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湘军故里”的地理界定
作者:唐徽
【摘要】广义的湘军故里指湖南,狭义的湘军故里指哪里?现湘潭、湘乡、娄底、双峰、新宁、长沙、衡阳等地都在争着使用湘军故里这个概念,它们的定位是否准确?各自为阵的湘军故里的牌子对于湖南开发湘军文化旅游有何影响?对曾国藩籍贯的认定是湘乡还是双峰?恢复老湘乡是否有可能?如何避开行政区划的影响正确使用文化遗产?
  由于曾国藩热的影响,对湘军的研究已成为了一门显学。“湘军”成为湖南人的代名词。湖南人开始意识到百年湘军带来的文化荫庇,湘军的品牌已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时下以湘军来命名的公司实体层出不穷,湖南的一些县市争相打出湘军故里的品牌。将湘军故里与湖南旅游产业相结合,这无疑是湖南人值得高兴的事,但资源如何合理使用,名称如何准确定位成了一个颇有争论的话题。本文旨就湘军故里地理界定进行分析,希望有益于湖南的文化事业与旅游事业的发展。

  一、各种“湘军故里”命题的提出

前些时候,报端曾热报贵州与湖南的怀化争夺“夜郎”这一品牌。“夜郎自大”当然不是一个什么好成语,争者的目的显然是瞄准了这个岐意名词后面的文化商机。相比之下,湘军这一品牌不知要辉煌多少倍。从笔者目前掌握到的资信,至少湖南有以下地州市在努力打湘军故里牌或开发类似的湘军文化产业。

新宁县打出了湘军故里的牌子。理由:江忠源的故乡。湘军的开创可追溯到江忠源楚军。楚军也是团练,地主武装,且在湘勇成军之前,后归入湘军。江氏兄弟成为曾国藩湘军的重要将领。2006年6月,新宁县人民政府拨出5.5万元专项经费,对刘坤一故居的刘氏宗祠按照“修旧如旧,恢复原样”的原则进行维修。这里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清代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直隶总督刘长佑、安徽巡抚江忠源等一批湘军人物的宅第、宗祠、墓庐,还有湘军的对手太平天国冀王石达开屯兵扎寨、厉兵秣马的古战城堡等重要文物遗址多达50余处。

娄底称湘军故里。理由:娄底古属湘乡,湘乡为湘军的发源地。有影响的湘军人物,如曾国藩兄弟、罗泽南、刘蓉、李续宾兄弟、杨昌浚等的故里都有在今天娄底的行政区划范围之内。双峰县从湘乡析出,曾国藩的故里荷叶塘在其行政区划内。

湘乡,湘勇的诞生之地。曾国藩湘军以1200湘乡勇作为核心力量在此基础上扩军。湘乡参加湘军的人数最多,成就最大,高级将领最多。曾国藩等一批湘军人物均是湘乡人。娄底也好,双峰也好,均是从湘乡析出的。

湘潭,正在努力争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为创历史名城,许多人正在酝酿第二张城市名片——湘军故里(第一张名片是伟人故里)。理由:湘乡今在湘潭管辖范围之内,早期的湘潭之战决定了湘军存在与否的命运,湘潭一县承载着湘军出省作战粮饷的2/3,湘军的水师基地设在湘潭。湘潭大学是教育部指定的两个人物研究中心: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和曾国藩思想研究中心。新建设中的湘潭博物馆计划开辟专门的湘军人物陈列。也就是说,湘潭正在做湘军的大文章。

长沙,是湘军的大本营正式挂牌的地方,湘军人物最集中,湘军足迹最多。长沙,站在省会的高度,一出手就牛气十足,将湘军与湖湘文化融合一起打造湘军文化项目。以平塘镇曾国藩墓为基础投资1.3亿搞湘军文化园与湘军兵器馆。[《曾国藩墓园拟做大文章》,见《潇湘晨报》2005年8月11日版]湘军文化园目前核心墓葬区已修复完成,二期工程预计年内动工。建成后的湘军文化园,将与长沙贾谊故居、第一师范、岳麓书院等旅游景点实现对接。另计划征地二百二十五亩,整体保护范围达一千五百一十四亩,对曾墓古建筑的位置和建筑形式将尽可能按各方面搜集的资料原样恢复。“所有服务设施和其他建筑一律远离墓区,以保持从墓庐到墓地一带青山古道人烟稀少的苍凉景色”。 [中国新闻社中新网长沙2006年5月11日电,肖前辉/文]]

衡阳,这个似乎与湘军故里的地理概念沾不上边的地方也找到了湘军故里定位的理由:衡阳是湘军真正意义的大本营。长沙是湘军的灾难之地,曾国藩在长沙呆不下去了才将湘军的大本营移师衡阳。湘军水师在衡阳建立。曾国藩的祖籍是衡阳人,曾国藩的故居荷叶塘严格地说来在南岳七十二峰之间(五老峰),荷叶塘毗邻衡山,曾国藩少年求学之地是衡阳。曾国藩一直把衡阳作为他的第二故乡。目前,以彭家祠堂遗址(湘军大本营之演武坪)和湘军水师基地为龙头的一批招商项目正在启动。

  二、“湘军故里”的地理如何概定

故里的概念不等于故居。故是过去从前的意思。故里也是故乡的意思,相等的词语有故土故乡故园。相近义的词语有故居。里就是乡里,就是祖籍所在。[《辞海》第3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一位名人可能有许多故居,故居是从前居住过的地方,但是故里故乡只有一个。当然,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也可以视之为第二故乡,由此而论,故乡应该是指一个人居住过的比较长时间的地方。故里比故乡还要深一些含义,多指诞生地,童年少年时期成长的地方,居住的时间相对较长。荣归故里就是指这个意思。故地指曾经留下足迹的地方。一个人的故地就太多了,故地重游的故地可以指较长时间呆过的地方,也可以指短暂游历过的地方。可见,有的地方可以称湘军故里,有的地方可以称湘军故乡,而有的地方只能称湘军故地。

对湘军故里的地理界定,笔者专门与一些研究湘军的学者专家进行商榷。他们是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岳麓书社编审唐浩明,湘潭大学副校长、湘大研究生院院长、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王继平,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澧华,惠州学院教授成晓军,湘潭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地方志专家周磊,湘潭市文联副主席、湘潭市史志专家何歌劲,双峰曾国藩故居管理所所长、曾国藩家族家世研究专家胡卫平。这几位专家都与湘军有关系,他们对曾国藩和湘军均有较深入的研究,现将他们的看法综述如下:

1、湘潭不等于湘乡。清代湘潭县与湘乡县同属长沙府。湘乡县的范围比湘潭县大得多。湘乡有过称州的历史,元代贞元年,湘乡因人口猛增,达到了一万户而升为州,[《湘潭市志》地理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湘潭没有;湘乡出过湘乡侯,汉哀帝时封侯,始有湘乡名称,湘潭没有过。这说明湘乡的人口与面积都在湘潭之上。一个湘乡分为三个里,里相当于一个小县的面积,湘乡县在上里设巡检司巡检驻娄底,上里管有13个都。地域即今天的娄底市之娄星区及涟源市杨家滩等处;在中里设有县丞,县丞署设在永丰,中里辖16个都,即今天双峰管辖的全境;下里即今天的湘乡县范围,县城即今老县城,设15个都,2个街坊。而同时的湘潭县只有18个都。湘乡将双峰娄底划出,仍然有与湘潭县面积差不多的范围(今湘潭县的面积是2512.23平方公里,今湘乡市的面积是2011.63平方公里)。[《湘潭市志》地理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湘乡市志》,1995年版;《湘乡军事志》,1989年版]王继平先生认为,湘乡与湘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是两个平级的县。不能因为今天的湘潭市包括了湘乡就说湘潭也是湘军故里。[2006年6月26日作者对王继平电话访谈]至少,它不是清代的湘乡县的概念。

2、湘军故里不等于湘军故乡。湘军故乡包含湘军故里。湘军故乡不等于湘军故地。湘军故地大于湘军故乡。湘军领袖人物故里不等于湘军故里。

3、衡量是否是湘军故里,可以看一个地方拉出去部队数量,产生将领多少。

4、称谓是一个很重要性的参照物,即湘军的冠名权先后的问题。

王澧华先生认为,在不好认定的情况下,可以比较各个地区拉出去了多少部队,出了多少将领。他说,“我在湘潭大学工作了多年,按理说,对湘潭是有感情的,湘潭是我的第二故乡,但是,要称湘潭是湘军故里,习惯上难以接受,学术上也不严谨。在我的映象中,湘潭没有拉出去多少部队,也没有出多少湘军名将”。[2006年6月26日作者与王澧华电话访谈]

笔者查找了许多资料,湘潭县确实没有产生多少著名的将领,郭松林可能是比较有名一点的,而他的成就还不在湘军,是在淮军。因为曾国藩是湘乡人,所以,湘军将领多是湘乡人,湘军就是一群由湘乡籍的师生老乡关系亲戚关系构成的一个封建军阀集团。咸丰六年(1856年)湘军中湘乡籍将弁勇丁达到达2万多人。据同治八年的《湘乡县志》统计,湘乡一县有7809人以战功叙官见于县志,其中文官在知州以上的有86人,武职副将以上的湘乡籍人有1153人,参将564人,游击939人,都司1138人,守备1538人,千总1200人,把总1001人。以上只是同治五年以前的统计,随后,湘军西征,在新疆作战,中法之战中,甲午中日之战的湘乡籍将士未作统计。曾国藩在湘乡《昭忠祠记》中云:“一县之人征伐遍于十八行省,近古未尝有也”。[《湘潭风物揽胜》,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由于它的面积是湘潭县的3倍,人口是湘潭县的3倍多,湘军人物众多是可以理解的,也就是说曾国藩搞的是三个“县”的裙带关系(上里,中里,下里)。笔者认为,清王闿运《湘军志》所谓:湘潭一县承载着湘军出省作战粮饷1/3,[《湘军志》,岳麓书社;(清)《湘潭县志》,湘潭市地方志办公室刊校本]这一点也有水份。《湘军志》带有较强的文学色彩,王闿运又是湘潭县人,这里面有夸大湘潭县在湘军中的地位之嫌。湘潭地不及湘乡之一半,主要税收来源还是湘潭县城的工商业,而在湘潭之战后,“市肆仅存十之五六”[《湘潭经济史略》,湖南人民出版社]。倘若一个湘潭县负责了湘军出省作战绝大部分粮和饷,那其它地市不是吃干饭了?所以王闿运的《湘军志》有许多不可信的地方,并不象他开篇所谓要整成一部信史。相比之下,王安定的《湘军记》虽没有什么文学色彩,许多地方记流水帐,难以卒读,但事实罗列准确细致,它成书在《湘军志》之后,吸取了《湘军志》的精华,是研究湘军历史比较好的参照物。再来看以拉出去部队数量,湘乡无疑是全省第一。前期长沙大本营的湘军以1200人的湘乡勇为基础。前期营官以上湘军将领多为湘乡籍。三河之战死亡7000将士,全部为湘乡人,湘乡十室九空,处处白幡,家家招魂,曾国藩为之心惭。整个与太平军较量的11年时间里,湘乡总计伤亡1.5万人以上。[《湘军志》,(清)王闿运著,岳麓书社;《湘潭历史考述》,周磊著,湖南人民出版社] 而湘潭县同治八年以前武职副将以上的只有200多人,相当于湘乡县同比武职副将的1/4多一点。

但湘潭市地方志专家周磊先生认为将领数不是衡量的唯一标准,湘潭拉出去的部队数量绝对不在其它地市之下。仅以咸丰三年为例,曾国藩在衡阳建水师,派褚汝航到湘潭县招兵,一次就招了7000人,当时湘军水师也就10000人左右,湘潭县人就占了湘军水师2/3还多。[2006年5月访谈资料;《湘潭历史考述》,湖南人民出版社]

再看湘军产生时间早晚与冠名问题。湘勇最先产生于湘乡,是湘乡知县朱孙诒为了抗拒太平军有可能冲击湘乡县而采纳罗泽南的建议临时拉起的团练,具体执行者是罗泽南、王珍。咸丰二年四月(1852年6月)朱孙诒下令设保甲,练团,练族,制定团练习章程12条。十家或数十家为一团,每团立一什长百家立一百长,由保长兼任。县城设团练总局,旗帜号衣刀枪火药由局制造。每丁自制号挂器械(刀矛铳棒),在家自行操练。县择期校阅。无事时各安本业,有事时由什长百长团总带领赴出事点支援。所需经费由富者捐输或按田亩摊派。县城招募的乡勇集中训练,训练由罗泽南王珍负责,经费由县库支出。湘潭县的团练习开办时间比湘乡晚一个月。一个月后才想到办团练,到处找教官(请师督训)。而王珍训练出来的湘乡勇已经拉到马坨铺驻防。同年十一月,张亮基将罗泽南训练的1000多名湘乡勇抽调长沙。咸丰三年九月,朱孙诒调宝庆,新任湘乡新知县唐逢辰又创新,改保甲团练为挨户团练。 [《湘潭市志》军事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湘乡军事志》,湘潭市人武部,湘乡市地方志办编,1989年版。]咸丰九年,团练局改名团防局。同治末年,团防局又改称镇乡联合会。民国改称保卫团,挨户团,民团,保安团,自卫队。新宁江忠源楚军虽形成时间早于湘乡,但末用湘勇、湘军的名号,直到1854年江氏的部队才归属曾国藩旗下。“湘军”的称谓始于王珍。此人好大喜功,挂出湘军的招牌,遭到曾国藩的呵斥 [唐洁明《曾国藩》,湖南文艺出版社]。湘军的兵制也不是曾国藩首创,王珍《练勇诌言》中就有了相对成熟的建军思想与建军方略,曾国藩湘军兵制的出台实取自王珍。以上观点足以说明,若以湘军的创始人而论,以冠名权(湘军旗帜)先后而论,都不是曾国藩。这些都为湘乡争创湘军故里加注了法码。但曾国藩是湘军的领袖,湘乡人都团结在他的周围,他是清廷正式任命的湖南帮办团练,湘军正式成军又是在他之手,湖南的各路人马都统归他节制,这一点为娄底、双峰的争取湘军故里的名片增添了法码。

又有人认为,邵阳可以算作湘军故里。就宝庆府而言,湘军的许多名将如清末江忠源、刘长佑、刘坤一、民国湘军的唐生智,他们都是一定时期的湘军领袖。江忠源是天不假年,否则,他们的成就也许在曾国藩之上。刘长佑与刘坤一被称为“隔墙两总督”。魏源的孙子魏光焘是甲午战争中的湘军名将。民国时宝庆的蔡锷算不算湘军人物呢?肯定可以算作大湘军的范畴。宝庆勇在湘军中是非常有名的。所以,以人数与名将论,宝庆不在湘乡之下。更何况湘乡也有过属于宝庆的历史,且其语言血性习俗更靠近宝庆,那么,邵阳是不是也可以称湘军故里呢?还有,平江勇,辰溪勇也是不错的。湘军是一个半世纪的代名词,绝不能以一时一人一地而论。

湖南省历史学会理事、新版《曾国荃全集》的主编梁小进先生认为:新宁是湘军的萌芽。理由,道光二十七年湖南新宁雷再浩起义,江忠源“倡办团练”,将之镇压,“湖南团练自此始”。道光二十九年,新宁又发李沅发起义,江忠济(江忠源弟)与刘长佑、刘坤一复“倡募乡勇”,将之扑灭。次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江忠源调赴广西。咸丰元年、二年江氏募勇赴桂,“所部千七百人,名楚勇”。此为“湘勇”作战之始。江忠源楚勇的兴起,实为湘军的萌芽。(梁小进《晚清湘军集团及其对近代中国的重要影响》)

王澧华先生说,湘潭可以定为湘军的福地(指湘潭之战给湘军带来转机),衡阳可称湘军的摇篮(或称发祥地)。湘潭显然是不能忍受王澧华先生的定位。

胡卫平先生认为湘军的摇篮在双峰荷叶塘。他认为荷叶塘可以这样来定位:“国藩故里,湘军摇篮;巾帼土壤,女杰之乡”。这样就出现了三个湘军摇篮的定位:新宁,衡阳,荷叶塘。不过,对湘军故里的地理概定上,胡卫平赞成老湘乡的提法。

唐浩明先生认为,可以这样表述:湘潭的湘乡是湘军的故里。但王继平先生坚决否定这种提法,他认为,在当时,湘潭与湘乡完全是两回事,只有湘乡可以称湘军故里[2006年6月26日作者与王、唐电话访谈]。

也有人认为,名人故居可以以现在所在的地理行政区划来划分,否则,没有了一个区分的原则。湘潭打出的第一张名片是伟人故里。伟人故里者,毛泽东之家乡也。韶山现属于湘潭管辖,这样定位没有什么争议。湘乡现在属湘潭管辖,曾国藩是湘乡人,湘潭在湘军早期中又占有重要作用,湘潭认定自己是湘军故里应该是说得过去的。为什么引起了争议?究其因是因为行政区划的问题,曾国藩可以说是湘乡人,难道就不能说他是双峰人?如果双峰县打出欢迎你来到湘军人物曾国藩的家乡,湘乡也打出一幅欢迎你来到湘军人物曾国藩的故里,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难堪局面呢?实际上给读者提出 了一个问题:曾国藩到底是哪里人?是双峰人?还是湘乡人?

  三、曾国藩的籍贯认定

曾国藩到底是哪里人?湘乡人?双峰人?曾国藩说了,他是湘乡人。他的子孙后代也承认他们是湘乡人,同朝为官者都呼曾国藩为湘乡人。实际上是湘乡县人。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将籍贯地作为官员的代称。如曾国藩被称为曾湘乡,李鸿章被称李合肥,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这些称谓并非后人加之,而时同朝为官者已经喊习惯了的称谓。《辞海》是中国最全面最权威的一部工具书,是周恩来亲自主持编纂的国家重点出版项目。《辞海》中收录了曾国藩、曾国荃、曾纪泽等湘军人物的条目。条目是这样称谓的:

曾国藩,(1811-1872)清末湘军首领,字涤生,湖南湘乡人……

曾国荃,(1824-1890)清末湘军将领,字元甫,湖南湘乡人…….

曾纪泽,(1939-1890)清末外交家,字吉力安,湖南湘乡人……

其它,象《中国近代史词典》中介绍曾国藩及其后代均使用的是湖南湘乡人的提法。[《辞海》第3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中国近代史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曾国藩故园》,岳麓书社,2002年版]

提出曾国藩的籍贯是娄底双峰人,站在现代的角度是没有错的。今湘乡非旧湘乡,湘军的重点人物都在今娄底双峰境内,今娄底就是过去湘乡的上里,双峰就是过去湘乡中里的全部。还有一种说法,中里是湘乡的一个代管县。如果是一个代理县,其独立性在清代就应该是成立的。双峰县赵世荣先生的专著《曾国藩故园》与《女杰之乡》中提到双峰过去是湘乡的一个代管县或者分县。理由,中里设有县丞,中里设有县署。[〈〈荷塘纪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赵世荣先生曾任过双峰县委书记多年,又担任娄底行署专员多年,他的这个提法应该是有一定的根据的。但是笔者遍查明清两朝官僚体制,均末发现中里是代管县一说。湘乡县既然在上里也只设了一个巡检司,为什么在中里就要设一个代理知县呢?在永丰设置一个县署不足为怪,知县(民间喊县令)的行署罢了。设一个县丞也是可以理解的,县丞是知县的副手。清代官制,知县为县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民国改知县为县知事,再改县长。站在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角度而言,双峰将曾国藩的籍贯改为双峰无可厚非,就象湘潭也尽量把曾国藩把湘军往湘潭靠一样。

是不是可以说曾国藩是湘潭人呢?现许多文化历史学者(主要是地域文化学者)常常站在今天的行政区划意义或站在历史的区划意义来定位名人籍贯。湘潭在对外宣传上喜欢用湘潭出了两个伟人,一个毛泽东,一个曾国藩,他们对中国历史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受众也都接受了。教育部将毛泽东与曾国藩两个人物的思想研究中心都有放在湘潭大学,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也对湘潭市委书记陈润儿说,“湘潭不说别的人物,仅毛泽东、曾国藩这两个人物,就应该建一个象样的博物馆”。[2006年湘潭市博物馆文件资料]这样说来,曾国藩是可以定位湘潭人了? 湘潭市委宣传部最近在搞一套《湘潭历史文化名人丛书》,丛书中就有一本《湘乡曾国藩》(原定名《湘潭曾国藩》,与《湘潭毛泽东》,《湘潭王闿运》,《湘潭杨度》等相配套,后考虑到用“湘潭曾国藩”还是有不妥当之处,改为“湘乡曾国藩”)。可见,曾国藩的籍贯定位还是以湘乡为妥。

胡卫平先生是双峰人,又是曾国藩故居管理所所长,他不认同曾国藩是湖南双峰人这一提法。他认为,如果为了避免称谓上的混乱,可以这样表述:曾国藩,湖南湘乡荷叶塘人(今属双峰县)。

也有人说,曾国藩是长沙府人,长沙才是真正的湘军故里。仔细啄磨,湘潭湘乡两个县在清代属长沙府,湘勇在长沙府管辖的县产生,又在长沙府城正式建军。各个因素都被长沙占了。所以,原来被认为最不沾边的长沙反而最有理由称湘军故里,连论者都有些惶惑于中国文字的模糊性。但是在大多数人的习惯中,长沙称湘军故里还是外延得太不巴谱了。毕竟地理位置太远了。如果连湘潭都不能定位湘军故里,长沙肯定也只有靠边了。

  四、避开行政区划看“湘军故里”

面对学界的争论,唐浩明先生高兴地说,争夺湘军故里这一品牌是一件好事,说明湖南人认识到湘军这一历史遗产给后人带来的益处,湘军是几代湖南人流血牺牲争来的品牌,非一地一域所独有,称湖南是湘军故里是谁也不会争议的。我们研究湘军要跳出现有行政区划,否则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2006年6月26日作者电话访谈。

行政区划的频繁调整影响了湖南人正确使用历史文化遗产。前面说过,双峰过去属于湘乡县的所辖的中里地区,荷叶过去是湘乡的一个乡。1951年湖南省调整行政区划时,因湘乡县的范围太大,将中里16个都析出,成立一个双峰县,荷叶乡划归双峰县。双峰的名称的来由是缘于永丰镇有一山叫双峰,由是得新县名。这一名称的选取与永丰镇出生的蔡畅有关系 [《中共双峰县地方党史》,2005年版,双峰县委党史办编]。湘乡过去有过属于长沙府的记录(清代,湘潭县湘乡县属长沙府),也有过属于宝庆府的记录(民国3年属湘江道,民国11年撤道,属省直管。民国26年湘乡属省第六行政区,即邵阳地区。也有过属于益阳地区的记录(民国29年改属第五行政区,即益阳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属益阳专区)。解放后又有过属邵阳地区的记录(1953年从益阳专区划邵阳专区,一直到1965年)。1965年,湘乡县划归湘潭地区管辖。娄底是解放后新成立的一个地区。以湘乡的上里17都为基础,将新化的一部分 ,益阳的一部分,组成一个新的行政区。[以上见〈〈湘潭市志〉〉,〈〈湘乡县志〉〉,〈〈湘乡市志〉〉,〈〈湘乡军事志〉〉]

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造成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在称谓上的举手失措。这样的例子不仅是在湘军故里地理概定上。比如说,毛泽东,一直承认自己是湘潭人,韶山开始是湘潭的一个区,后析出成立韶山市。现在外地许多人知道毛泽东是韶山人,很少有人知道毛泽东是湘潭人,韶山的知名度远远超过湘潭。建国初,设湘潭地区,最盛时,湘潭地区管辖12个县市。浏阳曾属于湘潭地区,故著名的湖南民歌《浏阳河》中唱到“五十里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湘潭县,出了个毛泽东天下把名扬”。如果不熟悉这个历史背景,必会生出疑问:浏阳河为什么会与湘潭县扯上边呢?株洲过去是湘潭县的一个区,后划出成立株洲市,省管城市。[〈〈中国共产党湘潭地方史〉〉,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湘潭历史图志》,中共湘潭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海天出版社;〈〈中国共产党湘潭县地方史〉〉,中共湘潭县党史市志办编;《中国共产党湘潭县历史图志》,湘潭县党史市志办编]年轻的一代人很少有知道株洲与湘潭的关系。笔者所在单位中共湘潭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在编写党史市志的时候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湘潭最早的中共党组织是株洲转运局党支部,湘潭县最早的中共党支部是株洲八叠乡党支部;蔡和森是湘乡永丰人,今在双峰境内,蔡和森是湖南最早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毛泽东的好友,蔡家也是湘军之后,出了一屋的革命家,其母葛健豪被称为革命的母亲,中国出国留学年龄最大者(50岁),其妻向警予是中共第一位妇女部长,其妹蔡畅是新中国的第一位全国妇联主席,其妹夫李富春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副总理。在湘潭湘乡的党史中,蔡家人要不要写,详写还是略写,令史志工作者头痛:写多了,有掠人之美;不写,略写,对先贤不恭。笔者查阅了双峰县与湘乡市的党史和地方志,对同一人物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籍贯,双峰出版的一些书籍到处出现“曾国藩,籍贯双峰荷叶塘”之类的称谓。这说明双峰在这方面的独立意识是非常强的,但也说明没有规范带来的概念混乱。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地方志界又没有明确的规定。

与双峰积极强调湘军故里的概念,而真正的湘军故里湘乡却反映迟钝。对于湘乡迟钝的问题,笔者与湘乡市党史市志办主任肖酷进行了交流。他认为,湘乡之所以对湘军的概念反映不是那么积极,原因是,一,曾国藩故居荷叶塘已划入了双峰,有掠人之美之嫌;二,近现代湘乡的名人实在太多了,现有的还应付不暇;三,湘军在湘乡人观念里仍然是一个有争议性的品牌。在湘乡官方,对湘军故里品牌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湘乡对外招商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形象定位。

惠州学院成晓军教授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建议湖南高层考虑将原有的老湘乡范围恢复,将老湘乡独立出来,既不属湘潭也不属娄底,这样便于对湘军故里的整体开发。他说已经有这方面的人士在作这方面的调研[2006年6月27日作者电话访谈]。这个想法对于湖湘文化与湘军文化的整体构建来说无疑是令人鼓舞的,但涉及到行政区划调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湘潭市文联副主席、湘潭市新博物馆陈列组负责人何歌劲言之凿凿:恢复老湘乡是绝对有可能的。何歌劲认为恢复老湘乡这一点与当前中央行政体制改革中的“缩省”的思路可以找到契合处。据悉,中国行政区划改革规划今年将正式激活,未来两年,民政部等有关部委将对此进行专题调研,改革方案将于2006年完成。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总体思路可能是“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创新市制,乡镇自治”, 未来的湖南可能一分为三:黔中省:由现湖南湘西州、怀化市、现贵州省铜仁地区、黔东南州组成,省会怀化;岭南省:由现湖南省衡阳市、郴州市、现广东省韶关市、连县、连山、阳山、现江西省赣州市、吉安市组成,省会井冈山;岭西省:由现广西柳州市、桂林市、河池地区、现湖南省永州市组成,省会桂林;现湖南省除上述地区外的余下地区组成新的湖南省,省会长沙[中新网4月1日电 ;《财经时报》2006年4月1月;《重庆晚报》2006年4月2日 ] 。如果县由省直管,在这次行政区划改革的机会面前,正好可以考虑将老湘乡县的恢复提到议事日程,将曾国藩的故居荷叶塘收编回湘乡。荷叶塘也可以考虑往长株潭一体化中靠。一个城市不是有一环二环吗?扩大长株潭的地理涵盖,这对于长株潭是好事,对于双峰对于荷叶塘来说也是好事。何歌劲认为,曾氏故居荷叶塘虽已划归双峰,湘潭人仍然有打曾氏牌的资格。何歌劲认为,无论从历史沿革、经济还是政治、文化,荷叶塘与湘乡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53年从湘乡划出双峰这应是一个历史的错误。人为的错误完全可以由人自己来改正。如果名人文化开发构想有其价值,湘潭市要争取省政府的支持,实现双峰的回归。实现了这一步,一切都名至实归了(连蔡和森也可以进入湘潭的名人册了)。如果因为各种原因这一步做不到,湘潭也没有理由放弃曾国藩这面旗帜。历史档案上写着的是曾湘乡,曾氏在家乡活动的中心在老湘乡县城,湘潭完全有资格实现与双峰在曾氏文化资源上的共享。事实上,湘乡造出的曾国藩家府酒已经开了先河,为什么其赖以存在的整个曾氏文化就不可以如法炮制呢?” [何歌劲1996年7月29日《带动湘潭开放开发──关于建设“人杰之乡”的构想》]

胡卫平先生认为称湘中地区是湘军故里是最没有争议的。实际上湖南旅游过去所打的“湘中名人故里游”就是湘军人物故里游。娄底、双峰这些年在湘军故里尤其是湘军领袖人物曾国藩故里的开发上做了不少文章,如富厚堂的修缮及申报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成功,双荷高等级公路的开通,成功举办两届曾国藩国际学术研讨会。湘乡开发的曾国藩家府酒很有市场,湘乡城内有曾国藩倡建的忠昭祠,有湘军将领刘锦棠倡建的东山书院,湘乡博物馆保存了许多湘军人物的遗物。湘乡西北的桂花乡有黄公略的故居,黄公略是民国湘军的随营学校的营长,后随彭德怀参加平江起义,是井冈山早期红军的重要将领。黄公略故居与曾国藩故居只有十多公里之远。湘乡城东北有陈赓大将的故居,陈赓的爷爷是湘军将领,陈赓早年入湘军,后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大将,中央军委确定的36位军事家之一(中央军委确定的36位军事家中湖南有15人,他们是毛泽东,彭德怀,贺龙,罗荣桓 粟裕 黄克诚 陈赓 谭政,萧劲光 许光达 蔡申熙,段德昌, 曾中生,左权 ,黄公略。这15人中在湘军中历练习过的就有6人,在湘中地区的有5人)。[《共和国36位军事家》,长征出版社,2004年版]刘蓉是当年在渡河边擒捉石达开送成都监斩的湘军将领,李续宾参加过战九江之战,是三河之战中战死的最高湘军将领。此人很有特点,“厚重学”的代表,曾国藩对他的儿子曾纪泽多次说过,学厚重要以李续宾为榜样。罗泽南是早期湘军重要将领,他带出了一批湘军人物成为曾国藩湘军的核心力量,王珍,湘军的早期重要将领,老湘营的创始人,老湘营参加甲午东北之战,在牛庄之役中全军尽没。刘松山刘锦棠叔侄湘军西征将领,对收复新疆及新疆建省立下了功劳。民国湘军中还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如湘军军长吴剑学,宋鹤庚。吴剑学在抗日战争中拒当汉奸,父子俩同遭日军惨杀,被国民政府授予一级上将军长,烈士。这些湘军人物都有故居可考,也有族谱可查,开发起来容易。湘潭大学一直是国内研究曾国藩与湘军的重要基地,教育部前不久又批准了湘大成立曾国藩思想研究中心,湘潭市在引资开发杨梅洲湘军水师基地,再现咸丰4年湘潭之战等。湘潭县在准备开发《湘军志》作者王闿运故居湘绮楼。再看长沙,它是湘军人物最集中活动最多的地方,留下的遗产也最全面,如天心阁,是当年湘军与太平军鏖战的主要战场,水陆洲是曾国藩驻军之地,岳麓书院是湘军人物学习升造之所,船山书社的隔壁就是当年的曾文正公祠堂(艺芳女校),长沙的北面有左宗棠的故居,东面跳马乡有左宗棠的墓地。长沙与湘潭之间的靖港有当年曾国藩投水的遗址。再看长沙西边,平塘镇有曾国藩的墓园,再西依次有花明楼、韶山、乌石。刘少奇,曾在民国湘军中读过书;毛泽东在民国湘军中当过列兵;彭德怀在民国湘军中当过团长,带领湘军发动平江起义。无论清末湘军也好,民国湘军也好,他们都是湘军。民国湘军与清末湘军有着内在的联系。湘军作为一个体系,它对于中国历史有它消极的一面(主要指镇压农民起义),更多的是它的积极的一面。限于篇幅,本文不作引伸论述。

综上所述,狭义的湘军故里地理概念称老湘乡比较妥当。考虑到周边县市关系,最恰当的称呼是“湖南的湘中地区称湘军故里”。

湘军历史,就是百年湖南。湘军的文章是上苍留给湖南人取之不尽有之不竭的遗产。但需要湖南人共同用心去洗磨。如果由省一级的部门牵头,开辟一条专门的湘军故里旅游线路,很有可能成为湖南旅游一道崭新的风景。希望本文于湖南文化旅游有所裨益。


下载全文:
 
来源:2006双峰国际曾国藩学术研讨会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