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鑫振,号丽生,世居衡东县石湾乡踏水村,至其父谭中宪始迁石湾乡泉水村七房湾居住。在兄弟三人中,鑫振居长。他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年)没于清光绪八年(一八八二年)。家中数代务农,生活平淡,他能读书深造,主要靠谭姓祠租支持。
他从小聪颖,又能刻苦自学,以高材生见赏于授业老师。弱冠,考中秀才,名列前茅。他并不以此自负,仍兢兢业业,力图上进,因而负笈远游,就读于岳簏书院,以求深造。同治九年(一八七O年),考中举人,署岳州训导。因为鑫振擅长诗文与书法,为湖南巡抚王文韶所器重,目之为“国器”,故旋受委校阅各书院的经课。他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广泛阅读百家著述,系统学习经史,并留心时事。随着年龄增长,知识不断丰富,壮年的谭鑫振,已是经纶满腹,写作时笔下生花,得心应手。光绪六年(一八八O年),鑫振三十六岁,这一年他捷南宫,殿试获一甲第三名,钦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光绪年间,清朝统治已似狂风巨浪中的孤舟,朝不虑夕,统治者虽然仍在实行科举,但不过是装装门面,并不真正重视人才。谭鑫振在点探花后,固然春风得意,但并不急于做官。于是,他请假回家省亲,博得湖广人士称赞。经长沙谒贾太傅祠,他写了几副对联。回到故乡游南岳,撰了《半山亭记》,并亲自书写,其碑刻曾广泛为人拓印以供临摹,成为南岳碑林中的范本。鹤岭的东岳庙,在他返里时,正值落成,他写了“紫气东来”四个大字的匾额悬挂门首,由于字写得如行云流水,别具一格,所以百多年来,民间一直视为珍宝。他的家乡有个谭幼公祠,因族内一些人倚仗财势,起了三条拱门,以示炫耀。祠堂刚起好,有人揭发:违反了清朝的律条,没有京官和高科及第,擅自起三条拱门,那是触犯王法的罪行,祠堂要拆,经首要按律问罪。这个祠堂的子孙本与谭鑫振不同房份,于是经首们慌了手脚。等到谭鑫振回家省亲,经首特地请谭鑫振作为嫡派子孙书写了“探花及第”的匾额,以稳住人心。经首代表幼公祠的子孙送十二石租作探花贺仪,谭鑫振不受,还给幼公祠撰写了楹联一副,联云:“北上旧留题,庙貌方新,相与颂美轮美奂;南归重展拜,人文蔚起,永毋忘良冶良弓。”故乡的山水人物,在他的心目中是寄予了深厚感情的。当时因王命在身,他在家只逗留了几个月便北上了。
回京后,在翰林院待不久,便以四品外放到浙江供职。他在浙江很想有所作为,为民办些好事,但事与愿违。居浙不久,旋又奉调去山海关供职,他当时目睹外侮频仍,朝政日非,生民涂炭,常忧心忡忡,很想在自己的职守内,多做些于国于民有益的事。他经常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了解疾苦,打击为非作歹的豪绅,群众称他是好官。无奈他不久患重病,壮志未酬,身死山海关,时年三十九岁。他亲生一子叫季良,亦不寿。抚弟长子承继,取名“伯同”(即长成后应与伯父谭鑫振同样发达的意思),按清律长子不能承继,但由于王文韶(曾任湖南巡抚,很器重谭鑫振,后入京任协办大学士),鼎力相助,异议遂罢。灵枢运回原籍安葬。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号曲园),闻鑫振死,十分伤悲,作挽联云:“如何探花使,竟作报罗人!最怜客死浙西(待考),难携九岁孤儿,付托同年良友;回忆小舟中,曾修同馆礼,犹冀重逢吴下,谁料武陵一面,勾销文字姻缘!”联语情真意切,使人不胜欷屋歔。鑫振留给后人的墨迹保存的已经稀少,除墨宝外,别无长物。他临终的遗言是:“知足是人生一乐,无私得天地自然。”
谭鑫振的儿子伯同继承了父亲的志向,与时俱进,大革命初起,就积极投入了革命阵营,担任过湘潭县农会执行委员,兼湘潭十四区(今属株州市)农会会长。大革命失败后,伯同家产被当地恶霸何保皇一伙抄没,家属受株连。伯同仍一直坚持革命,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斗士。伯同有一子现侨居美国,一子于一九三九年参加叶帅在南岳举办的“游干班”学习,现为退休干部;其余两子亦曾为社会知名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