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棋是近代著名书画艺术家。研究他的书画艺术,必须先从他所受的教育说起,再看他一生的书画艺术活动。他的家乡虽地处衡阳县西北隅的穷山僻岭,但这一带的家族历来很重视教育和培养人才,在近代涌现出不少知名人物。著名书画家曾熙的家乡在这里,距离斗牛山仅二十里。王祺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王仁圃是他的启蒙教师。他后来回忆说:“昔在髫龄,先祖仁圃公授余孝经、论语、尚书、戴记及名理性道之学。”然而幼小的王棋对这些经籍“茫然不知所措,独于花鸟虫鱼与山林溪谷自然之美,心情陶醉,神思莫测。”原来他对于不求甚解的旧学不感兴趣,而对生活环境中的山水溪谷、树木花草、鸟兽虫鱼才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他后来一生中绘画创作的丰富素材。他父亲王摩羲早年教私塾,曾经“设馆于湘乡曾氏”。曾氏即曾国藩家族,非真有学问是难以入其教席的。六岁的王祺就随父在曾家学习。王摩羲的书法绘画都有一定的造诣,据王祺后来回忆说:“诸曾多列古今人书画,而家君复擅六书六法,远近求为书画者相属也,课余以传授其法。”王祺从小就向父亲学习诗、书、画,为他后来从事艺术创作打下了基础。王摩羲后又专事书画,“鬻艺沪渎”。现在能见到他的书法有“斗牛山房”,对联“斗被魁星点过,牛是老子骑来”及“仁圃公墓碑”上的碑文。在父亲的直接影响下,王祺在衡阳、长沙念书时都认真练字,钻研书法并进入了门道。
辛亥革命后,王祺于1913年入美国加利弗尼亚大学生物系学习。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可以看到生物学知识对他研究花鸟画有一定帮助,而他的绘画对生物学教学又有一定辅导作用。1919年起,他曾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任教,现存学生柔石的生物学笔记,其上有洋葱解剖示意图。从柔石笔记上的图示可以想到王祺在黑板上的例图是更加清秀的。他虽然教生物学,因为讲话家乡口音太重,学生听不太懂他的课,但他却与朱自清、俞平伯、刘延陵喻为浙师“后四金刚”,给浙师“带来了新文艺的清新气息”。原来他以书画闻名,师生中喜欢书画者都与他玩得来,向他求字画的也很多。在他的影响下,有的后来成了书画家,如丰子恺、潘天寿、曹聚仁等。北伐战争时,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汉后,喻育之在武汉办文官养成所,王祺任国画教员,他在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工作,结识了许多当时第一流书画家,相与探讨艺术发展的道路。在1932—1935年,他共举办了个人书画展三次和联展多次,成为在中国最早举办个人书画展者之一,这也可以看出他的胆略雄才和创新精神。1934年他和徐悲鸿、汪亚尘等发起组织中国美术会,任理事兼总干事长。1934年10月出版了个人书画集《醁散书画集》,收集书法作品8件,绘画作品71件。该书由经颐渊题签,经颐渊先生是廖承志的岳父,著名教育家。同年他开始筹备百朋画展,作品均为两人以上合作,朋友中有徐悲鸿、陈树人、汪亚尘、丰子恺、潘天寿,方人定、陈之佛、高剑父、张聿光、李毅土、于右任、许士骐、齐白石、吕凤子、朱屺瞻、谢公展、姜丹书,孙福熙,杨缦华,高奇峰,梁鼎铭、张书旗等。去世前已筹集八十余幅,其中一些作品土改时失散,一些作品七十年代尚存于衡南县文化馆,可是后来大部分失散了。不能不说是书画界一大损失。
二
王祺的书法作品存世不多,我们根据所能见到的作品及信札、诗稿、画上款字、书刊题签,可以看出他书法艺术的大致概貌。他是精于篆隶正草四体的。
他的篆书多写钟鼎文,写钟鼎文首先要临写钟鼎文,所以也留下一些临习钟鼎文的作品。他的临《邓公子敦》条幅,仿清道人笔法但章法自由,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清道人“探笔法于钟鼎中”(向燊语)。学何绍基笔法又有所发展,与曾熙为南北派,时人多效之。但“无其深造之功,但一意颤掣,变本加厉,古意全失”(符铸语)。王祺学清道人,不流于俗气,写钟鼎文能变其字的结构和章法,使之适合于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足见其用功勤奋和学问深邃,可谓将诸篆体融会贯通其中,形成自己独创的风格。他的临《三公山碑》又是典型汉篆,这种汉碑上的篆书形体方正,与汉印上的缪篆是一致的,即不同于狭的秦篆。这幅作品中,有些笔法有隶书笔意,应来源于古代民间的篆笔法,也正是他临写《邓公子敦》等作品时的草篆笔法的渊源和章法结体的基础。可见他的独立风格篆书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也可以说从何绍基开始创新篆书笔法,清道人和王祺的继承发展是一脉相承的,都是现代草篆派的先驱。
王祺的隶书作品较少,我们仅见到《夏承碑》中堂。《夏承碑》有籀篆笔意,神采飞动,骨气古雅,形态奇谲,别具一格王祺临《夏承碑》取其隶书之书风,而结体随意自然,可谓得其精髓。他在落款中指出:“夏承碑动盪变化之妙,八分神品也。因为隶书结体方正,宜用圆笔,而《夏承碑》兼有篆书笔法,所以他临写得更古朴苍劲,刚柔兼备。他在绘画作品中喜用隶书书写标题,用行书落款,书法形式的多样化丰富了画面效果,形成艺术上的有机和谐。“树老宁知意,岁寒慰此心”笔法如竹简书风,飘逸俊美。在王祺的时代,鲜能见到简帛文字,人们只能根据战国钟鼎文和秦汉器物上初期草隶的形态,参以形楷笔意而写成草隶,故尔能与现在已能普遍见到的竹简文字中的草隶相近。“卓然自立”、“浑欲忘世”有篆书结体,质朴无华,耐人寻味。 “君子之风”四字却似《爨宝子碑》楷书,隶意古朴,宛如挺立的君子。“岩鹫”二字比行书款字略大,恰似二鹫突立,字画相衬,形式与内容统一。
王祺的楷书有魏晋风度,临习过不少魏碑及六朝碑帖。他临写的《爨龙颜碑》笔画方圆兼备,结体粗犷豪放。他的对联“精神长焕发,骨气自峋嶙”更是筋骨露,笔墨传神,使人感到是真如其人。有清一代,自包世臣、康有为而起,兴碑学帖学之争,自然是碑学以天真朴实的风格取胜。清末民初,曾熙与李瑞清(清道人)雄踞书坛,人称南北两宗,二者都是主张从碑学入手的。曾熙不仅楷书宗法北魏六朝碑帖,而且隶书是学《夏承碑》。胡光炜评曾熙隶书说:“所临夏承,波骇涛翔,盘薄宇宙。”前面已经说过,王祺的篆书是学清道人的。现在可以看出他的楷书、隶书是向曾熙学习过,经曾熙指点过,与曾熙走同一条路的。他的书艺取法民初书坛二宗是匆庸置疑的,取法乎上才能成效极高。
王祺的行书作品更少,但他留下的诗稿、信函及书画款字中的行书可见其大概。《咏竹行草》四行,章法参差,第一行十六字,二、三行均十四字,第四行款字略小,末署“思翁王祺”。仔细欣赏此幅书法作品,笔法轻重相间,弯曲倾斜而不倚,似飞龙狂舞,又如乱石林立,寓动于静,妙不可言,大有板桥遗风。他为艺风二次展览题字“道法自然、众妙近门”,细笔如游丝,活泼生动,粗笔似江河,气派横溢。其笔法融魏碑于行书之中,宏观壮丽,给人以咄咄逼人之感。《湘乡史地常识》题签,肃穆凝重,为了行款的需要,字形略为横扁,是章法与形式的统一。诗草,信函的行书,信手拈来,随意自如,页页浑如整幅书法作晶,意味深长。
综上所述,王祺的书法,继承了清代求变的传统。郑板桥以画兰笔意写行草,清道人用涩笔顿挫书钟鼎,曾熙以碑法入贴,都是三人艺术求变之卓然成就,而王祺竟能心领神会步其后尘,正是书界佼佼者。
三
王祺的绘画作品,国画山水花鸟居多。他的山水画有较丰富的生活内容,用大写技法来表现,更显得淳朴真实。《岩壑秋风》可算山水画代表作,整体犹如粉画或水彩画,细看乃是国画,只不过是吸收了西洋画法。其画笔法潇潇利落,构图新奇,岩壑居于次要地位,树叶却重点来表示秋风,在用色上着暖色而偏暗,使人确有深秋之感,生气盎然现于纸上。《静》多用冷色,加以水墨渲染,给人一种稳重、沉着、静谧的感觉,归根结蒂就是一个“静”字。然山石巉岩,峰峦层迭,远近景色各异,又现显出寓动于静的自然风光。看了这幅画,很容易联想到丰子恺先生的山水画,寥寥数笔,山水之情毕现,不能不说是受了他老师王祺的影响而发扬光大的。《独立闲阶觅句人》、《水阔江空》两幅大写山水,用传统劈斧皴法,构图用心有如石涛的残山败水,其实是大自然江山一隅的缩影。《湖山有美》,湖在近处,山在远方,湖水无涯,山岭无尽,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终南秀色》,山峰如剑,直插云霄。《烟树》一画,粗看如水墨速写,细看隐现半边人和驴,才知道是精心构思的图画,是一幅很好的云烟树景。《远行》中主人公倚马而行,是理想的写照,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和艺术上的追求。
花卉中的松、竹、兰、梅,旧称四君子,画家多写之,王棋亦然。《岁寒相友》画的是松、梅,树干用色彩和水墨渲染而成,横贯画幅正中,上有寥落几根松针,下是稀疏数朵梅花,构图新颖。《岁寒清致》更是惜墨如金,松树主杆上几丛松叶,梅花粗枝下数个花蕊,就构成一幅中堂,只觉纯净清新,寒气凛然。我们又想到王祺先生另一学生潘天寿的一幅荷花,只有一枝花,这种独具匠心的简笔构图法,不能不说是对师承的发展。《君子之风》写的是蔷薇,题款“蔷薇科植物多刺,故其风格嶒峋,且以风示其类,宜可取法。”这是一种自然美的艺术体现。王祺在美国加利弗尼亚大学学习生物学,加上他从小就细心观察花卉,故能运用生物学知识于绘画艺术中,寓意深远。常说画如其人,《君子之风》当是作者自己的隐喻。《高秋佳兴》别出新意,菊花不仅从下面生长,而且悬枝叶于上部,下方空间用来引人注目。《消闲六友》写的是八哥,右下方四只,左上角两只,遥相呼应,空白得宜,消闲之感油然而生。《甘瓜》、《花如蟹语》条幅,长比宽大五六倍,但结构紧凑,给人一种横向扩伸的感受。《庾岭一枝》,巨石当中,梅枝偏右,上部空白,“一”字突出于画面。
纵观王祺的绘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鲜明特色:他的画重在表现情感和性格,抒发心灵感受及追求,与当时西方盛行的“表现派”强调个性和发泄情感是相吻合的。他摒弃了传统守旧和保守的绘画作风,作画十分自由,天地十分广阔,不拘泥于形式,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四
由于篇幅的原因,本文不可能评论王棋留下的每一幅作品,但是可以总观他的艺术思想。中国文人画盛行于明清一代。宋朝的款字还隐于树石之中。元代始有用诗作跋记。明代文人将诗、书、画、印四者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品,落款和题跋在中国画中占有重要位置。清代书画家使书法与绘画的有机结合,使作品的主题更加突出和丰富。王祺的画就属于这种文人画,是诗、书、画的综合艺术品,时人多称他诗、书、画“三绝”。他的画多以山水,花鸟为题材,有历史的回忆,有赞美山河,有写景抒情,花鸟画则又多生活小品。
王祺虽不是专业诗人,但一生诗作甚多,现在可搜集到七八十首。他的诗有自己的特点,不受试帖诗的约束,多写物写景,借景生情,为书画的附属品。文人画中,诗作是题款的重要内容之一,与绘画构成对立面,形成书画艺术的整体。另一方面吟诗需要对事物细心观察和较全面的了解,这对于用绘画艺术于形式来表现事物的外形是相辅相成的。
王祺的书画走的是一条创新的路,艺术上的继承很明显,如李少陵所说:“书宗古篆,杂以北魏。画宗八大,得其神韵。”艺术的创新如孙福熙说“我们看了王先生的绘画,知道他是创造了中国绘画的新纪元”。王祺自述:“书法除大篆为所素习外,其南派帖书则置而不临,专习汉魏六朝诸碑”。“于画远观徐、黄、倪、吴,而神会于石涛、瞿山之作,亦尝参诸石田、八大、青藤、老莲、半千、南田、冬心、撝叔诸家”。指的是山水、花鸟画的继承渊源。至于书法,“因访临川李梅庵先生,不数月而吾乡曾农髯先生亦至,往还颇频,相与究论要旨,参证实多。”在传统的基础上,“王先生亦研究日本与欧洲的画理,然而不肯做他人的奴隶。在他的画里,可以看到外国绘画的影响,但绝对没有直接的模仿与抄袭。同时,他很富有历代中国绘画的精髓。然而,每一幅画里,都是他自己的精神”。他的创造精神不只是构图上对石涛、八大的继承,而是笔法的创新。其山水画笔墨放纵,疏斜不乱,不求形似,不墨守成规,正锋、偏锋结合使用,在传统皴法基础上,干湿配合,渲染适宜,用笔活、间,巧。无怪乎他的学生兼好友许士骐说:“王先生的作品,浑朴无华,天机流露”,“所作山水,设色用墨,独出机杼,毫无前人窠臼”。十分注意情感的抒发,使画面充满生气。画风潇洒飘逸,奔放流畅,画面具有动感。“以情入画,以书入画,”书画互相融汇。他的书法有画意,而绘画的线条又有书法味。在他的书画里,诗书画结合非常得体,诗是情感,以诗带动书画;书法是风骨精神,画是状物,以神写物,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王祺是位杂家,文化涉猎面宽,博览多学,知识丰富,写字作画挥洒自如,甚至可以说是他全凭自我意识在指挥书画。在技法上具有极大创造性:作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山水花鸟写意成分大,变形的多,为笔墨的自由发挥提供余地。正如苏东坡所说:“绘事求形似,见与儿童邻。”由于王祺曾留学美国、日本,接触到许多西方绘画流派,这使他开阔了眼界,吸取西方绘画技巧,所以他的画具有中西结合的创新精神。如在一些山水画中吸收了西洋水粉画和水彩画的风格,水墨淋漓,墨色交融。他的画当然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画面比较草率,不经琢磨,用笔缺乏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