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湖南人物 | 人物专题 | 湘人文库 | 人物研究 | 人物图片 | 史迹馆所 | 影音作品 |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研究 > 研究文章
解读《仁学》
作者:王花英
【摘要】“通”——以通达、贯通、仁通求变通、运通、流通的思想,即维新变法的思想,而不是激进革命的思想——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精髓与主旨。希望有仁慈的君主、清明的君主专制政治、仁通平等的封建伦理道德,通达流畅的社会经济文化运行境界,才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实质。
  《仁学》是近代维新变法运动健将谭嗣同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也引起了近代以来学界的极大兴趣。近代学者对该书进行了广泛、细致的研读,对其中心思想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王樾的“心力”说;二是钱穆等的“冲决罗网”说;三是梁启超等的“发挥康有为大同思想”说;四是张灏等的“仁”说。目前,各级各类历史教科书对《仁学》的中心思想的表述也各不相同,但究其实质,都将谭嗣同定类为戊戌变法运动的激进分子,而认为《仁学》早已超出改良派思想的藩篱,具有鲜明的民主革命的倾向。

上述关于《仁学》中心思想的说法、关于谭嗣同思想本质的定性都各有道理,但仍有不精到之处。通过对《仁学》的解读,我觉得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谭嗣同当时的思想中心和《仁学》作品本身的中心思想,历史学应该努力还原文章的思想和思想家本人的思想,而不是后来根据时势变化的需要所诠释的思想,这种经过“加工”的思想其实已经不再是原作者当时的心理写照。其实,谭嗣同在《仁学》中就已言明“仁以通为第一义”,并说“仁不仁之辩,于其通与塞。通塞之本,惟其仁与不仁……。苟仁,自无不通。亦惟通,而仁之量乃可完,由是自利利他而永以贞固。”由此可见,“通”乃是“仁”最根本的特性,“通”与“塞”之分别就在于仁与不仁之分别。显而易见,“通”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主旨。

“仁”是儒学的核心思想,儒家哲学的“仁”,就是“人”的哲学升华。孔子在《论语》中说:“克已复礼为仁。”《礼记•中庸》对“仁义”的解释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表现亲亲、尊尊关系的则是各种繁复的礼。可以说,“仁”背着中国文化的全部重负,儒学说到底就是仁学,在传统文化中,没有比“仁”的含义更深、更富有哲理的字眼了。除了“仁学”,没有更能贴切表现谭嗣同思想从传统中艰难递进的标题了。从“仁学“这一标题我们就能感觉到作者在思想上并不带有“革命性”。也许从“仁”入手,我们可以真切地窥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实质。

谭嗣同在《仁学•中庸》中明确告诉读者:“‘仁’从二从人,相偶之义也。”“循环无端,道通为一,凡诵吾书,皆可于斯二语领之矣。”在《仁学》50篇中,谭嗣同作《界说》一篇27条为其纲,统领全篇,其中专门谈“通”的条文有7条,开宗明义强调“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通有四义,即“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谭嗣同并形象地解释道,通者“如电线四达,无远弗届,异域如一身也”;而与之相反的“塞”则“如电线已毁坏,不复能传信至脑,虽一身如异域焉。”他说“通之象为平等”,“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矣,通则仁矣。”

在正文中,谭嗣同大加发挥:“夫仁,以太之用,而天地万物由之以生,由之以通。”“可以通学,可以通政,可以通教,又况于通商之常常者!”“俗学陋行,动言名教,敬若天命而不敢渝,畏若国宪而不敢。……又况名者,由人制造,上以制其下,而不能不奉之,则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由酷焉矣,君以名桎臣,官以名轭民,你以名压子,夫以名困妻……”。因为上下不通,“由是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名”为“通”之“塞”:“名之所在,不惟关其口,使不敢昌言,乃并锢其心,使不能涉想”,“三纲之摄入,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谭嗣同对“礼”的全面批判,对“名教”的讨伐,都是从“通”着手,糅合西方资产阶级和中外宗教中的平等思想,来阐述自己的“通”的思想。

谭嗣同已经非常清楚地指出,“通”的反面是“塞”,“通”的表现是平等,“塞”的表现是不平等,宋明理学的灭人欲是人性之塞,封建的皇权统治是上下之塞,中外对抗的兵戎相见是中外之塞,父子夫妇伦理是家庭之塞,“中国自绝天地通,惟天子始得祭天。天地子既挟一天以压制天下,天下遂望天子俨然一天,虽胥天下而残贼之,犹以为天之所命,不敢不受。民至此乃愚入膏肓,至不平等矣。”“以太——仁——通”正是为了铲除梗塞,打破隔阂,实行平等。其思想指向就是要建立一个人人相通,家家相通,以至于全球相通,以至于在同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谭嗣同的“通”思想和康有为后来成为体系的大同思想是完全有脉传关系的。

《仁学》以“通”为其思想精髓,突出展示了“仁”与“礼”的冲突。表现了在中国文化崩解的危机时代,新士人对文化出路的深刻关怀。《仁学》由此含有极端的批判意识,为了“仁——通”的实现,任何外在的制度、法规、习俗、仪式和意识形态都要否定和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仁学》似乎被后人——革命派、历史学家有意无意地误读谭嗣同被正统史学所重构,他得到了后来激进革命者的普遍推崇,其思想中的革命因子被尽力渲染,其历史形象因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害而偶像化,并被捧上革命家的神坛。

谭嗣同认识到,“君与臣隔,大臣与小臣隔,官与绅隔,绅与士隔,士与民隔,而官与官,绅与绅,士与士,民与民,无不自相为隔”,这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症结。清末民初,交通的便捷,报刊的繁荣,城市化的加快,现代思想的渗透,使原先“国”与“家”的领域得到拓展。但直到辛亥革命之后,广大的城乡社会仍然是非常闭塞、消极、愚昧、对政治漠不关心,社会隔绝的现象并无太大的改观。可见,一个“通”字,确实扭住了中国文化和社会进步的牛脖子。仁者通也,“仁——通”必有此端与彼端,在维新时代,显然就是与世界的沟通,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文明引向世界,将世界先进文化与文明引入中国。

以“通”为结构主体,正如中西方大多数学者注意到的那样,谭嗣同用激情澎湃的语言鲜明地表达了“完全否定和彻底解放这两个如影随形的主题。在这些语言中产生了一种革命的朦胧概念”。正是这一点使其成为民主革命思想的活水源头。谭嗣同彻底的反传统,将道置于器下,器大道小,器重道轻,道依器存。年轻气盛的谭嗣同,不仅颠倒器道,而且在夷夏观上大放厥词,重释“夷”“夏”,构成湖南思想界对儒家道统与政统的第一次严重冲击。湖南维新派也创立了以西学观照、衡定和裁决中学的新范式。但这一切思想的根本仍然是“仁——通”思想:希望有仁慈的君主、清明的君主专制政治、仁通平等的封建伦理道德、通达畅流的社会经济文化运行境界,这才是谭嗣同仁学思想的实质。秉承湖湘学派自宋朝胡安国开创的理学思想源流,胡宏、胡寅曾上书厉数朝弊,清初王夫之著文痛斥君祸荼毒天下,谭嗣同则希望朝廷存“仁心”,行“仁政”从“匡扶社稷”的思想来分析谭嗣同仍然是一个“吁天”的传统士绅。

年轻气盛的谭嗣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具有明显的反理性性质。首先,他以一种权威反对另一种权威,将孔子的思想独断化。他理解的民主政治的社会蓝图,具有空想的乌托邦成分。他说“故民主者,天国之义也,君臣,朋友也;父子异宫异财,父子,朋友也;至于兄弟,更无论矣。”“无所谓国,若一国;无所谓家,若一家;无所谓身,若一身。夫惟朋友之伦独尊,然后彼四伦不废自废。”他的思想中包含有取消种族、国家、家庭等等限制与束缚,兼有中国古代大同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思想,这是其“仁——通”思想的副产品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因为“通”,《仁学》中明显地没有流露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而由于内外民族压迫而产生的浓厚的民族主义意识,在谭嗣同同时代的许多人的思想中已开始成为突出的特征。这也正是学界许多人对谭嗣同一些带“卖国主义”色彩的思想情绪难以解读的要害所在。其欢,谭嗣同强调“心力”的巨大作用,强调神形通,表现出唯意志主义倾向,这是“仁——通”哲学思想向一个极端的泛滥;最后,为了“通”,谭嗣同在抨击传统文化的同时,表达出对中国传统政治实施暴力革命的思想与倾向,这种崇尚意志力和暴力革命,谋求直接行动的非理性取向被后来者片面继承、发扬和光太——一种并不自觉的思想被自觉者接受了。

总之,“仁——通”变法的思想,是谭嗣同《仁学》著作内在的中心思想与精髓所在,激进革命的思想则是外在的流衍和学术的“迷思。这一结论不仅有文本解读的支持,也符合当时的时代思想风潮,更符合谭嗣同个人的官宦贵族身份。


下载全文:
 
来源: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时间: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Webmaster:web@library.hn.cn