队伍,许多人又是立达学会的会员,还有不少知名人士,而且因为知道立达经济基础差,不少人来任课都是义务职,还自贴车钱饭钱;在校专职工作及领薪金的,也是极微薄。学校教师中,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有匡互生、周为群、刘薰宇、周予同、张石樵、俞君适等,毕业于南京高师的有陶载良、钱萝渭、张作人、高觉敷等,毕业于东京高师的有方光焘、黄涵秋、刘叔琴、章克标、程祥荣等,还有其他著名人士:夏丐尊、刘大白、沈仲九、朱光潜、朱自清、丰子恺、钱君匋、王伯祥、夏衍、赵景深等,真是人才济济了。当然他们在校时间先后不同,也许有的为时也极短暂,但总可由此看出立达学园的声望是极高的。而其人际科学生更有价值4000余元的鸡舍5间;有价值9000元以上的种鸡、产卵鸡600余只:有价值500余元的种蜂20籍;有价值500元以上的养蜂、养鸡用具及其他农具若干种。就前年度及去年度的预算比较来说,农场本年至少可获纯利1万2千元;农教科学生每人每月至少可生利30元。这就是本学园在受灾以前物资方面一点微小的基础和发展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希望。”(采自匡互生《立达学园恢复的经过》第一节。互生此文只写到第二节《师生避难经过》为止,没有完篇。估计因后来患病而没能写下去了。)

从上面的账目可以看到,有数字可计的立达学园的资财是16万多元,这些在“一•二八”战祸中绝大部份损失了。江湾立达学园从。1925年建校以来的7年间的发展,相当可观,这都是他们全心全意的奉献和勤奋刻苦的建设成果。无疑,匡互生是出力最多的人。他得到易培基的佩服和信任,也会有些依傍和借助,但也没因易培基是当时的教育部长的关系而大大地捞一把,或者为立达学园特别得到什么好处。因为他生性耿介,不肯做有损人格的任何事情。他的立身处世之道,足以为模范,所以能感动大家也教好学生,使“立达”的事业,光彩动人。

“一·二八”事件后师生们把重要的文件、簿册抢运至无锡,在无锡已向江苏教育学院借了点房屋及教室,预备开学,招集学生上课,不让他们荒废学业。正在这时匡互生收到老家拍来的父亲病危的电报。但他并没有立即动身,直到安排了周为群、陶载良、俞君适、张石樵来共同主持学校的工作,他才带了家眷回湖南宝庆,这时已是2月底了。到家一看,父亲早已故世多日,他的悲伤可想而知,但他仍然放心不下学校的事情,匆匆忙忙把丧事办理了,留下夫人及孩子,又单独急急回到无锡。他正在元锡上海之间奔跑,忽又接到家乡电报,那是报告母亲逝世,于是他又急急忙忙第二次奔丧回家。这次还是照样匆匆忙忙办好了丧事就赶回了学校。后来他对人说:“我不该只知有母亲不知有学校,假使我再迟几天回去,上海南翔农场里的东西,一定还可以搬出许多,所受损失,不致这样大。”

鞠躬尽瘁献身教育

淞沪停战协定签署后,他立刻赶到江湾。有一次是巴金同去的,巴金记述说:“立达学园的旧址,屋顶没有了。在一间屋里斜立着一颗未爆炸的250磅炸弹。在另一处,我看见一只被狗吃残的人腿。我这次到江湾来是找寻战争的遗迹,互生先生却是准备落实重建学园的计划。”匡互生多次到江湾,仔细看察现场,考查学校损坏的情形,用铅笔一一记在笔记本子上,计算恢复应需的费用,并且搜寻遗在校内的尸体、炸弹,设法搬移掉,同时又派人守护学校,防止损失扩大。

这时,他比战时更加忙碌了。奔走于江湾、上海、无锡、南京等地。所做的事是筹划款项,搬移物资,修理校舍、添置设备,计划下学期开学、招生等事。真是要跑断腿脚,忙得吃饭时间也没有,睡眠也不得安宁。有一次,他要去看一位阔人,请他捐助。因为时间匆促,雇了一辆汽车,要在约定的时间内赶到,车子开快了,冲在一扇铁门上,发生了事故,驾驶员重伤,匡的伤也不轻,因为他自己的警惕,幸免于死,但也住进了医院。

因为匡互生这样带头,大家努力工作,立达学园在短期内修复得焕然一新,被破坏的屋宇门窗,都已修葺完整,被损失的校具、书、物,都已重行置备。而且学生宿舍里从前本来用木板床的,竟一律改换成崭新的双层铁床,并且在暑假期里还开办了暑期补习班,为学生补习在战争旷课期间的缺失,有学生百多人来参加。新学期开始,立达学园也恢复正常,照常招收新生,准时开学上课。战争所受的创伤,看来象已经恢复了,南翔的农教科也仍继续办理了,这是匡先生最关心的。

学校一开学,他事情也就更忙了,他是不能有一刻空闲的人。他一直自以为身体强健,可以刻苦耐劳,在外奔走,从来不怕舟车之苦累,有时也敢于步行,当找不到旅店住宿时,还会露宿过夜。有时无法就餐,便用大饼油条代饭。这种苦行僧一般的生活,是长期的,而在这次战祸中的避难、抢救以及复校活动中,还包括两次匆匆奔丧,他已积劳成疾,强健的身体已日渐不支。到了12月才入同仁医院治病。治了好些时,却没能确诊所患何病。后来由朋友介绍,请李祖慰医师来看病,诊断为直肠癌,进了东南医院。但是为时已太晚。1933年4月22日上午7时15分在妻、女、朋友环视之下,匡互主停止了呼吸,结束了短促辛苦的一生。呜呼,痛哉!

在医院买棺成殓,迎柩到江湾,要经过南京路,黄浦江边,外白渡桥北四川路再沿体育会路到江湾。数百师生护着灵车,在哀乐声中行进,同学挥泪而行,路上有外国人看见了,也都向灵柩致敬。很多群众跟着送行了好一段路程。

灵柩到了学校,就埋葬在校后的小农场里。当时也有人说,校园狭小,容纳不了坟墓,但多数学生爱戴匡先生,任何人也阻拦不住的。墓穴挖掘很深,上面立了墓碑,盖土的时候几百学生号哭着,唐镜缘夫人拥着她的几个孩子悲哀不已。

葬后不多日,立达学会和立达学园联合为匡先生举行追悼会,全校学生及他生前友好朱自清、易礼容、周为群等许多人参加,教育部长易培基致悼词,称赞他在教育事业上的献身精神。也由魏凤江代表大家沉痛追怀这位早年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后来又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人。

解放后匡互生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1987年5月湖南省邵东县人民政府把匡互生骨灰迎回故乡,安葬在距县城4公里处宋家塘的石头岭。陵园人口处,立有2.3米高的墓碑,由周谷城题写碑眉,叶圣陶撰了《匡互生先生生平》的碑文,由著名书法家启功书写。十分端庄雄伟。1989年4月长女匡立人夫妇回大陆探亲,携来唐镜缘夫人骨灰(唐于1971年在台湾逝世),于5月初会同在大陆的二妹达人、三妹介人一同送到邵东县匡先生陵园合葬于原先留好的墓穴。于是匡先生夫妇重圆于地下。
下载全文:
 
来源:匡互生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集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