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调元是辛亥命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他20岁投身革命,毕生坚持反帝、反封、反袁,五遭缉捕,两入监牢。他创办报刊,鼓吹革命;秘密结社,荟萃群雄;劳瘁弗辞,矢志不移。他的著作很多,造诣甚深,有的流传至今,影响颇大。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英勇就义于武昌,时年30。春秋鼎盛年华,邃尔捐躯,令人顿首哀思。
宁调元,字仙霞,号太一,湖南醴陵南乡东富人。辛亥革命期间数易其名:宁辟支、林士逸等。先辈从江西莲花迂入攸县,后复迁醴陵。1883年宁调元诞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宁子承,是位“绩学笃行,恂恂儒者”。宁调元在家庭的熏陶下,聪颖好学,幼承文训,过目成诵。12岁读《庄子》、《离骚》,略解大意。后来,受业于同县秀才刘师陶,初学作诗,即有“五日一风十日雨,庭前喜放一帘春”的佳句。颇得师陶先生器重。稍后肄业于醴陵渌江书院,从师吴德襄,专攻朴学。
1903年,刚20岁的宁调元为了获得新的知识,寻求救国救民之策,毅然负笈赴省城长沙,入明德学堂学习。明德学堂是由当时湘潭拔贡胡元倓仿效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而创办的。宁调元入学时,正值黄兴、张继、杨德邻、李步青、周震鳞,陆鸿逵等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充任明德学堂教员。因此校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气氛甚浓。宁调元风华正茂,一到明德,耳目一新,他追求进步。常与同学开会演讲,对时局有独到见解,颇受同学爱戴。尤长于文学所作之诗,笔锋犀利,左右融会。时明德学堂的高材生,很受教师们器重。在明德学堂就学一年后,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准备辍学。黄兴得知这一情况后,即找校长胡元倓商洽,免其学费,继续就读。
1904年, 日俄战争爆发,清政府抛出了“局外中立”,从而激起全国人民的义愤。留日学生纷纷回国,组织拒俄“铁血队”,奔赴铁岭黑山,血洒疆场。宁调元激愤不已,对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无比痛恨。他在黄兴、陈天华的指导下,与明德同学李洞天、李育仁等秘密组织了革命团体——大成会。不久,大成会并入华兴会,在会中,他负责宣传工作,争取了大批学生,扩大了革命队伍,为华兴会在长沙的“甲辰起事”作了积极准备。10月,由于起事流产,湖南巡抚陆元鼎大肆搜捕革命党人,派兵包围了华兴会的活动据点——东文讲习所,宁调元匆匆走避,路遇巡逻兵,用计得脱。黄兴脱险后离湘至沪。宁调元则秘密潜回醴陵,继续从事地下宣传鼓动工作。联合滞留在沪的华兴会同志,在原醴陵渌江书院的基础上,创办渌江中学堂。并以此为根据地,策划刺杀新任湖南巡抚端方,打击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由于多方原因,计划未能实施。这时,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培养“新政’人才,在两湖选派学生赴日留学。宁调元被选中,离湘赴武昌,临行前张之洞设宴饯行。事前有人示意:大家见到总督时,必须行跪拜礼,以表感谢。宁调元表示坚决反对,他说:“要挽回国家的气势,首先要提倡新的风气,我们今天去日本留学,就是为了将来革除这种奴颜卑膝,丧失气节的陋习。”对于宁调元的意见,留学生们均表赞同,曲顺权贵之举遂作罢,张之洞及其爪牙也无可奈何。
到达日本后,宁调元如鱼得水,广交革命志士。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在黄兴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12月,日本政府颁布了《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留学生们愤极,群起罢课抗争。宁调元、杨卓林、姚宏业等借中国留学生会馆组织反对“取缔规则”大会,散发传单,鼓动留日学生回国从事反清革命。
1906年初,宁调元归国,先在上海虹口创设中国公学作为同盟会机关,接纳东归志士。不久,又回到家乡醴陵,主持渌江中学,向学生灌输革命学说,暗中联络会党首领龚春台、宋飏裘、李经奇,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为年底的萍浏醴起义打下了基础。后来被人告发,被迫离开醴陵去长沙,与同学李洞天,陈汉元同住城南天心阁,仍以鼓吹革命为职志,并与禹之谟、邹价人等组织湘学会。他们撰写文章,集会演讲,宣传反清,倡言革命,风动一时。是年夏天,陈天华在抵制日本《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的风潮中投日本东京大森海湾自杀。尔后益阳人姚宏业由于在创办中国公学时,经费枯渴,悲观失望。5月6日,他留书案头,投黄浦江自杀。遗书中有:“老子云:哀莫大于心死。今人心死矣,天复何言”等语,陈天华、姚宏业的自杀,在湖南各界引起了强烈的振动。宁调元、禹之漠、谭振等人聚议,首倡将二位烈土遗骨公葬于岳麓山,以彰义烈。然而清朝地方当局百般刁难,阻拦破坏这次活动。宁调元、禹之漠等人冲破阻力,号召各校学生参加这一活动。6月10日,陈天华、姚宏业二烈士灵柩运抵长沙。第二天早晨,长沙各界人士及学生一万多人加入了送葬的行列,从长沙城内分两大队出发。一队出南门从朱张渡过河,禹之漠同十几个教职员抬着陈天华的灵柩先行;另一队从小西门渡河,由宁调元和十几个教职员抬着姚宏业的灵柩领先。送葬的学生皆是白色制服,如同缟素,队容整齐严肃,秩序井然。军警呆立旁观,不敢干涉。抵岳麓山后,举行了公葬仪式,并由禹之谟、宁调元宣讲两烈士生平事迹和此次公葬的意义。公葬结束后,参加埋葬树碑等工作的学生十余人从朱张渡过河,为时较晚,被长(沙)善(化)学务处总监督俞诰庆嗾使军警捕去。宁调元、禹之谟多次交涉,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均遭拒绝。恰好第二天晚上,有学生发现俞诰庆打着学务处灯笼到樊西巷宿娼,当场将他捉住,并把他和妓女春苔一同押往濂溪阁,并黥其面,裸其体,拍照于土娼胯下。禹之谟当众痛斥俞诰庆的无耻。俞诰庆知道众怒难犯,只得俯首认罪,不得不答应释放在押学生。这两次斗争的成功,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扩大了革命影响。毛泽东曾称之为“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但说:“这次毕竞将陈、姚葬好,官府也忍气吞声莫可谁何,湖南的士气在这个时候几如中狂发癫,激昂到了极点。”但与此同时也招来了反动势力更疯狂的反扑。他们罗织罪名密告宁调元、禹之谟等为革命党人,下令缉捕。7月,宁调元在明德学堂校长胡元倓的帮助下逃至上海。8月10日,禹之谟在湘乡被捕入狱,次年2月6日在靖州被害。
宁调元逃亡上海后住在美租界,邀同陈汉元、同乡傅熊湘(字君剑)等人创办《洞庭波》杂志。他将以前在长沙天心阁所写文稿登出,痛斥清政府的苛政,揭露伪立宪的丑行,批判中国封建主义旧文化,影响颇大。宁调元利用这一杂志作为阵地,大力宣扬禹之谟的事迹,揭露湖南反动当局蓄谋陷害的种种罪行。9月,他又来到武汉,联络同志,拟回湘营救禹之谟,因友人坚决劝阻,只得怅然返回上海。返沪后,迂居法租界八仙桥(江苏革命党人机关),将《洞庭波》易名《汉帜》,积极扩大它的发行范围,使每期印数达千册,流布各省。其中流入醴陵,萍乡、浏阳等县尤多。使粗识文字的乡民,莫不以先睹为快,豆棚瓜架之间,引以为谈资。当时孙中山正从国外乘船来到上海,由于清政府爪牙防范甚严,无法登岸。宁调元便与马子畦、秋瑾、陈其美、陈伯平等人聚集孙中山所乘船中,策划新的革命计划。同时他又与柳亚子、朱少屏、高天梅、陈去病等在健行公学举办《复报》作为《洞庭波》杂志的姊妹刊。由于文章针砭时政,触犯当道,他再次受到清政府的通缉。10月,他不得不只身潜逃日本。同张继、章炳麟、汪兆铭、胡汉民一道主编《民报》,由于宁调元熟悉国内形势,加之诗文并茂,又富有办刊经验,因此,被大家公举出任《民报》经理。宁调元不负重望,在短期内,使报社内部团结加强,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民报》的销售量大增。从而保证了《民报》能以鲜明民主革命观点,同立宪派展开论战,为捍卫革命原则,发展革命形势作出了贡献。
1906年冬,湘赣边境的萍浏醴一带爆发了起义,东京同盟会本部为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兴奋不已,孙中山、黄兴多次召开会议,谋划策应。同盟会总部特派宁调元。谭人凤、杨卓林、胡瑛等回国任起义组织和联络工作。还责成宁调元重新组建同盟会湘支部。宁调元身负重任,兼程至沪,居住在傅熊湘、谢诮庄主办的《竞业旬报》社,与陈其美、秋瑾、杨卓林磋商,决定分头出发运动长江一带会党相机呼应。胡瑛赴鄂,杨卓林去江苏,秋瑾至浙,联络组织会党。宁调元则化装回湘,准备投身萍浏醴起义。他刚抵长沙,即在旅店碰到潘防(醴陵人),潘告宁调元萍浏醴起义已失败,刘道一、蔡绍南等人已牺牲,龚春台已失踪,起义军溃散等情况,并劝宁即刻离湘。宁调元听后痛心疾首,更无所畏惧,冒着生命危险,第二天即搭车回醴陵,四处寻找龚春台的下落,不见踪影。1907年初,他不得不启程返沪,由株洲搭轮船至岳州,准备改乘小轮船去鄂,不幸被水师营逮捕,押回长沙。庭讯数次,宁调元临危不惧,坐庭抗辩,旁若无人。后经各界人士及亲朋好友各方奔走,设法营救,才免于一死。
宁调元在身陷囹圄的二年多日子里,念念不忘革命事业。鉴于萍浏醴起义惨败的教训,他感到重建同盟会湘支部已刻不容缓,遂委托刘谦、李隆建领头,于1907年3月,联络在湘的黎尚雯、刘劲、刘钺、焦达峰,曾广瑊、李振锷、彭一湖,李剑农等人于长沙妙高峰卷云亭重建同盟会湘支部。此后,又有曾杰、文斐、龙毓竣等人陆续加入,湘支部组织日益扩充,力量大为增强。武昌首义,湖南最先响应,这与宁调元重建同盟会湘支部有着密切的关系。
宁调元在狱中,《民报》面临经济枯渴,加之章炳麟与《民报》同人闹矛盾,负气辞职,使报社大有不支之势。宁调元得知后,深感忱虑。恰接章炳麟信,也谈到报社的情况及自己的处境。宁调元当即回书:“报社成立数年,每况愈下,这是同盟会的不幸。只闻萋斐成锦,内讧用心。昔日蔺廉结好,赵家受福,平勃交欢,汉祚用宁,想必你早有所闻。海天万里,意顾何报?”宁调元用历史人物顾大局,重团结的感人事迹为例,劝导章炳麟,使章炳麟幡然醒悟,决心重振报社。
1907年,同盟会生两广边境举行多次武装起义均告失败。其结重区的革命同志横遭戕害,时有所闻。禹之谟惨死靖州,徐锡麟、秋瑾、陈伯平、马子畦等先后就义于浙、苏,杨卓林谋刺端方不成,暴尸南京。噩耗接踵而至,宁调元在狱中不能自持。只得把悲痛埋在心底,把仇恨凝聚于笔尖,作诗禹之谟,祭徐、秋,哀卓林,悼宗汉,遂成《叹逝集》一卷。另一方面,他又发奋自勉:“此身一日尚存,即不可一日不致力于学”,并自计划,每天分运动、读书、习字、作文四课,剩下的时间则向监友演讲革命故事,这种顽强奋斗的精神,百折不回的毅力,献身革命的热情,不仅教育和鼓舞了正在斗争的同志,也感动了同监的难友和看守的清廷狱卒。使死囚之中,春气盎然,充满活力。他通过狱卒的准许,请求在城南师范读书的同乡刘谦和外甥王纪宣为他寻找,书籍,每星期休假日送书几册,自限一星期读完,再换以它书。如是者二年多,读书达二千余种,训诂词章,诸子百家,无所不包。偶有所得,即用笔记下来,陆续用稿本界予局藏,寝以盈箧,并间或摘抄一、二篇文章寄登《民粹报》同时,写诗填词近六百首。二年多的囚徒生活,没有坠毁这位革命家的远大壮志,相反这段生涯成为他一生中文学创造最为旺盛的时期。
1909年11月,爱国诗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在上海发起成立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网罗人才,揭革橥命。并贻书正在狱中的宁调元,邀他参与筹创。宁调元欣然应允。在狱中与高旭等人书来信往,商订出刊编缉体例,讨论团体名称。1908年初他还专门写了《南社诗序》。用春秋时期楚国的爱者钟仪被囚于晋而不忘故国的故事说;“钟仪操南音,不忘本也。”以此说明南社命名的革命色彩。
1909年末,经多方周旋,宁调元终于在谭延闿、龙璋等人的联名保释下出狱。出狱后,返居醴陵数月,随之北上。19l0年初,他被在北京的老师陆鸿逵聘为《帝国日报》总编辑。发表了许多抨击时政,痛悼烈士,鼓吹革命的诗文。并以自己狱中所著的《碧血痕》,在《帝国日报》副刊上连载共计百余次。同时又搜集明末殉国人士的绝命词以及少量愤世之作,精心编辑,以小传体形式,予以发表,使人们不忘反清革命,不为清政府的假立宪所欺骗。当时同盟会员戴天仇等在沪创办的《天铎报》,由于批评康、梁鼓吹的改良主义而与康、梁发生冲突,出版遇到困难,宁调元即从中周旋,使《天铎报》得以继续出版。
1911年,黄兴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宁调元一度心襟抑郁,情绪消怠,闲言不谈时政。不久,他辞去《帝国日报》总编职务,准备再赴日本。至沪,适逢武昌起义爆发,他即乘船南返。途中阅《大陆报》,见一则外电披露:清政府用伪装轮船招商局的船只,装运粮食南下,接济汉口敌船。宁调元随之将电文译成中文,火速转送九江民军司令部。使九江民军据极截获伪装船三艘,使清政府舰队更陷入断粮绝援的困境,最后不得不摇旗投降,为武昌起义立下一大功。不久,宁调元返回湖南,被当时的都督谭延闿聘为秘书。恰会清廷派遣冯国璋率大军南下攻武昌,武昌民军联电告急,宁调元在浙调兵遣将,先遣余钦翼出师驰援,复派刘钺、周歧、唐吉箴、唐熙、曾杰、刘劲等人分途阻击满清南下要员,使武昌局势得以维持。
1912年“民社”成立,宁调元辞去秘书职务,赴沪参加民社,创办机关报《民声日报》。到任不足半年,祖母病故,乃千里迢邪返醴陵奔丧。及至返沪,方知局势已大变,民社党与统一党、国民公会等合为共和党,推素来敌视革命的旧军人黎元洪为党魁,与同盟会对立,沦为袁世凯对付革命势力的工具。宁凋元愤然去职,并宣布退出“民社”。后出任广东三佛铁路总办。铁路总办一职,向称美差肥缺,宁调元在职年余,律已甚严,除薪俸之外,点滴不取;惩治贪污,穷追不放,廓清积币,雷厉风行。路局有位姓蔡的工程师,把持路务多年,利用职权,内外勾结,欺上瞒下,滥收浮报,私客票出售,贪得巨款万余。宁调元一上任即首办其事。一时流言四起,诽谤横生,大有以邪压正之势。宁调元毫无顾忌,决心穷治这一巨蠹。几个月后,积案廓清,风气大变。作为诗人本色的革命家宁调元,每当工作之余,遍游白云诸胜,寄情山水。与广州名士蔡哲夫,邓尔雅、谢芙伯、王君衍等饮酒赋诗。他还组织南社粤支部,举办“雅集”,在诗酒酬酢之间,讨论文学,砾砺气节。
袁世凯窃国后,肆意破坏革命后建立起来的民主制度,实行独裁统治,恣睢目甚,官僚政客,比附为奸。宁调元痛心疾首,感到“国事至此,而犹苟且偷一日之安,吾党罪恶何时可以洗濯?”遂愤然辞去三佛铁路总办之职。1912年末,他冒着隆冬风雨,由粤沪见陈其美,去皖会柏文蔚、赴赣找李烈钧。在南昌过春节后,又匆匆回湘与谭廷闿、周宗麟、杨德邻、黎尚雯、程潜、文裴、刘承烈、陆鸿逵、易宗羲、文经纬、伍任钧洽谈。积极联络反袁力量,密定七省联合计划,策划武装反袁大计。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充分暴露了袁世凯的险恶用心。宁调元星夜赶至上海,向孙中山、黄兴报告了他在东南五省之行的情况。极力建议举行二次命,痛陈实行武力讨袁,孙、黄采纳了他的建议,于上海举行会议,选举黄兴为讨袁总持军事,宁调元任秘书长。讨袁军以赣军为第一军,粤军为第二军,湘、鄂、豫联军为第三军。宁调元认为武汉位于长江中游,地处南北交通纽枢,革命基础较好,如能深入三镇,联络反袁革命力量,使二次革命首先在武汉发难,就能斩断袁世凯的一翼,推动东南各省的讨袁起义。他自愿深入虎穴,秘密入汉,居法租界日人所设富贵旅馆,汇集各路同志于英租界西菜馆,议定侧重联络湖北军队和河南各地民军。不久,袁世凯下令撤除赣、皖、粤三省革命党部都督职,北军相继南侵,局势骤然紧张。宁调元与新从南昌来的熊钺山召集各方面负责人季雨霖、夏述堂、詹大悲、胡秉柯、彭养光、邹永成、钟勋庄、刘英、张秉文、王道等举行紧急会议,派定季雨霖、詹大悲、邹永成、刘樾、杨王鹏诸人分任三镇军事指挥,李剑农、皮宗石、潘仲青、马惕冰等负责起草檄文、宣言及其它各项宣传文件,定期在武汉三镇同时举火发难,并约定口号“忍耐”由起义门入攻城内。不料,事为武汉侦探长绰号为刘贵狗的刘有才侦悉。6月24日下午,刘有才派爪牙尾随而至,带兵同法国巡捕一道包围了《民国日报》馆,逮捕了报馆编辑周览、杨端六、曾毅、成希禹四人。黎元洪及汉口镇守使杜锡钧得到消息即调清军分区戒备。詹大悲见事泄,谋先发制人。于24日晚提前攻打汉阳制造局。反袁民军旅长刘忠汉、钟仲文、亲挟炸弹攻城,肉薄移时,久攻不克,二位壮烈牺牲。深夜,武昌城内数处起火,均被清军扑灭。南湖反袁炮兵营与敌激战一晚,最后寡不敌众,全军覆没。第二天清晨,七十多位官兵骈戮于武昌黎元洪刀下。6月25日,刘有才带卫队渡江去富贵馆捉拿宁调元,在馆中搜出日钞三千余元,银洋三百余万,名册一份,内分列担任军事、调查、联络、会计、文牍、庶务各科,并有支付各种账目一本,内有派人赴荆、沙、田镇及邻省等处捐资。复又在法租界伊达医院第六号抄出旗帜多面。下午,宁调元与熊樾山仓卒转移,行至德租界遇刘有才,遂俱逮捕。接着袁世凯又派军队分驻武汉,下令通缉在逃的夏述堂、王之光、季雨霖、钟勋庄、温楚珩、杨王鹏、赵鹏飞、彭养光、詹大悲、邹永成、岳泉源、张秉文、彭临九、张南星、刘仲州十五人,并饬外交部向法德公使及驻汉领事要求引渡宁调元、熊樾山、曾毅、周览、杨端六、成希禹。德国公使与袁世凯相互勾结,沆瀣一气,于7月5日将宁调元和熊樾山引渡至武昌军法局。至此,武昌这次反袁起事,遂被弹压。
宁调元入军法局后,自忖不免于难,曾在狱中作诗明志,视死如归。他给同乡好友刘谦的信中说:“我于五号引渡至军法局,提讯数次,尚未定谳,生死关头,已在十年前就勘破了,到今天还有什么值得可怕的呢?象这样时局发展下去,瓜分之祸,不出三年我这样的人迟早不免一死,瞻鸟爰止,于谁之屋?”在狱中,宁调元耳闻李烈钧在湖口宣布独立,接着全国响应,他欣喜若狂,终日啸歌,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处境。不久,“宁赣之役”失败,宁调元为之大哭,只得用诗来发泄自己的孤愤:“一局残棋尚未终,纷纷铁骑下东蒙,可怜五族共和史,容易昙花一现中。”宁调元初入狱,云南都督蔡锷及陈文纬先后通电黎元洪,愿代宁一死。既而醴陵县令汪文溥劝黎元洪脱离袁世凯独立,释放宁调元,均遭到黎元洪的拒绝。不久,袁士凯爪牙在《大公报》登载一文,标题为“请杀宁调元以谢天下”指责宁调元已构成二次革命罪状,军法局主持从中索贿不得,遂以此文定狱。1913年9月2S日,袁世凯下令杀害宁调元、熊樾山于武昌抱冰堂。这位坚贞不屈的革命家为民族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献身了。1月8日,湖南同志将烈士遗骨运回醴陵,安葬于醴陵城南西山。
1920年10月,吴敬恒、蔡元培,章炳鳞、张继等人联袂来到长沙。一行转赴醴陵,前往西山凭吊宁调元烈士,并以沉重的心情在烈士所创的渌江中学宣讲他的革命事迹,听者无不悲痛。不久,于右任亲自为宁调元烈土题写了墓铭,寄托对烈士的无限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