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曾国藩治军思想与近代军队建设
作者:华强
【摘要】曾国藩治军思想对中国近代军队建设发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改革兵制与绝对服从;二、精神教育与精神训练;三、不拘一格,网罗人才。
  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湘乡的地主家庭,祖先无人读书作官,也无人领军征战。曾国藩是靠个人奋斗,通过科举获取功名的。中央礼、户、吏、刑、兵、工六部,除户部外,曾国藩均曾先后任职,成为统治集团中的高级官员。曾国藩笃信程朱理学,但并不排斥其他。他对历代军制、兵法甚感兴趣,在京期间,一度埋头治学。就曾国藩的个人经历而言,他熟读程朱理学,也熟读兵书,可以说是半个理学家和半个纸上军事家。然而曾国藩日后竟然成为湘军统帅,其治军思想对中国近代军队建设发生了重要影响。曾国藩一不会骑马,二不会刀枪,领兵打仗不是曾国藩的特长,其何以成为湘军统帅,其思想又何以对近代军队建设发生影响,值得后人进行研究。

  湘军建军时期的治军思想:改革兵制与绝对服从

曾国藩一介文人,笃信程朱理学,但是杀人却颇有胆量。他主张捕人要多,杀人要快,捕人不必一一报官,杀人不必拘守常例。太平军途经湖南,湖南会党纷纷加入。为了阻止会党加入太平军,曾国藩提出“治乱世,用重典”,主张杀一儆百,镇压会党。他提倡以本乡本族之绅杀本乡本族之民,使民畏我远过于畏贼,达到孤立太平军的目的。他开办的审案局,4个月直接杀人137名。⑴另一方面,曾国藩针对湖南百姓争相逃亡的情况作《莫逃走》歌安定百姓:“我们切莫乱逃走”,“若嫌此地不安静,别处更难逃性命”。⑵

当八旗、绿营纷纷败于太平军、清政府号召办团练时,曾国藩没有仓促组建,开始埋头研究绿营旧弊。经过一番梳理,曾国藩得出结论:绿营之所以临阵萎缩、没有战斗力,是因为平日自由散漫,缺少训练。曾国藩认为,要战胜太平军,必修针对绿营旧弊,力求改革,组建一支新式军队。他运用精通程朱理学和兵学的优势,决定仿明代戚家军“束伍”之法组建成湘军。1853年(咸丰三年)1月,在曾国藩的授意下,罗泽南招募湘乡练勇3营,开始以曾国藩的新法进行训练,这是湘军陆师建军的开始,也是曾国藩治军思想的初步萌芽和实践。

湘军的组建,凝聚了曾国藩的心血,体现了曾国藩的智慧。湘军以崭新的面目一面世,就显示了她与清代八旗和绿营的迥然不同。湘军的特点归纳如下:

一是提出湘军的建军宗旨—绝对忠君;

二是不拘一格,网罗人才,曾国藩招募了一批与他同样笃信程朱理学的学子作为湘军骨干;

三是改革兵制,由世兵制改为募兵制。湘军在山区征兵,所有兵丁一律取保具结。曾国藩制订选兵的标准是选黑脚杆而不善说话的乡下人,不选城市人;

四是由上而下编组军队,即由大帅遴选统领,统领遴选营官,营官遴选哨官,哨官遴选什长,什长遴选勇丁;

五是以营为战斗基本单位,全营满员500人,每营领前、后、左、右4哨,每哨领8队,队设什长;

六是选购当时最先进的热兵器,每营均装备有冷热兵器;

七是官兵厚饷,湘军官兵的饷银高于绿营,一般是绿营的3倍。湘军官兵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还能养活家人,解除了官兵的后顾之忧。湘军士兵训练期间,每日口粮钱一钱,如征战,每日一钱五分;重伤者给付养伤银30两,阵亡者给付60两。因饷银优厚,造成湖南“人人乐从军”、“闻招募则争出效命”的局面。⑶

八是组建水师,实行水陆联合作战。1853年(咸丰三年)9月,曾国藩移驻衡州(今衡阳)筹备水师。1854年,湘军水师成军,水师10个营共5000人,拥有大小船只400余艘;

九是建立长夫制度,军队后勤诸如粮草、被装、行李、工事等概由长夫担任,减轻了士兵负担,使湘军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

十是建立篷帐制度,湘军宿营不住民房,一概改住篷帐,避免军队扰民。

1854年2月,湘军水陆两师成军,计陆师13营6500人,水师10营5000人,其余为夫役、工匠等,合计17000人。湘军初建时的以上特点,反映了曾国藩的治军思想。曾国藩利用同乡、同学、亲友、师生四种关系团结湘军,维系湘军,在湘军形成谁招募便服从谁,有奶便是娘的传统。在曾国藩的主持下,湘军各营独立,彼此不相统属,每营只服从营官一人,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支独特的私人武装。兵为将有是湘军最大的特点,从此成为清朝兵制的一大变革。曾国藩以后,李鸿章、袁世凯等步其后尘,承继传统,形成近代军阀武装集团。

  湘军成军以后的治军思想:精神教育与精神训练

湘军成军后,曾国藩特别注重对湘军官兵和湖南百姓的精神教育,在舆论上发起了一场心理攻势,以争取民心、鼓动军队、瓦解敌军,曾国藩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心理战的高手。

1854年2月,曾国藩颁布了他亲自撰写的《讨粤匪檄》,把一场满汉之间的民族战争和农民地主两个阶级之间的战争说成是一场维护名教的战争,一场保卫中国传统文化的战争。毛泽东说过这样的话,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欲动其心者,倡学攻心,以礼治人,当具有大本大源。从《讨粤匪檄》看,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大本大源的人,他依托自己熟读程朱理学的优势,以礼攻心以动天下之心。他在《讨粤匪檄》中极力煽动士农工商之心,称太平军起,“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贾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颂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理扫地荡尽。”⑷

为了扫荡上帝教,曾国藩不仅推出儒教,还推出关公、岳飞乃至于城隍菩萨、和尚道士,以各式各样中国的神来抵挡西方泊来的神。《讨粤匪檄》颁布以后,曾国藩要求湘军将领皆能背诵并对檄文进行讲解。《讨粤匪檄》一时在湖南士农工商中,在湘军官兵中深入人心。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是,湖南的读书人纷纷脱掉长衫,亲自率领黑脚杆的农夫聚集在湘军的旗帜之下,不惜以鲜血和生命捍卫“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一张《讨粤匪檄》,胜似十万雄兵。

湘军成军以后,曾国藩在军队建设方面突出的一点是精神训练。曾国藩对湘军官兵的精神训练突出仁与礼。仁与礼是历代统治者治国治民的大经大法,曾国藩即以治国治民的大经大法来治理湘军。曾国藩要求湘军官兵在营内是良兵,在营外是良民。曾国藩认为,以仁和礼武装起来的军队是王者之师,而王者之师是无敌于天下的。

针对绿营军纪败坏以致军民严重对立的时弊,曾国藩以当时湖南最流行的莲花闹歌词编写了一首《爱民歌》。湘军士兵人手一册《爱民歌》,《爱民歌》既是湘军的训练手册,也是湘军的启蒙课本。湘军士兵基本是山村没有文化的黑脚杆子的农民。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一支愚蠢的军队,毛泽东的这一句名言,100多年前的曾国藩就已经认识到并开始实践了。曾国藩从识字启蒙开始,对湘军官兵进行仁与礼的教育。

《爱民歌》主要强调湘军要爱民,爱民首先要遵守纪律: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人。

百姓被贼吃了苦,全靠官兵来做主。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

莫拆民房搬砖石,莫踩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鸡和鸭,莫借民间锅和碗。

莫派民夫来挖壕,莫到民间去打馆。筑墙莫拦街前路,砍柴莫砍墙上树。

挑水莫挑有鱼塘,凡事都要让一步。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走帐房。

莫进城市占铺店,莫向乡间借村庄。人有小事莫喧哗,人不躲路莫挤他。

无钱莫扯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

一人被掳挑担去,一家嚎哭不安居。娘哭子来眼也肿,妻哭夫来泪也枯。

从中地保又讹钱,分派各团与各部。有夫派夫无派钱,牵了骡马又牵猪。

鸡飞狗走都吓倒,塘里吓死几条鱼。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

走出营来就学坏,总是百姓来受害。或走大家讹钱文,或走小家调妇女。

邀些地痞做伙计,买些烧酒同喝醉。逢着百姓就要打,遇着店家就发气。

可怜百姓打出血,吃了大亏不敢说。生怕老将不自在,这要出钱去赔罪。

要得百姓稍安静,先要兵勇听号令。陆军不许乱出营,水军不许岸上行。

在家皆是做良民,出来当兵也是人。官兵贼匪本不同,官兵是人贼是禽。

官兵不抢贼匪抢,官兵不淫贼匪淫。若是官兵也淫抢,便同贼匪一条心。

官兵与贼不分明,到处传出丑名声。百姓听得就心酸,上司听得皱眉尖。

上司不肯发粮饷,百姓不肯买米盐。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

我的军士跟我早,多年在外名声好。如今百姓更穷困,愿我士兵听教训。

军士与民共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⑸

这首朗朗上口的《爱民歌》计560个字,从内容看,曾国藩列出了三大纪律: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走帐房;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其余内容为注意事项。第一个纪律是湘军驻营问题,下列10个注意事项。第二是湘军行军问题,下列7个注意事项,其中第7个注意事项是不准拉夫。历代军队行军打仗,拉夫作苦役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也是百姓最反感的事。曾国藩用了12句话分析拉夫给百姓造成的伤害。第三个纪律是禁止湘军随意出营问题,曾国藩阐述军人随意出营可能给百姓造成的危害,下列2个注意事项。

从《爱民歌》的内容看,曾国藩注意到了军与民的关系,其纪律和注意事项之详细已经涉及到行军作战的方方面面。曾国藩认为人生立命有八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是八本之一,这是曾国藩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后来他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八本堂”,曾自己终生行之不懈。曾国藩立“八本”之意,希望湘军子弟与自己一样终生行之不懈。湘军成军之初,曾国藩身体力行,每天亲自给湘军官兵上课讲解《爱民歌》,每天只教其中一句或两句,令士兵先识字再识义。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湘军官兵人人会背诵《爱民歌》,人人会默写《爱民歌》。湘军成军初期组织严密、纪律尚好、服从命令、刻苦耐劳,除鲍超军外,湘军几乎没有发生过兵变将叛,曾国藩《爱民歌》学习与传播之功功不可没。

尽管湘军建军之初就受到《爱民歌》的严厉束缚,但是随着战争的日益进展,湘军的野性也日益显露和张扬。湘军的“贪”和“残”史实昭昭,在曾国藩奏折中多有反映。例如咸丰四年湘军攻克武汉,水师抢劫民船,私匿藏货,“颇有饱则思逃之意”,“官兵有骚扰之名,贼匪有耍结之术。百姓不甚怨贼,不甚惧贼,甘心从逆。官兵过境,无物可供买办,无人可为向导。”⑹《赵惠甫年谱》记湘军克城后,“见中军各勇留营者皆去搜刮,甚至各棚厮役皆去,担负相属于道。”⑺王  运《湘军记》记:“湘军于饷艰难,其后人人足于财,有十万以上资产者有百人之多”,⑻湘军之“贪”可见一斑。

湘军之残暴也非常著名。曾国藩认为,湘军残暴之目的是使太平军“行无民之境,犹鱼游无水之池;居不耕之乡,犹鸟居无木之山。”⑼彭玉麟攻克九江,直杀得“尸拥长江水不流”。⑽《彭刚直公全集•攻克九江屠城》注说,“城破,数万贼巷战于烈风雷雨之中,我军用命悉歼之,鸡犬不留”,“闻各军入城后,贪掠夺,颇乱伍。”⑾《从戎纪略》记咸丰十一年湘军围攻安庆,安庆太平军万余人因不堪饥饿而投降。湘军竟然“将逆匪十人一次唤进”,“自辰至酉,万余贼尽行歼戮”。⑿湘军在兴国俘太平军134人,曾国藩命“一概剜目凌迟”。湘军在武昌城外俘太平军700余人,“全数斩决”。谭嗣同《上欧阳夫子书》记湘军攻破金陵城的情况说,“本地人言发匪据城时并未焚杀,百姓安堵如故。终以为彼叛匪也,故日盼官军之至。不料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就烧,子女玉帛扫数入于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⒀

曾国藩高唱《爱民歌》,统兵作战凡十余年,却未见因部属扰民害民而处罚一人。他将杀降杀俘视为合理合法,大量无辜百姓跟着遭殃。湘军之残暴,受到曾国藩的鼓励,从这一点说,曾国藩有纵容之嫌。

  曾国藩治军思想对近代军队建设的影响

曾国藩治军思想对近代军队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改革兵制与绝对服从

曾国藩开兵制改革之风,近代中国军队以湘军建立为标志,开始走上兵制改革之路。1861年,李鸿章在曾国藩的支持下,以淮南地主团练为基础编练淮军。淮军仿效湘军,其营制即由曾国藩一手制订。曾国藩又拨湘军数营入淮军,以为淮军典范。

1863年6月,直隶总督刘长佑上奏朝廷,提议仿效湘军、淮军营制,在绿营兵的基础上成立练军,以西式方式训练,以西式武器武装,以拱卫京师,获得批准。刘长佑原计划练军建7军共20000人,称为“直隶七军”,其中15000人从绿营中遴选,5000人为新募。后因经费困难,改为六军15000人。

1864年(同治三年)8月,曾国藩于攻克天京后1个月即宣布裁撤湘军25000人,湘军水师改长江水师,余部编为防军。

1865年,北京成立威远队,分马、步二队。1866年,从北京八旗营、护军营、巡捕营选士卒共15000人,成立神武营。与此同时,全国各省纷纷开始练兵。防军、练军的建立和各省的练兵运动,使清军走向近代化。防军、练军、神武营等新式军队均配备当代最新式的武器装备。新式武器装备需要新的知识青年掌握。李鸿章为重整淮军,上奏请建学堂。为了改变清军成分,清政府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设立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1886年,中国第一所军事院校—北洋武备学堂创建。北洋武备学堂制订有《北洋武备学堂学规》,实行正规化的军事训练。以此为推动,全国各省陆续创办新式陆军学堂。至20世纪初,全国基本达到每省设立一所陆军学堂。

1895年,袁世凯在定武军的基础上新建陆军5000人,张之洞在南京组建自强军2000人。20世纪初,清政府在全国开始大练新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在这场练军运动中扩大为六镇北洋常备军,是当时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实力最强的一支军队。以上兵制的改革均仿效湘军,实行由上而下编组军队,兵为将有成为这些军队共同的特色。

二、精神教育与精神训练

曾国藩以后,其继承衣钵者以李鸿章最得要领。一个美国人拉尔夫•尔•鲍威尔将李鸿章、张之洞称之为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驱”。⒁曾国藩重视水师,主张水陆并重。李鸿章亦重视水师,1887年创建广东水陆师学堂,实行水师教育与陆师教育并重。曾国藩重视训练,李鸿章亦重视训练,他在苏州设立专门的军事训练基地。曾国藩注重以新式武器装备军队,李鸿章的淮军武器多从国外购买。曾国藩提出要慎选将领,李鸿章提出“练兵先须选将”,⒂强调“选将储才之法,尤为至要至急”。⒃曾国藩改革兵制,李鸿章提出废除绿营、八旗营务制度,指出“不变兵制,窃谓继今以往,营伍毫无用处”。⒄曾国藩主张中本西末,李鸿章制订《北洋武备学堂学规》,规定军校学生必须学习经史,贯彻“中体西用”。李鸿章更提出“以学堂为根本”,⒅开创了近代中国军校教育。

袁世凯对曾国藩治军思想也颇得其精华。袁世凯说,“练兵以储将为重,储将以兴学为先”。⒆他提出训兵应重于练兵,“训以固其心,练以精其技”,“治军之道,首重训兵,其次练兵。”⒇为此,袁世凯先后制订了《训将要言》、《训兵要言》,对士兵提出5条准则:“励忠义”、“敬官长”、“守营规”、“勤操练”、“奋果敢”,将经史内容作为军校学生的必修课。

孙中山先生创建黄埔军校,他认为“先有了革命主义,才有革命目标;有了革命目标,才发生奋斗精神。”(21)在此思想指导下,孙中山要求黄埔军校学生人人会唱《国际歌》和黄埔军校校歌。黄埔军校制订了《革命军连坐法》、《革命军刑事条例》、《革命军惩罚条例》、《革命军审判条例》,强调军校学生必须有铁一样的纪律。

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以后,下令将曾国藩的《爱民歌》翻印,让所有学生学习并传唱。蒋介石曾经提出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军事教育的基本科目,尤以礼为首,以此养成军人“必有大智大仁大勇”的基本精神。(22)

毛泽东早年曾经对曾国藩予以很高的评价。他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23)中国工农红军建军后,毛泽东亲自主持制订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内容与《爱民歌》显然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不拘一格,网罗人才

曾国藩之幕府可谓清代幕府制度开山泰斗,其幕府制度为淮军、防军、练军和神武营等沿袭,至北洋新军后演化为参谋部或参谋处。曾国藩说:“军之胜败,时也。时未可为,圣哲弗能强;时可为,则事半而功倍。”(24)

王  运在《湘军志》中评价曾国藩,称他“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此评价甚为中肯到位。湘军与太平军战,最后获胜,实事求是地说,非为天算,概由人谋。自古以来,人有识天下才之量,然后方能用天下之才,成天下之事。曾国藩之幕府,汇集了当代一代精英,除谋略人才、作战人才、军需人才外,尚有文书人才、吏治人才、文教人才以及制造人才等等。清代高级将领幕府一般设刑名钱谷师爷,而曾国藩幕府更多的是政务性幕客,这是曾国藩最终战胜太平军的利器和法宝。中国第一个留美学者容闳说,曾国藩幕府拥有各色各样的人才,“聚于曾文正之大营中者,不下二百人”,“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几于举国人才之精华,汇集于此。”(25)

以上所述曾国藩治军思想仅是曾国藩军事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曾国藩军事思想博大精深,其稳慎徐图的慎战思想,欲拔根本、先剪枝叶的思想,高屋建瓴、攻其必救的思想,镇压捻军、以静制动的思想,堵剿结合、坚壁清野的思想,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湘军随撤随建的思想等均值得后人进行研究。

岳飞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治矣。曾国藩既是文官,也是武官,是近代中国为数不多的集文武于一身的封疆大吏。他一生不爱钱,一生也不怕死。他成功地镇压了太平天国,达到了天下大治,其礼教思想与军事思想的关系等也值得后人进行研究。

注释:

⑴⑸(25)张辉主编:《曾国藩之谜》,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年2月,第130页、第142页、第40页。

⑵《莫逃走》,《曾文正公全集》,光绪二十九年鸿宝书局印本。

⑶王定安:《湘军记》,光绪十五年刊本。

⑷《讨粤匪檄》,《曾文正公全集》,光绪二十九年鸿宝书局印本。

⑹“水师小胜并陈近日剿办折”,《曾文正公全集》,光绪二十九年鸿宝书局印本。

⑺《赵惠甫年谱》,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八,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⑻王  运:《湘军志》,光绪十二年刊本。

⑼“沿途察看军情贼势片”,《湘将朱洪章》。

⑽⑾《彭刚直公奏稿•攻克九江屠城》,光绪十七年刻本。

⑿《从戎纪略》。

⒀《上欧阳夫子书》,谭嗣同:《仁学》。

⒁拉尔夫•尔•鲍威尔:《1895-1912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第24页。

⒂《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74,第23页。

⒃⒅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第568页、第461页。

⒄《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5,第34页。

⒆《袁世凯奏议》下,第1320页。

⒇《新订营制饷章训练制略》,《大清光绪新法令》14册。

(21) 《孙中山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82页。

(22) 蒋介石:《军事教育之要旨》三,1934年8月7日,见《先总统蒋公全总集》,台中华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4月。

(23)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2版,第85页。

(24) 王定安;《湘军记•围攻金陵下》,光绪十五年刊本。


下载全文:
 
来源:2006双峰国际曾国藩学术研讨会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