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熊希龄的外孙女回乡记
作者:谢心宁
【摘要】深秋,熊希龄的外孙女、英籍华人熊轼美女士终于回到了渴望已久的故乡——湘西风凰。凤凰,这座位于湘川黔边境的山青水秀、古朴典雅、人杰地灵的小县城,曾经被新西兰的友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两个最美的小城”之一。
  深秋,熊希龄的外孙女、英籍华人熊轼美女士终于回到了渴望已久的故乡——湘西风凰。

凤凰,这座位于湘川黔边境的山青水秀、古朴典雅、人杰地灵的小县城,曾经被新西兰的友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两个最美的小城”之一。

“山是故乡的亲,水是故乡的甜,月是故乡的明……”熊女士一踏上故土,就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样说。“我读过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也经常去他北京的住宅。以前,我是从沈从文先生的名篇《凤凰》中得到故乡的印象的。他那粗犷、瑰丽而又简朴的文笔,写得那么有色彩,有情调,简直把我迷住了!”

熊女士除了西藏、四川、黑龙江、内蒙古,中国的其他省份都留有她采访的足迹。她说:“我最思念的还是那梦魂相牵的故乡。”

47岁的熊女士现在英国BBC广播公司广播部中文科工作。她出生于北京,后在京华美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62年去英国,曾在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史,在英国伦敦东方学院(即伦敦大学)任语言教师,1965年任英国BBC广播公司的记者。熊女士会说中、英、法三国语言。曾先后八次来中国拍摄反映中国城市和农村改革、妇女生活、军营生活以及中国芭蕾舞的电视节目。1986年10月,熊女士担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的采访报导工作。今年又两次来华与中国合拍电影纪录片《丝绸之路》。她致力于中英文化的研究,为发展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做了大量的工作。

熊女士以前虽然没有来过凤凰,但仍有一种家园式的温暖感觉。她首先要看的是外公的故居。

在自治州和凤凰县有关领导的陪同下,熊女士穿过一条青石岩板小巷,来到了文星街第10号。这里原来叫“大弄子”,清代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熊希龄“点翰林”后改名“文星街”。熊希龄故居是一幢有百年历史的旧式宅院,虽几经历史变迁,仍保留原貌——小小的天井,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花草,还有那种带湘西风味的雕花木窗。熊女士在岩坪里伫立良久,她在寻觅童年时的外公留在青石岩板上的足迹……县里陪同的同志介绍说:“你外公就诞生在靠右那间房间。传说他出生时,屋里红光闪烁,香气清馥。街坊邻居都说熊家多子多福,又添贵子了!这虽是传说,谁知道他会成为日后中国第一个内阁总理呢?”熊女士听后,笑得甜蜜蜜的。她说:“我要多拍几张照片寄回去,让远在大洋彼岸的母亲和姐姐看看。”熊女士的母亲熊鼎是熊希龄的二女,现在美国,姐姐冯健美也在美国。她们和熊女士一样,虽“身在异邦”,却“魂系故乡”。

中营街第24号,这是沈从文的故居。县里已经拨了四万元正在按原样修复,完工后将呈现出典型的湘西建筑风格。木楼前是一块岩坪,栽在园里和摆在矮墙、石墩上的是各色各样花儿。出门迎接熊女士的是沈从文的弟媳罗兰,老人家今年82岁,两鬓霜白,看上去衣饰整洁,朴素大方。熊女士亲切地与老人家交谈。她说:“沈从文先生晚年曾亲手选编了一本短篇小说集赠给我,这本书现在由美国哈佛大学用英文出版了。”

离开沈从文故居后,熊女士来到了凤凰县政协办公楼,这里聚集了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和县里的知名人士。在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面对着家乡父老,熊女士却不知从何谈起。

她说:“我在故乡过得很愉快,虽然时间比较短,但我耳闻目睹了很多东西……”

说了几句话,熊女士脸红了起来,“县里准备维修我外公的故居,我很感谢,也很激动。”短短两句话,道出了一个赤子对自己故乡的一片挚诚。

被誉为“洞景明珠”的奇梁洞,辛亥革命爆发那年,这个山洞藏进去三万人,其中就有一个九岁顽童沈岳焕(即沈从文),谁会知道他日后会成为一个在文、史两大领域作出过贡献的杰出人物呢?熊女士在游览了奇梁洞后,挥笔题写了“寻根”、“湘西风凰,天下奇梁”十个字。这意味深长的十个字,表达了她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对外公和沈从文先生的仰慕之情。

离开凤凰前,熊女士用故乡的信纸、信封给母亲和姐姐邮寄了一封信,用以慰籍她们对故乡那长长的思念。她说:“我走遍了千山万水,但最亲近的还是故乡。”

我们期待着熊女士再返凤凰……


下载全文:
 
来源:湘西文史资料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