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锥,字文谷,号春渠,生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二月二十六日,邵阳东乡段塘(今新邵县雀塘乡段塘村樊家冲)人,出身贫苦农家,少年才气过人,清光绪丁酉(1877)年维新派江标任湖南学政,选为拔贡,鼓吹维新,曾自联言志曰:顶天立地三间屋;绝后空前一个人”。一时被人称为“狂士”。曾设馆于邵阳雪压岭(今邵阳市沿江桥北山坡上),蔡锷、岳森、周磐等名人,均曾出其门下。
1898年1月谭嗣同在长沙发起组织“南学会”,并创办《湘报》,樊锥积极参与筹组,开展活动,曾在《湘报》上先后发表《开诚篇》、《发锢篇》和《劝湘》等针砭时弊的犀利文章,痛陈当时亡国的危机四伏,指出两千多年来的愚民政策“沦肌浸髓”、“梏梦桎魂”,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是“束之,缚之、践之,踏之,若牛马然,若苔莓然”。他大声疾呼:救中国必须“四海一心”,“人人有自主之权,人人以救亡为是”。他认为“穷极生变,郁极生智”,满怀信心地预言中国人民一定会奋起革命的。他还主张要大力开展民族工业,抵制“洋货之倾销”。“戊戌变法”期间,樊锥担任南学会邵阳分会会长,在家乡宣传变法,提倡新学。邵阳的顽固派大为惊恐,恨之入骨,以举人曾廉为首,纠集一伙守旧顽固分子,在学宫大成殿集会,诬樊“首倡邪说,背叛圣教,败灭伦常,惑世诬民”。并发布《邵阳市民驱逐乱民樊锥告白》。
面对顽固派的迫害,樊毫无惧色。“戊戌变法”失败,他应陈玉成之邀,到龙山脚下太芝庙(今属新邵县)避难,仍积极讲学,宣传维新思想。1899年春节后离开太芝庙,两下金陵,先后游说刘坤一、魏光焘,南北奔走,泼胆条陈赵尔巽、袁世凯。后来东渡日本,在成城习陆军时,坠马受伤,肺部吐血,治疗数月。1906年辍学返湘,应蔡锷之邀赴云南办巡警学堂。1908年肺病复发,蔡锷资送回籍,医治无效,英年早逝,享年三十有七,真可谓“壮志未酬身先死”。
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樊锥文集》,流传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