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及用人原则
作者:朱坚真
【摘要】曾国藩认为:“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①主张将兵“以体察人才为第一,营规、战术次之。”②说明他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作用。在《原才论》中,他把“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③作为自己的志向,把培养一代挽救皇朝国运的封建人才视为其奋斗目标。在实践中,他十分重视各种人才的招纳、培养和提拔。
  被封建统治者誉为“中兴名臣”的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儒将。他组建的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过程中,为清王朝立下了赫赫功劳。湘军能把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镇压下去,原因固然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曾国藩在培养、选拔及任用人才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能力。

曾国藩认为:“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①主张将兵“以体察人才为第一,营规、战术次之。”②说明他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作用。在《原才论》中,他把“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③作为自己的志向,把培养一代挽救皇朝国运的封建人才视为其奋斗目标。在实践中,他十分重视各种人才的招纳、培养和提拔。

  一、“取之欲广”的招纳原则

为了镇压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挽救危在旦夕的清王朝,曾国藩弃文就武,练湘勇,创湘军。他以湘军为基地,广泛地招纳各方面的人才。在搜罗、使用人才方面,曾国藩表现了独特的能力,显露了他的组织才能和治军才能。

在招纳各种人才方面,曾国藩以“取之欲广”的原则,主张取才不论出身、资历,凡是他所需要的人才,就要不拘一格地加以吸收。他说:“要以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苛细,无因寸朽弃连抱,无施数罟以失巨鳞。”④

他对出身低微但有才干的人,不限其资历,对他们大力吸收,并破格提拔他们。如李元度部下的胡应元,出身低微,但本人勇猛善战,“智勇二字相兼”。 曾国藩敦促李元度对胡“宜直授以营官,不宜复以资地限之。”⑤

曾国藩在罗网人才方面,还注意通过已有人才联络各地良才,相互影响,大量吸引。他多次对部属、同僚说:“求人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⑥阐明招纳人才的重要性,鼓励部属、同僚网罗人才,不得到就决不罢休。

值得注意的是,曾国藩十分重视吸收知识分子。他认为读书人深明“修己治人之道”,“能代圣贤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卒物也。”⑦因此,他大量吸收封建士大夫出身的知识分子,在其周围形成一个高能核智囊团。据史学家考证,在可考的179名湘军将领中,出身于书生者104人,占可考人数的58.1%;统帅3人,均为书生出身;幕府重要机要人物15人,也全部为书生出身;统领13人,其中书生出身者8人,占61.5%;分统领43人,其中书生出身者28人,占65.1%;帮办10人,其中书生出身者9人,占90%。⑧可见,湘军高级将官及决策人物,大都为书生出身者担任,该军是一支由封建知识分子领导的能量较大的精锐部队。无怪乎近代著名军事学家蒋方震叹道:“湘军,历史上一奇迹也。书生用民兵以立武勋,自古以来未尝有也。”⑨

但是,曾国藩提倡“取之欲广”的招纳人才原则,并非毫无区别地泛取滥收,而是有一定标准的。他认为人才有两大类,即“官气”和“乡气”两种。官气重者,一般圆滑取巧,遇事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其不能深入基层亲身体察民情。在军中,“将领之浮滑者,遇危险之际,其神情之飞动,足以摇动军心,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混乱是非。”⑩因此,他在招纳人才时,“凡官气重、心窈多者,在所必斥。”○11乡气重者,有朴实廉洁的品质,“遇事能劳苦忍辱”,○12因而他主张:“军营宜多用朴实少心窈的人,则风气易于纯正”。○13如其部将塔齐布朴实、“遇事能劳苦忍辱”,做到身体力行,曾国藩即破格提拔塔齐布。“弃浮滑”、“取土气”,是曾国藩招纳人才的大原则,这一原则与其“取之欲广”的方法并不矛盾。

曾国藩在组织和发展湘军过程中,首先以广收为务招纳各种人才,这些人才不拘一格,不限出身、资历,只要不与他的用乡气、斥官气,取相实、弃浮滑的大原则相背,他都一样渴求得到,不得到决不罢休。

  二、培养各种人才的独特方法

人才招纳来了,便要把他们陶熔造就成适合本身需要的有用人才。曾国藩说:“树人之道有二:一曰知人善任,一曰陶熔造就。”○14认为招纳人才只是为陶熔造就人才作准备,要得到完全符合自己需要的人才,还必须对他们加以陶熔造就,为此,他对招纳来的人才严格培养。

曾国藩培养人才的方法独特:其一,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陶熔人才。他认为要培养人才,就必须剔除官气,以身作则。他教人照着他的样子做,把不好的习俗摒弃,造成一种勤朴务实的风气。这就是曾国藩力主的“转移习俗”○15法;其二,用严师管教弟子的方法来管束部属。曾国藩运用封建纲常理教,以师长身份管束部属,要求幕客及部属“诚敬”处世,认为“诚”就是不欺人不欺己,“敬”则是勤慎有恒,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他要求幕客及部属以不晚起床和不撒谎两事严绳自己,认为这两件事虽平淡,“而实为修身任事的基本”。○16其三,不厌其烦地教导部属。小到个人治心治身,大到治军治饷,他都不厌其烦地把自己的经验传给部属。在他的书札和批牍里,大多是教训部属如何处世的言论。

这样,广泛招纳来的各种人才,在他严格管教下,增长了见识,成为他所需要的“有用”之才。

  三、善于使用各种人才

人才培养出来后,曾国藩根据大才则大用、小才则小用的原则,选拔和任用各种人才,尽可能做到“位置得当”,○17使人人能尽其用,“用尽其才”。○18他常用“用之欲慎”的话来教人取才,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人才。

湘军幕府是曾国藩使用各种人才的地方。幕府的主要任务,除了参谋机要、治军务外,还兼管大营内的营务处、粮台,大营外的转运局、支应局、厘金筹饷局、以及军械制造局等重要机构。曾国藩把人才网罗至幕府,坚持慢慢考察人才而后定位置的方法,“量才器使”。○19对于那些擅长治军务的,则安排他们到营务处历练军务,作为往后将才之用;对精于经营核算、善于理财的,则安排他们到粮台、转运局、支应局、厘金筹饷局等机关去从事理财、筹饷、运输等工作;对善于制造军用品的,则把他们安置到制造局去做制炮造船等工作。

在使用人才时,曾国藩还注意人才的相互配套问题。如他在咸丰未年推行的湘军分统制度,解决了原来湘军营制里面统领与营官之间距离悬殊所带来的弊端。通过分统制,在营以上多一层分统作为历练的阶段,统领可以通过这一阶段练出来。同时,使统领下面有分统来分担他的责任,做统领的就比较易于担任。在历练阶段,如果营官没有才能,在试用过程中就可发现;有才能的营官即可得到提拔。既便于甄别人才,又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因而,湘军自“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20

曾国藩独特的用人方法,使各种人才次第得以大用,后起的人受到劝勉。这种招纳、培养和任用人才的方法,实为中国近代政治军事学家所罕见。湘军幕府人才称盛,军中治兵治饷的人才得以兴起不穷。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陈兰彬、王闿运、李善兰、徐寿、华蘅芳、汪士铎、薛福成等,云集于湘军幕府,是随曾国藩治军、治饷、参机要以及制造等的重要人物。据史学家统计:曾经供职于湘军幕府或往来其中而名闻于世的,当不下百人。这批人才除少数从事科技文化工作外,绝大部分是治兵、治饷的重要骨干,他们对湘军崛起作用是很大的。

在同治与光绪间,湘军中有14人任总督,13人任巡抚。其文职自布政使、按察使以下,武职自提督以下的官吏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有人称湘军幕府为晚清人才的渊薮,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归咎于曾国藩的任人原则。

  注释:

①《同治六月初十致沅弟季弟》,《曾国藩全集》、家书(二)、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868~869页。

②《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358~359页。

③曾国藩:《原才论》;《曾文正公文集》卷三。

④《复庄卫生》,《曾文正公书札》卷八;转引自罗尔纲著《湘军兵志》中华书局1984年第154页。

⑤《与李次青》,《曾文正公书札》卷五、转引罗尔纲前书第154页。

⑥《复李黼堂》、《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二。

⑦前引《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39页。

⑧前引罗尔纲书第56~67页。

⑨蒋方震:《中国五十年来军事变迁史》,转引罗尔纲书第1页。

⑩《复姚秋浦》、《曾文正公书札》卷十八。

○11○13《复李次青》、《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二。

○12《复李黼堂》、《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二。

○14同③。

○15《应诏陈言疏》、《曾文正公奏稿》卷一。

○16《批杨芋庵禀》、《曾文正公书札》卷十六。

○17○18○19《复李筱荃》、《曾文正公书札》卷十二。

○20《曾国藩全集》家书(二)第1428页。


下载全文:
 
来源:2006双峰国际曾国藩学术研讨会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